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软件是好是坏(其实期待回复是一种“病”)

每隔几分钟,总是忍不住要刷一刷朋友圈、微博、QQ动态。其实我也没啥特别的目的,就想看看刚刚发的朋友圈与同步的QQ动态有多少伙伴给我点赞了?有多少人给我评论了?微博有没有新伙伴关注我?……生活中的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长此以往,我渐渐地发现自己总会不自觉地去翻看手机,然后不停地在那几个社交软件里兜兜转转,一天下来,不下几十次。时间都去哪儿了?慢慢地,我便意识到这是一种“病”。是什么病呢?期待“病”!它由此也引来并发症手机瘾!那期待又是什么呢?

社交软件是好是坏(其实期待回复是一种“病”)

期待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期盼与等待,是指某事或某人即将到来但还没有到来的一种心情。从字面的意思上来看,当一个人过分地期盼某人或某事的到来,带来的是心情的过分负担,长期的等待也会造成时间的流失。除此之外,当人的期待与期盼不对等时,又往往会陷入了失望、失落的泥潭……就好比高考结束后,我们期待着考试成绩的公布,期待自己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而到了成绩公布的那一天,考出成绩却不尽如人意,心情即刻一落千丈。

那么关键问题又来了,人为什么会产生期待呢?特别是当代的人们,罹患者众多。

人们产生期待的一个很大根源是期盼得到他人的关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圈泛滥,看似人们的人脉圈拓宽了,可实际上却在缩小。于是,赞友谊、评论圈横行霸道。慢慢地,点赞变成了关注,一条评论成为对他人的认可,红包也成了互动。大家的通话联系变少了,见面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许多的好朋友、曾经的友谊变得暗淡无光。即使是见面了,大家一人捧着一台手机,刷来刷去……但是在真实的内心世界里,谁不期待自己能得到他人的真正关心与关怀?

既然你这么期待,为何不主动一点点?

总是期待着对方主动联系,不如主动联系对方,主动一次就能获得友谊。一直纠结而又苦苦期待着对方的致歉,谁说“男人膝下有黄金”?若错不在你,你的宽宏大量,对方岂能不心服口服?此刻挽回的不仅仅是对方的心,更是长久的信任。

建立真实的朋友圈,别让“赞”窃取了你的成果。

赞不出来的关注,评论不出来的友谊。唯有建立真实的人际交往圈才能获取他人真正的关注与关怀,如此我们便不会产生那虚无的期待。我经常听我的同学说:“我有几百个微信好友,平时真正能聊天也就那么几个,屈指可数。”我当时就在心里想:“这几个屈指可数的好友,还不一定是真正的好友呢?”很现实吧!是呀,人脉是需要经营的,更何况是友谊呢?敷衍久了,便成了虚情假意;联系少了,再好的感情也将淡去。都说朋友多多益善,而在我看来,对于许多的普通人而言,有时朋友真的不需要太多,拥有几个知心好友就好,多了反而增加经营的负担。

控制翻看手机、电脑的时间和频率,有望治愈互联网期待“病”!

由于期待“病”,引发的并发症实在是太多了。手机如毒瘾般摧毁着一个人的意志,故应该强烈地克制自己玩手机社交软件的时间和频率。当然发表的动态、朋友圈代表着一个人的某些想法和心情,甚至是记录某一刻的美好,本身就是一件好事儿。但我们发表的心情不应成为一种期待,而是时刻要明白自己真正的交际圈在哪儿?真正的朋友是谁?真正应该去关注和被关注的是什么?非常值得一提是这种期待引来玩手机的行为在时间管理上属于既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事情,花过多的时间来做,就相当于浪费生命!

社交软件是好是坏(其实期待回复是一种“病”)

当我们明白这几点之后,就要学会克制自己使用社交软件的时间和频率。比如可以在一天当中规定自己在哪个时间段统一一次全部看完社交软件的信息并作回复,时间不能超过多少分钟。一天当中翻看的次数最多不超过多少次,次数越多也意味付出的时间成本越多。

期待是一种“病”,一种让你会意识到却时而复发的病,难以根治。当我们学会衡量付出与产出时,再加以控制后,如此治愈才有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