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的饥饿营销真相是什么? 爱开淘 六月 21, 2019 业务发展 20 评论 705 围观 我是今年初买了一款小米1s青春版,官网没货,当时在易迅花了比官网高200元左右买的,截止现在换了一次机子,维修了两次,小米之家里修手机的满满的,对小米的质量不敢恭维。 但是发现,小米给人感觉一直都很火,经常几十万台机子半小时内抢完,多少人抢都抢不到,几乎每款都这样。。。。 撇开小米的质量问题,我都无法解释这种情况的存在。 求真相!
评论 ( 20 )
先不要考虑什么饥不饥饿的问题,我们先静下心来,想一个问题:小米手机的性价比高不高呢?
应该算是比较高的吧!
在小米的同等价位里,似乎还真的就没有小米这么有性价比的产品了!
高性价比的产品想要赚钱,要怎么做呢?
毫无疑问,当然是薄利多销!
可薄利小米是做到了,多销,小米短期内却无法做到。
既然无法做到薄利多销,那么小米这么高的性价比,这么低的利润,它又要如何赚钱呢?
我不知道列位有没有营销学的专家学者,有的话欢迎探讨一下,鄙人只是一个金融管理专业的小本科生,关于市场营销也只不过是略有学过,可能学识浅薄,欢迎指教!
有人说,小米之所以无法大量提供现货,是要等产品原价降价,好降低生产成本!
可问题是,原件降价的速度未必真的是几周甚至是一两个月就能降下来的,它往往和市场的替代品和新品有关,就好比现在很火的骁龙855和索尼IMX 586,我觉得短期一年内应该是不会降价的,因为他们现在代表着市场的高端元器件,短期内无法出现替代品,并且元件供不应求。
同理的还有其他的小米手机的其他元件,因为小米在旗舰机上堆料往往是比较足的,所用主要的元件一般也都是市面上的主流元件,这些元件的降价空间在短期内真的不大。
再说了,等到市面上的大多数手机元件都降价了,这也就意味着市面上的手机元件进行了大更新,那些使用老元件的手机往往在这个时候往往就要降价了。举一个小米8的例子,这一台手机的降价速度之快,真的的业内罕见!
等元件减价再生产的套路,我不相信小米会用,毕竟很多原件未必会一直降价,有时候还会涨价呢?懂电脑的都知道现在的固态硬盘究竟有多黑!
那么,既然不是等元件降价,那么小米又为何不能批量生产呢?
是小米的产能有限吗?
不可能!一个2018年刚刚上市的公司,现在不可能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如果上市都不能筹备资金,那么直接让雷军端着机关枪去抢银行算啦!并且小米早就和富士康有合作关系,近期还和比亚迪有了合作,产线能力绝对是业内一流水平!
有人就要说了,是因为小米是主打线上销售的,库存处理能力弱,所以不敢储备大量的库存。
可问题是,任何公司在开发生产前,也都是会针对产品进行销售预计的,并且会根据风险调控指定生产计划。
就拿现在的小米9举例,2999元的价位搭配上骁龙855和索尼IMX 586,还支持27W快充和20W无线快充,有全功能的NFC,还有屏幕指纹解锁,还有三星的oled屏幕,性价比真的非常高,我保守估计首月能卖100万台。
结果呢,小米9在26号的首批发货量,线上渠道的数据分析,估计在5W-10W。
以小米9这么具有性价比的产品,小米首批备货竟然只有这么少的量,这真的是担心产品卖不出去积压库存吗?
如果连小米9都担心卖不出去挤压库存,我真的对于小米公司的小心谨慎感到无力吐槽!
好啦!
看到这里,你们应该也看晕了吧!
小米公司到底在做什么事情呀?
并不是产线的问题,也不是资金的问题,也不是元件降价的问题,也不是库存压力的问题,那么小米采用了性价比的路线,又不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它到底要怎么挣钱呀?
是不是很怪?
一个明明应该走薄利多销路线的公司,却持续了8年的产能不足,供货不够,这样的公司到底要怎么挣钱呢?
我能想到的,就只有第三方加价了。
这是我在天猫上搜到的小米9现货,产品相较官方发布的2999元,加价将近400元,但是注意看销量,该店面已经发售了715台了,并且看库存,大概还有200+台小米9。
要知道小米9的天猫官方旗舰店,累计一个月才只卖出了一万台左右,而一个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黄牛店,竟然就有1000台的库存。
你告诉我这是黄牛用软件抢到的1000台库存,我觉得这也太夸张了。
并且看天猫的其他店铺,依旧有很多的现货小米9,销量加上存货,加起来也有几百甚至是上千台。
如果仅仅是黄牛用软件去抢,真的可以弄到这么多的库存吗?
我真的怀疑小米9和其他的第三方数码线上店面有合作关系,这就解释了为何小米9这么高性价比的同时,却不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因为小米9的主要销售价格,并没有那么低。
说小米是饥饿营销,我觉得对,但也不是那么准确!
一般的饥饿营销是先发布产品吸引你,然后少量发货吊着你,最后大量发货让你兴奋买单。
小米的营销方式是先发布产品吸引你,然后少量发货吊着你,同时供货给合作方加价出售,你有耐心就继续等官方限量发售,否则就是加价和第三方买,累积发售几次少量货,催促一部分没耐心的消费者加价去第三方购买,最后才是大量发货让你买单。
首先这个视频主观的成分较大,主要是帮大家提供一个思路。
这个视频里没有说库存的问题,确实库存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我没有说这个,
一是因为大部分人都知道,比较容易理解;
二是不想影响我本期视频的主旨,
另外,我这期视频里提到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可能是很重要的原因,我也不能确定,我也不是什么专家,关于可信度,大家自行决定就好。
昨天不仅有小米发布了小米电视3和九号平衡车,还有个新闻,罗永浩罗总再次为自己曾指责小米饥饿营销的不专业言论,向雷总道歉。时间和事实证明饥饿营销就是一个伪问题,所有黑小米并号称自己不会饥饿营销的厂商,在真正发布产品后的初期,都“陷入”了产品爬坡带来的所谓的“饥饿营销”的怪圈,他们有可能类似罗总缺乏经验导致,还有另外一个可能,他们知道必定会有这个过程,却依然信誓旦旦的声称自己不会“饥饿营销”。后者显得很不体面,明知会有产能爬坡,却谎话连篇说“绝不饥饿营销”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黑小米无疑是给自己增光添彩吸引眼球带来流量的捷径,而且能标榜自己为用户利益奉献的可歌可泣、先锋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数都抱有“先骂小米博眼球,后面被用户骂再说”的心态,他们其实也不在乎用户利息,用户利益也只是他们拿来炒作的工具。我不想妄加指责大部分厂商属于后者,留给用户评说吧。饥饿营销是伪命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电子快消品是不可能像白酒那样存货时间越长价值越高的,电子产品存货会导致资产减值,一旦行情有变,存货减值的损失几乎不可估量,因存货不能销售出去导致倒闭的公司比比皆是,仅此一条, 这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的事情,谁会压货不发,故意制造饥饿营销?另外,大多数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发布期也是最好的销售期,谁不想多多销售呢?事实上我从未看到过哪家做实业的公司曾经刻意制造出来过饥饿营销,我认为饥饿营销也制造不出来,没有人能掌控所有用户的购买行为,谁也不敢拿公司的钱去赌博猜宝有多少用户会买自己的产品。供需平衡的矛盾点在于,你无法保证所有受众都买你的产品,当你公司体量小的时候,你的受众很小,你对产能预测的安全边际则会更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结果产生了别人骂你是“饥饿营销”;当公司体量变大的时候,对产能预测的安全边际则也会提升很多,你就能覆盖更多用户,但依然有部分用户的需求你无法满足,此时还会有人骂你饥饿营销。这是让人无奈并且成正比的增长。所谓的“饥饿营销”牵一发动全身,如果因为销售的火爆而想临时增加产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由于手机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原采购,加工制造,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渠道销售等环节,每个环节的时间成本和协同成本摆在那里,这不是过家家可以随时调整产能的。有人会问起,为何当年各厂商黑小米饥饿营销时,雷总为何不回击他们,其实雷总背负着类似误解有很多,而企业家真正的胸怀就在这里,时间会证明一切。我想问的是,当罗总为当年的言论道歉的时候,其他曾经拿饥饿营销黑小米并炒作自己的厂商会怎么做呢?
被人当猴耍还要维护耍你的人,莫不是得了精神病?
之前一份工作是供应一个部件给苏州富士康,主要用于生产小米4。发售前三个月每周都要供应100k以上的数量到富士康,那么可以等于每周会有10万台小米4生产出来。可是发布之后,就算10万台首发抢完了,那么还有70万台(7周的生产量)去哪里了呢?(物料到厂到生产出成品的周期要5周)
机智的AdBright广告君来回答这个问题。小米的饥饿营销的真相是什么?当然是【营销】啦!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饥饿营销?
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造成产品人为的短缺,吊足消费者的胃口,让其购买欲望达到极点,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目的。其关键就在于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以及如何让消费者感受到供不应求的紧迫感。
其次,我们再分析小米是怎么进行饥饿营销的?
饥饿营销前:自 2011年8月小米开创智能手机网络直销先河以来,这种用“互联网方式”打造的小米手机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小米爱好者在论坛上提出问题,资源分享,体验产品,火爆的气氛一直萦绕在消费者周围。再加之雷军的炒作宣传,小米不断推出各种新研发的产品,例如米聊和miui系统等,让许多消费者开始蠢蠢欲动。
饥饿营销时:小米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介,进行预订购机,网上抢购,火热的购机热潮还在燃烧之际,小米却突然停售,更加激发了消费者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理。这种刻意的产品短缺,为小米赢得了一批批忠实的拥护者,也带来了许多骂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行为“填饱了”广大消费者的胃口,既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又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小米作为互联网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营销优势,在微博、微信、知乎等等的轮番轰炸,同时加以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一度又掀起购买狂潮。
饥饿营销后:自小米手机饥饿营销以来,接受鲜花与掌声的同时,还承受着责备与压力。不仅有来自消费者的谴责,还有其他手机厂商的抱怨。这些批评的声音值得思考,但也不能否认饥饿营销为小米手机带来的诸多利益。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
如此饱受争议的饥饿营销,小米为什么要做?
自从2016年小米手机销量下滑36%,跌出全球前五名时,小米手机依然坚持所谓的饥饿营销,似乎让人不可理喻。小米为何坚持饥饿营销?AdBright君为大家揭开谜底。
2016年7月的一次研讨会上,雷军表示,2016年小米有三个月处于极度缺货状态,而缺货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供应链控制能力的不足。
因为小米手机的生产模式称之为“类PC生产”,是一种“按需定制”的生产模式。小米公司主要依托小米官网,小米论坛和其他社交媒体,在产品开发阶段就开始吸引大量粉丝,最后通过预售和抢购发发布正式版本,通过用户的网络下单获得市场需求,然后通过供应链采购零部件进行生产。
事实上,作为2016年的旗舰机小米5,因高通所供应的骁龙820芯片缺货,导致不能大批量生产,仅能满足30%的市场需求。小米Note2也因双曲面屏幕供应商供货不及时,导致市场上严重缺货,此外,小米MIX极低的良品率,更直接导致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所以,小米的饥饿营销不仅仅是一种策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雷军的不得已而为之。
通过对小米的思考,也让AdBright君想起以前看过关于营销的女性思维之说。大意就是,现在的营销很多都是男性思维。好比一个男人追一个女人,请她吃饭、看电影、买首饰等等,最后钱花了一大堆,还是可能被拒绝。但是如果换做女人,我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我把自己打扮漂亮一点,美貌、仪态什么的都有了,然后偶尔给身边的男人放放电,那些男人就一窝蜂地围过来了,主动掏腰包请吃饭,还得看我赏不赏脸。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实现了。即使有好的商品,没有好的营销方式,产品也只会被埋没。因为现在,品牌效应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的价值。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产品,而是品牌。品牌如何创建?营销手段至关重要,现在大家生活在广告的世界,互联网营销就是一种把产品包装成物美价廉“女人”的手段,有了互联网营销,消费者自然而然的蜂拥而至。
了解更多互联网营销资讯,请关注互联网营销实力派:AdBright广告
到现在都有人说耍猴饥饿营销,也真是逗,到底什么事饥饿营销,想想也明白。
手机真的饥饿就能营销更好么?
卖黄牛和卖用户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普通人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
至于需要抢购,我也不明白,差这几天就没手机么?
我总是等降价才买,而且是需要了再说。第一时间抢个小米拿出去也不是特别长脸的事吧。
其次,手机新品出来的时候,尤其是CPU也是首发的时候,产品成品率实际上并不是100%,所以成本高,如何降低成本,只能控制数量,随着成品率合格率的提升,技术的成熟,成本会降低,产品数量也会跟上来。也就造成了前期抢购的问题。
同样是新发布产品,为什么小米note3就现货呢?因为660是成熟产品,所以价格和数量都好办。
总之在一个产品发布过程中有很多因素,而为了降低价格,和提高利润,所以厂家会想各种办法,小米做的不错。
至于耍猴,饥饿营销,真的是外行人的说法,是纯黑的说法,没道理,没依据。
小米新品发布会又到了。
经过大约一个月的小米8手机的“猜测”、“曝光”,米粉们的关注重心又开始转移到“抢预购码”这件事上来。抢购,几乎成了小米脱不掉的标签。作为一家即将上市IPO的公司,不知道小米是不是真的还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在初期成功占据国内手机市场一方天地,这种饥饿营销的方法可谓功不可没。
饥饿营销,就是吊足人的胃口,制造产品供不应求的“假象”。这种手段在消费领域很常见。
苹果每次新品发布,也几乎都会出现“产能不足、全线缺货、黄牛涨价”的套路局面,但这已经帮助苹果一步步扩大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放出未发布新产品的信息,这些数码品牌始终让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无法满足。
最近,又有山寨“鲍师傅”雇黄牛排队的新闻曝出,但同样请人来制造“生意火爆”假象的其实又何止这一家店。供不应求、限时限量、排队抢购……所有的策略都在催赶着消费者马上进入“饥饿状态”:已经来不及思考啦,现在就买!
饥饿营销其实是一种营销心理的运用:越是买不到的,人们就越要想法设法买到它。限流、限时、限量,都会让消费者有购买倾向,但又暂时不能实现。迟迟无法满足的欲望,不仅吊人胃口、吸引关注,如果时不时被勾起并且没能消解,时间越长,越发“饥饿”的消费者就更容易“买买买”。更重要的是,它背后隐含的是众多消费者对服务、质量、价格等诸多方面的肯定和认同,是“已经经过市场检验”的证明。
虽然我们是做餐饮的,但是商业的底层逻辑还是一致的。饥饿营销是所有销售行业都可以使用的方法。欢迎大家跟我探讨,餐饮经营加盟方面的问题。
公众号后台回复“知乎”,送你一份茶饮制作资料。
只要小米还搞饥饿营销们就不买并且保持关注,哪天现货了就买小米手机了!即使是黄牛降价100比自营便宜100我也在自营买,因为这里面的售后大不一样,(不了解京东售后服务的可以在别的网站购物了)。为什么说这款手机是饥饿营销?因为正规渠道(小米官网,京东自营,天猫旗舰店等渠道出售的总量没有黄牛销量多),小米搞饥饿营销是有道理的,首先发布会把产品优点列出来甚至放大,缺点避而不谈,定价比较低,处理器/价格=性价比特别高,完全激起了围观者的购买欲,然后拿出20%的货按发布价格让预约者抢购,80%加价给黄牛由黄牛加价出售,由于搭载骁龙845处理器,大部分人认为加价300~500还是性价比很高的,(三星5000起步),我们觉得大家骂黄牛是哭不对坟墓的,黄牛只是个背锅者,始作俑者是小米公司,黄牛进货价是略微高于抢购价的(100~300不等,看各大黄牛出售价格)。
小米公司为什么要饥饿营销而不抬高发布价现货呢?(像ov那样),主要是因为饥饿营销是一种无需资金投入的广告,比ov的广告省钱99.9%以上,还有就是如果发布价定高了会让人觉得性价比低了(买小米手机的看中的是性价比,处理器/价格=性价比),这样一来观众的热度就会降低一半。最后说一句我们就是被这种饥饿营销给吸引的,那些能现货买到的小米手机我都不关注的。对比同时期的oppo r15,vivo x21,华为p20出货量最少的是小米mix2s,市场证明饥饿营销干不过广告营销。(这个观点未来三年内都适用)
小米饥饿营销的商业逻辑,实质就是卖期货,以现在的低价圈定客户,再以2个月后的降低的采购成本订货、销售(电子产品降价很快的),而一般人的心理,等了1周就会等两周,当你等了1个月再放弃时,意味着你之前投入的时间成本全无效了,心理会遭受挫折感,所以只要参加抢购,多数会等到1-2个月后再买,买到意味着付出的时间成本得到收益,喜悦感将擦除掉等待的怨气。更重要的是,小米新品的低价会吓阻竞争对手同一时间的跟进,对手也不太可能会跟进低价期货预售法,所以在一个季度内,基本不会有挑战,也坚定了所谓米粉的等待之心。
综上所述,小米所谓饥饿营销,说穿了就是预售,何时成本降到可以盈利了,就大规模销售,前期的小批量只是饵,也是炒作小米低价高质的道具。
饥饿营销,压低手机数量,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假象,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那些说小米不是饥饿营销的,是小米的水军,啊不,雷军吧。近日去小米之家转了转,问有没有小米6现货,工作人员想都没想查都没查就说除了尊享版(小米6中最贵的,2999元,其他的都是2499元、2899元)都没现货,要不您就买尊享版吧。我问尊享版与普通版有什么区别?工作人员说,尊享版机身是陶瓷的,普通版机身是玻璃的,尊享版内存更大。我问了句“没了?”那人犹豫着回答了句“还更快一些”,其中必有蹊跷。所谓尊享版没有质的不同吗,主要是料的不同。我不想要所谓的“尊享版”,就说我想在你们这儿预约一下6+64的。工作人员说可以,但不确定什么时候能有货,真的不确定,要不您还是买尊享版吧。好的,我他么不买了,耍猴呢,贵的就有现货是吧,除了机身和内存根本啥都不是尊享版利润率更高吧,我看他们根本就在故意引导顾客买贵的,没打算卖普通版。君不见,同期的苏宁就能买到小米6普通版,但加价300,呵呵,大家应该明白啥情况吧。
饥饿营销的本质是变相抬价。
先不考虑品牌强化、羊群效应这些非理性因素,如果我们单纯从经济学供给关系的角度来看,企业通过饥饿营销人为地制造稀缺,那么一定是通过抬价来弥补的。
也就是说,你通过饥饿营销买到的东西,一定是价格虚高了。
这一点可能违反很多人的直觉,因为就拿手机行业来说,似乎正是小米把饥饿营销这个概念带火了,而小米不正是以性价比著称的吗?不正是小米,把手机拉入了 1999 战场和百元机战场吗?
这一点也没错。相当年,小米横空出世的时候,国内手机行业,HTC 还顶着半边天。那时候,整个行业的毛利率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对于企业来说,摆在面前就是两条路:要不制造爆款拼命卖,要不针对各个用户群使用机海战术。总之,在高毛利面前,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多卖。
市场的供需也被锁定在这个区间,或者说,在这个毛利区间上,市场竞争是充分的。如果你试图制造饥饿营销,那么消费者马上有转投的选择。
直到小米开启了低毛利区间的竞争。
这下子,小米直接把价格下拉到了 1999 元档位。而举目四望,在这个价格区间段的竞争,竟是如此孤独。而另一方面,随着价格的下调,势必创造了更多的需求。在这个时候,你如何尽可能最大化自己的利润?
答案当然不是卖更高的价格给黄牛。虽然在事实上,小米产品的早期阶段,黄牛一直以高于官方 200-500 元的价格区间卖得不错,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雷军的格局不至于如此,黄牛的钱是黄牛自己赚了,没雷军一毛钱的事情。
那么只能是尽可能少地卖。你很难说这是一种策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无奈的现实,作为一家彼时行业里的小不点公司,小米在供应链上几乎是没什么议价权的,不给足订金生产钱是不开工的,你真的没什么货能拿出来卖。
然而,在另一方面,价格被悬崖式地下拉后,创造出了海量的需求,供给又跟不上,最关键的是,在这个竞争不充分的毛利区间内,作为消费者没有第二选择。本身被小米吸引的又是价格敏感型用户,这其中会被提价黄牛吸引走的,又是一小部分。
所以,消费者的选择,最终只能是等你。
等你扩大了生产线,跟上了产能,下了更大的订单,对供应商也有了更大的议价权,降低了生产成本。这时候你继续卖 1999,却已经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三个月前等你的 100 名客户,三个月后都还在。
因此,你很难说小米刻意制造了饥饿营销,这更像是小米当时唯一理性的选择。
但你也发现了,从小米之后,饥饿营销似乎很难被成功复制,甚至小米自己,也不再走这条老路。
从整个手机行业来看,给够了时间,各个品牌纷纷杀入了这个价格区间的竞争,消费者有了足够多的转投对象。你如果故意制造稀缺,消费者不用等你,转投别家便是。
而从小米自身来看,从一家小不点公司到一家五百亿美元的公司,有了如此强的议价能力,为什么还要捂着卖呢?不同于往日,小米一开始就能拿到最好的供应商价格,而且已经没有太多的下探空间了,这时候唯一理性的选择,反而是多产多销,赚得最多。
所以你发现了,要制造一个成功的饥饿营销,真的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个行业得是竞争不充分的,消费者除了等你没别的选择。而对于企业来说,稀缺带来的时间差,必须能转化为成本上的下降,从而形成变相抬价,否则,你只不过是延迟了赚相同的钱,却并没有多赚钱。
你可以想像,在今天的手机行业,中端机(3000-7000元)和低端机(3000元以下)的竞争都已经充分饱和了,今年由 iPhone X 开启的主流高端市场(7000-10000元),虽然苹果的确符合「消费者除了等你没别的选择」这一条,但是每迟卖一台机器,对苹果这样体量的公司来说,并不会多赚钱,而只是延迟了赚相同的钱。这时候唯一理性的选择,当然是鞭策两家 TrueDepth 的供应商好好干活,多出货多卖钱呀。
综上,手机行业已经没有饥饿营销了。
文/子不语(微信号:ZiChat)
不痛快都是自己找的

看到很多无脑洗地的米粉我就来说一个很讽刺的事实吧,就在今天下午我跑去北京人民大学对面的小米之家,发现小米6断货了。因为即将出差,旧手机有损坏急需换机,无奈去不远处中关村鼎好商城买点别的无意间看到了一家店,询问是否有货,被告知有货。闲聊之余问到了货源,人家直言加点钱就能从官方渠道提到货。正牌的线下旗舰断货,相隔不远的这种不知名的小黄牛店加钱就能拿到官方渠道的货,真是赤裸裸讽刺。当然这种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仁者见仁了,我只能说官牛很大概率是确实存在的,或者很明显官方用来限制黄牛的招数不太奏效。(价格就不说了,省得有别有用心的骂我打广告)
为了避免无脑喷子上来就骂人我就放张图好了,对于洗地喷要证据的,至少我实地跑了也套过商家话了,现在请你们质疑的话请实地考察后证明我说的是假的,那我欢迎你们打脸。不过我敢说上来就无脑洗地的一般也不会有那种求证精神罢。毕竟这种人核心诉求从来都只是一个字:爽66666
用几秒钟售罄来增加购买者的购买欲望,最后发现原来这么火啊我一定要买,加价买也可以!
却不知道所谓的黄牛就是雷军的员工,加的价不是付给了第三方黄牛,最终大部分还是落入雷军的口袋。
当初抢不到小米,又不愿加价,从此买了苹果,庆幸自己用的是苹果。谢谢小米。
我一直认为,耍猴不过是个伪命题,同样是卖一台手机,小米为什么不让你买,而让黄牛买?
我曾经在别的问题说过,作为消费者,你怎么把自己和黄牛区别开来?
最近我加了一个黄牛群,看到了很多,也有很多新的感触。现在我来详细说说这个。
先说一个结论:即使是黄牛,手机也是一台一台抢来的,并没有什么官方供货渠道。
这句话不知道适不适用于三际能良这样的巨牛,但是绝大部分黄牛的机器肯定不是所谓的走后门拿到的货。
先说说线上。
就拿这次双十一举例,有的黄牛在这一天就在搞到了十几台mix,单靠人手当然是不可能抢到这么多的,大部分是靠软件。说到抢购软件,其实这几年来小米每次开售的防黄牛方式都在变化,因此抢购的软件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现在市场上,已经有多种多样的软件,有抢小米的,华为的,魅族的,也有天猫上抢的,京东上抢的,苏宁上抢的。几乎全国的购物网站都阻止不了抢购软件的肆虐,小米自然也不可能完全防住。客观上来说,在电脑上的操作,除了打验证码,几乎所有都能用软件来模拟,所以彻底防住软件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小米每次变更验证方式,不单防住了黄牛,其实也防住了很多消费者,因此每次出现验证码,网络上都骂声一片。久而久之,小米也就放弃使用验证码了。这些抢购软件,有些是付费的,但是更多只是在黄牛圈子小范围流传,甚至是黄牛自己写的,所以一般人也不容易接触到这些。
那是不是说有了这些软件,黄牛就十分轻松,躺着就能抢到呢?
当然不是。除了官网上稍微有规律可循的开放购买活动,大部分活动都是不定期举行的,所以作为一个黄牛,首先要对小米官方的行动了如指掌。其次,黄牛还要熟知小米每次抢购的购买方式,以及研究小米后台神秘的验证系统的运作模式,以便在更换验证方式之后迅速调整。
所以每个能抢到手机的黄牛,都是对如今各大电商的购买系统了如指掌的一群人,甚至有些本身就是电脑高手,所以他们能先于一般人抢到手机,完全不无道理。
不过即使是如此,每次小米手机开放购买仍然有很多吃瓜群主能捡漏买到,若是按照先到先得的顺序分配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我猜测小米还是有做出某种努力,让手机的分配更平均一些,至少是让相当一部分吃瓜群众买到,我想小米已经尽力了。
再说说线下。
如果说线上购买还有很多类似玄学的东西在冥冥之中起到奇幻的作用,那线下购买相比起来就要简单粗暴的多。在小米之家开放微信预约之前,线下就是四个字:先到先得。
所以每次在线下排队买小米的活动中,除了年轻男性,还能看到很多大爷大妈,或者民工似的人物。客观上来说,他们一不像会来排队买手机的人,二不像能知道小米在此处开放线下购买的人。毫无疑问,他们是黄牛请来的人。
根据我的了解,这些被黄牛请来的人,正常的工资在几十到几百不等,对于这些人来说,这钱可能是他们一两天的工资了,累死累活干一天还不如在这儿轻轻松松排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欲望,动力,还有狠劲儿绝对不是一般的吃瓜群众可以比的,他们的耐心和行动力也不是生活安逸的市民能比的。
可以说如果抢购现场发生了什么破事儿,十有八九是这群人搞出来的。
很不幸,半年前小米5线下一次购买活动时,我正好被夹在这群人当中,当时还因为有人插队起了一些小争执,要不是我这边也不是孤身一人,而且小米工作人员也在维持秩序,我很可能要被他们围起来肛,在这样的地方,可以说工作人员也养不出什么好脾气,所以混乱常常发生,我想这也是小米现在开通微信预约的原因。
所以说,黄牛手上之所以有那么多货,也是花费了不少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一台一台搞来的,大多数普通人一不花时间,二不花精力,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点点鼠标,能有一定概率买到就不错了,买不到也没什么好赖的。现在每次开放都有一群人,没抢到后脑子一热,上论坛,贴吧有的破口大骂,有的造谣,有的带节奏,弄得一时间人心惶惶。对这种现象,我想稍微有一些见识的人,都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所以对于小米来说,黄牛就是一群比普通消费者远远要热情的多的消费者,虽然他们可能以此赢利,但是对小米来说,把东西卖给他们没有任何可以推脱的理由,只能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好一般用户的购买体验。
所以,面对这样可怕的竞争者,你除了比他们更厉害,还有什么胜利的方法?
顺便说一点,现在随着小米一些商品奇货可居的小米逐渐为广大群众所知,越来越多的吃瓜群众自发地成为小黄牛,他们点点鼠标,运气好的话就可以轻松挣钱。这下对于小米来说,更多的消费者就是在黄牛和普通消费者这两个身份之间来回切换,区分难度,可以说更大了。对于想要买手机的人来说,竞争者除了更牛逼的黄牛,又多了很多和自己一样的吃瓜群众,买到的概率进一步下降。
其实,每一款手机在开售的时候都会经历缺货的过程,即使强如苹果,也不缺少黄牛,只不过人家的体量可以迅速提供巨量货源,而小米只是个小公司,又是在国内一片红海中血拼,肯定不敢大量积压库存,所以所谓饥饿营销,耍猴的说法,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不怕事大的群众口中口口相传的误解。当然偶尔小米在大型活动中那种明明没多少货,却要分成好几个时段分批开抢的做法,确实令人气愤。但是要说小米明明有很多货,却捂着不买,那肯定是无稽之谈,现在手机市场竞争如此激烈,款式日新月异,小米为降成本故意不生产的说法,也毫无可信度。
所以最后还是那句,手机而已,买不到的话,除了转为购买那些货源充足的型号,还是耐心地等等为好,为了一个手机大动肝火,实在是得不偿失。创建于 2016-11-12作者保留权利
饥饿营销首先得保证有大量的人抢购,是否满足所有购买需求就要看卖家的意愿了。
典型例子就是曾经的iPhone。从iPhone 3GS开始,苹果手机的口碑一流,但乔布斯品质要求太严太高,导致富士康等加工厂商长期跟不上产能,最后只能分批售卖。没有不愿意卖货的厂家,产能不够是一种无奈。严格意义上说,这种饥饿营销是一种结果,而不是一种手段。
进入库克时代,苹果明显在逐渐摆脱一些偏执的高要求,加工厂商的能力也在改进提升。货备足了,饥饿营销自然渐渐的没有了。现在也很少听说苹果体验店外通宵排队的事儿了,因为能买到啊!
造成抢购的方式有很多种手段。例如营造品牌,提高质量,培育口碑等等。小米告诉了我还有一种,营销技巧。
小米在米一的发布会上直接对标三星索尼的旗舰机器,而且似乎该略胜一筹。至少当时在我听来,买小米就是花1999元买5000元级别的手机。如果我的理解有误,这个答案也就是胡扯。如果没理解错,那我觉得这就是抢购小米的起源。包括红米手机发布的时候,走的也是这个路数。但小米从未直接说过这些话,更多是一种营销的技巧。
这并不丢人,回去看看2007年苹果手机的发布会,乔布斯刚发布第一代iPhone时,玩的也挺猛。
小米手机的零配件肯定会随着时间推移日益低廉,手机售价维持不变时,利润肯定日渐丰厚。但与iPhone不同的是,市面上并非仅有小米一家安卓手机。而且,iPhone具备特别多的独占性优势,如iOS,APP store,超前的审美等。因此,小米肯定不会也不敢如网上很多软文所说的,最初开卖时是亏钱的。如果真的亏钱,竞争对手稍微打个价格战就能把小米压垮。即,小米开始有较好的利润时,竞争对手拿出一款和小米手机相似但更新更好的产品,价格一样,配置更好,逼迫小米降价让利。现在的乐视和360的各种高性价比手机玩的就是这个手法,可惜小米已经成了气候,他们来的有点晚了。
因此,我认为哪怕刚开售那会儿,小米手机最起码是有那么一两个点儿的微利。如果踩不住这个点儿,小米最大的优势就只剩下MIUI了,而这个深度定制主题并不是什么核心优势。
不过,小米手机品牌并不高端,大家看来都是性价比类型;质量也是平均水平,并不是返修率特别低;口碑也是中等偏下,如屌丝才用小米等言论很流行。目前发布过的唯一一款有点高端手机的样子的小米note,刚上市时居然也要抢购,当然也就失去了洗去廉价外壳的机会了。其实这一款价格直接攀三千,不需要抢购的话,新的高端化口碑现在应该已经出来了。
实际上,今天是这么回事么?小米手机和三星索尼等厂商的旗舰级手机一个水平么?我想大家心目中都有答案。至少在我看来并不是,差远了去了。
因此,饥饿营销不是手段,而是通过发布会和论坛进行推广后,大量的买家涌入导致了缺货。最初的买家是奔着1999买个旗舰手机去的,尽管拿到手发现其实没那么好,但也比市场上的同价位手机要好,当然也就有了口碑了。而这个口碑,恰好就是建立在初期小米手机无库存无渠道无售后的背景下,成本低负担情况下的性价比口碑。想维持这么一个唯一的优势,就只能在无库存无渠道无售后的路上越走越远。只不过,现在想回头已经有点晚了。
小米当然恨不得每个月都能精准的预估出销量,且能迅速精准的卖出去,保证一点库存沉淀都没有。而且如果每个月都是一抢而空,那是最好的。保证了周转的资金不会沉淀,也避免了库存渠道售后等费用侵吞小米手机本就不丰厚的利润。但搭建库存渠道售后以后,小米手机的性价比肯定会一路走低,直到和其他品牌接近。都是做公司,管理再好再创新,基本成本也在那里杵着。
所以,小米最终还是会败给自己。尽管小米并不愿意饥饿营销,但其产品定位与定价决定了只能走精确售卖的路线,库存几乎没有的情况下,没法随心所欲的决定进行哪种营销。
当然,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小米逐渐转化为依赖创新和质量的手机厂商是唯一出路。因为我大中华帝国的制造能力,实在太强大太可怕了。如果中国有三个雷军,马上就会冒出来三个小米。周鸿祎和贾跃亭其实搞得雷军也挺难受了。
个人认为,小米前有华为做后盾的荣耀堵截,后有360和乐视等相似定位的追兵,早日摆脱饥饿营销的窘迫,做到:你们客户赶紧来买,想买多少我就有多少。才是最要紧的。
用亲身经历回答一下小米是不是真的在饥饿营销。
众所周知,小米手环2从今年6月开始发售,官网和直营店一直断货,网上已经将其价格从原价149炒到接近300。
我去小米体验店大概一个月内去了不下10次,均表示没货。但是后来托朋友联系了那家体验店买到了,当天拿货,店员和朋友说其他库房里全是,但就是不卖,要饥饿营销。
知道真相的我真的是无语了,小米你至于吗?不要再说什么产能爬坡之类的鬼话,这样下去,小米我不看好,欺骗受众简直是太无耻了。
现在电子产品有那么多选择,我以后不会选择小米。
小米产品主打性价比,而且价格相对于其他同档次品牌来说更加亲民,这就决定了小米商品利润低而成本高。
有现货的前提是商家要有库存,也就是要囤货。市场供求关系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同样任何商家也无法准确预测一款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而如果这一款产品利润率高的话,商家就有资本以市场需求量最大预测值来囤货。
假设某商品定价一千成本五百,囤货一万卖出八千,剩下两千砸手机算亏损,不算杂项费用,盈利三百万。而假设小米手机定价一千成本八百,同样情况下,小米盈亏互补还不算杂费,这生意越做越亏!
因此,小米囤货所承担的风险比其他商家要大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任何一个企业都会选择以市场需求量的较小预测值来囤货。这也是小米自身的一大弊端,卖性价比卖亲民价久了,想做高端产品用户不满意,继续做千元机用户要抢,还是不满意。
雷总不容易,耍个猴还总被挠。。。
并且,你都知道小米有多热门,那小米之家里维修机多也就不奇怪了。假设返修率都是百分之十的话,华为卖出一百台,你会在维修台看到十台返修机,而以市场占有率来看,华为卖出一百台小米少说也卖出四五百了,那么你会在维修台看到四五十台返修机其实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