智能交通正式出版发行(未来私家车的需求量将大幅降低)
国内首部系统阐述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现状和前景的专著——《智能交通:影响人类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以下简称“《智能交通》”)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2月2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全书结合中国视角和国际视野,以立体化方式全方位分析并阐述了智能交通建设的“中国模式”。
《智能交通》作者为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全书共33万字,分为12章,涵盖智能交通主要领域。李彦宏表示,我国有着领先的科技人才红利,有着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有着无可比拟的良好政策环境,中国智能交通建设必将走在世界前列。
该书还前瞻性地描绘了智能交通未来:由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构建的智能交通系统,有望降低90%交通安全事故;5年之内,中国一线城市将不再需要“限购”和“限行”;10年之内,依托交通效率提升,城市拥堵问题将基本解决;随着共享无人车的普及,私家车的需求量将大幅降低。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为本书作序。
【书摘】
写智能交通,我经历了三重境界
《智能交通:影响人类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是我写的第三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
交通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算是一个细分领域,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却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民生问题、一个跟每一个人的每一天都息息相关的问题,一个仅靠市场力量不能真正解决的问题,是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充分凝聚共识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智能交通恰好也是百度有大量探索和实践的领域。国家层面的战略指引、企业层面的创新实践,两者相得益彰,将加速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加速智能交通体系的构建,让我们的出行更美好。
这本书不凭空立论、也不随意假设。它里面写到的,要么是已经发生的历史,要么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而后才是基于现实的预测。它要证明人工智能对社会、对交通、对人们的福祉和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它必须做非常踏实的案头工作,也必须从大量实践中抽取真实、完整而又对未来有启示性的真实案例。
我之前谈到过自动驾驶的三重境界,在写智能交通这本书,我自己也经历了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研究和收集”,我认真地研究了人类的交通简史,并试图在书中呈现出这个领域信息和知识的丰富性,以及历史的颗粒度,也整理了不少国际交通领域的理念和实践。
第二重境界是“认知”,就是基于这些知识和实践,构建一个逻辑和认知的框架,这个框架可以用来解释书中所述人工智能和交通领域理念和实践背后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
第三重境界是“推演”,这里的“推演”,不是空想,而是基于现有的事实、结合前沿技术,去设想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甚至智能社会,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改变,“以终为始”去寻求最优解。
我之所以选择智能交通作为人工智能“科普—思考—研究”的一个垂直和纵深方向,是因为当前这个领域最能够考验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全栈式能力、深度学习水平、行业解决方案的价值与综合社会效益。
被很多人称为“未来学大师”的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曾说:“我们总爱以一种直线的方式对新技术的未来发展做出延展,所以十九世纪的空想家和蓝图描绘家们会构想出‘满是气球的世界’和‘全是蒸汽的世界’——这两个构想今天看来都很可笑……历史与这种简化的呈现毫无关系。它绝不会把任何线性的发展路径展示在我们面前,只会用曲折迂回的线条来展示非线性的演化轨迹。”
同样,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起起伏伏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但我能感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关于未来如何打开的思考逐渐成熟了,若干重要历史事件到底为何产生叠加效应、什么是具有巨大的偶然性但实则有深层次的必然性——智能交通就是我们吃的比较透的领域,所以我也愿以此为例,贡献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帮助社会各界触类旁通地思考人工智能在各自领域的价值。
在我看来,智能交通时代的拐点已经到来。我非常庆幸,当我们国家有领先的科技人才红利,当我们有这么多的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当我们有 “先行先试”“敢为天下先”这样的政策理念的时候,在其他地方没有的场景,在我们这里会有;在其他地方没有解决过的问题和困难,我们有机会首先去解决。
解决问题,就是创新。我们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未来很大程度上要靠人工智能。我们也非常有信心,身处这样一个时代,身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有机会通过技术创新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想再次强调,人工智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术,而不是概念;人工智能也是一种思想,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工程化问题。只有从思想体系的高度加以认识,才能谋全局;从实体技术的角度加以思考,才能更好地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