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科特勒的《营销管理》? 爱开淘 六月 21, 2019 业务发展 20 评论 387 围观 营销策划入门,总监建议我读科特勒的《营销管理》,600多页。虽然是理论和案例结合的,但是看了第一章之后感觉有些找不到重点。想请教一下,这本书我应该怎么读?有没有读书笔记来参考一下~
评论 ( 20 )
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我手里的版本是第13版,有点厚,概念也多,如果逐页阅读会非常耗费时间。也很难找到重点并形成完整的思考逻辑。
相信有兴趣阅读本书的,要么是正在学习市场营销,要么在从事着市场营销或者品牌管理相关工作。本身已经熟悉一些概念和部分工作。那么阅读本书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把目录制作成思维导图。
略过或一目十行那些你熟悉的部分及与你当前工作完全无关的部分。精读你最感兴趣的,与你当前工作息息相关的部分。并拓展你的思维导图。这样的效率最高。也最容易从更高的层面(目录)来理解众多概念。
以下思维导图,是用了2个小时,再次翻阅本书时随手制作。供大家参考。
这种书光看是没用的,要靠悟,也就是把理论跟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才有可能真正有所收获。
欧美教科书最大的缺点就是废话多,没用的案例也多。案例囫囵吞枣,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时效性极差,案例可以跳过,也可以自己去网上查查实时资料。比如苹果被无数教科书称作创新型的代表公司,然而现在创新却为人诟病20181121。
我想说就在刚刚,也是总监,建议我学习这本经典的书,他说他们零几年的时候每个人都配一本。加油老铁。
我认为,如果没有之前这些书籍的积累与实践相结合,营销管理这本书无法吃的的饱,因为这本书是偏专业性的类工具的书籍(我恨不得把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再看一遍),有时候一个知识点需要你的联想,而你的联想又来源于你的生活与工作,所以如果您正好从事着这个行业,可能理解能深刻一些,如果您不是从事营销行业,我建议与其他相关书籍结合起来看。
然后,我对这类书籍的感受,作为一名普通人,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思维逻辑,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方法,战略与战术共成。才能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营销是什么?营销不仅仅是销售marketing,翻译过来应该是市场营销,我理解为在一个既定的市场里,创造、传递、传播卓越的顾客价值,满足顾客需求,并产生利润。
无论如何,我觉得个体不同、阶段不同都应该有着对营销管理自己独特的见解吧。
打字好累,第一次评论,见笑了。
推荐你一个实践出来阅读方法:先用思维导图App过三遍目录。
第一遍把23个章节目录列一个树形图;第二遍把章节知识重点添到图里;第三遍把知识重点的细节添到图里。
基本上到第二遍,你就大概了解了结构都有哪些内容。到第三遍就可以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一些记号。然后,从这些做了记号的感兴趣的内容看起。
《营销管理》是一本字斟句酌的很严谨的定论著作,非常值得细读。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就不像贩卖方法论的书那么有吸引力。不过当你有困惑,对概念有各种所知误解的时候,这本书能让人顿悟。
比如说对品牌的理解。有人说品牌必须是知名的,普通商标不算品牌;有人说品牌是个识别系统,无法识别不算品牌;有人说品牌是个蓄水池,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积累。如果你向那些号称理性科学的咋咋唬唬的营销人公开问一次,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好像都有点道理,但是也都有漏洞。
科特勒第一次提出品牌概念是放在“价值主张”里。
从“价值”和“主张”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看到,“价值”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公司提供的产品组合符合目标消费者的价值;“主张”是从公司角度思考,前提是对细分市场有针对性的提出你独特的使命承诺。
这也即是营销的本质:有关价值的选择。营销行为从始至终贯穿着各种判断和选择,并把这种判断和选择通过品牌外显给目标市场。
虽然科特勒并没有直接这么说,但是有关价值主张这一段阐述的逻辑是:品牌就是价值主张的载体。
参考指标只有两个:公司的使命诉求和目标消费者的价值态度。能不能识别、是否知名这些只是一些表象特征,并不是品牌的实质内容。
所以,如果有精力,建议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少走很多弯路。
科特勒在《营销4.0》中重新理顺了新顾客接触路径,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完全按照顾客心理过程建构的新模型,也是营销行为的有效对应触点。按照这个路径整理科特勒的营销思考,也能把相关知识点找到落脚处。我最近也在把创意设计方法按照这个路径重新整理。
王东魁:《营销4.0》:蛰伏6年,科特勒推翻了哪些旧理论?发明了什么新工具?
估计你是学生吧,不要再相信任何外国人写的营销类书了,包括在图书馆里、书店里看到的各种书。
为什么?
因为它们都是垃圾。
垃圾
浪费你时间的垃圾玩意
因为真正商业一线的营销用它们那些方法根本不顶用。
你知道营销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是渠道
是推广
是要让你的品牌更有名气,让更多的人知道你,联系你。
没有这个,你的业务量根本做不起来。
你知道目前什么渠道最好用吗?是微信,现在年轻人都在用微信
你知道百度竞价已经不行了吗?
你知道地线下广告牌有多贵吗?
你知道QQ群已经不行了吗?
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能让你的产品脱颖而出吗?
这些实际中不断进化升级营销手段与策略是书本上根本讲不到的。
先看目录,找你不足的地方,然后看大标题,找到你现在急需掌握的,然后学习,做笔记,做思考,出自己的想法,再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某种渠道验证一下,这样做上几次,你就有心得了
我自己没看过,但身边多人对该书很熟悉,甚至有一直追各个版本的习惯,现在据说是十几个版本了。
他们的评价是,这是一种很全的营销管理的书籍,各种概念和理论都是很全的,而且比较权威,但作用方面更多是学术性的教科书,前面的理论比较多。
如果是想做学术,前面的里面好好的看一下学习一下,比较枯燥。
如果是做实战,每个版本后面的案例多分析一下。
谢邀。
不过我不懂营销管理,我也没读过这本书,但是我学新东西尤其是一本很厚的书一般先是找重点,然后再看。。。
在知乎的一个回答里了解到这本书,遂买来看,看了不到十页就看不下去了,不知道是写的不行还是翻译的不行,总之狗屁不通的语段占到了30%,对于一本书来说,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本书就毫无连贯性,也就是根本没法读了。我举几个例子你们自己体会一下
1.
这是为“成功的营销”选取的案例,可看完了我跟本get不到点,如果每家公司都能砸这么多钱做宣传,增加销量那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案例具体成功在哪里我是真不知道,。
2.“品牌是来自可知来源的供应物”。
主语是“品牌”,表语落在“供应物”上,可仔细想想品牌是供应物吗?狗屁不通。这么抽象的句子真是很难懂
3“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存在很多不同的用于塑造形象的联想”。
同样看不懂。。
4“宝马声称利用一项纯在线的活动,其1系汽车获得了1.1亿美元的收入”。
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读译制书往往给以一种饱腹而难以消化的感觉。感觉这本书算是白买了,继续看下去只会激起我无休止地吐槽。也许读英文原本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精髓
本人在一个水水的世界500强就职;我感觉如果是小公司的话,讲究的是快、准、恨,找对风口,获取红利就够了;这本书对于大公司中层以上还是很有帮助的,非常地系统,很多分析报告、数据分析的逻辑(注意指的是报告的大纲)可以直接套用,但是对于实操来说还是需要购买单独某项的书籍阅读,这本书偏向于理论,能帮助你理清思路,解决“为什么要干”“要干什么”的问题,“怎么去干”这本书是不够的。
枕边书。
另一本我认为同级别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如管理学人之《红楼梦》。
谢邀。
首先,这本书里有很多概念和理论。概念了解就可以了,但读理论时最重要的是读逻辑。如果仅仅像这个问题下的某个答案一样光记些、了解些理论,我觉得未免太僵硬了。逻辑由对现实世界理性的思考而来,它提供了一种观察、思考、分析现实世界的静态的、简化的框架。因为现实的问题往往很复杂,这个框架能帮助你减少思考的负担,但同时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事实就如此简单。一个理论对应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都有其坐标,要明晰问题的纵向层次、包含层次或者横向联系,也就是说搞清楚问题所处的位置。
上面的一个答案的读书笔记中,『公司』、『客户』、『对手』放在同一个层面,其实这三个要素需要放在『环境』中思考。这样在宏观层面才是完整的。此外,在看那张图的时候还要明白『对手』是根据『客户』来定的。跟你争夺或可能争夺『客户』的才是『对手』。『PEST』和『波特五力』都是对『环境』(『行业』)进行分析的理论,不过一个是从静态角度,一个是从动态竞争角度。
『STP』『4P』和『SWOT』都是对『公司』进行分析的理论,『SWOT』是从资源和竞争的角度,立足于与对手的竞争关系来分析,而『STP』是从描述利基市场的角度出发。这两个都是服务于公司战略的理论。一个对标的是『对手』,一个对标的是『客户』。『4P』理论是从企业内部角度出发的营销战术理论,现在增加的『Public Relationship』和『Political Power』这两个P考虑到的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所以明白以上这些理论更深层的联系之后,你就会明白做分析先大后小、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然后想到这里你可能就会寻找其他角度去认识现实世界,比如『成长』。从这一角度出发的理论比如『行业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等等。
其次,在了解理论的逻辑之后,你就可以按照这个逻辑去思考。比如BCG矩阵是为了评估、了解产品,是从销量和利润的角度对产品进行划分,是静态的认知。在现实世界中,公司在决定哪些产品分配到哪些资源的时候,除了静态的认知产品,一定要需要动态的评估产品吧。要了解产品的成长性,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占有率和增长率来评估产品。要了解它的竞争力,我们是不是可以从竞销比和产品在自己公司的销售占比这两个占比出发评估竞争力。
最后,唔,没想到第三点哎,那最后的建议就是经典读完之后就看看其他的评价不错的书刊杂志吧。那本书上很多例子都老了,一些新的观点也出现了。多多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吧。
98年市场营销专业,高级营销师,从基层到外企营销总监,营销老炮来看看,楼上诸位大神都是未来的精英。我学的也是如科特勒和德鲁克等正统的营销知识和理念。我觉得营销是所有专业里技术含量最高的专业,能力要求最高的专业。因为营销注重实践,面对的是动态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和市场),管理和营销都是实践性专业,理论学习是为了系统思维,成为一种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楼上的好几个经验都比较有用。
如果遇到看不懂的,看不下去的时候,就看书中介绍的另外的几本书。
品牌洗脑:这个本书讲关于品牌的认知方面,和品牌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学:用户消费行为的科学解释
多本书结合着看。
这个其实可以推及到看所有的砖头书。
为什么要多本书结合着看?
原因之一:因为每本书的作者默认的 读者的知识水平都差不多,有些先知 的知识,在某些地方的概念或者表述都一笔带过。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讲,了解的基础知识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多个作者对不同的问题的重视程度不一样。自然解释起来就不一样。不同的读者也就看懂了。
原因之二:对于不懂的知识点顺着思路往下抽丝剥茧,会让一个知识了解的更深入,如果只是看看,那好多内容基本也就听过一个名词。对深入学习作用不大。
我认为对于读书来讲,对于 《营销管理》类似的书,他都是较为的全面的基础知识,会介绍很多相关的书籍与知识,夹着看。看书的目的不是把一本书多长时间看完,而是 把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
该书还没看完,希望上面的回答有所帮助。
先学工商管理,再学市场营销,会容易些。觉得散乱、没有重点,原因是市场营销是架构在工商管理基础上的,而且重在前后两头。你连这么做企业都没搞明白,就去看怎么做好企业,自然会觉得思维跳脱了
这本书我觉得很好啊 市面上流传的很多营销的书基本都是参照科特勒的观点来改编,或者是换个名词而已 学习这个框架思路很重要 以后做分析的时候 就可以按顺序来分析
感觉单学市场营销不结合实际绝对是悖论,你不走一步看一部,再感受体会真心比较困难,当然,我其实也没怎么看懂~
快速的过一遍就完了,不要花太多时间,多了都是浪费,不要怕,大胆往后读,看不下去的章节就直接跳下一站章,我读过的,书中废话口水话凑字数的话不少,重点和精华就那么一丁点,内容深度很浅,全是最基本的,你会发现读完最后就好像什么也没读一样,另外,市场营销没那么深奥,现在市场营销被神话了,学市场营销光看书是没用的,要实践中感受!
任何能延续的经典也避免不了在方法上的落后时代,但是揭示的方法论永不会过时。
大三开始拾回书本到现在4.5年的时间,中间各种优秀期刊和巨著以及畅销书无数,但凡是涉及到营销的,目前还没有能脱离本书核心思想以及范围的。最多只能说变种,但还是可以按照本书体系去理解。
先说核心,这本书里出现最多的就是需求论,它完全强调从生产时代的卖方市场转为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主的买方市场。在看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以“顾客角度”去考虑。
再说说体系,可以参考本书最后完整的营销计划。先去完整看一遍,然后看目录会发现整体的叙述顺序就是按照一个营销项目书来设计的,那么你的阅读和理解方向就是完成一个补完游戏,从头到脚补完每一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里又有一些分板块。建议做读书笔记。
注意,本书内很多具体的方法受到作者所写时代的限制肯定会失真。但具体在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要去领会方法下蕴藏的内涵,然后再自我思考在当今新技术革命下可以怎样改变。比如书内对邮寄销售的描写就不大符合当今的实际,但邮寄里的邮件,可不可以以新的方式存在呢?可不可以借由虚拟的形式呢?(不止是电子邮箱营销)
人类的千年文明史积累的只是知识,而人性方面的改变微乎其微,巨著揭示的就是人的根本思想和想法,不要过度执着于所谓的技术层面干货。营销的根本在研究人的习性,而它从来没有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