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输入促销优惠码立减 XX 元」一类的促销方式,设计意图是什么? 爱开淘 八月 9, 2019 业务发展 19 评论 933 围观 [图片] 别家电商似乎没见过类似的处理方式。要么在标题注明然后直接在价格中减去,要么在标题注明,在支付页面减去(下单立减一类的说法)。亚马逊采用的这种方式的意图和优势又是什么呢,毕竟让用户多做了一步操作。
评论 ( 19 )
这个问题已经过去两年了嗯。。。
目前这种促销方式在亚马逊依然很常见,在优惠方式上比以前需要硬性输入优惠码要方便许多,现在可以直接点击领取优惠码,结账的时候自动使用(已经完全是优惠券模式了)
其实我最稀罕是亚马逊另一种优惠,一件八折两件七折类似的。直接打折有时候更给力,有时候满减更划算,有时候两者同时有活动哎~~
这种优惠对我而言最大的“干扰”不是操作的是否方便,而是第三方软件(如惠惠购物助手)一类无法判断这件商品优惠后的价格是否是近期低价。如果照我这种思路反向思维,是否是亚马逊采取这种优惠的一种考虑呢?
其实输入代码只是为了在系统里做个记录,好在后台分析此次营销/促销的效果。
下单输入优惠券较下单立减更能控制享受优惠的用户量,更能体现价格的真实性及优惠机会难得
欧美人的一种培养了多年的消费习惯,不给码不下单。很有趣的。富人有几只呀,更多的爱码族还会非码不买的。你看商店那人多,那块就有打折的牌子。对不。更多美国亚马逊的优惠码传送门amazon优惠券码
稍微补充下价格歧视的那个回答吧,IT男们大多有点不懂这个
价格歧视中的“歧视”意思并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歧视的意思,更多是一种区别对待,指的是商家对于不同顾客的不同定价以获取更多利润。
打个比方,比如成本为75元,有100个人愿意用80元购买,其中的50个人愿意用90元购买,其中的20人愿意用100元购买,花高价买的是觉得这个东西值这个价钱,并且懒得费心。如果商家按照统一的价钱定价,则可能是90元,这样会损失一定消费者,总利润是50*15=750元,而如果用这种方式,则那80个愿意用80元购买的可以通过输入代码购买,那20个愿意以100元购买的则懒得输入了,直接购买,这种情况下总利润是5*80+25*20=900元,商家可以有更好的利润。
当然,实际情况更为复杂,这个只是一个简单的模型
留个思考题,优惠券和团购是否是价格歧视?
亚马逊的满减都是要输代码的,你没看到就失去机会了。
亚马逊很精明的!我有次看到一个很实惠的满减活动,满减专区的书满135减80.白菜价有木有啊。但是你在亚马逊的页面是没办法找到这个活动专区的,它只出现了一下下就被隐藏了,但是我手快收藏了这个页面,顺便也分享了一番。
对于亚马逊而言,为了凑满减,顾客肯定会凑上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这样亚马逊销存货的目的就达到了。
比直接给劵好的是,亚马逊把打折的东西控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但又不会让人感觉到不实用,有很多电商的劵是规定满多少钱(这个数额还都挺高)才能用,我很讨厌这样,因为看上去送了好多劵,其实我都用不到,对于我而言实际就没优惠了,那这样我会觉得亚马逊更实在。
初衷大概是对“价格歧视”理论的应用,不过因为实际效果的多样化,不妨可以引入别的解释。楼上不少人争来争去,都有道理,但无必要,因为这一促销方式本身的褒贬不一就说明了任何单一的理论都不能独力解释——所以回到那句话:初衷是对“价格歧视”的应用,实际效果则多样化
我觉得大家都想多了。其实输入代码只是为了在系统里做个记录,好在后台分析此次营销/促销的效果。
每个人对同一样商品的出价意愿不同,理论上商家可以根据每个客人不同的出价意愿定不同的价钱,而非统一价,这样最好赚,但是长此以往,客人会出越来越低的价钱。优惠券就是实现价格歧视的一种方式,对价格不敏感的收高价,价格敏感的收低价,又促进了销售量。
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会认为钱比时间和方便重要,去麻烦的申请优惠码或优惠券,对价格不敏感,也是有钱的人,就会直接付高价。
还比如景点或电影院对带学生证的学生收优惠价格,因为学生一般没钱,薄利多销也比收全价而赚得少好。带学生证就是一个实行价格歧视的分类方法。
为了实行价格歧视分类客户,商家甚至可以再增加付低价方式的麻烦,而不只是增加付高价的好处。
不同的优惠码来自不同的渠道,便于分成与跟踪
反对楼上的一些回答,言之有物在理,但感觉回答完全不在点上。
别的电商没看到类似处理方式,不代表别的电商没有这种 优惠码 形式的营销工具。京东有优惠码(代金券)么?有的!京券、东券均是,而且使用规则更加复杂。但你不会见到京东像亚马逊这样的营销方式。
这种现象连 don’t make me think 在此场景下的应用对错都掰出不同的说法来了,这也太扯了,有点过分解读了。
请把 营销工具 和 营销活动,严格区分开来吧!
优惠码/打折是一个营销工具,而 让你先干一件事儿再给你打折/优惠码,则是一个营销活动。
营销工具本身不存在多大的 价格歧视和营销价值,后者才是价格歧视和营销的目的所在。
对比看看以下的营销活动,大家目的都不同的:
最后,为什么别的电商不喜欢这么用这种直接发券的促销呢?
这种方式在欧洲,至少在英国很常见,简直到了是个网站都有的地步。。。用户已经习惯了,欧美人的阅读习惯比我们更强
从销售上讲(听一个搞销售的朋友内部培训资料):
不要让顾客觉得你卖的东西便宜,而是要让顾客感觉占了便宜!
在经济学上,这叫做“价格歧视”。每个顾客都有不同的支付意愿,支付意愿高的,不在乎各种coupon,甚至懒得敲那些优惠码,直接下单付款;支付意愿低的,就愿意付出额外的一些小动作,敲敲促销码之类的。价格歧视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同样的商品,对不同的顾客收取了不同的价格。
价格歧视是非常常见的策略。移动公司也搞这个,比如,加拨12345之类打长途优惠三毛,但有用户就懒得加号,直接拨打,他们就支付了更高的价格。
首先看问题说明,亚马逊应该是直接写在页面上,而非单独发到顾客的邮箱里,也就不存在「这种优惠只有我有”的优越感」,或者「在C商店那里买有省50元的优惠码哦」。本质上和直降100元完全一样,只是需要顾客手动输入一个优惠码。
对于亚马逊来说,也并没有获得任何额外好处(比如淘宝上收藏店铺减100之类)。或许有后台技术方面的需要(点击率,停留时间,判断来源等等),但个人认为这实在牵强。
主要原因还是为了让顾客进行操作,产生互动。道理和游戏打怪捡装备类似,在一定的规则下,付出劳动获得成果,这是会产生成就感的,也令人对所获得的成果更加珍视。
也就是说,输入优惠码减100,比直接减100,所产生的效用更大。
当然,小花招而已,也别指望有太大的效果就是。
至于Don’t make me Think,我觉得不能一味套用教条,而应当具体分析优劣。这里有100块钱作为激励,大家是不会像平时那么懒得Think的。
不同的优惠码(coupon code)代表不同的销售渠道,可以很方便跟踪和计算对应的ROI。
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设计。甚至“反人类”。
但Amazon作为一个发展很好的网站,始终保持这个设计,我也非常不理解,应该不会是设计上的原因,可能是出于运营方面的考虑。
用户为了享受这个优惠,需要额外的步骤的输入代码,甚至存在下单忘记输入coupon导致没有享受折扣,或者购买之后才发现原来有coupon可以便宜的情况。假如真的出现这种状况,我肯定粉转黑。
但同样的,其他快捷的途径也可以营造出这种优越感。
对于@nina wong 的回答,我不是很认同:
首先,用这种优惠代码,且不说不能规避提价后降价的优惠陷阱;甚至有些马虎的用户根本没留意到可以有优惠——赚便宜的最后是商家。
其次,后台技术不存在方便不方面的设计。用户不会关心你后台如何设计,只需要让用户在最优途 径达成目的享受折扣即可——雇佣技术人员不是为了给他们省事儿的——所以很可能是刻意的,由于运营需求引发的设计。
最后,让用户多一步操作,“让用户多逗留一会儿”完全是一厢情愿。这是考验用户耐心。用户可不是久经考验的。(忍不住吐槽阿里聚划算的PM宁死不上搜索功能的类似理由….)
满足顾客占了别人没有占到的便宜的快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这是一种促销习惯方式。欧美的电商(包括亚马逊,Newegg,PCM,沃尔玛等,日本购物网站等)都喜欢用优惠码,客户的接受度很高,不仅网购优惠码,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拿着一张打印优惠码去进行各种折扣活动。所以现在的国内的外贸电商和有外资基因的网站(亚马逊和新蛋中国等)也会这么做。
这样的原因有二:
1,优惠很真实。比起国内的虚假促销,价格变来变去,N种促销方式同时,几家店同一时间轮番促销轰炸等,亚马逊等电商是真真实实的比平常低,用户的安全感和信赖度会加深。
2,后台技术支持方便。只需要把数据库里促销的产品加上折扣系数,设置coupon(即优惠码),两三个小时搞定。后台操作简单,找个设计做几张海报广告,省心!而且查询又方便,出错也能循根排查。无需高深知识,不需要IT那帮人排期,Yeah!
多做一步操作,从另一个层面上也是鼓励用户多进行操作,在页面上多多停留,增加和用户交流的时间,进一步建立深厚的感情和习惯。想想这种”只需要你在人群中再多看我一眼“的默默需求,多一步操作也没有那么难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