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品会代金券再怎么设置(新用户注册的优惠劵领取)

“假货君”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在电商投诉的排行榜上,”假货君”的头把交椅居然易主了。

今天看到楼下便利店刚刚撤下的广告海报还是618狂欢,而这场营(TU)销(CAO)大戏里关于电商优惠券欺诈的投诉,超过了假货和物流,成为被投诉最多的套路!

这个数据来自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公布的”全国12358价格监管平台2017年6月分析报告”。

这一说,你大概就会想起,那个花了无数流量和时间抢回来的”流量包”——最后竟然还要下载一个APP才能用;你大概还会想起,辛辛苦苦抢回来的优惠券,原来是花200元才能用20元的券——而你看中的产品正好只有199元……

优惠券背后的心理学

优惠券这事,商家都爱玩,这显然是有心理学基础的。比起直接降价,优惠券可玩的套路就多多了。如果只是直接降价,有些精明的消费者会认为,你丫肯定是先涨价再把价格压下来,别想这么骗我。

优惠券就不同了,通常商家会设计一个小游戏什么的,让消费者感觉像是自己亲手把券抢回来的,敝帚自珍的消费者自然会倍加”珍惜”这千辛万苦抢回来的券——感觉不用都对不起自己玩抢券游戏的那十五分钟。

对于这个问题,一个网友的比喻虽是大俗,但却大有道理:降价就是,有一个妹纸她裸睡不关门,谁都能进去啪啪啪;优惠券就是,有一个妹纸,她裸睡关门,但是她给你留了一把门钥匙。你说,哪个妹子更有诱惑力呢?

优惠券背后的诱惑

优惠券的好处还不止于此,例如前面说到的那些花200元才能优惠20元的券,不少消费者就会为了这20元继续凑单,一不小心就多买了几十元。

如果凑巧消费者手里还有好几张这样的优惠券,那”超支-凑单-用券-超支-凑单”的”良性循环”就启动了,简直是”单单相凑无穷尽也”。

而有穷尽的则是优惠券的时间限制,这种DEADLINE给人以紧迫感和冲动,再加上优惠券在手,不用感觉就是”亏了”,这种种心理错觉正是消费者花钱用券的最大动力。

优惠券背后的博弈

电商优惠券的巧妙之处还在于,即便消费者最后没有使用优惠券,商家仍然得利了。

因为在以优惠券为核心的玩法中,商家会设计出各种不同的优惠券组合,消费者在计算不同组合哪种最省钱的过程中,就肯定要浏览商家的不同产品,仔细考量产品的特性和价格,这不正是一个让商品品牌和产品植入到用户内心的套路吗?

不管最后消费者有没有真正使用优惠券,网站的流量、APP的活跃用户量、微信公众号的阅读量反正是蹭蹭的上去了。

更好玩的是,优惠券实质上是一种”消费特权”,有”特权”就会有黄牛,网络上的”撸羊毛党”专注刷各大平台优惠券三十年。刷回来的券,甚至有了一定的转卖价值。

他们一方面是商家的敌人——商家需要通过防作弊手段将黄牛们挡在门外;然而,他们也是商家的朋友——通过黄牛们的吆喝,商家的优惠券活动还得到了一定的自发宣传。

优惠券背后的监管与破局——

既然已经成了投诉榜”冠军”,优惠券自然也将成为未来的监管重点。无论是派发前、派发中还是派发后“并发症”都不会少,优惠券的领取门槛如何设定才是合法合理?适用范围如何划定才最大程度保护消费者利益?若因系统故障无法使用如何补偿?优惠券使用后的价格承诺和差价赔付承诺如何实现?

种种争议,一如既往地走在了监管的前面,电商平台方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才刚刚开始。一方面有关部门的监管需落到实处;另一方便,企业和平台自身的自律,才更是行业有序的关键。

其实很多电商平台消费的顾客都是老顾客了,你家的优惠券是不是真优惠,顾客自己心里都有一把尺子,尤其是女性消费者。比如“全球精选 正品特卖”的用户生活方式平台——唯品会,80%的会员为女性用户,玩优惠券可是要过得了那些职场中流砥柱霹雳辣妈们的精明关。

唯品会的做法就是:经常推出”0附加条件的真优惠券”,比如为回馈广大会员而推出的专属购物卡——价值100元的唯品卡,既可以抵扣商品金额,亦可抵扣订单运费,网购优惠抵现0门槛。就在刚才,解读君的同事妹纸在唯品会花20元超低价败到了一瓶150ml的羽西白芍调理液,真是聪明人面前,优惠券你休想耍滑头啊。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