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腾讯公益发起的「小朋友」画廊活动? 爱开淘 七月 26, 2019 业务发展 20 评论 747 围观 http://ssl.gongyi.qq.com/m/wxact/gallery.html?id=3 腾讯知乎官方账号在“如何看待腾讯公益一元购画刷爆朋友圈?”下的回答
评论 ( 20 )
作者你好,感谢在这个时期看到您的文章。你提出的问题正好是我心中的一些疑问。虽然腾讯1元购画的活动我没有亲身体验过。但后来风风火火的传播和报道,我把相关资料和推文都看了一遍。后来我也在WABC做了几次志愿者。对于你文章中的一些说法我是认同的。例如说自闭症儿童很多无法画出让社会大众喜爱的画作,例如他们在机构参与画画活动时无法经常无法顺利完成一件艺术作品的说法。其实很多自闭症儿人士,他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年龄增长但心智并没有。所以他们的画作更倾向于幼儿园儿童的画作。但不排除其中有天赋的孩子能画得比较好,但后天的训练很重。
另外,在我第一次参加志愿者陪伴活动的时候,我也曾被动定性地认为这些家庭是贫穷。最后发现其实也有很多条件不错的家庭。这些家庭会给予他们的孩子报名很多培训班,补习班,与普通家庭的孩子经历无异。相比较下来,这些孩子通过后天的训练,能否逐渐提升画画水平是一种可能。
但是也有一些家庭负担不起,甚至连支付康复的费用都很困难。他们需要的帮助更多,是需要更多人关注他们,社会要给予更多的资源来构造平等的机会,让他们融入社会。而往往现在这种政府行为是不足够的。不足以这些家庭的数量。
通过几次的陪伴活动中,我对这种公益义卖画作的活动产生的疑问。情况是这样的,
自从腾讯1元画成功后,WABC持续推行这个活动,对于WABC来说我相信他们是帮助自闭症人群的出发点来进行的。至少很多人这样认为。但是对于家庭来说,父母会产生了一种利益心态,认为为什么你(自闭症人士)就不能画得像谁谁谁那样好。有了这种心态,父母就不能平常心地去看待孩子画画这个事情。
自闭症人群本来就缺乏自信,安全感。但是他们很聪明,很有灵性。如果因此被逼迫去画画,我觉得这是不好的事情。父母会变得功利了。
我想这样的模式是有隐患的。只是存在家庭内部,以及埋藏在不会表达的自闭症人群心中。
最初听刺猬讲她给自闭症孩子上课,很多有狂躁倾向低能类别的孩子在和老师父母不断的暴力抗争中三个月才能够费劲的分辨红黄绿的时候,我才震惊的知道自闭症儿童这事没有任何浪漫可言……这震惊之下迅速退却,只觉对于父母来说绝望难耐
活动是非常成功的,从效果转化可以明显看出来。利用大众低成本爱心,加上简单易操作的流程,实现公益不再卖惨,而是格调升华的转变,短短时间内实现募捐效果,虽然中间有漏洞,丝毫不影响它的成功!
最近在德留学生遭遇黑弥撒的事件把各个社交平台都刷屏了,临近年关,看到这样的事件实在令人很不舒服。
广大热心网友在不舒服的同时,还是积极评论、转发,并且提供各种建议,希望能够因此挽救一条生命。还有一部分“不热心网友”对整件事提出疑点,被贴上“没同情心”、“冷漠”等标签,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抨击。
事件经过几天的持续发酵,稳稳当当地上了微博热搜前十,终于引来了大使馆和共青团中央等官方媒体的介入。
最后,微博用户“Detplus”迫于压力,终于发布道歉微博,称整个事件为“一时兴起的恶作剧”,向网友们及被牵扯到的政府工作机关道歉。此时那些“热心网友”纷纷倒戈,认为自己的感情被消费了,甚至认为当事人应该负法律责任。
作为一个有常识的成年人,遇到有可能影响自己人身安全的事情,正常反应应该是:报警、找家人、找朋友,而非上微博求助。显而易见,虽然博主编造的事件中确实说明了寻找女性好友求助,但值得质疑的地方依然很多,但是“热心网友”仿佛都被黑弥撒下了诅咒一般,对这些疑点视而不见。
平常生活中,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朋友圈里泛滥的寻人启事、众筹网站上那些患了绝症的病人,诸如此类,总是能让人产生救世的错觉,以为只要动动手指转发到朋友圈就能够拯救世界。而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居然建立在那些身份证、病历的照片上。
最知名的应当属2017年8月份的公益卖画活动,朋友圈那些毫无技法可言的画被富有感情的故事包装得如同下界小天使的神作,让观者觉得不施以援手仿佛就是罪大恶极。没有人去探究这些画到底是不是这些孩子画的,也没有人探究这些孩子的情况是否真如描述那般。
其实,只要稍动脑子,向一些比较权威的机构确认事件是否属实,就能够避免爱心被消费这种尴尬场面。然而,人一旦觉得自己是救世主,就满身满眼都被自己感动了,认为没有自己不行,忽略了自己救的到底是狼还是小红帽。
这样不带智商的爱心,看起来好廉价。
http://weixin.qq.com/r/bCjTy6fE-fqCreOo931_ (二维码自动识别)
朋友最近在研究这个活动的受众行为
在这里发个问卷调查一下会被打吗?
2017年8月,您被“小朋友画廊”刷屏了吗?
参加过的朋友们,有空的话动动手指帮帮忙,谢谢~
在回答之前,我先看完了腾讯的这个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599269/answer/222323596?utm_source=com.example.android.notepad&utm_medium=social (分享自知乎网)
基本上认同这个回答里面所体现的理念,也尊重很多回答提到的自闭症100个里面有1个懂绘画都算多的想法。
心理健康是一个很需要帮助和关注的领域,或者我们也不应该用健康与否疾病与否来定义自闭症,这个本身带有个人判断。
接触过自闭症或者其他问题的孩子,在一次残障保护法的年会上,我只能说我没办法在短时间找到和他们沟通的办法,我们的任务是他们的家长在开会沟通,我们看着孩子。无奈的我能选择的办法是不停喂他们吃东西,除了这个我找不到办法不让孩子们弄脏或者乱跑。
说这个只是想说,我愿意相信艺术疗法或者其他沟通方式能够多少帮助这个群体合理存在于社会,这不是所谓的同情捐赠,我更愿意称呼这些公益为尊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包括生命的多样性,以及主流价值观下的残缺。
顺便说,看过梵高的画,也特意买了讲解,只能说交了智商税,欣赏无能。
旅行时候,我很少买纪念品,在巴塞罗那买了一个书签,因为它的介绍写着这是一个帮助心理或者智商障碍的人回归社会的一个机构,这些书签上的画和贴纸是他们粘贴的。我只当这是一种公益。
但是我没有转腾讯的1块钱活动,理由很简单,社交媒体所传达的信息太少,大家只是在宣示自己的善良,虽然也有效果是更多的人捐赠。
虽然我没捐赠,因为我登陆不上去,腾讯的h5对安卓还是不够友好啊。 @腾讯 但是谢谢这样的活动。
更谢谢知乎的讨论!
科普下,脑瘫分为大脑脑瘫和小脑脑瘫的,
大多数脑瘫孩子都有【大脑脑瘫】,【大脑脑瘫】的智障孩子是不可能会画画的。
我在福利院见过一个只有大脑脑瘫小脑不瘫的孩子,帅的一比,笑得真他妈好看,走路也正常。开口跪。咿咿呀呀的。
而【小脑脑瘫】的“孩子”其实“智商”方面与正常人基本一致,只是受到的教育有差别。
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大小脑一起瘫,但画画的那些都是【小脑脑瘫】的孩子,受到长期训练,并筛选。其实画出这样的画并不让人惊讶。
看到斜眼歪嘴的脑瘫孩子第一反应是对他智商的怀疑,但某些大脑发育很好的智商真的不低,他可能讲话口吃什么的,但他智商很正常,社会其实一直对他们有歧视!
我倾向于本人画的。
——但此项目的公开情况,和让人产生脑瘫孩子都会画画的误解等,也是不足之处。
举办方希望募集善款组织更多这类活动。
当然这场活动的募集对象并不是这些孩子们,这些孩子也不需要资助。
用途不是治病而是继续教,教更多的脑瘫孩子画画!
如果你觉得让脑瘫孩子们学画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支持他们咯。
其中的意义我不评价。
活动本身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如果活动的所有收益真正用到了正确的地方,那么这个活动的意义就更大了。
说句跑题的,最佩服那些不忘初心的人,无论有啥事发生,永远不会失望,永远相信,永远热泪盈眶。
我不是这样的人,但最佩服他们。世界这么恶心,谁还没点教训呢,执拗的坚持下去,才是可贵的吧。
但是对于质疑我想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毕竟前车之鉴,心伤透了,也就凉了。只不过有些人说了出来,有些没有,但这不代表后者更高尚。
我是后者,买了画,但不相信真的能捐到,能起什么作用。一块钱而已,花了也就花了,至于用途,我不在乎,我也管不了。心意到了就好,我想这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但是还是感谢那些质疑的人,毕竟得有人站出来监督的,我懒得管,但是感谢好在有人在质疑。我认为好事是经得起质疑的,无可厚非,不至于上升到优越感等等的程度。
到底是谁有优越感呢?
就酱。
下面这幅是我四年前的一位学生完成的油画。孩子今年八岁,轻度自闭症,4岁时进入机构进行干预训练,经过2年的干预训练后孩子进入学校学习。期间,妈妈发现了孩子在绘画方面有很大的兴趣,于是报了课外的美术班,一周两次美术课,这幅画是孩子学习了一年后完成的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幅作品是孩子经历了多年的干预训练,经历了绘画的多个阶段才能完成,当然还有妈妈在孩子绘画方面的特殊培养。
这样的案例自然是极少的。公众想象中的自闭症,有点浪漫,有点美好,那是《雨人》、那是《地球上的星星》, 而真实生活中,90%多的自闭症人士都不具备所谓的天分。他们往往生活都不能自理。他们可能随地大小便。他们可能没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也反对所有将自闭症儿童的一切浪漫化理解的行为。但我依然十分感谢“一元购画”这样的活动,这些画的作者最小11岁,最大37岁,都是自闭症、脑瘫和唐氏综合症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这场活动把全社会目光迅速聚焦到罕见病、自闭症等群体上,这个时候各类专业人士的批评意见,各种深入的、专业的知识普及才能够得到更多程度的关注,这样公众对这个群体的认知才能够更立体、全面。因为被争议,才更被关注。
作为一个自闭症老师,我也想聊一聊自闭症孩子和绘画,有不当的地方欢迎指正。
以《梵高》这幅画为例,你能看到什么?
从整幅画的构图,线条,填色来看,涂色都在线条框内,且色彩搭配、图形勾画等方面可以发现,画这幅画的孩子具备正常同龄人的认知能力,其认知水平与年龄相符或者说相差不大。
而自闭症孩子通常伴随多动、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等表现。完成一幅绘画作品通常需要1-2小时,在这期间,老师辅助控制孩子的情绪就尤为重要。当然,能够进入特殊学校学习的自闭症孩子多数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社交障碍,比如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间歇性情绪不稳定,无法与同学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等情况。
哪些自闭症孩子具有画画的能力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1、大肌肉发育情况良好与其同龄孩子相符或相差不多;
2、具备执笔写画能力;
3、小肌肉的肌肉力量控制得当,会使用文具、餐具
4、具备认知能力:认识颜色、认识人物、有空间概念、有想象能力
5、情绪控制能力:非重/中度社交障碍
那么,自闭症儿童在完成一幅创意画时须经历哪些阶段的训练呢?
1.两点间连线
老师在纸上画两个圆点,要求孩子从一个点连到另外一个点,线条不能超出圆点
目的:培养孩子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描线
老师在纸上用彩笔画虚的水平线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让孩子在虚线上面描,要求不能超出虚线
目的:锻炼孩子控笔能力,手眼协调能力
3.仿画图形
①仿画线条 老师在纸上画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让孩子模仿去画
目的:培养孩子线条概念,理解什么是横线、竖线、斜线,波浪线
②仿画简单图像 老师画简单图形让孩子模仿去画
目的:让孩子有形状概念
③仿画复合图形 老师画复合图形让孩子模仿去画
目的:培养孩子空间结构概念
4.握蜡笔在纸上画杂乱线 (涂鸦)
5.正确握笔在边界内均匀涂色 要求孩子正确握笔先描边,再从左—右连续涂,先涂简单图形,图形从大到小
6、 仿涂
7、 独立绘画
8、 按要求绘画(口头要求,文字要求)
9、 命题画
10、 创意画(想像能力)
绝大部分的自闭症孩子在完成一幅创意画时须经历多个阶段的训练,因为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很多孩子在达到独自写数字,汉字这个阶段就停止了。在国内大部分家长更注重的是孩子学业能力的干预训练,往往忽视掉了自闭症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所以能完成一幅创意画不仅是需要孩子特有的天赋还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培养。
自闭症儿童智力水平各异,但是较多孩子表现有较好的机械记忆能力,尤其是在记忆数字、时刻表、地图、国旗、车牌、标志、日历计算等方面,往往给他人很深的印象。大约5%~10%轻度ASD或HFA儿童在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或某一些科学(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知识方面显得能力较强,甚至超强,值得关注。
公众往往认为这种“偏执”是“天才”的一种特殊属性。事实上,大约四分之三的自闭症患儿合并智力低下,也就是说,智力正常的、超常的很少。有的自闭症患儿可以在机械记忆以及音乐艺术能力方面显出较强能力,但是成为艺术、科学天才的是少数。影视剧、纪实片里展现的“天才”也都是自闭症中的少数异类。
不过自闭症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晰,至今仍是一个世界难题。对自闭症的康复训练也很难在短期内看到什么改变。我们做的,不仅仅是治疗自闭症的孩子,更多的是和自闭症孩子家庭一起去寻找自闭症孩子的长处,希望发挥星星的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为老师和家长,如何发现自闭症孩子的长处与才能呢?
首先是接纳孩子,用客观及良好的心态面对孩子,多陪伴并细心观察孩子的生活。带孩子多多尝试新的事物,适应新的环境,让孩子有接触他喜欢事物的机会,亲自体验才能够辨别并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
其二,在DTT教学法(回合式教学法)的同时可以采用PRT教学,创造环境给孩子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
其三,耐心坚持干预训练,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和认可。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和才能,一定要多多鼓励并且给孩子留以足够的发展空间。
点击阅读全文
点击在线自测《ABC孤独症评估量表》
曾经在wabc干过一段兼职,之前在微信被这个活动刷屏就感觉受到了惊吓,然而没想到这件事竟然火到了知乎上,觉得有必要在这个有权威和影响力的平台上发表一下自己看到的真相和判断。
当初兼职教员是在5年前,在豆瓣上看到广告加入的。当时他们还是个小团队,参加过几次公司会议,兼职了十几次课。成为教员的条件是兼职十次课,通过考核的入用,兼职期间也号称有工资。先说一说我看到的。
1.兼职和入用的人大多是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什么专业知识,另外该机构也并没有提供给我们任何专业的培训。上课的内容就是让我们自己提出一个主题,在“小朋友”画画的时候和他们进行交流并指导他们作画。所以他们自己对这些所谓特殊人群也并没有深刻的了解,没有爱,哪来的了解,哪来的帮助?
2.在交流的过程中,就像有些回答的老师说的,没有经验和专业知识根本是很困难的。而且大多数“小朋友”画的画完全就是无厘头。所以在“指导”他们画画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困扰,不知道自己到底指导了些什么,最多只能算是陪伴。因此这些画的真实性确实非常有待考证。不排除有天赋的学员可以画出高水平的画。但除了发掘个别天赋学员,该机构到底为这个人群带来了什么?
3.非常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兼职工资最后也没有给,理由是这毕竟是公益,那又何必当初说有工资?所以该组织内部的运营和人事结构也是非常混乱和不专业。
最后,只是从旁观者的角度也觉得“小朋友”和“艺术疗愈”的用词极不专业和不负责任,首先这些画的作者都是成年人,只是一些特殊的成年人,和小朋友有根本区别。其次艺术根本不是疗愈,他们不需要被疗愈,也不可能被疗愈,他们只是和我们不一样。
一个公益组织,手里运作了这么多钱,但他们真正制造的价值在哪里?是什么?通过这次公益活动公众更加了解这些特殊群体了吗?推动学术研究了?天赋学员的画得到系统的推广和介绍了?想问这样的组织换了谁好像都可以做?那么“小朋友”作为话题,是不是被当作谋生手段而利用?各位看官请自行判断。
我买了那一张海。
然后被这14秒明显练出来的话,激的一脸眼泪
随着一个美好的公益事件“小朋友画廊”刷屏朋友圈后(“小朋友画廊”,不用炫技,就轻易刷爆朋友圈的秘密),仅仅当天下午,若干习惯性“揭秘”、“质疑”类文章就开始在纸上酝酿剧情反转了。
有些“揭秘”类文章因为写得太过无厘头很快沉沦,而有些“质疑”类文章则靠障眼法如愿获得了10W+的关注与传播。
比如这一篇:《知道么,“1元购画”募集到1500万后,一分钱都不会直接给画作者》,标题惊悚令人不点开都难,其中有观点、有论据,好像很有道理。
仔细阅读后,发现这篇文章中的质疑有些是为了反转而反转,幼稚而粗暴,而另一些质疑则是值得回应的。
先说文中那些简单粗暴博眼球,但是多用点脑子就会笑出声音来的部分。
1、文中说 “当你点击后,还没有来的及反应,你还以为是真的以可以花1元买到一副画表达善心的时候,就弹出要你微信付款1元,你才知道这只是作为屏保。”
看到这句,不需要我多说,大家也能由衷感受到作者期待一元钱能够买到一幅真品油画,同时还要表达善心的急切了吧。不由得感慨,作者这一元钱的购买力在他心目中真是比切糕还强大。想问问,如果没有“表达善心”的部分,作者会出多少钱来买一幅真品油画呢?一毛钱?
2、文中说 “如果是非纯粹的公益活动,为什么一开始没有说明这个活动是为了支持这个培训机构而不是直接将钱给到这些特殊人群。”
这里,作者就开始玩弄概念,混淆视听了。在活动页面中,可是清楚注明了筹款目的是啥——
此外,文章中处处替换概念,将【WABC无障碍艺途】这家创办于2009年经过民政部注册的民办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替换为“一家培训机构”,然后在读者脑海中将这个公益项目替换为“将钱用来支持一家培训机构”,而无视这家公益组织创办八年来为精智障碍人群提供免费的艺术潜能开发课程的努力。
3、文章中说“他们公开如何在四个月的项目期间,总共开了629小时的课,共使用将近1400万元!平均每小时的开销为22257人民币!”——这里作者如果不是选择性失明,就是“其心可诛”了!
从它自己的截图都可以数出来,使用款项是140万,而并不是1400万呀亲,140万在全国7个城市艺术中心和超过30个学校和社区开展艺术疗愈服务,那么每个艺术中心的平均费用为4万不到呀,亲!
不过,指出以上谬误并非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其实是想支持它的标题——
“你知道么,“1元购画”募集到1500万后,一分钱都不会直接给到画作者?”
并说明下:
为什么,“一分钱都不会直接给到画作者”!
这句话其实非常严谨,没毛病。因为:
1、 从字面上理解,钱不“直接”给到画作者是符合法律规定的。这里请注意文章标题中特别用到的“直接”二字。
啥是直接?直接就是钱直接打入几位画作者的账户,甚至直接将捐款转换成现金交给画作者。
然而,如果这样做,那就违法了。
根据《慈善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取得公开募捐资格”,也就是说个人以及未获得公募资格的慈善组织是不能作为公募主体进行公开募捐的。
《慈善法》第二十六条则规定——“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
这就是为啥【小朋友画廊】公益项目的发起方为“WABC无障碍艺途”(其不具有公募资格),因此捐款接收方是具有公募资格的“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
注意:“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成立于2015年,并非成立于2004年的“爱佑慈善基金会”,后者为中国首家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不具公募资格。
因此,画作者作为个人是不能“直接”开展【小朋友画廊】这样的公开募捐的,而募集到的捐款也不可能“直接”打入任何个人账户。
2、 从【小朋友画廊】公益项目本身来看,钱不直接给到画作者符合【小朋友画廊】公益活动对公众告知的募捐目的。
【小朋友画廊】公益项目注明:
筹得的善款将直接存入接受善款的公募机构账户,用于帮助患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相关善款将用于帮助这些受助群体。
也就是说,这个项目是通过展出36名自闭症患者的画作,来为整个精智障碍群体募款。如果要说得容易理解些的话,可以简单类比为,慈善拍卖会上通过拍卖名人捐赠的书信、字画、照片等筹集善款,然后善款按照约定进入慈善机构账户为确定的公益事业服务,而不会将善款直接交给名人。
同样,【小朋友画廊】并非是几位小朋友的个人求助项目,而是用于支持和帮助更大范围的精智障碍群体的公益项目。
此外,根据腾讯公益发布的公开声明,“本次H5中使用的画作,公益组织和作者已签过授权协议”,至于授权协议中,画作者将可以获得怎样的比例,则是WABC公益组织与画作者之间已经达成的约定。
3、 从公益效果看,钱由直接转给画作者,转变为,转入公益机构账户,是从传统慈善到现代公益的转变。
你或许还记得,当在地铁上遇到乞讨卖艺者,打开朋友圈看到各种重病求助信息,打开电视看到偏远山区中吃不起一顿午餐的孩子,你由衷叹息,个人力量太小,而苦难太多,帮不了那么多呀,难道就没有人管管他们吗?这些问题有没有体系化的解决方式呀?
将钱直接给到几位画作者,也许可以表达你对于作者的喜爱,也能暂时从物 质上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然而,根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过1亿人,其中1600万人是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其余大多数是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患者。
传统的个人慈善可以帮助这几位幸运的小朋友,然而其他上千万精智患者又当如何呢?
现代公益就是通过公益职业化,体系化,持续化地解决社会问题。
比如,你可以去山区旅游的时候,随手给一个贫困孩子100元钱,也可以通过捐款、成为志愿者等方式参加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
“免费午餐”项目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自2011年4月正式启动至2016年4月底,“免费午餐”募款已超过19846万元,累计开餐学校达到556所,与此同时还影响了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大规模改变中国乡村儿童营养状况。
再比如:你可以在微信上流下眼泪捐赠一大笔款项给某个重病的孩子,也可以成为“大病医保”公益基金的捐赠人,每月固定捐赠出几十元。
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简称“大病医保”公益基金)旨在为中国乡村儿童免费提供大病医疗保险服务。为儿童争取医疗资金和公平的医疗机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尊严的病有所医。
一个人的慈善捐赠,只需要一时的爱心就可以做到,然而要执行上亿资金,覆盖上千万的受益群体却远非一时的,偶然的爱心可以实现,而是需要长期的、持续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努力方可达到,后者即可称为现代公益事业。
在这次【小朋友画廊】展出的画作者中,有个叫小宇的孩子是在9岁时来到WABC的艺术课的,教了3年。这个孩子刚开始就是来回乱跑,乱扔东西,典型的自闭症情况。
WABC的老师说对小宇的妈妈说,你就让他画200个盘子,需要任何的物质支持,我们来提供。同时你也不要去干预他画的内容,他画什么都可以。结果一个月以后,他妈妈带着下图这些盘子回来了。
也就是说,在你被小宇的才华惊艳之前,有那么多年,是由WABC这样的公益机构陪伴他们,呵护他们度过。
在你看到的这个小宇背后,还有很多看不到的小宇以及一些画得不好但是同样渴望走出自己的孤岛的孩子,谁来陪伴他们度过漫长的黑暗岁月呢?
这就是为什么“1元购画”募集到1500万后,一分钱都不会直接给到画作者,因为还有这些钱将用来支持更多的“梵高”,用艺术来点亮更多孩子的生命!
有天上午忽然被腾讯公益的一个“小朋友画廊”活动h5给刷屏了,我觉得其实背后每付出的一元钱都是在为自己的价值观买单,如何落实善款又是一个问题,还是有很多理智的问题在里面,需要大家后期去跟进,公益事业要想走得更远,需要一个生态环境的持续支持才可以走下去。
于公于私,我觉得落实了到他们手上,那就是好的,太多人怀着恶意揣摩或者冷眼去说某些事,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某件事利人利己,我何乐而不为。我觉得过度的解析这些行为略微有点冷血甚至有点嫉妒嫌疑了吧(个人想法)就好比逼捐之类的。。。如果,我是说如果,要是有诈捐或者昧了这笔钱或者像罗一笑那样的事情(不好意思不是故意提起的,孩子是无辜的)我觉得再去有谴责声音才对吧。。?
不愿意的人总是不愿意的,愿意做的人已经做了
哪怕画作不是他们亲身独立所画,只要是资金利用到正确的地方,哪怕你觉得我是被骗,能帮助到这部分的人,这1块钱,我愿意
说两个观点
Gap year的时候,整天游手好闲。曾经在自闭症康复中心工作过,所谓的高功能自闭症真的太少了,我是一个都没见过。好多特异功能都是我们凡人对未知的幻想。现实中的孩子就是能力不如常人的孩子,特别是精细运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跟他们接触一段时间,内心会升起深深的无力感,能做的太少。后来我查过很多文献,自闭症并不心理问题,他就是器质性的问题。目前的医疗技术有限,公众对这个的群体也了解不足。只能说我们接触到的媒体报道的都是幸运的,或者他别优秀的,本质上其实是满足了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幻想。
Summary:自闭症就是一种器质上的问题,他们没有特异功能
2. 我觉得腾讯做的很好;
慈善这个话题太难说。
我觉得我们需要糊涂一点,结果是好的,也就是说真的能让这个群体获得关注和帮助,那就不论他有什么目的。
营销啊什么的也是双赢的事情。
论迹不论心
大学的时候接触过自闭症儿童!沟通需要耐心!画画这个有点勉强!墙上贴的画都是老师代笔的!看的朋友圈浪潮般的信息!让我大吃一惊,能画出这么规矩的画来?
我选择沉默
这个属于歧视。
所有没有自闭症的小朋友,包括但不限于白血病艾滋病心脏病缺胳膊少腿贫穷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爸妈脑子有病的小朋友,都被歧视了。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朴素而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