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耳边听到餐饮行业不能干,太累,挣得是辛苦钱,但是又觉得餐饮行业是一个容易起步创业,重复性消费强,建立标准化流程可复制性强,短期又容易看到钱的行业,大神们到底对初次创业选择餐饮行业怎么看? 思维碎片:1、算来算去毛利率不高于40%的情况下,感觉像在一直给房东赚房租 2、看了看门面租金高低就不说了,这个转让费太让人无语了 3、觉得应该像@卫斯理 老师说的那样一开始有经营大店的思维,做可复 制性强的餐饮行业…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评论 ( 5 )
饮行业已经成为了创业失败率最高的行业。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进入的人多了,竞争大了,更多的是对这个行业过于轻视。
小编每次外出或者聚会都会听到一到两个这样的案例:曾经开过餐馆,结果生意不好,不做了。
比如朋友的弟弟在家里人的帮忙下开了一个小吃店,虽然很勤奋但是做出来的饭菜连自己的家人都觉得难吃,那还怎么开下去?
再比如,某朋友开了一家野味店,结果选址选在了一个工厂和住宅区都不靠的路边,还不能停车,谁来吃?加上野味不能卖了,只能卖羊肉煲之类的,当天气热没人来吃时只能卖肠粉……
为什么餐饮创业失败率这么高呢?追根究底还是与下面这几个原因有关。
1.没经验还特别“自信”
很多创业者想着开个餐馆不就是租个店面,找个厨师,在人多的地方发发传单就行。但是现实却是:租店面发现房租这么贵,雇厨师发现工资这么高,发传单发现都被塞进垃圾桶了。
说得好听点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得难听一些就是盲目自大。有多少外行开餐厅是懂得做菜的?甚至都没有做过服务行业,大多数都是靠一腔热情。
2.总幻想着开业生意就火爆
很多餐饮创业者都是比较浮躁的,梦想能一步登天。
他们选择餐饮行业的原因是门槛低、投入少、回钱快,但急功近利的结果就是害怕失败。
大多数餐饮创业者想法很多,但是一旦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就退缩,首先不是想着怎么解决难题,而是另辟蹊径耍小聪明,结果发现更加走上了弯路。
3.看见别人成功就眼热
经常看到网上宣传什么90后餐饮创业成功、大学生合作餐饮成功,于是自己也蠢蠢欲动、技痒难耐,不假思索地遵从“一个机会也不能落下”的原则,加入到餐饮创业大军里。
一味地跟风冒进,不了解市场,不了解顾客,结果自然是死得很惨。
4.过于乐观,挣不挣钱无所谓
第一次做餐饮想用来学习创业经验?你可以在饭店打工一段时间,所有的经验就全都有了。想创业就不要给自己留太多退路,因为退路越多,失败的几率就越大。
许多人为失败找借口,如经济环境没有好转、市场还没有成熟、商圈还没有做旺等外在的因素。反而没有好好的总结评估商业模式、空间设置、管理制度、营销策略、产品结构、市场定位等这些内在的因素,结果到了店铺关门的那天,还没有得到应该有的教训和经验。
5.对餐饮没兴趣,就是想赚钱
首先创业前一定要确定,这个事业自己是否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最好慎重考虑一下,兴趣是我们创业者克服困难的最好动力,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
餐饮业是一个起早贪黑的事业,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好这个吃苦耐劳的准备,懒人是做不了的。
6.餐饮经验不重要
开店前要积极积累行业经验。所谓隔行如隔山,同行不同利,就是由于熟悉与否造成的。
我们积累的渠道,包括多看一些餐饮类的行业杂志及行业新闻,多认识一些餐饮界的同行人士,多与他们交流一些餐饮的市场状况,以培养自己独特的时尚理念和敏锐的时尚感觉,从中寻找到市场的需求点及赢利点。
7.带着情绪来创业
有不少朋友是因为在现在的单位不开心,或者感到自己的才华在原先的团体中得不到施展,所以才选择自主创业。这种情绪可以起到一种激励作用,但有时也会造成对市场信号的不敏感,或者用一种赌博心理作出孤注一掷的决策。
8.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
很多餐饮创业者不重视选址,认为只要产品好自然会有顾客上门。殊不知选址是重中之重,不仅要看地段,还要看门店结构、展示面和人流动向。
现在餐饮创业者很希望一开业就火爆,其实对于刚创业或新品牌来说并非一件好事。
餐饮是靠人做的行业,新团队必然有问题,低调开业,慢慢磨合。许多餐厅开业每天三五万,十天半个月后,每天一两万,其实这样会给员工极大的落差感,不如一开张少点,慢慢增长,才有成就感。
9.坚信情怀的力量
情怀的坑,在于很多人把情怀当产品卖,而忽略产品的本质。
所有的情怀,落地到一个餐厅的时候,第一个问题要问自己:我的产品到底是不是我要的那个味道?如果不是,那么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顾客是冲着什么来的?他们还来么?
在品质可掌控的范围内,用情怀把店做好,才会有很好的收益。
本来不想回答的,这种问题还用问么,你不做餐饮做什么?
但看到 @张汉东 的回答,我抑制不住冲动说两句。东哥说你这么多思维碎片里,唯独没有餐饮业最重要的一点,选址。What???这恰恰是最不重要的一点。
拜托先审题,OK?
题主说到第一次创业,做点小生意,你跟我说选址,这是初次创业该考虑的事么。
为什么说选址不靠谱?
用互联网的话说这是一个流量黑暗森林,你掉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关于流量黑暗森林的论述见《爆品战略》金错刀)
以外卖为例,美团出于盈利需求早些年就上线了竞价排名,一个点击0.1-3元,我们取中间值1.5元,并且非常乐观的以10%的高转化率计算,一个客户的获客成本就是15元,我一份黄焖鸡才卖18元你让我花15元买客户,我疯了?
选址的逻辑就是买客流量,每个客户的获客成本体现在房租里。关键是,获客成本不仅仅如此,进入商场、美食城等场所,看起来高大上的装修是必须的。同时,管理费卫生费乱七八糟的收费也够你喝一壶的了。所以说,选址是个陷阱,不懂餐饮的人想当然的就跳进去了。
那么,你的思维碎片少了什么?
现金流,现金流,现金流,说三遍。
不管做什么,首先要活下去。对于初次创业来说,能活下去就已经算成功了,这两年我看到无数人拥入餐饮行业,有的重金接盘转让店铺,又投入大价钱装修买设备,挂上牌子开业两个星期黄了又转让,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我身边轮番上演,时刻提醒我小心翼翼的守护好稳定的现金流,餐饮是一个累活也是慢活,急于求成只会摔的更惨。
我的思维碎片。
1.你想做餐饮是OK的,它符合小本创业的特征。
有的人看不上这种小生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餐饮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你将掌握如何做产品怎样营销,了解消费者的心理,跟工商税务食药局打交道,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锻炼成熟的心智。
2.JUST DO IT
想做,立马就去做,不要停留在纸上或者空想。今天想想千条路,明天起来走原路。
只有你做之后才发现原来困难那么多,前期的所有推演所有模拟全是狗屁,而当你一个又一个的把困难解决后,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自己了。
3.多说一点也许有用的。
a.解决一个事,你要卖给谁,客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b.毕竟初次创业,资源有限。集中所有资源,单点突破,把产品做到极致。
c.从价值链看成本链
d.别忘了现金流。
为什么多数人初次创业会选择餐饮?因为门槛低。不需要那么多专业知识,餐饮非常简单,甚至你作为一个老板,盯着店,找个店员就OK?
如果你在其他领域有专长,那就可以选择你擅长的那方面。如果对任何都没有经验,那么餐饮相对是比较好上手的。
餐饮这一行业,不仅仅找个厨师找个服务员炒菜做饭那么简单,后期的品牌经营更重要,这才能决定你的店能走多远。
餐饮创业是所有行业里投资比较少的,但也是最累的哦。投入和产出是不成正比的,但如果你用心去做的话,机会还是很大的。
餐饮业自古以来都是勤行,不勤快是做不起来的,也做不好的,一个内行的人,一进你的门就能够从你的态度,你店铺的情况看出你有没有用心去做。
经营中,口味不仅要好,味道也一定要稳定,性格要好,随和但不随便,卫生要控制好,不要太过于计较几块钱的得失,和气才能生财,不要在自己的店里吵架,少玩点手机电脑,买个蓝牙放点轻音乐,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小心假币,也不要多找或者少找钱给人家,没生意不要怕,要多想想自己那些没做好,要怎么样才能做好,一昧的怕也不是办法的。
做餐饮这一行,勤快是必须的,这个勤快除了是要多干活,还要多动脑。人际关系啊,服务态度啊,沟通方式啊什么的都是需要考虑和落实的。
所以说餐饮累啊,事无巨细全盘都要参与。但我觉得勤快了,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餐饮行业,之所以成为众多创业者的首选,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一、创业者们创业前大多是消费者,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感受得最多的可能就是餐饮业的繁荣。两情相悦时,陪女朋友浓情蜜意地逛街买衣服,总会演变成男女朋友携手比肩地站在必胜客门口等座位。上班族,想要和几个要好同事中午吃顿丰盛菜肴,不得不有人偷跑,有人掩护,才能占到珍贵稀缺的餐厅座位。
因此,在“潜在创业者”心中,对于餐饮业的盈利能力有着绝对的信心。
第二、投资规模弹性范围广。
一个创业项目的投资规模将直接限定创业者的门槛,房地产好赚钱,国人尽知,可门槛动辄几千万上亿,对普通创业者来说,这种项目勾勒出的前景再美好,也是痴人说梦,百无一用。
但餐饮业不同,有钱开大店,没钱开小店,可大可小,任意伸缩,总能找到适合投资规模的餐饮形式。
有个500-1000万可以找百胜餐饮加盟肯德基。
有个200-500万可以找小肥羊加盟火锅。
有个100-200万可以开个类似俏江南的酒楼。
有个50-100万可以开个200平左右的火锅店或者西餐厅。
有个20-50万可以开个200平左右的川菜馆。
有个10-20万可以开沙县小吃、牛肉面店、小中餐馆、饺子馆等。
10万以下可以开 铺、卤味铺、面点铺等。
这样宽泛的投资规模几乎是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比拟的,正是由于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弹性投资规模,使许多初次创业的人们选择了餐饮行业。
第三、政策门槛低
相比网吧、桑拿、夜总会等项目,同样规模的餐饮项目政策门槛非常的低。
一般(小吃店)只需要按照规定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卫生许可证即可,规模稍大的(酒楼)需要消防安全许可证,经营野味的需要有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
经营地点只要环保能过一般都没有问题,即使环保不能过也不要紧,通过适当改造也能满足要求。一般来说,问题主要集中在油烟方面,只要把烟囱加高,直达楼顶,或者将油烟经处理后排入下水道,问题大部分都能解决。
其实,从实践来看,许多小吃店根本是没有什么执照、登记证的,他们租了门面就开张,也不见有什么问题。即使,真的有人来,不过是补办而已。
相比,开家夜总会、桑拿馆,别说是无证了,即使有证,“无通道、无天线、无关系”俗称“三无”。不出一周,一定会被扫黄扫进公安局。如今的派出所、街道办、居委会三位一体,组织之严密,行动之诡秘,消息之灵通已经远远超过了东西厂锦衣卫的能力范围。任你再狡猾,再隐蔽,在居委会那些婆婆妈妈们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情报收集能力下;在街道办有组织有计划地协调与情报整理中;在派出所、武警、特警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统统得完蛋。
而小吃店就不同了,只要门前卫生别搞得太差,邻里关系别搞得太僵,都能够安心经营,闷声发财。
第四、受众范围广,重复效率高。
凡是人就要吃饭,有钱人衣服每天买,穷人衣服过年买。但无论谁每天都要吃饭,一日三餐免不了。如此高的消费频率和消费人群,无法不催生出巨大的市场份额,就看能不能抓住了!
这活生生的“刚性需求”为餐饮业提供了庞大的消费保障,开店不赚钱只能说明项目的一些先期准备出了问题,和这个行业本身并没有太大关系。
这点与一些贸易或制造业不同,这些行业的消费群会随着市场或政策的调整而有明显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行业的盈利。
第五、真正零库存&资金周转率高。
一个经营情况正常的餐厅是不可能出现大规模库存的。
“零库存”这个被Dell等公司喊得震天响的营销模式,在餐饮业早就屡见不鲜了。
因为,餐馆每日的流量多少,经营者心中一定有数,一般早上买的菜,晚上就变成躺在抽屉里的人民币,实现了“资本—流通—资本”的循环与增值。
零库存与资金周转效率这对孪生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一个企业陷入巨大库存的境地时,他的资金周转效率一定也是非常惨不忍睹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餐馆老板会在平均流量五千的情况下,会突然进五万的菜,然后因此不幸囤积而亡。
而世上却有很多工厂企业因为库存过高而不得不破产倒闭。
作为小额投资者,学会快速地赚小钱,比期许漫长地赚大钱要重要得多!
第六、爆炸式传播
当一个成功(可盈利)的餐饮企业确立后,只要掌舵人想做大,难度还是比较低的。最困难的环节已经出现在第一个店开业之前的准备工作中。
餐饮店要从无到有的建立只需要半个月不到的时间,但是要使它生存下去并实现盈利需要许许多多的条件。
菜肴选择、人员招聘、地点确定,一个比一个难。
餐饮行业最重要的是地点,一个好的地点包括:1 丰富的人流 2 长时间的逗留 3 消费的需求
这三点缺一不可,否则结果不仅仅是“大打折扣”而可能演变成“损兵折将”。
但是,一旦有了被大众接受的菜色,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再找到合适的地点,另一家确定能够盈利的餐厅半个月之内就能开起来。
第七、盈利稳定
当很多外贸、新能源、高科技企业不断面对风云诡谲的市场变化时。餐饮企业却频频以其稳定的步伐不断迈进,一切皆赖以上六点支撑。
有数据显示,当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华尔街不断倒闭、破产时,麦当劳仍然在高举创收大旗。实在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民以食为天”的本性!
但是餐饮并不合适新手,相对其他生意来说,更难做。
一 餐饮的毛利普遍高,因为它集合了生产加工和零售;但钱不是白给你的,两个环节的职能就必然要求你投入两倍的人力。实际上生产和销售,你能抓好一个都算是人才,现在要分心二用,自己掂量掂量吧。
二 餐饮受地理因素限制太大,比其他店铺生意还要大,不仅要考虑地理位置,更好考虑建筑结构,周边设施组成。由于楼市不稳,又在大搞城市化建设,风险不可控,店铺生意我们尚且不推荐,餐饮就更不用说了。
三 替代品太多,竞争过于激烈,把这一行的收益率拉薄了。凡人就要吃饭不假,吃什么可就太多了。KFC必胜客狗不理肉夹馍海底捞味千拉面烤羊肉扬州炒饭…还有面包,蛋糕,饼干……仔细想想,人家为什么要选择你?
粥多,和尚更多,不要静态的来看市场。
四 零库存不是好事。开家五金店,进一次货可以卖几个月;餐饮,一天就要进一次货。就没有想过采购也要花费人力,也是有成本的?实际上就是小型的餐馆,单是采买,就需要耗费一个人力,平白无故比其他行业多出一份工资的费用。
更要命的是,这个采购必须是自己人担任,因为,食材的价格变动很大,良莠不齐,虚报价格的话账面上根本看不出来,不比其他商品。
餐饮不是零库存,任何企业都要保证足够的库存。餐饮是不得以保持最小库存——太容易变质了。这不是好事,恰恰是要命的地方。
每次采购到的原料不同,导致无法保持一致的口味。
资金周转不等于资产周转,没有意义的东西。——你早上去买一次菜,下午去买一次菜,资金周转是以前的两倍,让你多赚了钱?这个概率主要用来衡量资金的占用率,对巴掌大的生意毫无意义。——百元以下的耳机,就不要谈什么声场概念了。
五 经济对餐饮没影响?
每次通胀,说当其冲叫苦不迭的就是餐饮业。因为,因为通胀意味着市场购买力降低,市场小了。
一面是市场变小,一面是成本上涨,还稳定呢。每次物价上涨,必然倒下一批餐饮企业,而中国的物价,一年不上涨几次就不正常。
大多数创业者起先都是一个消费者,他们因为某种机会发掘出了市场上存在的商机,继而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经营这个商业项目。除去资金、经营模式、盈利因素等固有条件不谈,但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有一个情况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那就是从“消费者”到“经营者”的转变。
很多人开了店,坐上柜台就觉得自己成了“经营者”也就是老板。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一个当了20几年“消费者”的人真的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么快速地实现人生定位的转型吗?
在十几二十年的“消费生涯”中,我们已经形成了许多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突然之间要产生这样的转变其实并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
我举个例子来说,开餐饮店。餐饮项目由于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很多朋友创业的首选。当他们聊起来有关餐饮项目的经营思路时,我听到最多的词总是:“真材实料”这个词语的出现次数频度很高,真的很高。我理解他们的想法,通过“真材实料”的“诚信经营”来提高客人的“认知度”进而提高“忠诚度”从而实现持续经营的理想状态。
这样的思路,有没有依据?对不对?
确实有依据,客人是每一行的宝贵资源。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建立一种长期的消费习惯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当消费习惯形成后,维护的成本其实很低,就是保持当前的所有经营方式不变即可。而产生的利润不仅巨大且稳定,这样的方法被世界上所有知名企业所采用。
但对于一个餐饮创业者,这样的思路链条就不是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创业思路”中存在着两个自相矛盾的定位,企图在创业初期就建立长效的盈利机制是第一个问题。
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创业者自身并没有完成来自“消费者”的转型。
长期以来,作为“消费者”接触最多的是那些大型公司的产品和经营方式。这些大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成功形象已经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深入了“消费者”的心里。出于经营的需要和社会规范,他们一再强调的都是产品生产条件如何严苛,产品原料如何天然,企业历史如何悠久,作风如何正派等等。
当“消费者”有朝一日成为“创业者”时,这些根深蒂固的理念开始成为他们创业理念,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作为一个小规模餐饮企业,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此时的他不应该也不可能去操心自己如何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务之急是赶紧找到并抓住那装满牛奶的奶瓶。否则的话,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还怎么谈对社会有没有用呢?
像餐饮行业这种小本经营的项目,虽然投入不是很大,但相对的,投资者本身都不是非常富有。这些钱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大部甚至是全部的资金储备,这时他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如何尽快收回投资,进入盈利环节而不是一味沉醉于自己创立“百年企业”的梦想。
当梦想变成幻想,离失败就不远了!
创业者将赢利点与“真材实料”绑定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这个创业思路的第二个背离点——“从消费者的角度寻找创业者的需求。”
谁都不想在一家用地沟油的餐厅吃饭,总希望自己的能物美价廉地吃上丰盛大餐。这就是消费者的思维角度和消费需求,但这并不应该成为创业者的经营核心,经营活动的核心永远是“利润”!
因为我们是草根创业,我们是小成本创业,我们的行业特性决定了我们小蚂蚁就应该专心把周围20米范围内的食物都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有一颗是一颗。
大企业,投入的成本大,回收时间相对长,因此他们会有比较长远的考量是很合理的。而小餐厅,经营得好的话很可能在半年内就能回本,相同的道理,如果经营不善,半年内倒闭也是很正常的。这时回头再看当初的自己,去规划3年5年就觉得非常可笑。
当然,利润分长短,短一些实在,长一些稳当。这两者可以是一种平衡的关系,大家也不要极端地认为一味地降低质量不要“真材实料”可以发财。客人也不是傻瓜,东西不好他们是不会回来的。
我说“真材实料”的意思是,创业者不能再以当初消费者的关注点为自己的出发点,他可以因为“真材实料”能带来利润而“真材实料”也可以因为成本控制不影响销售业绩而“勤俭节约”。但无论如何,都应该以“利润”为自己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真材实料”动不动就“薄利多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