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焦点访谈在 诚信建设万里行 “刷单” 聪明反被聪明误 图文报道在这里:电商平台卖家找《焦点访谈》自曝家丑 到底咋回事报道中深度挖掘了刷单全流程: 1、好评卡添加客服为对方好友; 2、客服下任务,提供搜索词,比如“某某旗舰店 短袖男”; 3、刷手按关键词以及相关信息进行搜索,垫资购买这个产品; 4、完成付款后,垫付资金和承诺的奖金就通过微信转账转了回来; 5、刷手收到卖家寄出的货品后拍照、发图、好评; 6、刷…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评论 ( 5 )
根据我的观察从2月开始单纯的拼刷单量已经是不可能做出真正的爆款了(部分类目除外,对因为那些类目的购买人群大多数只看销量别的都不看受众还广。不刷能咋办)
我看不少人都好有趣。啥都怪同行刷单害的自己得跟着刷,你一个款要是核心指数什么的样样不错,刷单和开车只不过是给你戳一针兴奋剂让你更快更好的增加权重积累速度和更快完成▇▇的▇▇(刮破屏幕也不可见,真的刮破了我不赔)而已。真当一个垃圾款啥指标都低,然后直接刷爆了就能赚钱?刷单也要讲究基本法和基本规则啊!对我而言刷单永远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仅此而已。
关于抄袭这个的确没办法,但是这不是拿资金去刷单硬上蛮干的理由。有这钱咋不去投资开发新款或者干点别的,出了同款不是我授权的见一个举报一个。举报之前还去我还要去告诉他们客服我要举报你,你看着改。(部分情况没辙)
不刷单是不可能刷单的,▇▇又不会。数据又不想看。只能靠刷单维持一下生计骗骗老板,被老板打进医院后遇到的同行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这里。
今天刷到这个问题了我也来答一下吧
我是男装店铺运营,这个事情当天C站曝光的时候就在公司群里炸开了
曝光中有一家店铺叫:浅图旗舰店
浅图算我们基本每天都会观察的店铺了
这事给我们感触还挺大的
我们公司去年刚开始做男装,经验不是很足,刷单刷的比较少
但是当季的时候一个月大概刷的也有50万了
没有浅图那么厉害,一天刷千单,但是我们这种小公司一天刷几百单还是挺普遍的
我刚做运营的时候我很讨厌刷单,觉得这对店铺很不健康不是良性发展
但是入到这行才发现刷单真的是你没办法去规避掉的手段
我们夏天做T恤,冬天做毛衣+卫衣
你上新品一周引流老顾客下单一周做了十几个评价,你还觉得挺满意的
一看同行某南x人店铺新品上架第二天就开始操作刷单,7天手淘UV五千,10天1W
你就会怀疑自己坚持不刷单有意义吗
刷单是成本最低的引流手段,淘客直通车这些全部都要次于刷单
这次曝光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呢,其实还是有的
起码包裹里放任务卡的行为会减少一些,但是完全禁止刷单现阶段来说是不可能的
其实从阿里巴巴的角度来说,它已经从过去很多年到现在提高了刷单门槛提高了刷单成本
但现阶段的情况是这个刷单成本虽然不低,但依然在可接受范围内,是可以去选择的
对于大类目来说,你不刷同行会刷到你怀疑人生,你被迫也只能跟着刷
大家都讨厌刷单,但是大家都在操作,简直就像被绑架了一样
谁喜欢刷单呢?
不过现在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多改变,完全禁止刷单是不可能的
但刷单能带来收益越来越少了,并没有以前那么大
你不可能禁止老顾客回购,那想刷单的总有办法让老顾客回购刷单
不过慢慢提高刷单成本,消减刷单的收益是非常有效的,阿里也是在做这件事的
千人千面,个性化标签,差异化的小而美慢慢开始了,都是在去同质化和爆款模式(刷单模式)
(PS:案例就是我自己,我工作之余自己做了个细分人群的C店,上新第二天就有加购,第一个下架期就出单了,我还挺稀奇的,然后第二周下架期刷单了,结果之后的几天访客是涨了但是无转化,访客质量相当低,刷单用户把我店铺的标签打乱了,停掉刷单调整关键词之后转化才恢复。。。最近把我妈的淘宝号也搞来注册了店铺,切了一个小众类目开始操作,今天是第二天又有加购了,我再不会操作刷单了~小而美真好玩)
刷单是极其畸形,不健康,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商家增加经营成本,卖家受到欺骗,淘宝平台信誉受损,当中受益的恐怕只有快递公司。→_→
没做过淘宝的人可能不知道,新店开业的时候每天访客不超过15人,大部分时间是个位数的。不管你的店铺装修多好看,商品多么物美价廉,都不会有任何多出来的流量分配,因为系统不懂分辨。而这15个人进店与实体店15个人进店完完全全不同,实体店至少有1个会购买吧,即使都不购买,问一问的总会有吧。网店的15人进店与实体店完完全全不同,他们可能点进来一看销量零,评论零,详情页都不点开,动动手指掉头就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么说吧,刷单就像是在没水的沙漠里遇到一杯尿一样,要么喝要么死。刷单是要钱的,消费者认为商家刷单是在欺骗他们,事实上,商家只是在求存而已。刷出来销量对于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实质的损失,却都是商家的真金白银堆砌的阶梯。每个商家都希望站得高一点,让更多的客人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海洋中发现自己。
不难发现,原罪就是淘宝的流量分配极其不科学,基本上是赢家通吃。淘宝多年以来一直注重买家的体验,而且不断改进,对于商家店铺,却是完完全全的忽视状态,仅仅提供平台,没有尽到任何的义务,提供的商业环境极其恶劣。
个人认为,淘宝平台对于店铺管理太过落后,不管是网店的资质或是商品的品质,一直都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只要是个人都能注册淘宝店,是淘宝店都能发布商品,而且内部外部都没有任何线下筛选,抽查机制,打分机制,以至于假货频出。淘宝要想有未来就必须改革,设立审查,抽查机制,打分机制,否则必然成为假货仿货的专卖场。
淘宝的基本现状是,不刷单就连卖家自己都难以搜到自己的店铺商品。如果不改革流量分配,直接百分百禁止刷单,逼死的会是千千万万的小店,会直接动摇淘宝网的地位。淘宝一次又一次对刷单问题视而不见,何尝不是对自己没能力改变现状的无可奈何?淘宝高层必然清楚知道,即使自己去开店也是非刷不可。
淘宝应该主动筛选出物美价廉的商品,给好的店铺提供更多流量,而不是单一的依靠市场的销量,评价,回头率等机械公式分配流量。买家的体验固然重要,提供一个公平的大店小店均可生存的商业环境都同样重要。交易中与买家接触,直接提供服务的其实是淘宝店卖家,如果淘宝店长期处于与同行的激烈厮杀当中,一直想办法如何获取流量,提高销量,降低价格,讨好系统机械的流量分配公式,试问如何有精力去提高产品的质量,提供更好的服务呢?
所谓的治本,不是解决拿棍子乱打人的A,而是去解决用枪指着A的B。
前排占座,本人店铺名:七夕の爱情物语 欢迎前来调查(事先声明:不开车、已经把自己开穷了)
我就是不开车(曾经开过),不刷单的说
8月9日晚焦点访谈曝光了电商刷单,猝不及防的一枚炸弹,瞬间点燃了整个电商圈!兴奋、惶恐、焦虑,参杂其中。很多电商人直呼怎么一个卧底几天的记者就把行业的明规则暗规则潜规则摸的清清楚楚,你们干了那么久,连个直通车都开不好。
嬉笑怒骂过后各种小道消息、大路消息、旁门左道消息甚嚣尘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就如这繁花似锦却又被肆意污染的世界。
为了征税铺路?
拼多多搅浑这趟水,转移注意力?
老马得罪了xxx?
聪慧如老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借刀杀人?
……
哪些是同行放出来的障眼法?哪些又是官方发出的通缉令?
你以为你一个不学无术、不思无道、不行无知的屌丝能看懂这花花世界?
大部分人往往高看自己一眼,不对,起码三眼。
承认看不懂、承认不确定往往就是开智的一个起点。
我承认我看不懂,于是8月10日我就拉上湖畔中学的电商同学们上山露营去了,任他刀光见血,我们吃着火锅唱着歌、假装还是无邪少年。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变化意味着风险,也蕴含着机会。很多时候,在充分静态下,我们面临的都是一场零和游戏,有人遭遇了大灾难,必然有人迎来大惊喜。
8月9日晚上开始,一波大排查的消息开始奔走于大街小巷,而且还明确从8月13日开始排查。
有的人当真了,前天跟朋友吃饭,说他们的数十人专职团队现在工作强度降了一半,有点闲。
也有人特当真,因此仔细分析之后决定弯道超车,你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你贪婪的时候我恐惧,被压制在五指山下几十个月,老子也要出来透透气儿了。
还有的人继续观望,静观其变。
当然还有不少闭门造车的伙计没处问也没人可聊,只能对着电脑骂几句娘。
8月13日如期而至。
依然闷热的长沙,也在黄昏时分如期而至一场小雨。
也就在今天,有上千家店铺被关。
秋意未至凉先至。
一曲凉凉送别,但愿不要有人跳楼。
创业失败不可怕,孩子没爹才扎心呐!!!
对于那些自杀的父亲,痛恨又同情。
今天看到知乎上有个关于焦点访谈曝光深度刷单的回答,回答中有一点我是比较认同的,淘宝的商业化竞争本质,看谁更能亏,我亏300万可以亏好几年,你亏300万坚持不了几个月。
其实说大了也不只是淘宝,马太效应悄无声息的发生在方方面面。
越稳固的社会(抑或行业),赢家通吃的局面越严重。
作为淘宝这个“社会”的操盘方,趁机削弱一把大巨头,可好?
天真幼稚如我倒是希望顶层玩家有此初心。
我这里说的顶层玩家不只是淘宝,更希望是更大层面的。
那天露营从山上下来,在车上我聊到一个我的常用观点:进入一个领域,可能就因为别人比你先走了几步,他很快就上了高速公路,越走越快,一骑绝尘;而你因为晚出发了一点,去往那里的人多了很多,于是大家都堵在高速入口骂人,即便前面先走你几步的人是一辆桑塔纳,你是一辆法拉利,你也很难追上他。搞不好你还要惹上车祸。
先发优势演变出来的马太效应,传说中的命?
昨日太阳还跟我讲到广州那个做服装的伙计,股份出了一半给档口,作价大约50万,50万什么概念,大部分大城市不够一个首付的。这哥们挺好挺勤奋一人,我也跟他吃过饭唠过嗑,肯定也是熬的没法子了才这么做,谁愿意含辛茹苦的娃儿拱手送人?
生活并非全是美好,社会也并非始终残酷。在不平等的机遇、资源、运气后边,仅就关于电商,我倒觉得还是有较多可为之处的,时间关系,简单快速说一点。
增维打击
小卖家往往面临的局面是“被降维打击”,比如小米切入一个领域,基本都是降维打击这个行业的商家,如箱包,如指纹锁等等,大部分市场份额总体是固定的,小米收割一波,必然创伤部分商家。
我说的增维,倒不是针对你去防御小米这样的怪兽,而是去打赢你的同级别对手。以前高考的一本辅导材料上,有一个寓言,大意是狮子来了,你和同学都在丛林,这时小明赶紧穿鞋子,小勇不解,小明说我只要跑赢你就行了。
没错,高考如此,商场竞争也是如此。小米的进入是不可控的,但你打赢同级别对手是相对可控的。
具体有什么增维手段?有蛮多的。比如竞争对手只会车钻刷,常规撸,而你会微信导流、网络营销、软文推广等等其他手段。你就比他胜算更大。当然,这里牵扯到一个根本,团队的能力。
关于这一点,我们团队上午还开了两个小会专门讨论。
也是昨晚一个做自行车天猫的朋友问我的一点事对我有所启发。
我相对专业的自行车玩家,我并不懂车,因为骑行过川藏线、广岳线等,有时别人也会问我一些山地车的问题,相对他们,我还是更懂。
那我今天就突然想,我常提到的什么川藏线入门级车美利达勇士550,这一认知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谁灌输给我的?我为什么经常用这些去回复?美利达给我什么好处了?
还不是一些论坛、一些朋友口中传播的?
谁是始作俑者?
搞不好就是品牌方自己。
……
(作为一个电商人的即兴感触,写多了有点凌乱还望见谅)
近期电商大震荡的一点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