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有不少创业者和企业家又开始讨论「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创业维艰》)和「Zero to One」(《从零到一》)这两本书的优劣和异同,也说点我的想法。
其实和很多创业者一样,我也更喜欢《创业维艰》。我曾经在很多文章和知乎回答里推荐这本书,因为 Ben Horowitz 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但是,我知道,大多数创业者更喜欢这本书胜过《从零到一》,除了因为国人之前对 Peter Thiel 过度消费产生的逆反心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是更简单的原因,那就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从零到一》在写什么,包括我。这本书,说白了就是,太难懂了。
如果你熟悉 PayPal 和 Palantir 的创业故事,读过 George Packer 在纽约客的那篇《No Death, No Taxes》,或者知道他运行的 Clarium Capital 当初为什么失败的话,你会发现比起企业家、风险投资家这些身份来说, Peter Thiel 更像个哲学家。事实上他本科在斯坦福也是学的哲学,然后又拿了法学博士学位。所以,Peter Thiel 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更像我的另外两个 intellectual heroes :Nassim Nicholas Taleb(写《黑天鹅》的那位,同时自己搞的基金也不太成功…)+ Charlie Munger(巴菲特的左膀右臂和良师益友,思想家,以及律师出身)的合体……在《从零到一》里,Peter Thiel 对不可知论、连续性和离散性的引用和讨论,也非常符合他哲学教育的背景。而偏哲学思考的书总有一个巨大的特点,那就是抽象性很高,而抽象性带来的自然就是难读。换句话说,一个抽象的结论背后,需要大量信息、逻辑和观点营造的语境来支撑。否则那个结论就是几乎无意义的。
而《创业维艰》则是另一种样貌。它开头就是 Ben Horowitz 当初的创业故事——谁不爱读故事呢。到了后面,书简直变成了「创业操作指南」。翻开目录就能看到这样的标题:《创业公司为什么应该培训自己的员工》、《如何减少公司政治》或者《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该怎么领导公司》……我有多喜欢这本书?前两天已经开始读第6遍了。其实《创业维艰》大部分文章是 Ben Horowitz 之前博客文章的集合,由于太受欢迎了,就集结成了书。
但这是否意味着《从零到一》写得就不如《创业维艰》?或者《创业维艰》的思想深度就不如《从零到一》?好像并不能。其实它们本来就不是一类书。对于《从零到一》,也许我们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就能略窥 Peter Thiel 思想的一二;又或者五年之后,再回头看《创业维艰》,发现 Ben Horowitz 写的道理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在我看来,这就是「经典」存世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也许很多年都无法体会,但是突然有一天就恍然大悟;另一种是,从最开始就能理解,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每次看又有新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评论 ( 5 )
1.角度不同
虽然两本书的作者都既是成功的创业者,又是成功的投资者。但在写书的时候,他们是站在不同角度来阐述的。《从0到1》更多是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提醒创业者,投资人(当然是Peter个人的总结和理解)更喜欢更看好怎样的项目,哪些项目更有潜力发展成为独角兽,去改善和提升人们的生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是成为赚钱的普通项目。《创业维艰》则完全是站在了创业者的角度,告诫各位创业者,大家可能会遇到怎样的问题,遇到了这些问题应如何应对,以及我们应当怎么去提前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
2.一个是价值观,一个是方法论
我个人是坚信价值观决定方法论的。没有达成不了的价值观,只有错误使用方法论而无法达成的价值观。因此,价值观应当先于方法论,先要确定去哪里,再根据自身条件资源来对比各种你所支付的起的出行方式的优缺点,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遇到问题怎么办。最后再选择最优出行方式,并提前做好准备和预防,来应对我们已经料想到的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而《从0到1》更多阐述去哪里,《创业维艰》更多阐述怎么到达目的地。
3.一个是选择,一个是努力
作为一名创业者,个人认为:
《从0到1》更多阐述的是我们应当选择怎样的项目来创业。《创业维艰》则阐述应当如何来走创业这条艰辛的道路。
选择大于努力。《从0到1》的观点是我们的成功与否,在决定项目和方向的时候已经大体有了结果,只是我们往往出于对项目的喜爱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或者说价值观,其实在我们出发之前,就已经决定了终点的位置,决定了我们可以达到的高度。
而《创业维艰》更多的是阐述努力。当你选定了赛道之后,你应当如何去赛跑,可能遇到怎样的障碍,要怎么跨越过去。所以,努力决定的,是我们能否到达预想中的终点,而无法改变这个终点的高度。
当然,需要补充说明一点:
我们并非永远无法提升自己的视野和高度,只要我们能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扩充和提升项目的内涵,影响范围和服务人群,我们是能够不断进步的。
都看过。作为一个普通搬砖人员表示,从底下看上面和这些人宣传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从0到1里好歹还说了他的思路和想法。创业唯艰更像鸡汤……最接地气的相关书籍我认史玉柱的自传。给自己美化最少。
狼性?
居然有人喜欢《从0到1》这么水的一本烂书,我也是醉了。
作者的观点,其实100个字就说完了,非要罗里吧嗦扩充成一本书,我只想说:
TMD退钱……
最近正好有不少创业者和企业家又开始讨论「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创业维艰》)和「Zero to One」(《从零到一》)这两本书的优劣和异同,也说点我的想法。
其实和很多创业者一样,我也更喜欢《创业维艰》。我曾经在很多文章和知乎回答里推荐这本书,因为 Ben Horowitz 写得实在是太好了。但是,我知道,大多数创业者更喜欢这本书胜过《从零到一》,除了因为国人之前对 Peter Thiel 过度消费产生的逆反心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是更简单的原因,那就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从零到一》在写什么,包括我。这本书,说白了就是,太难懂了。
如果你熟悉 PayPal 和 Palantir 的创业故事,读过 George Packer 在纽约客的那篇《No Death, No Taxes》,或者知道他运行的 Clarium Capital 当初为什么失败的话,你会发现比起企业家、风险投资家这些身份来说, Peter Thiel 更像个哲学家。事实上他本科在斯坦福也是学的哲学,然后又拿了法学博士学位。所以,Peter Thiel 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更像我的另外两个 intellectual heroes :Nassim Nicholas Taleb(写《黑天鹅》的那位,同时自己搞的基金也不太成功…)+ Charlie Munger(巴菲特的左膀右臂和良师益友,思想家,以及律师出身)的合体……在《从零到一》里,Peter Thiel 对不可知论、连续性和离散性的引用和讨论,也非常符合他哲学教育的背景。而偏哲学思考的书总有一个巨大的特点,那就是抽象性很高,而抽象性带来的自然就是难读。换句话说,一个抽象的结论背后,需要大量信息、逻辑和观点营造的语境来支撑。否则那个结论就是几乎无意义的。
而《创业维艰》则是另一种样貌。它开头就是 Ben Horowitz 当初的创业故事——谁不爱读故事呢。到了后面,书简直变成了「创业操作指南」。翻开目录就能看到这样的标题:《创业公司为什么应该培训自己的员工》、《如何减少公司政治》或者《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该怎么领导公司》……我有多喜欢这本书?前两天已经开始读第6遍了。其实《创业维艰》大部分文章是 Ben Horowitz 之前博客文章的集合,由于太受欢迎了,就集结成了书。
但这是否意味着《从零到一》写得就不如《创业维艰》?或者《创业维艰》的思想深度就不如《从零到一》?好像并不能。其实它们本来就不是一类书。对于《从零到一》,也许我们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就能略窥 Peter Thiel 思想的一二;又或者五年之后,再回头看《创业维艰》,发现 Ben Horowitz 写的道理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在我看来,这就是「经典」存世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也许很多年都无法体会,但是突然有一天就恍然大悟;另一种是,从最开始就能理解,但随着阅历的增长,每次看又有新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至于那些更像哲学家的企业家们,我一直都觉得,「做一家公司」从来都是他们理解、认知和践行他们对世界的理解的一种方式罢了。Charlie Munger, Peter Thiel, 或者 NNT 都是这样。就像 Elon Musk 所说:「我之所以创立 Tesla, SpaceX 和 SolarCity,是因为我有一些使命想要完成。只不过在权衡各种选项后我发现,把它们做成公司是最好的实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