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E-Mail*
密码*
确认密码*
忘记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首页-Amazon官方旗舰店 这个决策是如何产生的?是打脸认怂行为还是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我第一次网购就是用的亚马逊,其实对亚马逊挺有感情的。可以说大学期间只要亚马逊上能买到的,我基本都是首选亚马逊。哎,刚才无意间发现天猫上有亚马逊旗舰店,感觉内心有一丝伤感。我隐隐有种担忧,就和之前淘宝快递事件一样。我一直觉得任何商业都不能一家独大/接近于垄断市场,这对卖家、买家都不是好事情。
中国消费者早就习惯了淘宝式消费。什么是淘宝式消费:简单来说就是商品详情页优秀的图文还有能够立即在线询问的客服。很可惜这两点亚马逊都没。水土不服就必须要自我改变,甚至创新,搬用美国的老模式自然是混不下去。所谓破而后立。一直都看不清亚马逊在中国的明确的战略规划。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忠诚度就是扯谈- –
亚马逊进驻天猫,其实只是给消费者一个真正不卖假货的天猫店铺
关于亚马逊入驻天猫,非常关注,非常不看好,但是也没有内幕消息,不过红星美凯龙星易家入驻天猫的经历也有些相通之处吧。2013年抵制淘宝双十一,2014年星易家天猫店低调开展,上架不到二百件产品,有一部分是星易家自营产品,中间做过几次不冷不热的活动,上过聚划算,不过无任何出彩之处。2014底星易家人事变动,天猫店也销声匿迹了。有人说入驻是和解之举,也有人说是无耐之举,不过不管怎么样,纠结的开始,悲剧的结束。亚马逊,真的准备好了吗?
必定不是认怂。自打亚马逊进入中国以来,市场份额一直不理想,而且中国电商发展前景还非常大,入驻天猫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只能算合作。况且对于天猫来说,他也不希望亚马逊“屈服”于他。天猫正在巩固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亚经验老到的亚马逊将是天猫极好的学习、合作伙伴。
个人觉得可以从商业地产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亚马逊入驻天猫其实就像是主力店和商业综合体之间的关系大家都知道像沃尔玛、家乐福、欧尚等超市即可以自己作单体超市也就是所谓的超市mall ,也可以入驻综合体或者购物中心作为主力店。只要条件合适不管是作为单体mall还是作为主力店都是很正常的。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个比喻不对呀,因为如果把天猫比喻成商业综合体,那亚马逊也应该是综合体才对呀。的确是这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亚马逊入驻天猫的只是部分品类,并不是全品类入驻。这就像是万达和万达影院的关系一样,虽然万达影院隶属于万达集团,但是万达影院照样可以作为主力店入驻其他综合体或者购物中心。但是这并不表示其他的综合体就比万达强(当然在国内天猫的确比亚马逊要强大很多)。所以个人觉得不是亚马逊输给天猫或者说是亚马逊认怂,而是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亚马逊为了寻找更好的流量平台做出适当的拆分或者说是妥协罢了。并且利用天猫巨大的流量,向亚马逊的潜在用户展现自己供应链以及物流配送的优势,这比做广告要来的精准高效。一句话总结就是天猫占据着中国电商的核心商圈,亚马逊为了获取巨大流量租了天猫的一块地儿
它又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当当网2012年就入驻天猫了。amazon中国如今在中国的地位和当当网没什么本质差别,都是要被彻底边缘的角色。
尽管总有人强调amazon网站设计的如何科学合理、amazon技术如何强大,但也不能改变它的购物体验不符合大部分国人使用习惯这一事实,再加上外企固有的管理流程化和汇报层级复杂照成的反应缓慢,导致差距越拉越大。
amazon输的不冤。
个人认为是将天猫淘宝的会员宣传自己网站品牌的一张方式,通俗点理解就是在抢天猫的流量,形成对其有品牌认知的会员。天猫亚马逊的价格决定要吸引的人群
淘宝天猫是中国的大趋势,已经阻挡不了了,为了追求更好的销量,赚更多的钱钱,虽然是认怂了,但是一个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仅此而已吧
先说结论:国内海淘人群兴起,拥有该部分人群所需商品的美国亚马逊由于中国亚马逊的式微,缺少在华强大的销售平台,与天猫合作也是一种改变现状的努力吧。。。
内部原因:1、亚马逊中国在中国B2C电商市场就是一陪跑的,自己家的孩子果然是没隔壁家的孩子会读书从上图可以发现,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居然还不到2%(话说聚美优品…心疼陈欧);
2、美国亚马逊有中国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急需更大的平台来满足这一需求黑五的行情,亚马逊中国开通亚马逊海外购都能清晰反映这一现状
外部原因:1、自贸区的有力帮助现有的政策允许美国亚马逊将部分热门商品先行运至中国仓库
2、天猫、亚马逊利益并不冲突一个定位是最大的品牌平台,一个定位是尽可能多、好、快的去卖出货物
最后说一下,亚马逊这次进驻的商品才上千件,只是非常小量的一次尝试,但如果趋势良好,那朋友圈里的代购应该可以消停了。。。
亚马逊还没利用上海自贸区发大招呢
希望a家能把海外公司的优势展现 把优秀的产品带进来
绝不是“自营”,如果他们有能力自营,就不需要进驻天猫了。
很多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后都水土不服,而且一直不得要领。亚马逊这次的行动说明,他们还是不想就这样放弃中国市场,他们需要换一种思路:
找【代运营】,逐渐了解游戏规则,有朝一日跟天猫合作,或者参股,或者收购,谁知道未来会怎样?
这家代运营公司在北京,看他们表现了。
加强自营、增强品牌,扩大平台影响力
天猫:“我们中间出了个叛徒。”
如果亚马逊商品的描述还是和官方店一样,估计入驻了还是一样,想要买的东西,除了知道名字,几乎没其他信息了
珠宝店在菜市场开设摊位
答案来自好奇心日报《入华十年 亚马逊成了一个天猫卖家》
链接http://www.qdaily.com/webapp/articles/7166.html
现在随着 Amazon 旗舰店入驻天猫,http://z.cn 相比国内电商最大的差异点被削弱了。
我们统计了店内各品类前 1/6 的商品定价后发现,当中约半数商品的定价是亚马逊自己的网站上更低、另有半数则是天猫更低。亚马逊方面目前出现差价的是因为双方系统对接尚未完成。不过至少现在看来,亚马逊并未试图通过定价差异让用户倾向于 http://z.cn。
让用户养成长期消费习惯是所有电商都想要的,亚马逊在全球尤为擅长这一点。它的“一键购买”专利设计在用户首次下单时需要很多设置,但却能够鼓励用户在日后冲动消费。亚马逊在美国和英国推广的 Prime 付费会员服务也在通过运费、折扣商品和数字服务方面的优惠培养长期消费的用户。过去一年,Prime 会员数量在全球上升了近 50%,是最近几个月亚马逊股价飙升的重要原因质疑。
入驻天猫店之后,用户留在天猫就能买到亚马逊独家采购到中国的商品。相应的,他们为那些商品去亚马逊购物的需求便少了一分。
针对竞争,亚马逊中国发言人张飒英表示:“亚马逊官网上的国际选品超过一百万款,在 Amazon 天猫旗舰店上的国际选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但大部分销售额将来自于少数品类,天猫店旗舰带来的影响可能不像它覆盖的商品比例那么少。
连续在天猫开设两个旗舰店意味着亚马逊已经放弃了和天猫作为电商平台的争夺,而在中国选择相对小众的国际品牌商品作为切入点。
http://z.cn 吸引不到足够多的人,所以……
对于亚马逊来说,这可能是不得已的做法。亚马逊运营中心在中国的仓库规模仅次于京东商城。但 http://z.cn 的销量却不是行业第二。
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字, 2014 年第三季度,亚马逊在中国电商排名仅有第八位,不但逊于天猫、京东和苏宁易购,甚至远远低于国美在线、1 号店等小电商。
相对于亚马逊全球的采购能力和国内的配送能力,亚马逊中国官网能够吸引到的人流成了国际直采业务的最大瓶颈。
对于任何零售业公司来说,库存都是压力。亚马逊中国在境外采购和货物配送上都拥有明显优势,但它的销售受 http://z.cn 严重制约。国际直采业务若要成功,必然需要提升销售额、增加采购量。
相比 http://z.cn,天猫是一个庞大得多的入口。Kindle 旗舰店 3 月 2 日参加了一次聚划算团购,3 天时间便卖出了超过 13000 部 Kindle 系列阅读器。参与团购准备的一位天猫员工告诉《好奇心日报》,其中只有一千余部来自团购,其它都是团购和寒假开学带动的自然销售。
在亚马逊内部的业务划分上,直采属于中国区的业绩。通过天猫店提升直采销售额可以帮助缓解亚马逊中国以及财报上被北美越甩越远的国际业务压力。
亚马逊 2006 – 2014 年年营收额变化,北美兰色、国际深蓝、总计灰色
亚马逊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晚。2004 年 8 月,亚马逊收购卓越时,淘宝不过一岁半、在中关村卖电脑配件的京东刚刚开始在线销售业务。十年之后,亚马逊中国一整年的销售额不及阿里巴巴公布的双 11 一日的成交额,也不及小米公司卖自己一家产品的收入。
关于亚马逊中国发展的问题被讨论过很多,缺乏曝光和品牌认知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你一定在地铁站、电视上、网站边栏看过京东、天猫、一号店的广告,却几乎找不到带有亚马逊微笑标志的广告。如果用户根本不知道卖什么,仓储再先进、送货再快又如何呢?
除了 2011 年推出短域名 http://z.cn 时播出的电视广告,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在中国便再未做过广告。你只能看到 Kindle的巨幅广告和 AWS 云计算部门赞助一个又一个技术大会。
此次入驻天猫或许也能解决亚马逊在中国品牌认知不足的问题。十年时间、加入天猫,真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广告。
从我们导航首页数据来看:京东的日点击是亚马逊的十倍以上,苏宁的日点击是亚马逊的两到三倍,当当的日点击是亚马逊的一到两倍。。。作为一个北美知名电商,甚至是第一电商,十多年的时间里居然这水平,我觉得才是认怂,向竞争对手认怂。据小道消息,上任中国区ceo也是因为这种认怂的态度下课的。
就目前用户对天猫的认知度,个人觉得亚马逊这一步走的很对,虽然淡化了品牌概念,但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渠道。当然,品牌概念这种东西可以在日后用户体验过亚马逊的爽后再加以强化,像邦购、韩都衣舍、麦包包这种从天猫引导用户到直营站的方式也不是不可取。
不存在认不认怂吧,毕竟亚马逊中国的销量只占全球销量的5%以下,而且亚马逊也没有野心说要打败淘宝什么的,实际上双方的合作远远多过于对抗。亚马逊毕竟是以自营、售后服务和物流为主要卖点的,淘宝作为平台起家的巨头,弱的正是自营,双方有很好的合作基础。
个人感觉亚马逊在中国区真正想竞争的是京东的市场,因为京东有太多类似亚马逊的地方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天猫开店是挺聪明的举动,显然淘宝会希望利用亚马逊的品牌和服务吸引客户从京东回到天猫,而从亚马逊角度来说,本土化和品牌宣传一直是亚马逊中国的软肋,利用淘宝的知名度和流量吸引到更多品牌关注度也是非常划算的。
另外这也是亚马逊对中国官方的一种示好,毕竟很多项目卡审批很久了……
饮鸩止渴
姓名*
网站
评论*
评论 ( 20 )
我记得我第一次网购就是用的亚马逊,其实对亚马逊挺有感情的。可以说大学期间只要亚马逊上能买到的,我基本都是首选亚马逊。哎,刚才无意间发现天猫上有亚马逊旗舰店,感觉内心有一丝伤感。我隐隐有种担忧,就和之前淘宝快递事件一样。我一直觉得任何商业都不能一家独大/接近于垄断市场,这对卖家、买家都不是好事情。
中国消费者早就习惯了淘宝式消费。
什么是淘宝式消费:简单来说就是商品详情页优秀的图文还有能够立即在线询问的客服。
很可惜这两点亚马逊都没。
水土不服就必须要自我改变,甚至创新,搬用美国的老模式自然是混不下去。
所谓破而后立。
一直都看不清亚马逊在中国的明确的战略规划。
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忠诚度就是扯谈- –
亚马逊进驻天猫,其实只是给消费者一个真正不卖假货的天猫店铺
关于亚马逊入驻天猫,非常关注,非常不看好,但是也没有内幕消息,不过红星美凯龙星易家入驻天猫的经历也有些相通之处吧。
2013年抵制淘宝双十一,2014年星易家天猫店低调开展,上架不到二百件产品,有一部分是星易家自营产品,中间做过几次不冷不热的活动,上过聚划算,不过无任何出彩之处。2014底星易家人事变动,天猫店也销声匿迹了。
有人说入驻是和解之举,也有人说是无耐之举,不过不管怎么样,纠结的开始,悲剧的结束。
亚马逊,真的准备好了吗?
必定不是认怂。自打亚马逊进入中国以来,市场份额一直不理想,而且中国电商发展前景还非常大,入驻天猫是一个极好的途径,只能算合作。况且对于天猫来说,他也不希望亚马逊“屈服”于他。天猫正在巩固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亚经验老到的亚马逊将是天猫极好的学习、合作伙伴。
个人觉得可以从商业地产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亚马逊入驻天猫其实就像是主力店和商业综合体之间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像沃尔玛、家乐福、欧尚等超市即可以自己作单体超市也就是所谓的超市mall ,也可以入驻综合体或者购物中心作为主力店。只要条件合适不管是作为单体mall还是作为主力店都是很正常的。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个比喻不对呀,因为如果把天猫比喻成商业综合体,那亚马逊也应该是综合体才对呀。的确是这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次亚马逊入驻天猫的只是部分品类,并不是全品类入驻。这就像是万达和万达影院的关系一样,虽然万达影院隶属于万达集团,但是万达影院照样可以作为主力店入驻其他综合体或者购物中心。但是这并不表示其他的综合体就比万达强(当然在国内天猫的确比亚马逊要强大很多)。所以个人觉得不是亚马逊输给天猫或者说是亚马逊认怂,而是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亚马逊为了寻找更好的流量平台做出适当的拆分或者说是妥协罢了。并且利用天猫巨大的流量,向亚马逊的潜在用户展现自己供应链以及物流配送的优势,这比做广告要来的精准高效。
一句话总结就是天猫占据着中国电商的核心商圈,亚马逊为了获取巨大流量租了天猫的一块地儿
它又不是第一个这么干的,当当网2012年就入驻天猫了。amazon中国如今在中国的地位和当当网没什么本质差别,都是要被彻底边缘的角色。
尽管总有人强调amazon网站设计的如何科学合理、amazon技术如何强大,但也不能改变它的购物体验不符合大部分国人使用习惯这一事实,再加上外企固有的管理流程化和汇报层级复杂照成的反应缓慢,导致差距越拉越大。
amazon输的不冤。
个人认为是将天猫淘宝的会员宣传自己网站品牌的一张方式,通俗点理解就是在抢天猫的流量,形成对其有品牌认知的会员。天猫亚马逊的价格决定要吸引的人群
淘宝天猫是中国的大趋势,已经阻挡不了了,为了追求更好的销量,赚更多的钱钱,虽然是认怂了,但是一个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仅此而已吧
先说结论:
国内海淘人群兴起,拥有该部分人群所需商品的美国亚马逊由于中国亚马逊的式微,缺少在华强大的销售平台,与天猫合作也是一种改变现状的努力吧。。。
内部原因:

1、亚马逊中国在中国B2C电商市场就是一陪跑的,自己家的孩子果然是没隔壁家的孩子会读书
从上图可以发现,亚马逊中国市场份额居然还不到2%(话说聚美优品…心疼陈欧);
2、美国亚马逊有中国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急需更大的平台来满足这一需求
黑五的行情,亚马逊中国开通亚马逊海外购都能清晰反映这一现状
外部原因:
1、自贸区的有力帮助
现有的政策允许美国亚马逊将部分热门商品先行运至中国仓库
2、天猫、亚马逊利益并不冲突
一个定位是最大的品牌平台,一个定位是尽可能多、好、快的去卖出货物
最后说一下,亚马逊这次进驻的商品才上千件,只是非常小量的一次尝试,但如果趋势良好,那朋友圈里的代购应该可以消停了。。。
亚马逊还没利用上海自贸区发大招呢
希望a家能把海外公司的优势展现 把优秀的产品带进来
绝不是“自营”,如果他们有能力自营,就不需要进驻天猫了。
很多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后都水土不服,而且一直不得要领。亚马逊这次的行动说明,他们还是不想就这样放弃中国市场,他们需要换一种思路:
找【代运营】,逐渐了解游戏规则,有朝一日跟天猫合作,或者参股,或者收购,谁知道未来会怎样?
这家代运营公司在北京,看他们表现了。
加强自营、增强品牌,扩大平台影响力
天猫:“我们中间出了个叛徒。”
如果亚马逊商品的描述还是和官方店一样,估计入驻了还是一样,想要买的东西,除了知道名字,几乎没其他信息了
珠宝店在菜市场开设摊位
答案来自好奇心日报《入华十年 亚马逊成了一个天猫卖家》
链接http://www.qdaily.com/webapp/articles/7166.html
现在随着 Amazon 旗舰店入驻天猫,http://z.cn 相比国内电商最大的差异点被削弱了。
我们统计了店内各品类前 1/6 的商品定价后发现,当中约半数商品的定价是亚马逊自己的网站上更低、另有半数则是天猫更低。亚马逊方面目前出现差价的是因为双方系统对接尚未完成。不过至少现在看来,亚马逊并未试图通过定价差异让用户倾向于 http://z.cn。
让用户养成长期消费习惯是所有电商都想要的,亚马逊在全球尤为擅长这一点。它的“一键购买”专利设计在用户首次下单时需要很多设置,但却能够鼓励用户在日后冲动消费。亚马逊在美国和英国推广的 Prime 付费会员服务也在通过运费、折扣商品和数字服务方面的优惠培养长期消费的用户。过去一年,Prime 会员数量在全球上升了近 50%,是最近几个月亚马逊股价飙升的重要原因质疑。
入驻天猫店之后,用户留在天猫就能买到亚马逊独家采购到中国的商品。相应的,他们为那些商品去亚马逊购物的需求便少了一分。
针对竞争,亚马逊中国发言人张飒英表示:“亚马逊官网上的国际选品超过一百万款,在 Amazon 天猫旗舰店上的国际选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但大部分销售额将来自于少数品类,天猫店旗舰带来的影响可能不像它覆盖的商品比例那么少。
连续在天猫开设两个旗舰店意味着亚马逊已经放弃了和天猫作为电商平台的争夺,而在中国选择相对小众的国际品牌商品作为切入点。
http://z.cn 吸引不到足够多的人,所以……
对于亚马逊来说,这可能是不得已的做法。亚马逊运营中心在中国的仓库规模仅次于京东商城。但 http://z.cn 的销量却不是行业第二。
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字, 2014 年第三季度,亚马逊在中国电商排名仅有第八位,不但逊于天猫、京东和苏宁易购,甚至远远低于国美在线、1 号店等小电商。
相对于亚马逊全球的采购能力和国内的配送能力,亚马逊中国官网能够吸引到的人流成了国际直采业务的最大瓶颈。
对于任何零售业公司来说,库存都是压力。亚马逊中国在境外采购和货物配送上都拥有明显优势,但它的销售受 http://z.cn 严重制约。国际直采业务若要成功,必然需要提升销售额、增加采购量。
相比 http://z.cn,天猫是一个庞大得多的入口。Kindle 旗舰店 3 月 2 日参加了一次聚划算团购,3 天时间便卖出了超过 13000 部 Kindle 系列阅读器。参与团购准备的一位天猫员工告诉《好奇心日报》,其中只有一千余部来自团购,其它都是团购和寒假开学带动的自然销售。
在亚马逊内部的业务划分上,直采属于中国区的业绩。通过天猫店提升直采销售额可以帮助缓解亚马逊中国以及财报上被北美越甩越远的国际业务压力。
亚马逊 2006 – 2014 年年营收额变化,北美兰色、国际深蓝、总计灰色
亚马逊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晚。2004 年 8 月,亚马逊收购卓越时,淘宝不过一岁半、在中关村卖电脑配件的京东刚刚开始在线销售业务。十年之后,亚马逊中国一整年的销售额不及阿里巴巴公布的双 11 一日的成交额,也不及小米公司卖自己一家产品的收入。
关于亚马逊中国发展的问题被讨论过很多,缺乏曝光和品牌认知显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你一定在地铁站、电视上、网站边栏看过京东、天猫、一号店的广告,却几乎找不到带有亚马逊微笑标志的广告。如果用户根本不知道卖什么,仓储再先进、送货再快又如何呢?
除了 2011 年推出短域名 http://z.cn 时播出的电视广告,亚马逊的电商业务在中国便再未做过广告。你只能看到 Kindle的巨幅广告和 AWS 云计算部门赞助一个又一个技术大会。
此次入驻天猫或许也能解决亚马逊在中国品牌认知不足的问题。十年时间、加入天猫,真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广告。
从我们导航首页数据来看:
京东的日点击是亚马逊的十倍以上,
苏宁的日点击是亚马逊的两到三倍,
当当的日点击是亚马逊的一到两倍
。。。
作为一个北美知名电商,甚至是第一电商,十多年的时间里居然这水平,我觉得才是认怂,向竞争对手认怂。据小道消息,上任中国区ceo也是因为这种认怂的态度下课的。
就目前用户对天猫的认知度,个人觉得亚马逊这一步走的很对,虽然淡化了品牌概念,但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渠道。当然,品牌概念这种东西可以在日后用户体验过亚马逊的爽后再加以强化,像邦购、韩都衣舍、麦包包这种从天猫引导用户到直营站的方式也不是不可取。
不存在认不认怂吧,毕竟亚马逊中国的销量只占全球销量的5%以下,而且亚马逊也没有野心说要打败淘宝什么的,实际上双方的合作远远多过于对抗。亚马逊毕竟是以自营、售后服务和物流为主要卖点的,淘宝作为平台起家的巨头,弱的正是自营,双方有很好的合作基础。
个人感觉亚马逊在中国区真正想竞争的是京东的市场,因为京东有太多类似亚马逊的地方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天猫开店是挺聪明的举动,显然淘宝会希望利用亚马逊的品牌和服务吸引客户从京东回到天猫,而从亚马逊角度来说,本土化和品牌宣传一直是亚马逊中国的软肋,利用淘宝的知名度和流量吸引到更多品牌关注度也是非常划算的。
另外这也是亚马逊对中国官方的一种示好,毕竟很多项目卡审批很久了……
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