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能力App下线(早该如此)
教育部官网12月13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加强教育APP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通知提出,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拍照搜题”其实就是将题目拍照上传,然后APP提供答案参考。对有些人来说,这个功能太方便了,甚至连打字的过程都省了。现在被禁,马上引起了关注。
的确,从本质来说,这个功能并没有原罪。但是,如果学生有了这个简单的方法获取答案,谁还愿意去思考呢?教育部定性为“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三条,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对学生来说,他们还在学习阶段,题目的答案说重要也重要,不重要也不重要。说重要,就是因为题目得到的结果,关乎对错和得分。说不重要,特别是对于理科方面,出题的本意,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开动脑筋,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如果这些步骤省略了,逻辑思考能力从何而来?
诚然,一些家长可以用这个功能来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检查,有的孩子也可以对答案进行纠错。但也要注意到,如果孩子有了这个简单的“好帮手”,拍照上传,答案就来了,既省时间又省事,那还会深入思考吗?
更多的孩子,在使用这些功能的时候,不管会不会做,就拍个照片,找一下答案,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表面上看题目答对了,但省略了其中的很多过程逻辑,得不偿失。用着用着,也就上瘾了。再简单的题,也不愿意去开动脑筋了。
更何况,APP的开发者,开发这些功能本来就是为了商业利益,并不是为了做公益活动,有时候还借此导流,将学生引导到有偿服务上去。上瘾即流量,流量即生意。长此以往,就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并无益处。这一点,不仅是学生要理解,家长更应该理解、支持和配合。
教育部关于“拍照搜题”方面的要求,可以说相当有针对性,早就该禁止了。这类功能,其实早就引起了一些教育专家的忧虑。学习是对思维的一个锻炼的过程。也有人说,一些高深的题目我们毕业后在生活中也从来没有用过啊,但是,思维和逻辑是一种大脑的训练,我们时常都在用,只不过自己没有察觉罢了。
“拍照搜题”被禁,其实早有迹可循。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之后,不少在线教育APP就对相关功能及时进行了调整。
早改早好,这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