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评论 ( 15 )

  1. 我也来写一个回答吧!

    因为我目前自己创业,就是奔着这个目标去的。

    先一句话解释清楚,新零售的终极目标—实现真正的物美价廉,产品品质有保障,能有效的追踪溯源。背后的思考——就是通过消费数据去指导生产,让销售平台化,让生产体系化,让整个消费,从消费产生的思想过程开始,去分析指导生产,按需生产,降低库存。

    再说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

    我先讲一个过去的老案例。一家品牌鞋企,给我算了一笔账,他全国有30多个省级代理商,如果在代理商销售达到极致的情况下,每个款每个颜色码段只剩下一双鞋子,什么概念,就是一个几千万人的地区,代理商手上一个款一个码卖到只剩下一双鞋子的库存啦。

    那这里就有了一个基本的算法,他每个季度最少有60个新款,每个款保底有3个颜色组合,每个颜色都有10个码段,每双鞋子保底成本不低于40元。

    这个最低库存浪费就是30*60*3*10*40*4=2880000元

    相当于每年每个代理商最少有10万元左右的款项,是收不回来的。

    这还只是最理想的测算。如果那一年行情不好,这个数字会是几何倍增。

    去库存,降低浪费,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简单的新零售开店,通过系统能解决么?如果只是简单的服务和产品结合,通过所谓的线上线下结合,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各位回答啦问题的大神,不知道你们是否清楚供应链背后的故事。

    稍后再继续回到

  2. “新零售”的终极目标

    商业模式的与时俱进不可避免,而“线上+线下”的全渠道整合营销战略最近正被各大品牌火热提及。新零售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整合式营销流程,旨在为顾客提供无缝式的消费体验,并使品牌在线下实体业务营运与线上数字业务应用的过程中实现收益最大化。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品牌能真正将业务建设到上述的完美高度。因此,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零售,品牌必须从本质上重新构思他们的工作流程,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审视并设计整合式营销流程。

    来自TMO Group的Dominiek Pouwer先生表示,“新零售”是指通过数据驱动的“线上+线下”全渠道整合式营销,并且需要具备“跨越单一渠道价值链”的全局化逻辑思考观。此外,他还表示,“新零售”在为线下实体零售和线上电商零售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还必将推动行业整体的升级革新。”

    “新零售”在中国的前景展望

    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的新零售业态的发展,于世界范围来说都会有更光明的前景。首先,中国消费者和西方消费者相比,往往更年轻化,数字化,更加依赖移动服务。其次,得益于灵活的制造工业,使得中国零售商能够更迅速地识别并应对消费新趋势和消费新需求,以达到供需动态平衡。此外,中国商务市场亦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由阿里巴巴等中国知名巨头运营的平台,以其巨大的网络效应,可以直接顺利帮助品牌完成电子化的商业部署。

    新零售发展的关键就是“全渠道”,即我们之前熟悉的“O2O模式”。在中国,得益于二维码的应用,移动支付的普及以及持续升级的数字化进程(如下图所示),无一不促进了O2O业务的飞速发展,无论是线上到线下也好,还是线下到线上也罢。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generating QR codes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中国传统零售业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的增速放缓,消费者习惯的日益复杂,中国传统零售的业态环境已然面临艰巨挑战。并且这一趋势必将伴随中国电商市场的发展而被继续放大,因为线上电商的业绩增长已然成为品牌在中国零售增长中国的重要业绩。如2016年,整体零售总额增速减至10.4%,但是线上零售总额却大幅增长了26.2%。

    尽管中国本土消费水平仍将持续增长,但线下实体的零售的增长将会更加受制于经营模式和地理区位的影响。总体来说,造成线下实体产业持续性流量下滑的主因,并不在于其在售产品不具吸引力,而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早已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消费者不再需要去商场购物,因为他们可以更有效地在线购买产品。

    新零售的瓶颈就在于线下实体零售的止步不前,比如,整体营运效率低下,商场供给水平低于大多数发达市场,一线城市和二三线的城市的供求关系失衡等。这些问题正是目前为止最为困扰中国市场的典型问题,并因此导致了现代购物中心的逐渐边缘化。

    线上与线下的法律许可与准入条件

    法律准入条件和许可证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来自Vistra的Christine Wang着重提及,“品牌为了进军新零售业务,必须同时满足线上及线下的法律条件”。随后,她继续阐述了WFOE的法律结构,以及您在零售,交易以及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必需满足的行业规范。

    她强调说,为了能够在中国开设在线平台,你必须在中国注册一个法人实体,并且需要完成ICP备案。此外,与AIC注册相关的成本也会造成另一个进入壁垒,因为如果公司成立不到一年,或者上一财政年度的总收入低于500万人民币,则您的注册资本则不能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线下实体店所承担的三种代表性角色

    来自DigiDutch的官方报告指出,每家线下实体零售店都会承担某种特定角色。其扮演之角色因其所售货物品类而异,可被具体细分为功能型,体验型和混合型。

    当实体零售店提供“售后服务”或被作为“最后一公里交付点”时,则可被定性为功能型商店。该模型特别适用于标准化的产品(例如电子产品,书籍和杂货产品)或必须快速交付商品的地方(如保质期短暂的新鲜预制食品)。例如,小米在线下开设实体店,为消费者的体验咨询,与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提供了非常好的线下契机。同时,将线下渠道获取的消费者数据与线上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品牌加速产品创新之路,更快速的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另外,我们还发现体验型商店的也作用不容小觑。通常,这些商店出售非标准类型产品,而其中浏览和咨询元素至关重要(例如家具店和流行店)。在这种情况下,购物者对效率的取向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关注个性化和沉浸式的线下体验。这类商店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上海星巴克旗舰店。

    线上超市介于功能型和体验型之间,创造了一种混合形式,即上文所述的混合型。一些日用快消品,如预包装产品是标准化的。而其他如生鲜食品和预制食品则更注重体验性并且需配合实效性的配送。由阿里巴巴开发的盒马鲜生就是这样一个综合零售业态的例子。

    283870283912214585 (二维码自动识别)

    “新零售”业态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后,来自TMO Group的Dominiek Pouwer着重指出,以下四条至关重要的O2O洞察将持续推进新零售的业态发展。

    1. 数字化:通过将供应链数字化,企业将有效减少供应商层级并全面提高效率。
    2. 多渠道化: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多渠道的个性化沟通,将有效激发消费者需求。
    3. 平台化:允许通过在线平台访问品牌线下库存数据库,这将可以提供更广泛的产品选择并推动实体店的在线订单增长。
    4. 娱乐化轻松愉悦,生动有趣的线下购物环境将有效提升消费者交互与品牌知名度。

    写在最后

    TMO GROUP是一家国际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为企业在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移动和云增值服务领域提供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我们引领客户从最初的商务需求,战略策划,开发平台至为客户提供长期的技术和运营支持。我们已经为国内外B2B和B2C多家企业提供国内和境外市场上的多个解决方案。

    如想获得电商业内最新洞察,欢迎随时与我们取得联系哦~

  3. 终极零售是实现线上线下完全融合,相辅相成。

  4.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说说我的想法。

    先不说新零售的最终目的,我们先看看移动互联网为什么要介入这块。

    移动互联网现在已经进化到2.0,如果说1.0是跑马圈地的话,2.0就是比拼控制力。

    控制什么呢?控制用户吗?不完全正确,应该是说控制用户手上的钱。

    我们有微信钱包和支付宝,日常也有很多支付的场景,

    但是这些钱的所有者是散乱的,并非完全集中在支付宝或者微信手上。

    日常的购物行为只是把钱的所有者从一个人转移到另外一个人中,

    这种钱的流转对电子钱包来说是很难控制的,

    他们必须要准备足够的钱来应对支取,

    站在平台方来说,这也相当程度制约了资金的流转,降低了他们对钱的控制力。

    对于平台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所有的支付行为都可以在产品内实现,

    其次平台方对这些钱有足够的掌控,换句话说,这些钱是属于平台的,而不是个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怎么做呢?

    构筑一个闭环,所有可能产生的支付行为都在这个闭环内实现,并且在这个闭环的关键节点中,嵌入平台思维。

    想想每天我们花钱花在哪里吧,吃饭,交通,购物,缴费是不是很熟悉,几乎都有占山为王的大咖了。但是这些都有一个缺点,就好象前文说的,钱是散乱的所有者,而不是属于平台方。

    比如滴滴打车,如果大量的钱都集中滴滴司机手上,那平台就很被动,要是挪用了于情合理,于法不容,这也是目前很多共享单车遇到的困境。

    所以有滴滴打车才会有滴滴专车,专车的收益是属于平台的,平台拥有掌控权。

    所以我们就可以推想作为新零售的玩家,钱包们想做什么了

    没错,说出你的心里话!他们想自己开店!

    从情理来说这个计划是几乎完美的,控制供应链,对上压迫供应商(当然供应商只要可以赚,少赚一点倒不是问题),对下可以让用户有利可图,最终的结果就是所有的钱都在平台内流转,天下独大了。

    理想是美好的,难度在于习惯的养成,这个对于平台来说是熟悉的。于是从高附加值的产品切入,逐步扩大售卖品类,让利给用户,由于微信支付宝的介入,可以预想今后可能会经历一段线上到线下的过程,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便宜~有时候想想作为大咖手上的玩物,真挺可悲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谁能拦得住呢?

    今后还有什么发展,我也说说我的看法,同样也是通过之上的理论:如何让钱在平台内的流转

    再想想我们还有什么地方会花钱,买车养车,买房缴费,好了,剩下就都知道了。

  5. 把钱放到自己的腰包!

  6. 首先我要高调宣布,我已经找到了开启未来新零售的道路了!请大家相信我不是一个脑子进水的人,也没必要在这里狂妄。
    现在连未来新零售的道路都还没有走出来,那它的终极目标又如何来定位呢?显然现在大家来讨论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为时过早?如果现在大家来讨论,什么是电商的终极目标?我倒是认为蛮适时候,因为大家都感觉到了,电商的发展差不多要到尽头了。
    我想谈下什么是未来的新零售。就我个人的理解,简单的说,它其实就是在电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比电商更完善更能满足人们购物需要和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购物模式吧!主要表现两方面:
    一它弥补了电商的不足和完善电 商的痛点。
    1生鲜类购物一直电商的痛点。
    2不足,商品不能到快速送达。
    3用户不能知景,知物,知人,没有购物前的体验。
    二能满足用户购物所有的需要。
    1能让用户省时,省力,省出行成本。
    2能让用户知景,知物,知人。既有购物前的体验,又可以有让用户随时体验的机会。
    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一个浩大而复杂的工程!
    不知各位风投的大佬们有感觉到没,未来的新零售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巨大的程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它不能用金库的标准来衡量了,而是要用钻石 库来形容!

  7. 新零售的终极目标是重新定义零售业的流程,使之能够使

    1.消费者享有个性化与未来定制化商品。满足由物质面逐渐转换到心理面(社交、会员、消费习惯与历史等大数据分析、实体店场景展现)。

    2.厂商精益了整个环节中所发生的各种成本(各站的人力、时间、堆积的商品成本)。以一种针对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流程,而非满足生产等公司内部运作的流程。(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汇总各渠道的销售、采购或生产、物流、服务)

    3.厂商依照消费者环境传回的各项反应来调整商品种类、销售特质与供应商。在商品的相同点下,可以突破以往的行业限制。(跨界销售、供应链整合)

    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在技术协助下,利用数据分析与流程再造,达到更有效的双方供需交换目的。

  8. 新零售的终极目标:

    从用户角度,是最低成本、最快速度满足需求。

    从零售商角度,是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什么是新零售?新零售是什么?

    在我看来,新零售就是用技术改造零售业。

    现在技术几乎已经改造了所有行业。以交通出行为例,交通出行同时被三个方向的技术改造,分别是共享化、电动化、智能化。代表性公司分别为Uber、滴滴、ofo摩拜;特斯拉、蔚来汽车;谷歌无人汽车、百度无人汽车。

    零售行业同样被几个方向的技术改造,分别是:移动支付(收银排队一直是传统超市痛点,现在移动支付普及后,可自助结算)、传感器和数据处理(传感器、视觉识别、数据分析处理等是无人超市基础技术)、物流技术(全程冷链运输、智能快递柜、短距离配送)等。

    这几方面的技术应用,对传统零售业态可显著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移动支付、自助结账,对经营方来说省去收银员,降低薪酬支出。对用户来说省去排队,节约时间。

    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对经营方来说可减少店员,降低薪酬支出;数据分析顾客行为、购物倾向,指导超市如何布局陈列,可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对用户来说,购物也更方便。

    物流技术,对经营方来说原本难以配送的现在可以配送,增加了用户范围和人数。对用户来说,能更短距离、更快满足需求。

    零售业发展了几千年,一直在随时代变化。开始是传统的杂货店,上世纪出现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超市,后来又有亚马逊、淘宝、京东这样的电商。进入21世纪,环境变化,又有新物种诞生。有的将成为巨兽。

    不止独角兽,是巨兽。

    对未来感到迷茫?微信搜索 未来知识图谱(ID:futureknowledge),回复“投资未来”获取《未来五年,这7个行业将爆发性增长》

  9. 目前来看,新零售整体还是刚起步,而且,提出新零售概念的阿里只是判断到了这个趋势,未来新零售的愿景,如何到达这个愿景的路径还是不够明朗的

  10. Marketing是一门技术
    2018年9月30日 于 下午10:49

    谢邀。一句话:解决快递送不了或不好送的买卖,也是解决以后快递成本越来越高的预案。

    前几天刚想明白这个问题,还专门写了篇关于新零售的文章,感兴趣可看看:电商模式有个大Bug,终于明白马云为什么要推新零售了

  11. 这个点我想我要发表下我的看法

    针对零售难的问题我想根本的原因就是直达一词,省去过多出门的时间和失望外等个两三天出门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人们除了买些小食品会出门走自己认准的店再几乎是不太愿意去过多走动,基本的运动都是坐在工作地点打打字码码表,且本着世界很大这一观点不满足于当前零售的局限性

    也难怪零售越来越难做,假货代理推广的比正规厂商还要狠,投资更大

    我基本上去线下店都是买买杯子牙刷这些日常用品外很少购买其他商品,超市还好说,可过期还摆在架上的店家你没见过吗

  12. 她来听我演唱会
    2018年10月1日 于 上午3:32

    谢邀。我觉得就是用手机移动客户端的数量大大超过去实体店买的人

  13. 终极零售就是打造一个广域经济生态圈。包括了衣食住行等所有人类基础活动加上商业活动的生态圈能为所有商家提供的安全、公正公平且简便又快捷的商务环境,通过大数据大计算能让所有消费者能更加方便地、人性地进行内容定制,从而实现纯粹的“消费者本位”的理想目标。
    而作为消费者,会有更大的空间去进行全球精确比货,减少网络无谓的时间成本,增加了接触自然和锻炼身体的时间,人们将更加健康。

    哈哈 希望如此。

  14. 作者:42章经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新零售——服务与产品的售卖组合

    我觉得所有线下经营业态都可以被放到一个坐标系中,坐标系中的一条轴是服务、另一条轴是产品。

    服务型商家的售卖单位一般是时间,服务质量非标化;而产品型商家的售卖单位是件数,产品质量标准化。

    比如按摩、健身房等是典型的按时间售卖,衣服首饰等是典型的按产品售卖。餐饮和奶茶等商家,在客单价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最终也是偏向服务型售卖时间的(所以对于餐饮行业来说,翻台率是最重要的指标)。

    那么在线上渠道崛起之后,售卖产品的线下业态是被打击得最厉害的,因为产品是标准化的,可以在网上买的就没必要去线下。而售卖服务的商家相对来说影响偏小。

    所以,现在线下业态都在谈一个词 “体验”。零售业态都在往自己的模式中加入更多体验和服务的元素,试图给标准化的产品加上一层非标的外衣,吸引人们进店消费。

    (比如,餐饮和零售的最明显体验差异就是食物的 “温度” 属性。所以最常见的关东煮、包子、烤肠等,都是对零售的标准化产品进行加温,带来更好地体验和更高的毛利。)

    也由于线下实体商店和客户的接触点更多,所以更容易营造全方位的体验,并且和用户产生更多地互动,最终就在用户心中留下了一个 360° 的品牌形象。

    但是,服务型商家也有一个瓶颈,就是售卖时间的生意天花板极低,难以扩量,所以这些商家呢也开始研究和推出标准化的产品。

    于是,上海的全家开始出现餐饮区,而餐饮商家开始推出标品的外卖套餐选择,这就是所谓的 “餐饮零售化,零售餐饮化” 的典型例子。(其实这套宜家早就玩的很溜了,有多少人去宜家是为了餐区而不是家具?)

    所以,我相信由于获取流量和持续增长的双重需求,最终新零售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服务和产品的售卖结合。

    二)结合电子商务的升级——线上与线下的结合

    对于所有线下业态来说,最终的账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算:

    利润 = 进店人数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利润率

    我们上面已经讲了,线下服务型消费的坏处之一是服务人数是有上限的,所以要用产品化来解决。

    这也是为什么喜茶现在已经开始卖软欧包。

    当一个品牌火到排队人数那么多的时候,就说明供给能力跟不上需求端了,而且由于喜茶这类产品需要现做的特性(售卖服务,有附加体验,时间属性产品),决定了供给能力注定是有上限的。

    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实际已经达到瓶颈了,那要赚更多的钱,最好的方式就是扩产品线,让每个用户的客单价提高,那么售卖奶茶配套产品,而且是标品产品就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线下服务的另一个问题是,流量上限(也就是进店人数)也是有天花板的。

    一般来说,一个商圈的自然流量,就是一家店能够获取的最大流量上限了。这和互联网业态也是不同的,每家互联网公司理论来讲流量上线都是无穷的。

    所以,新零售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线上与线下的流量结合,全渠道获客与变现。

    过去,各种餐饮零售公司的营业增速往往和投入是成正比的,且并没有边际效应递减。所以互联网公司的单位经济模型是不断变化的,而餐饮零售公司是基本固定的。

    这就是说,一家餐饮企业,能赚多少钱基本取决于开多少家店。每开一家店都要付出等比的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而且获得预期内的回报。

    所以很多 VC 觉得,线下的生意仍然是 PE 的投资机会,不适合 VC 投资。但在新零售时代,如果全渠道问题解决了,线下的流量获取后可以继续导流到线上消费,用户终身价值也会显著提高。

    那么最终,也许增长潜力和速度的问题可以被部分解决,企业的估值也就会更高了。

    (比如喜茶既然这么招客户喜欢,又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认知,以后何不趁势出个自己的线上平台,在其上售卖奶茶、面包之外的标准化产品组合呢?)

    三)新零售的终极状态

    我之前有段时间在观察美团的布局,发现他们用或自营或投资的方式,布局了一整条生态链上的企业,从最上游的进货方、到中间的餐饮企业管理工具、再到最后的外送等等。

    我觉得美团在做的就是餐饮业态中底层服务设施的搭建,最终一整个链条上都是美团的生态。

    那么想象一下,从进货开始到最后的外送环节都已经搭建完成,中间还有一整套 ERP 系统,那么每一个餐饮商家,其实都是美团的虚拟服务商,都是外层的服务顾客的触手。

    那么新零售的极致也是一样的,每一家实体店,都是具备基本销售能力的体验中心和品牌养成馆,每家店也都是一个大体系中的库存外包,也是线上售卖的区域分拣中心。

    所以,最终不论是阿里还是京东,最终的终极状态都应该是把基础设施做到最好,让每一个生意人都成为变相的打工者。

    而这个事情确实挺适合便利店来发挥的,写到这里,长远来看还真是更对便利蜂有所期待了。

    四)新零售的投资逻辑

    最后,基于以上这些分析,对于投资人(尤其是早期投资人)来说,我觉得有两个投资机会存在:

    1)投中有线上线下协同效应的,有服务和产品结合点的,能够快速通过单点做出口碑和品牌的商家和团队。(虽然还是很难,但假设能部分满足这些,之后就可以交给 PE 来投资扩张了)

    2)能够在线下零售生态链条中进行赋能的,比如类 ERP 系统等。

  15. @晓东东说…什么是新零售的终极目标?

    丁磊说新消费是修炼商业的“内功”

    1)马云瞄准了商机,丁磊洞察到人性;

    2)新零售讨论的是零售的不同形态和场景,

    而新消费,关注的则是消费者的消费观和消费

    行为的变化。新零售的终极目标还是新消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