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最近在研究品牌老化和新消费相关的案例,刚好跟同仁聊到了鸿星尔克,期间迸发出一些思维碰撞的火花和有趣的观点,今天整理一下分享到这里。

1.情绪拯救不了品牌

不管是各路平台的热度指数,还是直播间人数,大概从11月底开始,鸿星尔克就基本回归到了捐款之前(7月)的正常水平。

这当然是大部分人都能预料到的。

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虽然短期的情绪(一般不过半年)能极大程度影响市场,但从长期来看,品牌在自由市场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核心的差异化价值”。

类似起起伏伏的案例其实有很多——不管是曾被多次抵制的日货,还是17年拍摄侮辱女性广告的奥迪,还是CEO被卷进丑闻的京东,或者是“不打老婆即时到账”的还呗,以及新疆棉事件中的耐克,都是(或会是)类似的。

因此,很多人说“这次捐款事件可能会是鸿星尔克复兴的机会”,这种说法其实基本不成立。

下文也会具体分析到:鸿星尔克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并不是短期的外部机会就能扭转现状。

2.鸿星尔克是国潮吗?

不少媒体把鸿星尔克事件看作“国潮崛起”的标志性事件,但鸿星尔克真能算国潮吗?

什么是国潮?

国潮的本质是:因典型中国元素而产生的追捧和溢价——不管是因为传统价值被挖掘和放大,还是国民对外部“敌对势力”的仇视,越来越多的人愿为带有典型中国元素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比如故宫淘宝,花西子和中国李宁,都是国潮典范。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甚至包括华为——虽然它跟传统文化没什么关系,但它已然成为“不畏列强,大国崛起”的代表,所以也能算国潮的一员。

至于鸿星尔克,不论是捐款事件还是品牌内核,跟“典型的中国元素”都不沾边,因此并无国潮一说。

另外,不少人给鸿星尔克支招:“现在国潮那么火,还不快借助此次事件,把自己也打造成国潮品牌!”

其实没机会的——如果“国潮”算一种品类特性,那在运动品牌中,李宁和安踏基本已经站稳了老大和老二的位置。

3.鸿星尔克是如何做营销的?

抛开早年大规模投放的电视广告不谈,鸿星尔克是如何做营销的呢?

据界面数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今,鸿星尔克至少与10项网球赛事开展合作,并3次参与奥运会代表团赞助——10多年的时间里,网球一直是鸿星尔克营销投入的重点。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那么,网球真的是鸿星尔克最佳的选择吗?

确实,不少运动品牌都是靠着运动赛事打出了名气,开拓了市场。

比如阿迪达斯,最开始就是凭借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以及穿着阿迪达斯率先发明的钉鞋的、连夺4块金牌的黑人运动员而名声大噪。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再比如耐克,也是凭借NBA和乔丹的热度,打开了全球市场。

这里可以注意到:不管是短跑、篮球还是足球,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普及度和关注度都很高。

而鸿星尔克选择的网球运动,相比之下就偏门得多——100个人里,可能有30个都会打篮球或足球,但能找出10个会打网球的人吗?

这就是抱的大腿不够粗…(PS,鸿星尔克当年的火爆,更多是因为抱了电视广告的大腿,跟网球关系不大)

这是选择网球的一个弱势,但也不是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首先是目标人群与网球运动之间的匹配度较低。

鸿星尔克一直主打年轻人市场,而网球运动更多是集中在年级稍微大一点的人群中。并且在人们的认知中,网球的主要关键词是“高贵”和“优雅”。

这就是为什么LACOSTE(主打高端POLO衫)会将网球融入自己的品牌故事之中。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另外,运动装在网球领域其实很难做出差异化。

不管是鸿星尔克、LACOSTE还是其他品牌的网球服,在产品层面都没做出专属网球运动的明显特征。(好在LACOSTE拥有“西方高贵血统”的优势认知)

它不像篮球鞋——有护脚的高帮和极佳的回弹力;不像足球鞋——有钉子;不像Lululemon的瑜伽服——特别讲求塑形、贴身质感和弹性;不像DESCENTE的滑雪服——特别讲求保暖性和耐磨性。

这就导致:即使鸿星尔克要协同营销活动去主推网球运动装,也很难产生“专业网球运动品牌”的用户认知——怎么看都是普通休闲运动装。

加上08年奥运之后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强劲攻势,鸿星尔克就变得泯然众生。

没有特征就没有差异化,没有差异化就没有溢价权,就只能退居三四线。

光退居三四线都没用,三四线的消费者心智依然是被大牌占领的,再加上假货的夹击,鸿星尔克的路是越走越窄,并且只能打价格战。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鸿星尔克天猫最贵的单品,是一件669的羽绒大衣,也是唯一一个超过600元的单品,最贵的一双鞋也只有539元。

相比之下,安踏和李宁都有好几个2000以上的单品。

4.鸿星尔克的问题出在哪?

虽然网球运动不是鸿星尔克最佳的选择,但如果要把鸿星尔克的失利归结于网球,还是过于片面的。

上文说了,鸿星尔克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并不是某些单一或独立因素造成现在的局面。

有人说:鸿的没落是从08年奥运会开始,鸿高估了奥运对国产运动品牌的助推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不但没有学友商去清库存和关门店,反而孤注一掷的注资8亿元去维持表面的风光。直到2011年把这8亿元算入营收,被指出财务造假而停牌,此后就一蹶不振,连亏10年。

也有人说:鸿就是产品设计能力不行,出来的产品虽然质量还行,但款式真的很土,进不了高线市场。

还有人说:鸿产品设计能力不行,是因为它是销售主导型的公司,品牌的话语权还不及经销商。那些三四线的经销商,他们怎么可能在产品层面给出好意见呢?还不是谁好抄谁,鸡一嘴鸭一嘴,什么都做,什么都像,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然后还有那场烧掉半数设备的大火…

总之,各方失利。

抛开企业内部的问题,也不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导火索,单从外部视角来看,鸿星尔克就是典型的:因定位的缺失而导致管理的失焦,最终导致品牌老化,被市场边缘化。

是的,虽然我不是定位理论的绝对拥护者,但鸿星尔克目前的问题和现状,确实是可以用定位理论来解决和改善的。

定位理论擅长解决中小型传统企业的问题,尤其是它强调的“聚焦”。

5.鸿星尔克的破局点在哪?

鸿星尔克的产品分为9大类:综训,网球,生活,女子,大球,IP合作,电商,跑步,户外。其中综训和生活是最大的盘子,跑步是做尖货,网球的用料最好。

但就鸿星尔克目前的体量和市占率,再考虑到市场的竞争和细分程度,已经不支持它再去做个全品类运动品牌了。

它需要收缩战线,需要聚焦资源——可能是聚焦到某个运动领域,也可能是某个产品品类。

更好的选择是聚焦到领域,因为即使是聚焦于品类(举例:足球鞋),最终还是要回到足球运动领域去做配称和扩展——赞助足球队,举办足球赛,生产足球衣,生产足球套装等等…而鸿星尔克本身就有全套的资源。

当然,现有的鸿星尔克选择的是网球领域,只不过用户认知不够。

但认知不够不一定是坏事,意味着还有重来的机会,毕竟船小好调头。

考虑到鸿星尔克年轻化的品牌基因,加上Z世代喜欢展现自我的特征,以及他们对潮酷文化的热爱,街舞其实是值得探讨的切入点,主要看好以下5点:

1)虽然街舞流行很久了,但目前还没有专注街舞的服装品牌,且很多街舞爱好者都会针对“街舞如何穿搭”进行询问和讨论——既要考虑款式个性,又要考虑功能性,确实是个社会问题。

2)街舞是极度碎片化,且具有高度展示性的运动——随时随地都能舞一下,喜欢街舞的人大多也具有展示自我的意愿,这就意味着品牌有高频的自传播机会;

3)专业街舞的产品线是可以做出专属特征的,不管是款式(夸张、炫酷)还是功能性(耐磨,耐脏,弹性好,包内物品不易掉落等等),这就有了专业度,有了差异化,有了议价权。

4)潮酷人群对大牌的崇拜度较低,他们更喜欢个性鲜明的品牌。

5)虽然前期可能相对小众,但街舞文化的破圈其实不难,尤其是在短视频的推动下,人人都能舞一段,并且万事皆可舞。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街舞不是专业运动,而是时尚运动,所以这也算是在跟FILA共同做大时尚运动的蛋糕——以相对较低的价位争取更广大的年轻市场,争做第二品牌,to be number two。

当然,这个方案对鸿星尔克内部资源的调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也会产生结构性的变化,但在这里就不探讨了。

总之,核心的观点是要聚焦。

就像顺知给秋水伊人做的战略定位案一样。

秋水伊人是杭州一家做女装的品牌,早年因为吃准了国内整体女装市场增长的红利,所以一直还不错。直到2010年左右,不管是需求的变化,还是渠道的变化,秋水伊人都没能跟上市场的节奏,所以业绩也是年年下滑。

直到去年开始收缩战线,将“更有女人味的职场时装”的定位落地实施之后,今年春装订货同比增长25%,夏装增长46%,秋装增长182%。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6.什么是品牌老化?

鸿星尔克是典型的的品牌老化的案例。

究竟什么叫品牌老化?

最近看了不少针对品牌老化的提案,几乎所有提案都提到:“要重新俘获年轻消费者。”

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品牌老化就是指品牌不再受年轻人欢迎了,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买。

按照这种逻辑,足力健老人鞋是永远不会品牌老化?还是说它老化了之后也需要重新俘获年轻消费者呢?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品牌老化的本质,是曾经成功的品牌,因没能顺应市场的变化,逐渐被目标群体抛弃和遗忘的状态。

就像一辆汽油耗尽的汽车在靠惯性滑行,速度会越来越慢,直到停止。

虽然在现象上,很多老化的品牌会呈现消费者偏大龄的状态,但其本质上是跟年龄无关的。

事实上,某些主打年轻市场的品牌,如果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更大龄的市场,说不定还有第二春。

比如两性社交平台,以前都把精力放在30岁以下的用户,但随着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以及大龄单身市场和离婚率的增加,30岁以上的两性社交需求其实是越来越大的。

类似的还有母婴市场…这些都是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

7.什么是新消费?

“新消费”是今年特别火的词,一共火了两次:一次是说新消费很牛,另一次是说新消费也没那么牛…

那什么又叫新消费?

其实“新消费”根本就是生造的一个概念。至少,它不是什么新概念。

如果“品牌老化”是指老品牌没能顺应市场的变化,那“新消费”就是指那些成功顺应了市场变化的品牌——它们二者是对应的。

为什么说新消费不是新概念?

因为类似的事情早就发生过了——比如从补血到滋补的阿胶,从大店到小店的西贝,从没逼格到有逼格的卫龙…它们在很大程度都能对应所谓的新消费品牌,因为它们都是顺应了一些共同的规律:

在利益方面,马斯洛高层次需求越来越大——不仅要吃的饱,还要吃的好,吃的安全,吃出品味,吃出乐趣,吃出美感,吃出身份…

在成本方面,体验成本越来越低——以前喝一顿酒要大干特干4小时,现在我只想花1小时;以前想吃火锅,要去火锅店花300元,现在直接在楼下一站购齐,100多就搞定;以前想撸猫,需要买猫买粮耗精力,现在去楼下猫咖馆就行了。

总而言之,利益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低。

而顾客利益减顾客成本,其实就是用户价值。

鸿星尔克怎么没动静了?

所以,所谓的规律其实一直就没变——提升用户价值。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