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一则关于京东被消费者举报疑似销售假货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的。作家六六在“京东全球购”上购买了一套枕头,购买回来后发现货不对板、商品上的名称与网上所销售的完全不是同一个品牌,于是向京东客服提出投诉。在交涉无果、投诉无门的情况之下,选择将事件的过程发表在了微博社交公开平台上。随后,京东官方客服发布声明,解释称是“发错了”而并非“假货”。当事双方各自都有各自的说辞和道理。尤其这件事情爆出的时间适逢“3.15消费者权益日”前夕,网民们对此也议论纷纷。
作为吃瓜群众,只能通过浏览双方的现有公开材料来尽可能的还原事件的原型。但毕竟不是专门的产品鉴定机构,也不是专业的买手或“打假人士”,对于京东此次的销售行为究竟能否被定义为“假货”实在是不好随意地妄下结论。
但其实,京东作为在国内消费数量如此庞大的电商类交易平台,理应拥有严格的管理规定、完善的供货流程以及友善的售后服务,而不是待到被人将事情公之于众才来进行危机公关。然而,在这次事件当中,似乎这三套机制都并没有起到作用。管理流程存在明显漏洞造成发货时竟然出错“发错货”这样的低级错误,在事情发生后未能及时、有效地做出能够让人消费者满意的答复或解决方案。这无疑也是给各位正在从事电商或是与交互性功能有关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那么,平台型的企业应当如何避免或防范出现类似于京东本次事件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一定不能少。有些企业可能是偷懒又或者是不知道,从来不制订任何规章制度或管理策略,所有的行为都是由BOSS(老板)或相关部门负责人直接决定。这样的做法虽然对于处在创业初期、或资金比较紧缺的小企业来说,确实是一种比较低成本又高效率的运作方式,能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专注在做事情上,减少不必要的讨论或扯皮。但是这样做的隐患也是十分之大的。例如,在面对同一个问题上不同的人可能会持有不同的意见,而因为缺少相应的可查阅的规定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
其次,对于售后部门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了解自己的产品并且能够熟悉地掌握与用户交流的方式方法,是每一名客服人员的基本要求。在消费者提出不满意的时候,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安抚消费者情绪的同时,该道歉要道歉、该退款要退款,避免因小失大。
此外,危机公关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虽然说此次京东事件是一件非常低级别的失误,可毕竟世事难料,企业不可能在运作之前就考虑到所有的情况。所以,危机公关是必不可少的。在可能有损企业形象的事情发生时,应当第一时间与当事人或相关利益者进行直接沟通,妥善处理并及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免事态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