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信用卡支付手续费多少(信用卡付款支付宝商家手续费)
编者按:2015年4月,主打年轻用户的蚂蚁花呗产品上线,凭借在天猫、淘宝两大线上消费平台,以及线下商户的逐步覆盖,蚂蚁花呗业务规模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本文以蚂蚁花呗为样本,将梳理其产品,讨论其发展模式,分析其对银行信用卡及银行的影响。
01
信用卡产业的竞争分析
目前市场上具有“信用卡”属性的竞争产品主要有三类,除了银行的传统信用卡外,一类是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等为各大互联网金融公司推出的具有信用贷属性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另一类是商业银行推出虚拟信用卡产品。
互联网公司“虚拟信用卡”。2015年初,京东和支付宝先后发布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作为两大互联网公司发布的消费信贷产品,两者都积累了大量用户。事实上,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花呗、蚂蚁借呗分别对标了银行的信用卡和贷款业务,并促使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跟进,推出了各自的“花借”产品组合(表2)。
表2 部分公司消费金融产品组合
而在“信用卡”属性产品的竞争市场中,微信一直持谨慎态度,迟迟未推出自身产品。有报道称,微信将在今年四季度推出自己的消费分期产品“分付”。而与蚂蚁花呗等产品设有一定免息期不同,“分付”只会是一款针对消费场景、没有常规免息期的纯粹消费分期产品。这样的产品设计体现了微信一贯的谨慎态度:一方面在金融去杠杆及现金贷整治的大环境下,消费金融产品ABS(资产支持证券化)发行有所减少,资金成本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拥有10亿用户级别用户的微信,开放“免息”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账单厚度和分期率带来的利润短期内难以覆盖成本。然而无论“分付”最终是否有免息期,这款经腾讯反复讨论后的产品上线,都将意味着竞争的加剧。
当前各互联网公司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中,除蚂蚁花呗外,京东白条的用户量最大,美团、去哪儿、苏宁等体量较小。而与蚂蚁花呗打通线上线下场景不同,京东白条等产品主要在自身平台和场景中使用,主要目的还是增加自身用户的使用黏性。
银行虚拟信用卡。2015年前后,各互联网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陆续推出消费信贷和现金贷产品,对传统信用卡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银联网络中信用卡交易金额增速在2014年后下降明显(图3)。
图3 银联网络信用卡交易金额及同比变动
基于银行信用卡业务受到的影响,各银行陆续推出虚拟信用卡,并在监管政策的要求下逐步发展。银行虚拟信用卡指基于银行卡上的BIN码所派生出来的虚拟账号,没有实体卡片作为载体,但依然可应用于线上线下支付场景的信用卡产品。银行虚拟信用卡现有两种类型:
一是银行单独发行的虚拟信用卡。银行单独发行的虚拟信用卡减少了制卡、邮寄过程,基本上可做到秒批秒用,持卡人也无需担心卡片丢失、销卡后剪卡等问题。这是移动支付背景下的信用卡模式创新,但产品本质上还是信用卡。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陆续推出了虚拟信用卡。
表3 部分银行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产品
二是银行联合互联网金融机构发行的虚拟信用卡。这是将消费贷与银行Ⅱ类户打通,再基于Ⅱ类户绑定支付工具,像信用卡一样展示在用户的支付列表中,是消费贷产品的变形。用户可以在对应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或消费贷App内,实现银联渠道的二维码支付和手机闪付。小赢、360金融、招联消金、马上消金、中邮消金等多家公司联合上海银行银行等推出了虚拟信用卡。
虚拟信用卡的现状分析。银行单独发行的虚拟信用卡,本质上是实体信用卡业务的延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下卡流程、降低获客成本,但并没有改变当前市场竞争中传统信用卡的诸多劣势。
联合发行的虚拟信用卡,因为与场景和用户联系紧密,满足了对应平台用户的信贷需求,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当前推出的产品,如招联消金的招联云闪付、马上消金的安逸花闪付、中邮消金的邮你花云闪付等均是与银联合作,支持银联标准的移动支付,进一步扩大了平台用户消费的覆盖面。但目前仍然存在监管政策不确定性、用户使用成本较高、单个平台用户体量小等劣势,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表4)。
表4 银行虚拟信用卡优劣势分析
02
蚂蚁花呗与银行信用卡的比较分析
蚂蚁花呗借助平台和线下优势,实现了“出圈”,在一众互联网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中独树一帜,获得了其他产品难以匹敌的竞争优势。而银行系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中,由于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当前发展规模的限制,尚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蚂蚁花呗和银行信用卡的竞争是当前主要的战场。
C端群体比较。用户量方面,截至2017年底,蚂蚁花呗用户数量已经破亿,依托于支付宝的用户量,其用户持续增长,有报道称,当前蚂蚁花呗应有3亿左右的用户量。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止2019年第二季度末,国内信用卡(含借贷合一卡)累计发卡数量共计7.11亿张。其中,工商银行以1.5亿张的累计发卡量排名第一,国有行中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分列其后。招商银行以9千多万的累计发卡量排名第五,居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首位。单行信用卡用户量已经低于蚂蚁花呗的用户量。
用户结构方面,信用卡的准入门槛高,办理时需要提供工作、医保、固定资产等证明材料,并通过征信系统查询办理人征信情况,从而确定信用卡申请人是否合格。换句话讲,信用卡优先服务于高净值客户。而蚂蚁花呗服务对象覆盖全部支付宝用户,对于申请人先提供一个微小的额度,再根据用户的成长表现提额。目前蚂蚁花呗用户中80后、90后用户占比80%以上,且70%的用户是第一次使用信用消费(图4)。可以看出年轻、首次使用信用产品是蚂蚁花呗的典型用户,他们有很强的成长性。
图4 蚂蚁花呗用户年龄分布
B端受理范围比较。蚂蚁花呗的受理范围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是阿里巴巴自身的天猫、淘宝等平台;二是支持蚂蚁花呗的线下商户;三是通过支付宝的影响力对外输出的平台,截至2018年底,已支持在当当网等40余家平台使用。信用卡的直接受理范围主要是线下的POS商户、银联渠道的二维码收单及自身手机银行内的消费。单下商户受理而言,蚂蚁花呗通过当面付功能预计可覆盖90%以上的线下支付宝商户,由于市场上商户大量使用个人收款码,蚂蚁花呗线下可受理商户预计为5000万。而根据《2019年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可受理信用卡的联网受理商户为2733万户。
授信额度比较。蚂蚁花呗用户的最高授信额度不超过5万元,信用卡的授信额度按照信用卡等级不同而不同,最高授信额度远高于5万元。根据易观咨询2017年数据,信用卡每卡的平均授信额度约2.12万元,而截至2018年12月底蚂蚁花呗人均授信额度不到 4000元,目前蚂蚁花呗户均账单金额仅 900 元左右(图5)。从额度上来看,对于在校学生等无法申请到信用卡群体而言,蚂蚁花呗的优势更大。而对于已经有信用卡的用户而言,蚂蚁花呗是信用额度上一个补充,除了特定免息产品外,其产品吸引力相对较小。
图5 蚂蚁花呗与信用卡人均授信额
消费习惯比较。最初的蚂蚁花呗用户是以天猫、淘宝消费为主,随着将线上线下业务的打通,蚂蚁花呗消费随之渗透。而信用卡主要是从线下商户的消费和权益建设为主体,随移动支付发展向线上延伸。与信用卡主要用于商超、百货等大中型消费场景不同,蚂蚁花呗使用场景为小微场景,如小区便利店、早点铺等。 根据蚂蚁金服的数据分析,蚂蚁花呗主要被用于生存类、实物类和非耐用品类等生活刚需消费,并没有超出能力去追求享受型和大件高额耐用品消费。
盈利模式比较。信用卡的主要收入包含:持卡人对未清偿卡余额的利息收入(账单分期等);刷卡手续费收入;因为用户逾期还款惩罚性收费;年费和其他增值服务收入等。其中利息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占全部收入的75%以上。
蚂蚁花呗的收入主要包含利息、交易手续费、惩罚性收入三个部分。花呗不存在年费收入,但年费收入占信用卡的收入仅为2%左右;利息收入均是二者的主要收入来源。
蚂蚁花呗的交易手续费与信用卡的刷卡手续费类似,但前者的手续费更高,尤其是依托淘宝、天猫的垄断地位,可创造可观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