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如何看待近期亚马逊或因「刷单」封杀中国卖家一事?

平台卖家该何去何从?据说封了近5000家,很多人血本无归。

评论 ( 5 )

  1. 这事简单来说就是部分中国电商将中国的电商营销习惯带到了Amazon上,但是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外部环境的截然不同。

    正是因此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该怎么说呢?中国的人口有13亿众,因为人口基数的庞大在淘宝这样专注中国市场的电商平台,自然就会出现一些中国式的营销手法。

    其中就比如说刷单,因为购买时间短,流量大,店铺多,一般的淘宝用户停留在一个店铺的时间根本不会太长,尤其是当一项产品你可以在淘宝上找到几百家店铺的时候,导致如果要进行营销就必须要用最直观的方式让用户留下来,这种最直观的方式,一个是单数、一个是评论。

    即使我们知道很假,但是在淘宝购物这两项依旧是我们第一个看的东西,不是吗?

    这是中国的购买环境导致的,当第一个人用了这样的营销手法取得了收益,自然而然的,你不用就会被淘汰,就拿电子游戏举例,当一个游戏百分之八十都是外挂玩家的时候,你想要不开外挂正常的去玩,即使你的精力再多,能力再强,都是不现实的。

    但是亚马逊一件商品你哪里会找到几百家连封面都一样的店铺,这样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催生的游戏手段,在亚马逊就像是第一个开外挂的人,谁受得了。

    说回淘宝,正是因为庞大的市场,让淘宝根本不必担心流量问题,也不必在意店铺的口碑,因为店铺的口碑和平台分得比较开,舆论也往这个方向导,所以没必要也不可能做出精准的服务,同时卖同样商品的店铺多,竞争激烈,导致淘宝想管也有心无力,毕竟几百家卖同样商品的店铺全靠质量取胜,用户搜索的话,这些店铺排序又怎么排。

    所以一个企业的成长环境还是非常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定位的。

    在淘宝上刷单已经成为中国电商的一种常态,一个电商不刷,那么吃亏的只会是这个单独的电商而已,但是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影响微乎其微,反之亦然,一个电商刷,同样也仅仅是行业的常态,对行业的影响微乎其微。

    所以在中国电商的环境里,刷与不刷都一样,不存在说什么淘宝不作为的问题,因为已经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想要去对这种已经成为个体电商认知底层的规则进行颠覆,实在有些得不偿失。

    但是亚马逊不一样。

    如果说淘宝是大批量的卖出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用数量(单数)谋取利润的话,那么亚马逊其实做的是一种较为精准的服务,也就是所谓的质量,用单件交易(高质量的单)来谋取利润,毕竟人少,就形成了精准营销的可能。

    卖同样商品的店铺数量远不如淘宝,质量基本也都是均等,所以对于卖家而言重心就在如何强化产品。这样的情况下,每一单,每一个评论就必须要拿得出手,有质量。

    就像也有答案指出亚马逊也存在刷单的情况,不可否认,是有的,但是和前面的原则一样,亚马逊的刷单更多的不是突出一个数据的优势,而是每一单结合上评论以一种软文的形式在推出,说到底还是遵循的一种以质取胜的策略,遇到以数取胜的中国电商营销模式,自然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大环境的不同,导致刷单这样在中国是非常常见的营销手法,转瞬之间就在亚马逊的环境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产生了无论对卖家,还是买主,以及亚马逊的品牌都极其恶劣的影响,自然而然就会引发处理。

    (对购物体验的影响真的是破坏性的!)

    那么说简单一点,就是外国卖家扯不下脸皮,玩那些假的有些过分的数据,但是中国电商的涌入颠覆了这样的规则,让亚马逊不得不出面保护作为弱势一方的外国卖家,进行看上去较为极端的处理方法,封号。

    如果你认同文章或是有所收获,希望能动动手指头给我们点个赞!公众号搜索【美移移民】收获移民故事直播、社会热点分析、外国小知识、深度好文、最新移民政策、以及超多的福利优惠哦~

    贴上近期我们就其他问题写的文章,欢迎大家支持:

    冠军背后的悲哀,谁还记得那个被网络暴力迫害的可怜人

    什么!你要移民非洲!疯了?

    成功案例|45岁,英语一般的她,收到一份加拿大移民局的礼物

    ——————

    进入美移知乎主页,有彩蛋哦:

    美移移民 – 知乎

  2. 说个大家都知道,却又不知道的潜规则:做电商的都刷单

    不单单是中国的卖家,外国卖家也一样,先别光喷国人。

    【提示:文章结尾有福利】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做电商的谁不刷单。但是刷单是为了欺骗消费者吗?我告诉你,其实是为了活着,举个例子,在亚马逊做电商,如果你自己不想办法上好评,那你只能等着消费者给你上差评。

    因为在亚马逊卖东西在淘宝上卖东西不一样,亚马逊政策比之其他平台要严很多,卖家不知道消费者的联系方式,不允许返现好评,不允许折扣好评,不允许向消费者索要好评,更加没有平台默认好评(淘宝上,如果消费者一段时间内不留评价,则平台默认五星好评)。

    做亚马逊电商,要发这么多的货去亚马逊美国,欧洲或者其他站点,卖家担这么大的风险,如果不刷单等着竞争对手给差评,那么只会出现一种情况:

    你们买到的亚马逊产品,都是这些刷差评的不良商家的

    所以只要做亚马逊电商,刷单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且,新手和外行所谓的“刷单”,在我们正经电商运营公司内部,分为两个部分,刷单量和刷评论,这两个是有本质区别的。

    我想这个问题所指的刷单,应该是刷评论的问题,在这里给大家说说事件来龙去脉。

    这个问题引发的导火线有两个:

    第一个是亚马逊CEO贝索斯被华尔街被攻击亚马逊全部是虚假评论,欺骗消费者,卖假货。这一事件,导致亚马逊股价下跌,亚马逊市值蒸发严重。

    第二个是有消费者向美国媒体举报,每天不断收到来自亚马逊的不知名包裹,怀疑自己的私人信息遭到泄露,人身安全遭受威胁。

    这两个事件,导致亚马逊声誉遭受严重威胁,股价严重受挫,市值蒸发严重,亚马逊损失惨重,让贝索斯乃至亚马逊整个公司都对于评论这一块的问题非常非常的重视,所以亚马逊近来对于评论的管控会这么严,而且以后的管控会越来越严。宁可错杀一千,不会放过一个。

    这里所说的,因为刷单封杀中国卖家,其实并不是中国卖家,而是打击所有的亚马逊刷评论卖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本土卖家。并不存在封杀中国卖家这一说法。

    最近如果卖家们有仔细跟踪过竞争对手的话,就会发现,无论是大卖家还是小卖家,无论是中国公司还是美国公司,Listing的review被清零的情况都非常的严重。尤其是在大促销日之前,一定会伴随着一大波评论的管控和侵权的严查。这个是亚马逊政策和算法的问题,和是中国卖家还是本土卖家没有一点关系。

    最后说一下评论算法,亚马逊机器人从两个方面去判断并且清零review。第一个是买家账号权重。如果一个买家账号经常性的上评论,且全部是好评,那有很大概率会被清零。这个是从买家账号关联到卖家账号。第二个是上评比例,现在不像以前,以前新品打造的时候,上评比例甚至可以百分百。但是现在上评论比例必须控制到5%以下,这样才能保证Listing和review的安全。

    总结,亚马逊对于review的管控会越来越严,其实反过来,对于新卖家和新品推广是一件好事。以后亚马逊卖家再也不用去堆800个评论,才能与首页的Listing去竞争了,可能只要20个就够了,这个对于新品推广和新手卖家来说,将节省巨大的成本。

    亚马逊并不难做,黑帽黑科技玩不了,我们就玩白帽做运营,用品牌力和产品力说话!

    以前我摸石头过河做亚马逊,如今我将把自己的运营方法免费公布出来。

    关注公号:wade说,回复“02”你就可获得我总结的49个运营套路!

  3. 中国卖家本身在亚马逊就是二等公民,封号扣货没有理由,让你自己去猜,就算犯法也要通知一声,全凭你自己心里没点b数来打发卖家?

  4. 更多跨境电商知识请关注公众号:朱成频道(微博同号)

    其实目前这些跨境电商平台都在越来越严格化,至于打击刷单卖家,我是觉得如果大家都遵守行业规则去玩的话,那么就会比较安全了,但很多卖家也说了,不刷单就很难生存下去。

    但是平台只会日益规范化,所以呢能尽量跟着规则来就跟着规则来,至于抢占市场等等,那就迫使卖家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服务了。

  5. 站在上帝视角了解亚马逊生态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先从上帝视角了解亚马逊,了解我们的战场。
    从一开始,我们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就被定义为 三等公民,由于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直接导致我们这些年经营亚马逊变得越来越难。
    当中国人丰富了平台,为亚马逊带来了巨大市值之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形容可能不是太准确,但是亚马逊对于中国卖家的态度,想必大家是非常清楚的:亚马逊市值越膨胀,中国卖家经营空间越是受到挤压。
    其次,在亚马逊上,有越多中国卖家获得成就,就会有越多的美国本土企业受到挤压,从而发出抗议声,形成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
    这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象,也是亚马逊(美国)的大环境,大背景。平台生态我们通过对比亚马逊和淘宝区别的角度来了解亚马逊。
    在淘宝,订单权重是采用 30 天循环积累的方式。即,订单权重只有 30 天有效期,过期后需重新积累;而在亚马逊,订单的权重,可以积累 1 年,2 年,3 年……甚至更久。
    由于亚马逊的最高设计背景,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会出现——垄断。进入者越早,成交量越大(含刷单),优势则越明显。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缺陷,所以亚马逊想出了一个机制来平衡——跟卖。曾经有很多卖家会质疑,跟卖会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答案是肯定不会!
    因为有了跟卖,新卖家更有机会在老卖家的市场中发展;因为有了跟卖,产品的价格就不会出现垄断;因为有了跟卖,市场才会“混乱”。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对于这点,西方人将东方文化理解得非常透彻。
    当我们掌握了亚马逊平台的背后逻辑及其社会背景后,那么我们如何落在实处,如何做好亚马逊?
    我们先从流量获取说起,这是做电商的第一大问题。

    亚马逊内的产品流量构成
     关键词搜索结果排位的流量
     买了又买(Also Bought)和 看了又看(Also Viewed)的流量
     Frequent Bought Together 的流量
     秒杀(LD 和 BD)的流量
     站外的流量

    绝大部分卖家认为,大部分流量是来自上述这些渠道,是吗?

    恕我在此狂言:错了!亚马逊核心流量不在于此!

    关键词搜索结果排位的流量
    第一,关键词搜索排位,同质化竞争的重灾区,搜索结果页面下全是相同产品。被用户点击的概率至少是 1/10。
    第二,我们曾经做过数据对比,靠实力自然排在搜索首页的产品的流量 和 通过干预手段迅速做到 搜索首页的流量。两者流量比值约 9:1,即搜索流量占比仅占 1 成;
    第三,关键词搜索排位流量,属于被动等待消费者来搜索产生的,属守株待兔的销售行为。若一门生意是等着客户上门光顾,有生意就做,没生意干坐,你觉得还能吃饱饭吗?
    然而,凡做跨境电商服务的,99.9%的服务机构(团体)都在打着广告号称可以“做首页”去影响他人的正确判断。反想,如果关键词首页那么有效果,为什么大家不用 CPC 主关键词最高出价+Bid+的方式?岂不是个个爆单?
    关联流量
    买了又买&看了又看,以及 Frequent Bought Together 的流量。除了 FBT,其余两个的关联推荐力度以不同往日。看 Listing 详情页:“买了又买”这一栏被排在 Sponsoredrelated products(CPC)这栏下方,CPC 的作用进一步被提高;而“看了又看”一直都是在相对最下方的。当然,此现象在亚马逊小站点(比如西班牙)除外。
    LD 和 BD 流量
    ——秒杀促销,其商业模式和道理如同国内的团购(百团大战),多了就没用了,可以起到品牌或产品广而告之的作用。想要有真正销量,害得有个好的展示位,且同搜索流量,属于被动搜索站外流量不同于前三项——属于主动出击型。但在我看来,除非产品的品牌有着相当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站外流量,鱼龙混杂,质量如何,做过的人心知肚明;又或站内已经做饱和,实在没有增长空间。

    上述流量只占到了总流量的 10%! 那 90%的流量来自于哪里? 站内邮件推送+CPC 付费广告

    站内邮件推送
    先解释【推送】,是电商平台最常规的营销动作——主动销售。
    大家可以关注自己的手机,如:淘宝,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等,是不是经常性收到短信或 APP 的推送消息,内容是促销信息和购物链接?这是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营销,掌握着每一人的属性(性别、年龄、收入、喜好等等),根据用户的近期浏览或收藏推荐最精准的流量,从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的销售手段。这种常规的营销动作当然也被用于亚马逊这样追求高增长的上市公司,即站内邮件推送。
    站内邮件推送——同样,亚马逊根据所有卖家账号 browsing history 进行精准化大数据分析处理下的产物,可以简单理解为,根据买家访问历史,亚马逊会把他访问过的某个商品类目下最具购买潜力的多个同类目商品,通过邮件的方式精准推送给这位买家。
    换言之,您的 listing 能否被亚马逊放入推送邮件中,推送给那些巨量访问过此类目的所有买家,就显得无比重要了。

    站内邮件流量获取方式—— 掌握平台内的 9 项数据指标
    1,评价数量 2,评价分数 3,产品销量 4,留评速度 5,Q&A 数量 6,心愿榜(Wish 榜和 Gift Idea 榜) 7,购物车添加数量 8,广告投入 9,ACOS 指标
    下列 9 个数据指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好积累,便可在收效上有着异于他人的明显的进步和销量提升!数据指标越好,邮件推送量越大,销量越多。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以下这 9 个数据指标的含义:

    1,评价数量
    大家非常清楚,一旦评价被删,订单量立即下降。WHY? 因为指标值小了,失去了邮件推送力度,导致失去订单。这是亚马逊设计好的套路:今天刷单,明天获益,后天删掉。对平台,你贡献了数据,贡献了积累,但是你没有影响市场,没有破坏市场。
    2,(评价)综合评分
    这个很好理解,就是 5 颗星上反映的分数,由评价操作人决定;
    3,产品销量
    即销量在 Seller Rank 中排名靠前的销量水平。销量越大,获取的邮件推送占越好。这在早年大家就有体会,并由相当一部分的人因此而赚到钱。不过当时权重分配太过简单,现已被分散在 9 个数据指标中。
    4,单位周期内平均回评速度
    我们揣测极有可能是 15 天为周期。因为每每刷单回评后,接着几天里真实订单会明显上升。比如近 15 天回评 50 条,那 15 天平均回评数达到 3.33 条。实现稳定情况下,会带来非常明显的稳定的亚马逊流量推送从而获取订单。
    5,Q&A(answer questions)
    Q&A 数量越多,越说明“被关注”或是“受欢迎”;
    6,心愿榜
    如:Most Wished For 和 Gift Idea,同样意味着产品“受欢迎,受期待”的程度。因此,当这两项数据指标做到极大值,会收到相当占比量的站内邮件推送,最多可获得多达对应 10 单销量的邮件推送量。
    7,购物车添加数量
    同上个指标,反映出 Listing 市场受欢迎程度,从而影响邮件推送比例。
    8,广告投入
    很好理解。你为亚马逊贡献越多,自然会为给予回报;
    9,ACOS
    作为一个广告的综合指标,同时可以反映 listing 的品质。ACOS 低,说明转化率高;产品品质越好,转化率越高,也就很自然的获得邮件推送。作为平台方,自然也向买家推荐优质的产品以尽快促成交易,提高平台营收。
    刷单刷评的核心要素是刷稳定的平均回评指标,以及综合评分。这 2 块相关的指标越好,邮件推送名额指标的贡献率越高。其中,单位周期平均回评速度在上述 9 项指标中最为重要,反映了产品是否是稳步成长,侧面判断出是否属于好产品,是否值得被推荐。

    这就是为什么说很多人差评一来 或 评价一删就没有了订单;同样也说明了为什么刷单刷评能成瘾。
    Q&A、心愿榜、添加购物车,这 3 项数据指标属于成交前的购买意向性数据指标,所以在邮件推荐中的占比会相对比较小。
    关于这点,我们可以做个试验,用卖家账号或注册一个买家小号,去浏览商品,通过历史浏览轨迹,你可以发现亚马逊是如何推送邮件的。
    将上述的 9 个数据指标做成极大值,获取平台的推送流量,Listing 发展不愁。

    CPC 付费广告
    前文提到 ACOS 低和广告投入多可以获得额外的邮件推送流量,其本身也是获取流量的利器:可以有多个位置展示。
    虽然有时高出价不一定出现在首页,但是它会被展示在各个同类热门竞品下的 SponsoredRelated 中,出现在更多的展示位置。其曝光量和流量获取远高于一个固定的自然搜索排位本身。
    从被搜索的角度讲,无论用户通过多少种关键词组合搜索产品,能真正被看到产品位置数量是约不超过 50 个,如果产品占据的位置数量越多,被点击的概率越大。基于任何电商对重复产品抢位置的行为是 0 容忍,所以 CPC 在此处的优势则尤为明显。
    CPC 广告的另一好处,随着点击和成交数量的增加,广告订单的实际成交价格越低。会如同游戏中的打怪,升级。CPC 如剑,是利是钝,是木剑还是倚天剑,看投入和成交量!
    所以,当 CPC 表现越好,在同样的预算先可以获得更多的流量(点击)。此刻 Listing 质量必须过硬,承接住流量转化为订单,实现获利。

    另外,外界一直流行通过获取 ARA 数据,看别人 Listing 的关键词出单效果。通过上图的解析,你觉得那些数据还有用吗?

    如何不被删评
    在此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会被删评?
     留评率
     留评时间(单位周期内平均回评速度)
     留评星级
     买家账号

     留评率,如上图。短期留评率>70%,删。这需要 Listing 本身有大量订单(或自然单)支撑;
     单位周期内平均回评速度,这在前文讲述 9 大数据指标已经讲过;
     留评星级,短期连续 5 星好评,必删
     买家账号,操作不合规,所留评价删
    买家账号,很重要,也容易被忽略,或很难掌控。亚马逊通过 5 个维度判断买家账号所购买的 listing是否是在被“操纵”。这 5 项数据指标:
     动态留评率的平均值
     访问购买比
     购买类目的分散度
     买家账号平均留评星级
     付款方式
    1,动态留评率的平均值——买家所购买的所有 listing 的留评率的平均值,因为“买家”一直在购买,所以平均值是动态的。如果这些所购买的 listing 的留评率高,就被定义为操纵评价。
    具体理解:一个买家账号,买过 10 个 listing,其中 6 个 listing 的留评率是 70%,其余 4 个的留评率是符合亚马逊的容错范围<10%,那么该买家账号将无法承接那 6 个 70%留评率的 listing 的评价,即会删评;反之,如果六四开,6 个 listing 是 10%的留评率,其余 4 个是 70%的高留评率,那么该买家账号所做的评价就不易被删。
    2,访问购买比:访问量是实际订单量不成比例;
    3,购买类目的分散度:买家账号购买的 listing 的类目过于集中也会影响到评价是否会被删。
    4,买家账号平均留评星级,连续 5 星和长期在 4 星以上留评星级必然会影响到 listing
    5,买家账号的支付方式,即信用卡占比(礼品卡不是不可以,但信用卡一定是占大比重)关于真人测评被删解析 ——因为市场需求大,集中在小部分的真人买家上,加上卖家对评价的迫切需要(留评时间短),导致真人买家的购物轨迹(访问比低,支付方式 GC),上评轨迹(留评率和留评星数高)等各项数据异常,从而导致真人评价容易被删。

    因留评率高导致的问题:
    1,listing 变黑,真实留评被“误删”
    当一个 Listing 的留评率过高,又是连续 5 星好评,则 Listing 变黑。如此才导致真实买家留评后被亚马逊“误删”。请不要让自己的 Listing 变黑而失去真实的评价。
    2,合并变体被删评
    A 和 B 两个 listing,A 是主推产品,新品,无订单;B 是之前做评价积累的变体,有订单有评
    价;合并,去 B 留 A,因为 A 原先没有订单基础假设 0,再设 B 有 100 条评价,则呈状态: 0 订单接 100 条评价的装填,删。

    差评从哪里来?——了解行业食物链生态
    垄断思维——比如耳机类目,如果你是那些超级大卖,且又是既得利益者。当市场上有一款产品窜上来吃掉了你的产品的一部分市场份额,影响了销售业绩,那是不是要给他上差评呢?
    一个公司做多少亿的背后,并不能代表他有多干净。
    由此可知,我们小卖的业绩成长不是来自美国人民的贡献,而是来自大卖家“谦让”这些超级大卖,这些既得利益者,他们正偷偷的监控着 listing,监控着整个行业。他们不允许有人破坏这个平衡。相比背后那些巨量的邮件推送,对比差评所需要的成本,有算得了什么呢?

    如有兴趣可以进一步跳转亚马逊刷单不抓阅读了解!

    发布者:亚马逊卖家大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