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防举报技术(2021教你躲避淘宝排查)

从电脑网页到手机App,花式弹窗信息饱受用户诟病,一些气愤的消费者提出,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还击”违法违规经营者,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被垃圾信息骚扰的烦恼?

没想到还真有。

6月22日上线的上海首个市场监管互联网共治平台就设置了“强制推送”和“强制弹出”功能,被消费者投诉、举报的网络交易平台商户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回应监管部门的质询,否则将频繁收到提示消息,其所在平台的商户管理界面将频频弹出窗口,督促商户及时回应消费者的诉求。

面对异地投诉举报网店装傻充愣,监管部门用“弹窗广告”还击

投诉举报“石沉大海”

互联网时代,既拉近了距离,也放大了距离,相当一部分在线商户看似很近,其实很远,其注册地和实际开展经营的所在地往往不是同一个地方,这在客观上为网络消费维权制造了障碍。

“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上,商户‘注营分离’的情况相当普遍。”闵行区市场监管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科科长李斌杨表示,接到消费者针对某些平台网店的投诉举报后,网店经营主体如注册地在外地的,一般要先将相关情况转告注册地市场监管部门,由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找到网络平台经营者,再由平台找到网店经营者,要求其回应监管部门的质询。等回应做好后,再走一遍前面的程序,才能逐层反馈到上海市场监管部门。

这繁琐冗长的程序让一些“老油条”钻了空子,迟迟不回应异地监管部门的质询,对“远在天边”的他们,消费投诉举报发生地的监管部门又缺乏“长途奔袭”的强制手段,久而久之,许多异地消费投诉举报便“石沉大海”。在闵行区,个别较为极端的,由网络消费产生的举报案件办理时间长达280多天。

“按照规定时限,15个工作日内要答复处理结果。”一位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坦言,遇到“不吭声”的异地商户,只能先立案调查,但对方可能依旧不配合,利用“距离差”为监管部门制造核查障碍。

突破政策、技术瓶颈

互联网共治平台大幅精简了投诉举报办理流程,通过和平台合作,监管部门的质询信息可以直接由平台转发至在线商户。

这一转发过程,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的角色并不是简单的“二传手”,他们要对监管部门的质询信息进行“润色”,比如提供商户的ip地址、商品或服务的交易快照等只有平台才掌握的内部信息,这些都将大幅增加质询信息发送的精准度和效率,让对应的商户避无可避。

平台甚至对在线商户下了“最后通牒”,3天内无视相关消息或弹窗的,将采取客户端禁言、降低搜索排名(或隐藏搜索结果)、下架涉事商品或服务、暂停营业等措施,倒逼在线商户重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及时回应监管部门的质询。

面对异地投诉举报网店装傻充愣,监管部门用“弹窗广告”还击面对异地投诉举报网店装傻充愣,监管部门用“弹窗广告”还击面对异地投诉举报网店装傻充愣,监管部门用“弹窗广告”还击

监管版“弹窗广告”和强制推送信息,违法违规商户也尝到了被频繁打扰的烦恼,倒逼他们积极应对消费投诉举报

李斌杨表示,打通监管部门和网络交易平台这两座“信息孤岛”,并不简单,需要突破政策和技术两大瓶颈。

首先是政策,在今年5月1日《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施行前,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有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有关信息的义务。

其次是技术,要打消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对内部数据外泄的顾虑,监管部门需要搭建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严格管理调取平台信息的权限,并在每次调取和使用信息时留下记录。

减轻恶意举报负担

目前,这一市场监管互联网共治平台已对接淘宝、天猫、1688等网络交易平台,下一步将逐步扩大覆盖面,试点成熟后将探索与市区两级“一网统管”平台的对接。

闵行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冯啸表示,建立共治平台,既是为更好实现智慧化监管、数字化管理提供支撑,也是有效释放市场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有益探索。

监管部门与网络交易平台的数据实现对接后,共治平台还拓展了投诉举报的“画像”功能。

共治平台试运行以来,监管人员发现上海妍慕商贸有限公司在3个网络交易平台上遭到30多起举报,经查均为不实举报,且举报集中在商品品名或介绍页面的“虚假宣传”上,举报者的所在地也较为集中。

判断经营者可能遭遇到集中的恶意举报,闵行区市场监管局在“618大促”前联系了经营者,告知其实情并指导其做好恶意举报的防范工作。

“我们在应付恶意举报上可谓精疲力竭。”妍慕商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共治平台,实际经营地在安徽的他们必须频繁跑到上海接受监管部门的质询。人力有限的他们有时因为疲于应对,来不及在规定时限内回复,还要面临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的风险。

借助共治平台,无辜的经营者可在线批量填写调查笔录,再也不用“疲于奔命”。最近一条举报办结信息显示,6月18日13时37分,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