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年净收入为26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 2016年全年交易总额(GMV)达到6582亿元人民币(备注1),同比增长47%。 2016年全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利润达到10亿元人民币。2015年全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净亏损为9亿元人民币。 2016年全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经营利润为10亿元人民币,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经营利润率为0.4%。2015年全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评论 ( 20 )
我买的正规商品京东都比淘宝便宜,基本主要买的东西我都会在京东和淘宝对比,帮宝适尿不湿,高露洁电动牙刷,神舟笔记本,海康摄像头。就算是定价一样,京东也有全品类满减券,有次日达的配送,有不爽就退货的服务刚(刚买了神舟K680D用了三天觉得U有点不给力,退了买680E),。然后有一样东西只在淘宝买,就是京东卡 。基本自营商品用完券还能再打个97折。
员工:关我屁事,又不涨工资。
东哥:盈利了,涨工资!
(((o(*゚▽゚*)o)))
易迅新蛋搞掉了,自然就盈利了啊,没对手了。
刘强东总是对有梦想的年轻人说:你不要有太远大的梦想,应该踏踏实实的到京东来做个快递员!
补充了一些内容在专栏文章中,请移步 京东终于“又”“赚钱”了–吗? – 簿记鉴定科 以下为原答案
—————————————————————————————————————-
Non-GAAP下盈利很令人惊奇吗?然而2016年并不是京东第一次Non-GAAP盈利,14年已经Non-GAAP盈利3.6亿了:
所以与其讨论为何16年“扭亏为盈”,不如讨论为何15年京东在Non-GAAP下“扭盈为亏”……当然原因也不复杂,主要是投资减值惹的“祸”:15年初入股易车,占了25%的股份,然而后者15年巨亏40多亿,这一笔交易上导致的投资亏损就是26亿;另外关闭拍拍造成的相关减值也有28亿。如果单论狭义的京东自身主业情况,15年并没有比14年更差(至少从数字来说是这样的)。
而16年在权益法投资损失基本恒定、又没有新的自有资产减值的情况下,主营业务持续改善的结果自然就覆盖了投资损失的影响,又把Non-GAAP result扭转回来了(注意下图中资产减值和权益法亏损的两年对比)。
从主营业务的指标来看,最近三年体现出平稳向好的态势,除了收入体量扩大外,毛利率的提高也是经营亏损逐步缩小乃至接近盈亏平衡的重要原因。然而相比P/L,资产负债表的情况好像就没有那么乐观了,主要资产的周转速度持续下降,好像盘子做大后有点运转不灵;供应商账期越拖越长,working capital缩水10倍,这liquid risk是不是搞得有点高,资金链崩得有点紧了?
另外这个公告里也有我看不懂的地方,比如operating cash flow,15年的年报里告诉大家是净流出18亿,然后这个release里变成了净流入17亿,为啥?
1:你以为你和刘强东之间就差个奶茶妹妹? – 知乎专栏。首先明确的是,财报数据显示:京东2016年Q4净亏损为16.7亿元,全年净亏损为34.7亿元。而京东在给国内媒体以及对外披露的是,2016年全年净利润为10亿元。注意,并非京东敢数据造假,而是用中美两种不同会计准则的结果,国内的企业大部分用Non-GAAP(非通用会计准则)就是将成本不计入(股权激励、投资性资产重估、折旧折旧及摊销等)算进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非GAAP中的“猫腻”
2:不要再问:京东一直在亏,刘强东为什么还那么有钱? – 京东商城 – 知乎 这种傻问题了!!要知道哪怕是一家刚刚融资完A轮估值1000万的创始人都会有钱,有一种东西叫股份,它是可以换钱的。和投资人朋友聊天,他们给我说,你TM见过容不到钱死掉的企业,有见过穷死的CEO吗?哪怕是为了梦想窒息的贾布斯(乐视控股CEO贾跃亭)也要住200平的房子,屌丝我只能住50平廊坊。贾跃亭:我是世界最穷CEO 8口人住不到200平米房子。
3:京东亏损的问题根源出在哪里? – 互联网 – 知乎 京东亏损实际上一点都不可怕,京东更在乎的是现金流。现金流对于京东这样常年亏损的公司是造血细胞,多多益善!你以为京东投资人,华尔街大尾巴狼们naive?京东要做的是规模、规模、规模,当规模跑赢成本后,那么盈利还不是小菜一碟(议价能力[低买高卖]、广告、各种平台管理费…..)。而驱动规模增长的核心指标是增长率,如GMV、营收、用户…..这个增长率主要参考几个指标:整个大盘增长率、公司以往的增长率、市场竞争对手增长率。
4:不幸的是,京东核心指标数据现在并不乐观,至少相比过去,它已经到了个瓶颈期。客观地说,这里面有大势,比如3C和大家电整个出货情况都在下滑,市场相对饱和。比如,手机厂商都在争相出海,亚非拉还有很多兄弟姐妹需要用我们的手机嘛!最核心的品类优势当然少不了竞争对手死缠乱打,同样的手机,你1000,我800,只要大强子(刘强东)跟下去,那么现金流必然受损,这个是他不愿意的。京东资金告急求助家电巨头 恳请干预不打价格战_青新闻__中国青年网。另一核心优势的物流也出现了滞涨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指望物流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未出现,那这块就变成了大包袱!这些表现背后,数据告诉你们:GMV增速从2014年的107%,下滑至2016年的47%。营收从2014年Q4的73%,降低到38%。
5:投资人就伐开心了。所以,大强子在财报分析会上,说了句“No war, no win, no profit. No worries”。投资人们,你们不要担心,我要打战了!“没有价格战,就没有胜利,就没有利润。不要担心。”大强子用以往的经历告诉了华尔街的分析师们:图书,我们干死了当当。3C数码,我们干伤了苏宁。so ……easy! 不过分析师们要想想,此时非彼时,何况现在苏宁还有个干爸爸呢!如何评价阿里巴巴入股苏宁? – 阿里巴巴集团 – 知乎。
6:谁要担心呢!!羊毛出在猪身上。不管是自营的商家,还是开放平台的商家,你们都要注意了。大强子在分析会上还说了,“我们和大部分供应商签的协议都有利润率保护条款。京东的价格一定是最低的。如果哪个竞争对手降价,我们有权同时降价到同样的水平。但是我们和供应商有协议,不管卖什么价格,我们的毛利率是一样的,所以价格战不会亏钱。” 商家们:are you ok?当然,你可以不和大强子玩,结果是这样 京东单方面延长供应商账期_网易科技 (京东有权终止合作)。当然,你也可以这样,周大生从京东平台消失,这些年京东多少商家被关店?-搜狐。按照大强子的说法,马上要价格站的是快消日化类商家!!
7:逼你们降价,保障京东的毛利率只是其一,拖着你们的供货款(应付账款)迟迟不给才是根本。京东过往财报数据显示,2010年末京东应付账款为12亿,2016年Q4增到440亿,6年增长了36倍。还有部分钱是存货资金,财报数据显示,京东存货账面金额从2010年末的11亿到2016年Q4的289亿。通常说,如果货没有卖出去,京东不会和供应商结算货款,这些存货占压的是自营供应商的资金。2016年末,存货、营收、消费者预付三项合计达845亿。存货周转和应付账款周期分别为38天、52.6天。实事求是地说,京东给不同商家的付款周期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商家是你先给钱,再给你货,有的是1周之内就把钱给过去了,有的是2年了钱还拿不到!原因是,你懂得!
京东退货方便,钻石或者PLUS还可以免费退,导致的结果就是,买10件东西,至少2,3件二手,人称,二手东。只要疑似二手我就退货,反正我钻石会员+PLUS会员
又到了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的问题来了,其实按照美国标准会计处理京东是没有赚钱的。就算按照非美国会计处理京东也就赚10亿,你要知道,京东流水有几千亿,也没什么意义。说什么模式什么转折点的可以回去洗洗睡了。
以下转一遍报道
头条 | 京东,你的财报我“看不懂”
原创 2017-03-06 Eastland 虎嗅网
北京时间3月2日,京东发布了2016年Q4及全年未经审计的业绩报告。该报告显示,京东2016年Q4营收、净亏损分别为803亿元和16.7亿元;2016年全年营收、净亏损分别为2602亿元和34.7亿元。此外,京东正式宣布出售京东金融68.6%股份,对价约为143亿元。
财报发布后,京东宣传的重点是“非GAAP净利润10亿”、“扭亏为盈”、“全面盈利”、“首次盈利”满天飞。但资本市场却不为所动,股价丝毫没有向上走的意思。
规模增速放缓
1)营收增速放缓
2016年Q3、Q4,京东营收分别为607.2亿和802.6亿,同比增幅分别为37.7%和47.0%。而2014年Q3、Q4营收同比增速为60.8%和72.5%。
对电商来讲,下半年是旺季。近几年京东Q3、Q4营收增长率一年不如一年,季度营收增速从2014年Q4的72.5%滑落到47%,相差25.5个百分点。
没有根本性创新,增速随规模扩大而降低是谁都难以改变的规律。
拆开来看,2014年Q3、Q4京东第三方业务出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仍维持在100%以上,2016年Q4已回落到58%。自营业务增速则缓慢下滑到2016年Q4的46%。
纵观过往12个季度的数据,京东自营增速峰值已经过去,低于50%的同比增长已成常态。
2)“第三方”的两重“奉献”
京东以自营电商起家,赚的是差价,模式重,毛利润率低。引入“第三方”卖家,收取“平台使用费”、“扣点”和放贷赚利息,毛利润率可达70%左右。以此推算,“第三方”业务的贡献约占京东毛利润的40%。
2016年Q4,第三方业务营收占比9.2%,毛利润贡献率高达42%。
第三方GMV的第二重意义体现在估值。既然GMV是主要的估值依据,第三方业务对估值的贡献应在40%以上。
3)“第三方成分”见顶
京东的策略一直是:自营业务赚口碑、“第三方”业务赚钱、GMV赚估值。
“第三方”提供的购物体验与自营相比有较大落差,可以说是“消耗”口碑的。2016年4月,京东不得不清洗掉2万多第三方卖家(其中服装服饰类占70%),约占总数的六分之一。
2016年Q4,京东自营和第三方交易总金额分别达到1150亿和950亿,第三方交易额占比达45.3%。
第三方GMV占比总要有个极限,比如说50%,低于50%可以说“酒中兑水”,高于50%就是“水中兑酒”了。
2016年Q4,第三方GMV占比超过45%,提升空间极为有限,京东一直以来的增长策略已触及天花板。
GMV“水很深”
由于长期巨亏,对京东估值的首要依据是GMV。
交易总额是自营及第三方所有订单的总金额(含运费),包括付款的、末付款的、取消的、退货的,远大于实际交易金额。
到底有多大比例订单没有被真正履行,京东财报给出了重要线索:
2016年Q4,自营GMV为1147亿,自营业务营收为728.5亿,两者相差418.5亿,履约率为63.5%。
假如第三方订单的履约情况与自营相似,则可以自营订单履约率代表整体,算出真实的交易金额。
照此计算,2016年Q4,京东“名义GMV”与“真实GMV”分别为2097亿和1332亿,相差765亿。
2016全年“名义GMV”与“真实GMV”分别为6582亿和4201亿,相差2381亿!
2016年Q4财报还披露了一个更有趣的GMV数据:9392亿。原文有些费解,排除金额10万以上的订单和单日下单100万元以上用户的订单,全年GMV从6582亿变成9392亿。
If the company’s calculation of GMV includes total value of all orders for products and services placed in the company’s online direct sales business and on the company’s online marketplaces,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goods are sold or delivered or whether the goods are returned and shipping charges paid by buyers to sellers, and excludes products or services with list prices above RMB100,000 as well as transactions conducted by buyers who make purchases exceeding RMB1,000,000 in the aggregate in a single day (similar to the practice of the company’s major industry peer), the company’s GMV for the fourth quarter and the full year of 2016 would have been RMB303.0 billion and RMB939.2 billion, respectively.
2016年,京东实际完成交易金额大约4201亿,名义GMV达6582亿,“排除”一些项目后9392亿,反而多出近5200亿,这水也太深了。
京东在GMV上花这么多心思,说到底还是为了估值。绕了那么大弯子,最终还是拿“全年GMV达9392亿”示人。
其实客单价、单日购买金额都不应成为硬性的“排除指标”。都号称“人工智能”了,分辨刷单只看金额?
能够甄别的订单,不管百万、千万就请计入GMV并负相关责任,无力甄别的既便100元也应剔除。
没把握计入又不甘心,于是拿“9392亿”给人“厉害了”的印象,用几年前的流行语说:也是醉了!
履约成本下降空间有限
2016年Q4,京东物流配送5.06亿单,履约成本62.1亿元,平均每单12.3元。整个2016财年,京东物流总共配送15.93亿单,履约总成本210亿,平均每单13.2元。
每年一季度,京东物流业务量最少,平均履约成本最高;四季度则相反,业务量最高,平均履约成本最低。
关于京东的履约成本,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服务水平相差无几、规模远逊顺丰,京东履约成本为何这样低?
2015年,顺丰送出17亿单,营业成本385.86亿,平均成本为23元/单,毛利润率20%。同年,京东物流配送10.27亿单,自报履约成本140亿,平均成本13.6元/单。
顺丰规模比京东大65.5%,成本却比京东高69%,体现出快递行业存在“规模不经济”的苗头。
首先,不论投建多少设备、设施,最后一公里还得快递员跑(无人机送货还太遥远),这不是规模能够解决的。其次,随着规模扩张进入越来越多的地区(渠道下沉),这些地区远不如一、二线城市“有利可图”。
根据中、美已上市快递公司的数据,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八、九成。人口红利消失,快递业人力成本上升压力很大。
而且,为了志气还要“横比竖比”,刘强东保证“快递员收入比县长高”。如果说的是“比顺丰快递员高”,京东履约成本恐怕得大涨。
长远来看,即便京东物流规模再扩大一倍,履约成本下降空间也极为有限,不降反升的可能也是存在的。
亏损还是盈利?
2016年京东净亏损34.7亿元,媒体却大唱“扭亏为盈”。堂堂上市公司,亏损还是盈利都说不清,难道是“薛定谔的猫”?
其实上述混淆是有根源的,因为京东运用“Non-GAAP”手段“非掉了”数十亿成本:23.4亿股权激励成本、21.8亿无形资产和投资减值、16.2亿摊销。于是2016年业绩就从净亏损34.7亿变成“盈利”10亿并被广泛宣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无论如何,京东亏损的确收窄了,大方向还是正确的,但应把握对生态圈中众玩家索取的尺度。
比如,做自营就要建立存货,随业务增长,京东存货账面金额从2010年末的11亿到2016年Q4的289亿,六年增长了26倍。理论上讲,货没卖出去京东不会与供应商结算,所以存货占压的是自营业务供应商的资金。
再比如,货卖出去之后(不论自营还是第三方平台),货款还会再拖一段时间,形成“应付账款”主体(京东应付账款60%以上为应付供应商货款)。2010年末,京东应付账款约为12亿,2016年Q4增到440亿,六年增长了36倍。
还有,由于“京东卡”营销成功,消费者预付日渐庞大,到2016年Q4已积累到116亿。
2016年末,存货、应收、消费者预付三项合计达845亿。存货周转和应付账款周期分别为38天、52.6天。
假如卖家发货后一周收到货款,每年可轻松周转20次。如果要等53天才拿到,一年周转5次都难,资金使用效率大幅降低。
前一阵子热炒摩拜单车押金,连央视财经频道都来凑热闹,“数亿元押金去哪里了”、“这水好深”……跟京东一比,想想真是可笑。
电子产品什么的,选择京东,送货快吗,其他的,天猫,淘宝
京东的财报是怎么盈利的? 因为京东把股东分红,投资分摊这些亏损的部分都剥出去了.换句话说,京东想说的是,我现在经营赚钱了.亏的钱都是投资,是为了把生意做的更大的投入,将来是会带来盈利的,不能算现在亏的钱.然而,京东的股价没什么变化.
为什么京东走的这么艰难,相比来说阿里的电商盈利比较容易呢?核心还是生意模式的本质区别.
阿里做的生意是开商场,收租金.需要确保的就是流量(客源)足够多,所以使劲打价格,讨好用户.使劲招商,使得商品的丰富度足够. 商家赚不到钱?没关系,总有能赚到的,同一个商品你不做就换人.以阿里的流量要扶持哪个商家都是很容易的.所以相对来说,这个模式的盈利性比较好.但局限性是,你没办法保证服务的质量,包括商品的真实性,配送,售后,支付等等.所以阿里在努力的建设生态体系,用支付宝保障资金,菜鸟保障物流,用力打假等等.但你仔细想想,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担保么,一个商场说你把钱给我,你确认了我再付给商户,你就以为资金都是安全的.不过这点对国内消费者还是比较有效,所以阿里赚钱比较容易.
再来看京东,京东的模式叫做自营, 把商家的货买进来(其实也都是拖很长的帐期) 放到仓库里,然后前端的展示都是由京东来负责,包括定价,包括支付,包括物流.用户会感觉货就是京东的,反正有了问题就找京东. 这种模式给用户的安全感会强很多.但问题来了,国内的消费者其实不太注重所谓的安全感,或者说风险意识都是后置. 典型的像炒股,感觉都能赚钱,实际上都是亏钱.购物也是一样,东西便宜是王道. 这么一比,京东就很亏.
京东付出了更多的运营成本,但是却没有得到更多的附加定价.按照商业的逻辑,京东上的同一件商品就应该比淘宝贵上10%.为啥?因为我这里买你放心阿,我帮你筛选,帮你保管,帮你配送. 而淘宝?这些都是商家来做的.实际上却没有,这很尴尬.
未来会如何? 京东这两年也在尝试开放平台,选择商家入住.但就我来看,如果走这条路,基本是没希望超过淘宝.为啥?因为人家商户比你多,用户比你多.永远是老二. 所以还是应该沿着自营的道路走下去.接下去有一个所谓消费升级的风口,就是说现在的消费者会更加注重商品的质而不仅仅是价,从质这个角度来看,京东不算领先的话,起码也不落后.看看数码家电产品的销售,天猫电器是远远不如京东的. 等到大家都愿意为质付出更高的代价,京东的优势会更加的明显.唯一的问题是,京东能不能坚持现在的活法到那一天.
京东十年钻石用户表示:看好京东的后劲发展,高速度,高质量的产品才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京东本来就只是微亏(14-15年的净利润率是-3%到-5%)。完全可以提高定价,或者控制短期投入,实现微利。
所以该如何看待呢?
1、扭亏为盈,可喜可贺。
2、净利润率太低(0.4%),反映的实质信息有限。
3、上市电商公司,GMV增速和利润,总要二选一,要不然无法支持市值。
简单来说,看不出来有重大利好消息。京东真正的好消息应该长这样:
1、净利润率大幅度上涨(例如净利润率超过3%),反映业务结构有实质性突破。
2、GMV超过天猫,反映市场定位有实质性突破。
3、云服务和金融等新业务发展迅速,获得市场优势和规模化收入,反映业务模式有实质性突破。
目前SEC上还没有京东16年财报的详情,京东新闻稿也没有披露是如何扭亏为盈的。基于15年数据做个推断,京东有3种方法。
对于自营电商业务,
1、开源:提高商品差价。提高定价/压低供应商成本。
2、节流: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控制投入/GMV快速扩张。
对于新业务(云服务、金融、平台),
3、新收入:获得规模化的新收入来源。
具体分析如下:
1、开源:京东毛利低,短期有3%-5%的调整空间,长期很难有较大优化。
京东15年毛利14%,同期唯品会是25%,聚美40%。阿里能收取GMV3%的渠道费用,如果算上10%的物流成本,相当于13%的毛利,和京东毛利率差不多。
唯品会和聚美毛利高,阿里体量大,相比之下,京东的毛利率就显得很尴尬。
作为自营平台,如果不考虑用户体验,京东自行调高3%-5%的定价,短期内并不困难。这就能够快速扭亏为盈。
不过京东擅长的3C、日用品类本身的毛利就比较低,高毛利的新品类体量不够大。长期优化潜力堪忧。
2、节流:京东运营费用比较低,如果优化3%,已经非常不错。
京东物流成本(7.7%)是上市电商中最低的,已经体现出京东相对VIP、聚美的规模效应,改善空间恐怕有限。
15年市场、开发和管理成本(~9%)。也可以控制市场、开发、管理成本,实现规模效应。16年业务增长50%,假设市场、开发和管理成本不变,就是9%/1.5=6%。降低了3%的成本,就可以扭亏为盈。
但老实说,运营成本优化的潜力不大。对于扭亏为盈有帮助。对于定义京东的市值,没有太大实质性的影响。
3、新业务。云计算收入不显著,京东金融干脆就剥离了。估计就平台电商业务还有增长,这有3%-5%服务费增长的潜力。
综上,要优化收益,可以提高商品定价;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分摊运营费用;可以大规模发展新业务,和天猫、阿里云和蚂蚁金服抢生意。提高定价不利于GMV增长,GMV增长本身又不如预期。这恐怕是京东这几年微亏微利的核心原因。
坐等年报详情。
参考文献:
1、京东2015年财报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549802/000110465916111984/a16-3659_120f.htm
2、阿里2015年财报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577552/000104746916013400/a2228766z20-f.htm
3、唯品会2015年财报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529192/000104746916012448/a2227056z20-f.htm
4、聚美2015年财报 https://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597680/000114420416097780/v437326_20f.htm
几个靠前的“长篇大论”基本都是“不看好”京东,更搞笑的是还有一个自称“不匿(名)了”的投资人,有理不在声高(码字多),我简单一句话说下观点:
京东财报实现盈利在意料之中,虽然京东和阿里的基因不同,但在电商业务(无论自营还是综合GMV)上,京东超越阿里只是时间问题,而舆论所谓的阿里更战略布局更胜一筹云云只能叫人感觉是变相的转移视线,东哥有1000亿现金,投资布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个人预测京东股票3年内会突破50美金,5年内突破100美金,此贴为据。
理解京东,先理解亚马逊。
亚马逊1995年成立,连续亏损20年。不知道多少投资人能接受一家互联网公司持续亏损20年?估计很少。不过从2015年第二季度开始,它祖坟接连冒烟接连盈利。但它盈利主要靠的什么呢?并非电商,而是云服务和会员费。
以前我们经常说电商是互联网主流盈利模式。是不是呢?也不能说不是,低买高卖赚差价,这一商业模式运行了几千年。
但很多人夸大了这种盈利模式的作用。亚马逊、京东从诞生算起,一直亏损十多二十年,这期间建立电商系统、依靠差价模式并未实现盈利。阿里巴巴倒是盈利了,但它主要赚的是广告费。亚马逊现在盈利,主要赚的云服务费和会员费。
对亚马逊、京东来说,电商可能不该叫互联网盈利模式,而是互联网基础业务。
基础业务的意思是说,凭借这一业务吸引用户,但依靠其他方式(会员、服务等)真正赚钱。电商是亚马逊、京东的基础业务,基础业务并不负责盈利,盈利主要靠衍生业务。就像你使用百度的搜索、腾讯的QQ并不付费,这些基础业务只负责黏住用户。
相对亚马逊,京东的衍生业务想规模化盈利,困难大得多。原因在于,京东前面还有一个商业模式迥异的巨头阿里巴巴,而亚马逊就是美国在线零售的No.1。亚马逊云服务全球第一,京东差太远。京东金融估值不低,但前面依然有巨头蚂蚁金服。亚马逊还有会员费,每年收入几十亿美元,因为淘宝天猫挡道,这条路京东看样子很难走。
所以京东的痛苦就是老二的痛苦,做什么都有阿里巴巴挡着。如果京东都规模化盈利了,那么阿里巴巴日子更好过。好过得多。
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微信搜索未来知识图谱(ID:futureknowledge),回复“投资未来”获取《未来五年,这7个行业将爆发性增长》
自从用了京东,放弃了天猫。第一,售后。天猫退货,麻烦,自己掏运费,运费险对我来说形同鸡肋。京东据说退货要钱,但是我在app提出申请以后,快递员自己找我拿货,并且没找我要钱,而且运费险才五毛钱。第二,京东快递从来都是第二天到,而菜鸟物流次日达用的芝麻开门的物流,服务差。三,京东分期12期经常可以领到白条免息券,没有利息,没有所谓的管理费。2400分12期,每期200。而花呗分期服务费利益高,至少我没有遇到一次免息免服务费的活动。
我先匿名
表示所有京东的成绩都是基于无限剥削商家+忽悠消费者取得的成绩
仅仅站在一个商户的角度来跟你们说说
平台情况
京东大多数商户生存状态
因为我觉得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功 肯定相应对的是一个正确的商业环境和模式 这种上下造假的平台 并不觉得有什么前途
你所不知道的京东
公司面 既有京东也有天猫 , 但是在商家的角度来说 平台格局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简直差的太远 对 对于平台格局来说 首要的就是商户经营成本
京东上 8%~10% 平台提点 8% 左右的税务成本 5%左右的快递成本 30%~40% 刷单(没有商户不刷,并且这部分虚假销售 平台提点和税费你都得照样交 平台官方 会要求商家不许刷单 可是运营又会像你按时 甚至直接要求 刷50万 100万 的订单额度) 10% 人工成本 12000平台费用 不算广告费 不算产品成本 不算京东官方的 京东贷款(年利率18%) 你自己算算 产品成本已经上升了多少? 作为一个消费者 需要全权买单 。
天猫 只说一句话 完全可以把商品价格做到和批发平台无差 。
作为一个顾客 你会在京东 下单 并 一直为他买单下去吗?
先开个头 看反应 如果有兴趣我可以深度继续扒
毕竟有商业利益在里面 。
看这个问题发现阿里的公关能力强于京东太多。
不过用户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对物流、退换货要求高的选择了京东。
对品类要求多的,选择了淘宝。
京东能开发票,企业采购以后是主流。
淘宝抓个人客户,赚的是商户的钱,好在商户足够多。
另外可以再对比京东给政府交的税,对比一下阿里。
京东这次盈利跃升发生的时间点相当巧妙:目前京东和阿里两大巨头的在线销售其实都在同比下滑,因此两家都在寻找市场转型的关键节点上——上个月末阿里宣布与百联联姻,实际上就是表明了自己进入线下零售业的决心。目前百联有4700多家线下门店,阿里可以利用自己的大数据资源来增强百联的供应链管理,另一方面利用百联门店的优势能够更好地推动“支付宝”在线下零售领域的应用。以此实现双赢。
当然京东也抓住了这波空隙,主动扩展了自己的家居品、食物、酒品这些高增长消费市场,这次Q4的盈利也直接与春节期间的销售增长有关。联系最近京东出售自己的金融分部,按照京东CFO黄宣德的说法(最近在Bloomberg的采访),这次出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京东在这些消费市场上更好的打“价格战”,对手是谁当然不言自明。整个采访过程中的发言显得很有自信赢下这场“价格战”,不过是真有自信还是为了稳定(股)民心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从国外的投资机构来说,Morgan Stanley和JPMorgan总体看好京东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尤其是Morgan Stanley,最近提名京东 top Chinese internet picks for 2017 ;但像Bernstein等投行则更多地持保留态度。
总体来说,整个市场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我们也会继续强势关注下去。
未来京东超越阿里迟早的事,老刘优势明显。看好京东的质量,服务和售后!六年京东钻石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