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拼多多对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造成了怎样的冲击? 爱开淘 六月 20, 2019 业务发展 20 评论 592 围观 传说中的「打多办」真的存在吗?从营销手段、商业模式等角度来看,拼多多是如何实现 GMV(月成交总额)超过 30 亿的?对其他电商平台造成了怎样的冲击?相关问题:拼多多 APP 是如何盈利的?
评论 ( 20 )
这三家公司,个人看好的程度:阿里 > 京东 > 拼多多。
个人不看好拼多多的理由主要有4条:
1. 上限太低
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电商平台的收入来源其实很有限:
1.1
淘宝、京东的竞争使得各个平台的出租费用不会有太多区别,况且
这两个因素导致拼多多难以在(1)上获取优势
1.2
同样由于入驻商家的原因,拼多多上的商品以薄利多销为主,在商家本身利润已经较薄的前提下,提成的比例也无法收得太高,因此在(2)上拼多多同样不会有太多优势。
1.3
自营商品需要的
上,相比阿里、京东这样的巨头,拼多多并没有多少优势
2. 风险偏大
平台对于在自己平台上售卖的商品是否有监管义务?目前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确定。而比较而言,由于拼多多以廉价商品为主,出现质量风险的概率相对较高,这在长期来看都会是风险。
3. 扩张偏急
拼多多的模式,其实就是“薄利多销”,实质上就是平台方让利给商铺和消费者。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在前期为了提高营业额从而吸收更多投资,甚至进一步谋求上市的阶段都是很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和团购、外卖和租车的几场大战中的烧钱迅速抢占市场不同,电商平台的主要市场已经被巨头瓜分,烧钱的性价比其实不太高。
当拼多多有了盈利的压力之后,面对在巨头的夹缝中营业的局面时,想要改善收入只能减少补贴。而目前的业务由于单价太低,收费的余地其实非常有限,届时在前期的融资反而会给拼多多带来极大的压力。
其实本来如果拼多多学习定位相似的快手公司一样稳扎稳打,选择深耕这一细分领域的话,虽然扩张速度会慢一些,但长期来看也许会能够走的更远。
4. 业务缺乏护城河
以上是一些不成熟的观点,欢迎持不同意见者拍砖。
不是一个客户群体,地摊与商场的感觉,除非拼多多货品升级
1. 练好内功,引爆增长
练好内功的市值企业,懂得在强敌环伺的时候聚焦一点,打造最精准价值奇点、最极致可行产品、最小可复制商业单元,集中所有的精力、资源和智慧,引爆成长,吸引社会资金关注,提升企业价值。
拼多多,在阿里天猫和腾讯系京东的觊觎下能够杀出重围,首先是因为选准了“五环外”价格敏感人群的细分市场,并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微信流量红利期,抓住了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拼团”这个“奇点”,像宇宙爆炸一样点燃了商品的传播和app的使用。
曾经有技术派网友抓取了拼多多平台上的近50万个商品品种,发现其中销售量最高的一款商品是餐巾纸抽纸,售价(严格的说,是拼团价)为12.9元10包,相信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没听说过这个品牌——“香约”。
从不同价格的商品销量分布上看,拼多多超过一半(约57%)的商品价格介于0~50之间,大部分(约75%)的商品价格介于0~100元,96.5%的商品价格介于1元到1000元之间。为什么拼多多要关注这个“低端”市场呢?难道真的是为了卖假货?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商业上的导师之一是段永平——曾经创造“小霸王”和“步步高”品牌,并孵化“OPPO”和“vivo”的传奇人物。黄峥自称是段永平的“四徒弟”(前三个是OPPO、vivo创始人和步步高现任CEO),2006年,段永平成为第一位拍下“股神”巴菲特的午餐的中国人,当时26岁的黄峥就有机会现场参与。
不知道当年的午餐里,巴菲特告诉了段永平什么秘诀,或者是段永平在经营小霸王和步步高的时候就养成的商业习惯,他的四个徒弟,似乎都是最擅长在别人没有关注到的三四线城市发力,然后成功逆袭。
在全世界的首富身上,我们经常都会发现这个特质:首富,往往是在赚穷人(或者不起眼的市场)的钱。那些不被人重视的市场,恰恰总是藏着最惊人的利润和财富。
2. 借助外势,提升价值
懂得借力裂变的市值企业,还懂得通过强人格化品牌内涵实现营销裂变,通过强链接利益相关方实现组织裂变,借助强势能头部资源实现资源裂变,构建商业生态,强化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厚企业资本价值。
品牌传播,营销裂变,都要符合人性,面向中低端市场,就要有中低端的玩法。
拼多多上市前后,开始大量投放广告,一曲“拼多多,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家喻户晓,铺天盖地,堪称“洗脑神曲”。这样的广告,略有点恶俗,但是有效,如同当年史玉柱的“今年过节不收礼”,十余年未见,仍可烂熟于胸。
在购物体验上,拼多多做了很多优化,比如,所有产品都是默认包邮的,就没有是否包邮的选项;拼多多购物是没有购物车的 ,选好商品,直接支付;在拼多多app界面的各种位置,都时时刻刻充满了各种“诱惑”字眼,诸如“砍价免费拿”、“大奖必中”、“天天领现金”、“三折疯抢”之类,已经把眼球效应应用到了极致。
此外,在拼多多的app上,各种优惠促销活动,也渗透了大量的网络游戏常用手段,以人性的心理习惯抓住用户。最主要的,当然是拼团和砍价,充分利用寻求优惠的买家心理,帮助拼多多做了最有效的广告传播和定向推广。其次,在拼多多首页,就有明显的“现金签到”提示,只要每天签到,就可以直接领取微信红包,不是优惠,是实实在在的现金哦!
另外,拼多多还开创了小游戏粘客户的策略,比如下图的“金猪储蓄罐”和“多多果园”之类,可以收集金币和种果树,游戏入口会持续提醒你,游戏是真的送水果,“XXX领取了2斤芒果”。
黄峥在拼多多上线之前的两次创业,做的分别就是IT类电商(非常近似京东和小米)和游戏(主要依托网易平台),如今的拼多多,仿佛是前二者合体了。购物,其实就是很多女性用户最酷爱的“游戏”。
正是这些游戏,使得拼多多获客成本更低,而且,活跃用户数飞快的超过了京东这样的老牌电商。
在3月13日公布的年报数据中,虽然亏损在加大,但用户数量、应收增长等数据都很亮眼,拼多多全年完成111亿笔订单,平台GMV(电商网站成交金额)达到4716亿元,同比增长234%,年度活跃买家数达4.185亿,较2017年同期劲增1.737亿,已经超过京东(3.053亿),在用户数量上成为电商老二。
虽然目标市场是中低端,拼多多的团队和人脉可绝对是最高端。
黄峥非常善于交朋友,善于争取头部资源,有人调侃,他的身后,有一个“反阿里”联盟。除了介绍段永平给他的网易创始人丁磊,他的投资人名单里,还有腾讯和顺丰物流创始人王卫。
除了黄峥的情商,真正成功而且有远见的人,也总是会慧眼识珠。所以,我们在拼多多的身后,还发现了众多大咖,这些人都是拼多多目前的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成员:
约翰·桑顿,全球最知名的投资银行家之一,曾担任全球最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总裁,任职高盛23年间,曾先后主导英国石油、德意志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上市。
陆奇,原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曾先后担任雅虎执行副总裁、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
杨荣文,曾担任新加坡信息艺术健康贸易和工业部部长以及外交部长,现任嘉里集团副董事长、嘉里物流主席。
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不言而喻,这些人脉和大咖,在黄峥本人的学习、成长和拼多多的发展、融资、上市过程中,都曾经发挥了巨大力量。
3. 顶层设计,保障持续成长
打通“经营与资本”任督二脉的市值企业,还会持续做好顶层设计,不断迭代商业模式,完善股权和企业治理架构,持续调整和实施资本规划,审时度势,聪明的借助资本、快速成长。
曾经有太多的企业,倒在了股权缺陷上。
创业期,出于兄弟做事、好处平分的义气,形成了五五分、三三三的股权,结果,决策权缺失,或者不能同甘,或者不能共苦,反倒是导致兄弟反目;还有的,在融资过程中,股权被不断稀释,导致创始团队持股比例过低,反被踢出局;最新案例,则是被一票否决权多次影响关键决策、间接导致崩盘的ofo。
好在,这些缺陷拼多多都没有。有了超强的人脉组合站台,加上黄峥非常善于与投资人谈判,控制融资金额和节奏,直到拼多多上市前,虽然已经融资超过33亿美元,黄峥持股仍高于50%,保持着绝对的控股地位。
此外,拼多多的价值能够得到投资人的充分认可,还有一点原因,就是黄峥学到了世界首富、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的秘诀:经营现金流,而不是利润。
自由现金流就是企业扣除必须的产品成本、经营成本和资本开支之外,能够自由支配的现金。这些现金,企业可以把它用在分红上,也可以用于投资未来,当然也可以用来让利给用户、占领更多市场。
贝索斯认为,企业最大的价值,不是财务报表上的当期利润,而是“最大化”的创造未来现金流,也就是说,企业要把眼前的自由现金流,都投资到研发、人才和市场竞争等方面,换来更强大的竞争优势、更多的用户和更广阔的市场,进而在未来产生最大的现金收益。
也就是说,最好的公司,有前途的公司,应该有能力把所有的自由现金流用于再投资和发展。如果有一天,公司利润和持有现金不断增加,反而说明企业缺乏继续成长的空间了。
如今的拼多多,正沿着贝索斯所说的方向,一般努力亏损争夺市场,一般持有的现金还在不断增加。截至2018年12月31日,拼多多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受限资金为305亿元,较上一年度增加181亿元。
拼多多就是做到做好了上述三点,才能做到今天和天猫、京东一争高下!
答案写于2019年3月5日。
2018年7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拼多多,凭借其惊人的增长速度和铺天盖地的“三亿都在拼”的广告,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在三表哥写字的今天,拼多多市值334亿美元 v.s. 京东415亿,创办才3年的拼多多离电商市值第二把交椅最近的时候只相差30亿而已。谁也没想到,在电商渗透率已经非常高,垂直型电商没落,行业出现双巨头- 阿里巴巴和京东的今天,凭借社交电商的打法,拼多多还能硬生生地杀出一条“血路”。
2019年2月,拼多多因融资10亿在SEC融资Filing,提前透露了2018年核心的经营指标:
– 2018年的GMV达4716亿元,同比增长233.99%。
– 活跃买家数达4.185亿,较去年同期的2.448亿增1.737亿;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额为1126.9元,较去年同期的576.9元实现翻倍增长;
– 平台活跃买家年平均订单达26.56笔,较去年同期17.55笔同比增长51%。
– 活跃商户数量达360万。
– 取2.5%的货币化率来看,2018全年营收在110亿左右,比2017年17亿增长超过570%,四季度环比增长28%。
很多专业人士已经纷纷总结了拼多多的成长模式,从电商平台的估值驱动因素来讲,三表哥在此也尝试总结以下几点:
(1) GMV来源:大基数、增频率、低客单价。拼多多主要面向3线以下城市的网购人口(2.6亿),覆盖其日用品消费,单笔订单金额目前也只是42元。从三个动因来讲,GMV增长来源于新增买家,从而用户维度的指标(活跃用户量、渗透率等等)很容易取胜,而从客单价、客单量增速而言,拼多多还需要继续增加品类,从而增加使用频率和单笔交易额。
Source: Pingduoduo presentation
(2) 货币化率(Take rate):2018年3季报的货币化率已从17年翻倍到2.5%,但与同模式的阿里巴巴3.5%以上仍有较大的距离,这个一方面反应出拼多多对仍处于商家培育阶段,通过给予一定的“补贴”来吸引新卖家进驻,另一方面也反映线上服务(广告、搜索、数据、佣金等)挖掘还有增长的空间。
(3) 获客成本:获得微信小程序的红利,并且通过拼单、砍价的方式诱导买家邀请好友参与购买或成为活跃用户,这种用户自主的、网络多对多的带量方式降低了拼多多的获客成本(约为京东的40%-50%),但从趋势来讲,拼多多的获客成本会逐渐的抬高。
– 留存率:在通过低价、爆款和强大的广告推广让拼多多收割大量价格敏感的买家,接下来需要解决留存率的问题,拼多多一是通过鼓励买家社交分享来获取抵减,维持核心目标群的活跃度,二是通过APP签到、游戏获取奖励等方式进行用户的补贴;但劣势是由于一开始建立了比较低的门槛,从而导致货品质量参差,可能会导致售后体验的不足,或者以熟人社交背书的弱化。而从Questmobie数据来看,2018年的留存转化率和卸载率仍是有改善的趋势。
source: Questmobile
总的来说,抓住三线以下庞大用户基数 + 社交电商的低成本转化 + 持续改善的货币化率和留存率,是拼多多收入迅速扩张的主要动力,也是我们看待是否能支撑拼多多市值的关键。
而对于未来,三表哥认为拼多多面临的挑战不少:
第一,拼多多的产品形态决定他生来就是一个流量狂魔,买家基数增长中期增长空间依然很大。但从供应方的角度来开,如果以价格作为标签的平台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拼多多最近逐步引入一些品牌方如小米等,看来是需要将淘宝走的路重新走一遍,可如果没有其他的突破,老大哥淘宝就是它的上限。
第二,从规模经济性看,从商家这边由于单价、毛利低,对于平台的佣金和收费会非常敏感,这决定了货币化率的提高是比较有限的,这一方面意味着收入的增长随着GMV增长只能比较线性;另外一点,在货币化率难生的情况下,逐步抬高的获客成本可能会使得规模不经济,粗暴的算一下目前客单价乘以货币化率大概28元,按目前的获客成本意味着2年才能在收入上“回本”,而京东这一数字是6-9个月,这显示出从人的维度看有优势,并不一定意味着从货币化的角度有规模经济性。
第三,来自现有对手的出击和反杀风险。据闻“特价版“淘宝准备推出,而京东也推出了拼购频道,此外在农村电商这领域,前两者已有多年的布局,根据京东最近的管理层访谈来看,以前不太重视的抢夺三线以下市场会成为2019年拓展重点。品牌由高往低做,有势能相对容易做,而拼多多除了背靠微信这个大流量池,说实在的目前构建的护城河是比较浅的,从2019年募资10亿美元的投向来看,投向新农村上行和新品牌计划,延续以往策略,把流量收集器继续往纵深推,另一方面在供应链/C2M上做更多文章,但坦白说这些策略的主线并不清晰。
我们很难苛刻地要求一个成立才3年的平台,去和行业的两家巨头硬刚,毕竟多一点竞争是好的,覆盖了未被电商满足的群体甚至带动乡村发展也有非常正面的社会价值,但三表哥看来,拼多多似乎尝试避免做一些困难的、需要时间提现价值的事情,而尝试用社交和流量维持在线上变现,目前对底层的商业生态、供应链、货物组织形式影响不大。我们也许更希望是通过全新的零售商对人、货、场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改造,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货和更好的体验,从这个角度,个人认为拼多多离”Costco + Disleyland”的目标还很远
雪球作者:东横街三表哥
链接:https://xueqiu.com/9673534635/122217276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拼多多商家骗消费者,官方不管,真不知道该咋评价
他们是不同的商业模式!
阿里做的是贷款。
京东做的是租赁。
拼多多卖的是惊喜。
购物本来是给人带来开心的一件事情,但是我最近在拼多多上的两笔购物就让我非常的闹心,11月27号时我看拼多多有个活动是iPhone xs max整点抢券可以减免400的活动,我抢了好几次终于抢到了券然后去下单购买,接下来就是满怀期待的等待新手机的到来。这时候不愉快的事情就发生了,拼多多莫名其妙的就“保护我的利益”为我办理退款了。然后我那个气啊,就去他们的客服找他们反映这个问题,然后他们就很抱歉,然后帮我把问题升级反馈,我当时还觉得这客服还是蛮好的,谁知道下午的时候我就收到了同样的短信通知,然后我又去问客服怎么回事,客服又为我升级了投诉,然后我又收到同样的处理结果。就这样无限循环了4次左右,我真的崩溃了,于是我就到12315的平台投诉了拼多多,因为我的购买行为已经产生了订单,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买卖合同的订立,拼多多无辜介入我与商家的交易并终止我的交易我认为已经侵犯了我的合法权益,(这里还请又法律专业的同学帮忙看看是不是这样)。然后12315平台就受理了我的投诉,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
12月10号收到12315的处理结果,居然是因拼多多平台表示无法满足,拒绝调解,故我处依法终止调解。这该是有多么硬气啊能这么嚣张,大家告诉我拼多多是不是有什么后台,我好知难而退。
其实不明白,拼多多和淘宝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拼多多可以分享在微信里面。淘宝能做的拼多多都能做。都是菜市场谁看不上谁啊。你拼多多能买到的东西那样淘宝买不到。所以拼多多分流了淘宝。但是好东西还是会选择京东。
说起拼多多,大家应该在熟悉不过了,这两年来,一直活跃在大七大姑八大姨的手机中,经常被逼着砍价,其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11月20日,拼多多发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拼多多营收33.72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79%;而在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12个月期间,拼多多平台GMV达344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86%,15倍于行业平均增速;年度活跃买家数为3.855亿,同比增长144%;平台移动客户端平均月活用户数为2.317亿,同比增长226%;活跃买家年度平均消费894.4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9%。
其实拼多多的消费市场也不是在一二线城市里面,它们所针对的其实是农村,现在的社会虽然很发展了可是农民并没有富裕到那里,而拼多多低价的定位真符合了他们的要求。在农村里面干活难道还去穿那些特别好的品牌衣服?;不可能的,要是你一双鞋子200甚至300那个农村人去买?再加上随着oppo、vivo这一类的手机占据了农村市场,基本也算得上比较普及,这也为拼多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提。
在拼多多被苹果下架的时候,有三亿多人表示不满,一时间纷纷对苹果发起声讨,而苹果也在迫于压力之后,只能把拼多多重新上架。虽然我们也无法知道这个数据的真假,但是至少还是反应了拼多多真的有它存在的必要,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它这种独特的营销模式也给了不少人启发。
最近几年,拼多多急速崛起,以低质低价著称的拼多多之所以成为互联网新贵,是因为它精准的抓住了以前无人问津的农村市场需求。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电商发展这么多年了,无数的人都尝试过做农村市场,全部亏的铩羽而归,为什么偏偏拼多多赚到钱了。
在我看来,拼多多之所以能崛起,和最近十年来疯狂的亏本基建有很大关系,当这些亏本基建达到一定的数量密度的时候,量变引发了质变,最终导致了拼多多的诞生,拼多多之所以能赚钱,和这些亏本基建的隐形输血密不可分。
没有这些基建,拼多多不可能存在,而那些电商巨头的规模全部要腰斩都不止,码农们的收入,也会断崖式下滑。
1互联网的基础
中国的互联网极度发达,发达程度为世界第一,连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都要甘拜下风,为什么美国发明的互联网,居然在中国的土地上发扬光大,那是因为中国虽然整体实力不如美国,但是在互联网上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互联网的基石是什么,谈到互联网的根基,那首先就要看互联网企业的盈利问题,只有用户没有盈利的任何互联网企业都是办不下去的。而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无非就二个,一个是直接付费,一个是间接付费,这是互联网的存在基础。
什么叫直接付费,就是说你下载一个互联网软件,你需要付费才能使用,这个叫直接付费,最近刚刚兴起的知识付费,你直接购买课程,其实也属于直接付费。
知识付费还好,软件付费的路是非常狭窄的,除了游戏之外,其他都很难存活。而崛起的著名互联网大型企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软件是免费的。
免费的软件如何来保证企业的存活,那就要靠电商变现了。所有的间接付费,最后都要落实到电商变现那里去,因为整个经济的本质,其实就是商品交易,互联网企业收取的广告费也好,宣传费也罢,都是其他工商企业出的,而这些工商企业之所以愿意出这些宣传成本,还不是因为最终和消费者产生了商品交易。
互联网的二大基石并不是平等的,电商的权重占据绝对优势,中国互联网的兴旺也直接体现在电商的身上,中国的淘宝全面碾压美国的亚马逊。所以我们就要开始讨论下一个问题,电商的基石是什么。
2电商的二大基石
中国的电商之所以这么发达,超过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那是因为发展电商需要的二大要素中国恰好具备,那就是发达的路网和廉价的通讯,这是电商的二大基石。
首先说这个路网,电子商务要想链接生产企业和终端消费者,不管中间怎么操作,最后一定是要进行实物运送的。中国当初的四万亿,修建了很多高速公路和高铁,大幅度降低了一二线城市之间的运输成本,所以淘宝和京东都兴起了,而中国的互联网人,很长的时间,也都认可一二线城市才是电商的消费主力。
但是随着主要城市之间路网的修建完毕,中国每年依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基建来确保GDP的稳定,于是修路的重心,就开始慢慢延伸到那些以前不怎么重视,并且修完之后注定赔钱的地方了,那就是农村区域。
随着基建的不断完善,链接各乡镇的公路,再也不是以前那种破破烂烂的小公路了,全部改良更新成了又宽又大又平整的好路,而某些深山区域,甚至也都给通了公路。这些公路从经济学上是注定亏本的,基本不可能收回成本,国家是出于安全稳定的考虑才去修建,但是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就是乡镇区域的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
以前别说电商,连快递公司都很少在乡镇设点,因为成本太贵,一件包裹运到乡镇,成本就要一二十块钱,农村本来消费能力就弱,成本还这么高,根本没有存在的价值。
而现在我们看到,拼多多上很多9块9包邮的产品,很多都是发往乡镇的,如果还是以前的运输成本,哪怕销售的产品成本为0,拼多多也能亏的裤衩都没了。
正是因为乡镇物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拼多多才有了崛起的基础,如果乡镇收一个快递要20的费用,那拼多多肯定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
谈完了第一个基石,我们再谈一谈第二个基石,那就是廉价的通讯。
很多人说,中国的通讯成本不是最低的啊,你看美国等等国家一个月费用才多少,根据人均收入对比,中国应该是多少多少。但这件事的重点其实不是大城市的费用,而是偏远农村的费用。
欧美城市虽然发达,但是因为通讯企业自负盈亏,所以通讯设施密集投放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激烈的竞争导致了价格极低。但是只要出了城,到了人烟稀少的偏僻区域,因为不赚钱,所以通讯商只布设了极少的设备,这些区域信号极弱,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信号,尤其是澳大利亚,这种现象非常突出。
这些年中国进行了大肆的基础建设,这些基建不仅仅是公路,通讯基建也是包含在内的,中国在大量的乡镇区域,建立了大量的、注定亏钱的通讯基站。虽然亏钱,但是给了广大乡镇一个廉价上网的权利,把农村的通讯成本降低到了农村人可以承受的地步。
因为通讯成本的降低,通讯信号的增强,加上智能手机的降价普及,原本被隔离在互联网世界之外的农村人,一下子被纳入了进来,这些人的消费客单价虽然较低,但是架不住人多啊,这就一下子带来了一片电商新的蓝海。
由于廉价的通讯,这些人一头冲进了互联网世界,而多年的基建让农村快递成本也大幅下降到了可以接受的地步,这一切综合起来,导致了这几年根植于农村的互联网企业大幅度爆发,拼多多只是其中之一,借这股东风起来的还有某条,某手,某音。
中国发达的路网和通讯,已经强大到了让全国每个乡镇人口都能享受到电商的红利,河北的一个乡镇企业,可以用9块9包邮的价格,让自己的产品在三天之内送达到广西的一个乡镇村民手中,这样的效率和速度完爆乡镇传统的集市交易,拼多多恰好抓住了这个基建量变引发质变的节点,所以崛起了。
3由于基建的输血,中国互联网全球最强
中国电商为什么在全球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不仅仅是人口的问题,例如印度就没有发展起来。其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有世界上目前最好最先进的基础建设,物流速度甚至远超美国,而如果没有这个发达的路网,仅仅一个快递问题,就能让电商直接营养不良。
目前全球的互联网企业,都不怎么发达,中国和美国遥遥领先于全球,而把中美进行对比,我们又发现,中国远远超过美国。美国之所以互联网发达是因为他是发源地,而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之所以逆袭超车,完全是因为中国不惜代价的基础建设,实际上是在给互联网产业源源不断的隐形输血。
毕竟你互联网再发达,也是虚拟的,最终一定要进行实体接触才能产生经济价值。没有中国不惜代价建造的一堆亏本公路,没有中国不惜代价建造的一堆亏本通讯基站,乡镇农民会在拼多多上买东西吗?不会。
如果你从淘宝上买东西,运费要20元,需要半个月才能到货,你还会选择网络购物吗?我想淘宝的规模至少要缩水一半吧。
仅就电商领域而言,未来拼多多将超越阿里京东,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电商平台。
阿里将成为为跨国电商提供服务的全球化平台。
对应政策层面,阿里响应的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而拼多多要努力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国际与国内,开放与公平,阿里和拼多多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左膀右臂。
先来复盘电商格局。根据Trustdata发布的《2018年Q3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受到舆论危机和内部调整的影响,拼多多Q3用户增速呈现零增长,而阿里京东用户增速平稳,乍看拼多多的情形并不乐观。
但是,2018年9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已达11.2亿,这个数字已经接近饱和了,与之呼应的是用户规模增速同比降低50%以上。
中国移动电商平均月活用户约4亿,在这种情况下,拥有3.44亿用户的拼多多,月新增用户量依然领先于淘宝京东。何况拼多多现有的用户数已经超越京东了,这个差距还在不断拉大。
与大环境和发展现状几乎同等重要的,是创始人。
拼多多是第一家在上海和纽约两地敲钟上市的公司。2018年7月26日,在纳斯达克敲钟的是拼多多的一名用户,而身处中国的创始人黄峥成了敲钟仪式的旁观者。
2018年11月8日,黄峥在乌镇的演讲主题是“网络公益与扶贫:消除饥饿与贫困”,提到拼多多在做农产品产销对接,为贫困地区提供平台支持。
可能是追热点的缘故,扶贫已经成为企业家演讲中提到的高频词汇了,但是饥饿这个词听上去非常地刺耳和真实。尽管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了,但毕竟还是有贫困地区的人填不饱肚子。
距离建党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三年时间,如果把黄峥的演讲看作拼多多的下一步发展战略,那么拼多多在未来三年的走势是可以预期的。
我国农村户籍人口近6亿,想象一下对接6亿人的平台将发展成什么规模。
再加上国内游戏审批全部冻结,腾讯不能指望游戏了,现在的马化腾应该更愿意在拼多多上加注。
所以,拼多多在政策层面顺时而动,在资本层面不差钱,还有个低调的创始人。它现在对其他电商造成的冲击只是小试牛刀而已。
不过这对于中国本土电商未必是坏事。一代宗师里不是说吗,学东西最忌无师无对手,有师傅知分寸,有对手知高低。
插句题外话,2017年9月,刘强东接受CNBC专访时说,京东只卖名牌,并且预言中国中产阶级将快速成长。
下图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城市等级分布,统计时间恰好从他接受访问后开始。再加上2018年消费降级,不知道这个双十一京东业绩怎样。
以上。2018年11月9日。
拼多多的排序算法更合理,淘宝体验太差了,几乎搜不到想要的东西,搜个衬衫,首页全是300+的,对不起我是穷逼,只想买个100左右的
很高兴能回答到这个问题。
首先毋容置疑拼多多在今年给阿里巴巴、京东、天猫淘宝等大型网络购物平台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冲击。冲击到了整个网络购物平台的经济分成,但是我个人觉得这是好事。在中国正是需要一些具有实力、具有创新的企业挺身而出,做榜样。
不管是拼多多、还是天猫、淘宝、京东、苏宁易购这样的企业,中国需要这样的有远见、有实力、能够国家争光,把中国的品牌打出到国外去。让世界都知道中国在日益壮大起来!
好了,想了解更多的电商干货知识,可以关注美迪电商,打开我的头像,进行了解讨论。
冲击最大是淘宝,天猫京东影响不大
阿里巴巴营收增长60%,有什么冲击?没拼多多难道会翻倍增长?
理论上说没有任何冲击。
偏激点甚至可以说帮助京东和阿里过滤掉了劣质用户群。
不是对拼多多这类拼团购物的用户有偏见,是你们真的贪得无厌了,你想花一块钱买十块钱的东西就够贪心了,还想买十块钱的服务?
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啊。
马失前蹄。
其实大家在把目光放在消费上的同时,往往都忽略了这样相当一大部分群体:
他们不会用淘宝
不会用蚂蚁花呗
不会用京东到家
他们会转发各种鸡汤各种科普在朋友圈。
这是阿里和京东一直没有深入触达到的群体。
但这样一部分的群体所能贡献的人脉营销以及所产生的长尾效应可以支持一家公司从初创到上市。
这就是零售的魅力所在吧。
然而,阿里,京东再想通过打多办来获取这部分用户已经是难上加难。且不谈用户获取成本和机会成本,单是用户心智养成以及消费行为扭转就已经是难上加难咯。
说到冲击,其实最大的应该是京东。本身凭借着与微信的强绑定,却没有在社交上发挥出应有的优势,这是最大的败笔。
最近肩膀疼痛,想去万能的淘宝买些膏药贴,搜下来,大部分都是二三十元五贴,贴不起,然后去拼多多搜,同等价格居然有一百贴,销量都是几万,评论也没说没效果,像我这种穷人,会慢慢从淘宝转移到拼多多。
建议将阿里巴巴改为淘宝,天猫,因为阿里巴巴根本不是一个电商平台而是一个航母编队级别的国际互联网公司,明确清楚这一点先。
穷人很多,但贪小便宜的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