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昨天作家六六发布的一条新微博,今年的315压轴大戏——「京东售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了。
京东CMO徐雷发表道歉声明,六六接受道歉,一切回归风平浪静。
参与这出大戏的编剧演员都收工了,只留下我们一群吃瓜群众写着观后感…
其实,当舆论环境和个人情绪都冷却下来后,我们再来回头梳理事件全过程,就会发现,在这件事情里,关于京东「售假」,多少有那么点冤枉。
在整件事情里,无论是否符合消费者的弱势群体心理,有一点必须要承认,京东没有主动售假。
其错误是对第三方商家的监管机制以及处理态度,这才是我们应当苛责京东的问题。
京东是一个集合自营和第三方的销售平台,京东本身并没有售假,我们不能因为他跋扈的态度和媒体的渲染,直接扣上京东售假的帽子,
小偷有错,但是应该判死刑么?
当然京东本来应该及时拿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公关对策也应该是如何安抚消费者情绪,但遗憾的是,京东恰恰输在了这两点之上。
当公关的核心思想变成「推卸责任」时,京东也就不能对这一事态抱更好的期待了。
而且社会舆论是不会理智看待问题的,大家的选择一般都只是弱势方。
来看看这一届京东的公关到底有多糟糕…
鉴于事件已经发酵了好多天,具体的细节我们不多赘述,至今还不知情的吃瓜群众们,可以先随便找个公众号了解一下。
本来,这不过是一起普通的投诉,特别之处无非在于,这位消费者的名字后,比我们多了个大写的「V」而已。
按照正常逻辑,核实情况、联系退货、息事宁人才是正事,但脑袋进水的京东公关团队,祭出了一条「没有假货,只是发错货」的回复。
估计可能还没睡醒,只听一下第三方卖家的说辞,无视沟通记录和事实~
只能说当时的京东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再加上一波连续操作,京东完美地完成了扛黑锅,泼自己脏水的任务。
售假的第三方商家,则在京东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全身而退,消失在大众视野之中。
谁再说京东是猪队友,我第一个不答应,这明明是感动互联网的「中国最佳合伙人」。
此时,也许是意识到舆论的立场并没有因为一纸声明而发生反转,京东使出了下一招:转移注意力。
不知是计划为之,还是临时工的一时冲动,在六六发文的第二天,@京东家电 的官博也主动请缨上阵杀敌了。
这次的策略,是将操控舆论的矛头,指向阿里。
@京东家电 在微博中称,这件事闹得这么大,是因为「阿里入股了微博,京东被降权了,所以在微博平台,请大家不要轻易相信任何舆论引导……」
这下,意外躺枪的新浪微博CEO 王高飞也不干了,「六六是发的公众号啊我靠……」。
如果说京东售后的声明,只是公关团队在应急处置时的一时糊涂;那甩锅阿里,这个憋了一整天的大招,蠢得让人心疼。
六六在接受虎嗅网的采访时,特意将自己在京东与淘宝两个电商平台上的购物体验做了对比。
六六回忆,自己也曾在淘宝遇到过卖家卖假货的问题,卖家想通过微信「私下解决」,退款,但条件是给好评。
这遭到了六六的拒绝,最终她通过向淘宝平台申请售后,表明收到的货「不对」,在一分钟以内获得了平台退款。
对比来看,京东这样大的平台,却让消费者为了一个与商品描述不符的商品,来回折腾,先不承认搞错,后不承认售假,继而又告状无门。只能上社交平台维权,最后背上恶意诋毁的黑锅,这说明京东没能将消费者体验与感受放在首位。
「我需要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易与售后方式……大家是在为感受而买单。」
六六猜测,京东没有将大数据与技术能力充分应用在用户体验的完善上:
「我猜想,淘宝后台有数据,我这种纯买家,不是卖家,都买出皇冠的人,肯定不是找事的讹诈的人,所以偶尔一单争议,对广大的消费来说,属于淘宝可承受范围。」
「你与其想着告我诽谤,为何不建立信用体系?」她说。
这番话扎扎实实地戳到了京东的痛处。
京东是目前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中,最具备实力颠覆「BAT」的公司,这个基本没什么争议。
京东一心想要成为中国最大电商平台,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是淘宝并不是阿里~
虽然京东与百度的市值差距不断缩小,一只腿已经迈进了BATJ的阵营。但是阿里无论从市值,还是业务布局上,都将京东甩得看不见自己后脑勺。
两者的差距有多大呢?
先看市值,这是企业当期业绩与未来预期业绩在资本市场上最直接的反应。
截止美股最近一个交易日收盘,阿里巴巴集团市值为5138亿美金。京东呢,640亿美元。
中间足足差了5个百度。
再来看业务范围~
京东集团的主要业务包括京东商城、京东金融与京东物流。
其中的京东金融与京东物流,还只是在京东商城B2C电商业务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两个附属业务。
反观另一边的阿里,其业务范畴远不止一个B2C的电商公司,而是包括了核心电商、互联网金融、物流技术平台、云计算、数字娱乐与其他创新项目。
相比阿里巴巴的多层次业务布局,京东还只能算作一个纯电商公司。
互怼也其实只能怼在淘宝身上,因为门当户对,而想怼上阿里,京东还差几个层级。
客观差距我们先放在一边,我们再来看看京东和阿里公关上的互怼,毕竟这是个历史悠久的话题。
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要数去年11月的年度黑稿之战。这场史称「701项目」的事件,甚至拥有自己的百度百科词条。
事件的起因,是阿里方面律师发表的一篇名为《阿里巴巴法律顾问:舆论异常操作 特向社会公布》的微博文章。
事情不久就发展成了阿里和京东的甩锅战。
阿里巴巴:有近五百个账号在同一时间段,持续恶意攻击我们
京东: 真不是我干的。我也莫名其妙地在被黑啊!再这样下去,我告你们诽谤~
不过,事情真正的高潮则在后面。
微博网友爆了料,称京东与互联网实验室有为人不齿的「黑稿」交易,合同金额200万。
事件发展扑朔迷离,作为一个连瓜都吃不多的旁观者,小编不能对事件真相轻下判断。
但不论是今年315的「售假事件」,还是「黑稿风波」,好像但凡有京东卷入的事件,无论孰是孰非,在大众心中,京东似乎总是不太讨好的那一个。
其实,这和刘强东自我形象的塑造不无关系。
在这个人人都在「卖人设」的年代,CEO的形象或多或少会反映在大众对于企业印象的认知上。
尤其对于习惯为京东代言的强东爸爸来说,更是如此。
所以,刘强东卖的人设是怎样的?
小编在自己脑中搜索一下「刘强东形象」这个关键词,首先跳出的三条标签便是「中国好老板」「中国好老乡」和「中国好丈夫」。
看似都很阳光积极,可问题在于,京东员工的福利如何、老板能不能识妻美,甚至为家乡修了几条路,这些,和我一个买家有何关系?
是的,在塑造人设方面,强东爸爸一直在发力,但不幸的是,劲儿好像使错了方向。
作为一家B2C商城,刘强东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中国好卖家」这一条。
商城里能否找得到我需要的产品;商品质量如何;以及如何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到侵害……
这些作为C端普通消费者最基本的诉求,在强东爸爸的人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好在京东貌似已经认识到了这点缺失,在最近的两会上,刘强东开始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创业初期,他有将近10年住在四处漏风的工棚里,睡在木地板上。
但即便如此,为了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他买了一个老式闹钟,每两个小时响一次。
「因为闹钟在木地板上,一响绝对跟地震一样,睡得再死的人一定会被吵醒,起来回答客户问题,回答完再去睡觉。」
如果刘强东所言不虚,从这段描述中,我们足以判定,从创立初期开始,服务意识便是根植于京东的企业文化中的基石。
小编突然想起了选秀舞台上那句最经典的台词之一:「不忘初心」。
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只能衷心希望强东爸爸的京东,以后不会再意外「发错货」吧~
反正我在京东没买到过假货,京东品质好物流快
有了假冒产品,就会出现一群“捍卫正义”的人,自称“职业打假人”,打得店主人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打假态度是对的就是可取的
京东”小聪明文化”的演绎,必有此结果。
继续硬!京东没有错不是!继续腰板儿挺起来!别怂呀!京东不是就是没假货呀!!京东也怂包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