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新零售与突围? 爱开淘 九月 29, 2018 业务发展 5 评论 1998 围观 由于2017财年增速未达预期,帕克也把五百亿美元目标推迟两年,主要外在原因两点:北美市场不景气和竞争愈来愈激烈(市场份额被抢占),内在原因莫约:创新不够,市场潮流把握未得先机……有没有大神能具体分析一下Nike在现下发展放缓的原因以及突围的方向(尤其是在大中华区)以及分享一下对新上线的snkrs想法,谢谢!
评论 ( 5 )
搞了这么多花里胡哨的还不如多降价
谢邀。
这是一个好问题,所以即便在Nel哥回答过之后,我还是想在学习他的回答之前看看自己能写出来多少东西。
首先,很有意思的是,我认为这是一个会受到Nike员工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在今天中午12点02分,我完成了Yeezy的新Blue Tint配色的预约,而不出意外的话,我又可以买到一双曾经想都不敢想的鞋子。而在下午3点,我就收到了这个问题的邀请。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Adidas的新策略出来之后的三双鞋子里,我基本算是买到了两双。而Nike的新发售策略——SNKRS,我自打去年在美国就开始用,而整整一年内,我一双都没中过,陪跑到疲惫,所以头像也干脆至今没换。
简单来说,作为市场中唯一一个敢自称和Nike旗鼓相当的品牌,Adidas这两次的yeezy发售可谓天秀了一波各路贩子。 这些奇葩的问题,也在今天火遍了全国。
至于Adidas在新的发售方式上的成功,我之前已经写过了一篇文章,此问题内不再赘述:
阿迪达斯的平衡美感
所以很明显了,Nike的的确确最开始用了饥饿营销,用Air Jordan把自己推到了历史的新高度。之后呢,说实话在Adidas学习了这种营销方式,再配合自己风格的Marketing Strategy,在过去的两年里,用以Boost科技为基础的NMD+Yeezy 成功打了一波漂亮的翻身仗。说实话即便如此,Nike也是不慌不忙的,因为17年上半年财报已经出来了,Nike的确丢了很多市场份额,但是依然带着Jordan Brand,Converse占领了绝大多数市场。
不过今非昔比,以下几点,让17年下半年的Nike不得不在最被动的情况下思变:
1.鞋子圈里,最稀有的鞋子是不赚钱的,最赚钱的大货是不用抢的,Nike发售的最稀有的鞋子依然后劲十足(比如The Ten),但是他们已经丢掉了介于中间的那片市场,也就是所谓的爆款市场(这样的鞋量大的同时能快速售罄,比如最近的两双Yeezy 350,比如当年的AJ11大魔王)前几年年底的“年终奖鞋款”AJ11,在今年已经彻底卖不动。对比Yeezy,可想而知。
2.在球衣圈里,有一句话叫Adidas拿着全NBA的球衣这么大的蛋糕,却卖不到钱,有苦说不出。而Nike刚刚拿下的NBA球衣大合同,正准备大施拳脚,却被接二连三的“耐撕”事件把热度一下打到冰点。当时响当当要做出成绩的Nike Connect,现在又有几个人记得呢?
关于球衣,详细可见:
一封干货道歉信(NIKE的球衣时代1.5)
3.最要命的,是Nike新科技的沦陷。
Nike一直注重科技,这也是为什么他一直可以占到市场主导。之前Nike的科技(不包括足球鞋)一直领先于Adidas,从球鞋,运动装备,到运动装备的信息化电子化。所以也正是这些优势,掩盖了很多Nike在销售方面的不足。如果不是Vapormax无人问津,如果不是Zoom X因为产能不足或者致命缺陷而不能投入量产,如果不是HyperAdapt贵到令人发指,那么也许在17年下半年,Nike依旧可以用新一轮科技轰强弩之末的Boost,继续在老大的位置上高枕无忧。
没有如果。现在,Nike必须面对自己的这个短板了。
自己不是从业者,但是也绝对是Nike铁粉了,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1.新零售的几个分支:官网销售,APP销售,电商销售是老三样了从几年前的BOT问题到如今,Nike依旧在解决BOT问题。Adidas解决了,Supreme解决了,不是说我不是专业的网络工程师而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在别的品牌的对比下, 消费者已经不再能接受货品被贩子刷完,自己买不到东西的情况了。最明显的例子:今年那双欧文3的Bruce Lee,我眼睁睁看着淘宝上几百双鞋子在一秒内被全部拍完,然后贩子花2个小时慢慢付款的恶心事件。而现在买Yeezy只要花5分钟预约,花1分钟收短信,再花一个下午提鞋子,剩下的时间,就只剩开心了。
总结一句,既然我们有了微信预约通道,为什么还要转菊花呢?
2.营销失败:其实在去年之后,Nike已经知道今年年底不能把AJ11当做压轴了,从而在年底才启用了AF100的Air Force 1 三十五周年活动,但是,在美国厉害的艺术家,在国内能带货么?反观Adidas,谁不认识AB,谁不认识鹿晗,谁不认识Eason,谁不认识易烊千玺?如果Nike这种营销都能把AF1重新推出来,那才是奇怪的事。而AF1这种窘境甚至比Dunk还好,Nike拿着4个2(AF100系列)和两个王(Dunk鸽子复刻+HyperAdapt)炸了个空。
3.最后,是后患。
再怎样,17年也要过去了,那么18年怎么办呢?Yeezy要出新系列了,Balenciaga拿着Dad Shoes虎视眈眈,Vans的一大波联名正在路上,Reebok带着新Logo,新代言人,AI的新企划要卷土重来。
Jordan已经慢慢走向平庸,新的Air和Zoom还在研发,球衣市场八成也要重新做了。Nike的科技树同时点到了头。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Nike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谢nel哥邀请啦,刚下手术这边还没忙完,今天夜班时候再好好回答(⊙v⊙)
这是上市了快一年的vapormax二级市场价格。五十种配色,大量铺货了一整年,居然…..居然还没有打折!!我的天啊,这还是我这些年认识的市售3个月就开6折的耐克吗!鬼鬼,真的让我回想到了16年初的nmd,什么配色价格都居高不下。在这里我总结vapormax稳住耐克军心的因素,一是给人感觉潮。二是不算低的实用性,就是你不会像kobe x那样穿了两三个月就鼓包。目前还没见过几个把vapormax穿跑气的。在现在的耐克还能保持这样的质量(真是讽刺啊)已经很努力了,当然不会失败啦。
这三年都在唱衰nike,原因有三。
一来nike一次又一次的炒情怀靠减配复刻圈钱,二来推出的所谓新技术也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前期吹得太凶,市售了大家一穿就发现:什么zoom all out嘛!刚开始还行,跑五公里就酸的不行,后跟磨脚,气垫纤维还容易断,万一侧壁再被扎一下就彻底完啦。什么react嘛,直接给我踩实了的lunarlon也还好意思跟我说是新科技?
“科技感”(不是”科技”)是耐克的灵魂,也是耐克的”人设”,当一家运动公司偏离了自己的初心,消费者自然会对其感到不适应乃至厌倦了。
当然,耐克成长放缓更明显的原因是因为阿迪达斯的boost。比舒适,boost吊锤了lunarlon zoom react phylon 等一系列耐克的当家缓震技术,刚一上脚就没法比了,更何况耐克的缓震技术又总是那么短命,上脚半年以后的脚感大幅衰退了。
比潮流,阿迪达斯在坎爷无敌强大的带货能力下俨然成了全世界最屌的运动潮流。坎爷和外国的网红都在穿,谁能比这潮?当大家觉得潮的人都在穿的时候,这东西就已经潮了。
最后比运动,鉴于耐克阿迪两家都没什么拿得出手的跑步鞋,这一项两家打平,都是0分。(什么,你跟我说ultra boost st?鬼鬼,那张比我脸皮还薄的马牌底怕是比跑过600公里的kayano还要不耐磨)至于篮球鞋,boost鞋内场还可以,外场怕是直逼橡皮擦。篮球鞋是耐克不可动摇的支柱,无论是性能,情怀还是性价比,其他品牌都难以望其项背。但光靠篮球鞋是显然撑不住耐克这一运动帝国的,更何况阿迪等品牌都已经把运动往压马路的方向带了呢?
此所以耐克这三年增长迟缓,普遍看衰的原因。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品牌竞争目的当然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谁能站稳市场地位,谁能稳定高效的赚取消费者的钱,谁就是赢家。
恰好,现在已经可以看到耐克巅峰战舰的桅杆了。没错,耐克救星,重回巅峰的真正的科技已经出来了…………
谁和你说是vapormax啦,当然是4%啦!
vapormax帮助耐克稳定了局面,4%则是耐克伟大复兴的电梯。
为什么我会夸远远不实用的vapormax?当然是因为…..它也很潮啦!耐克在这方面终于找到了nmd之所以成功的活的灵魂——人民群众觉得你很潮,你就真的潮!不管是潮流教父还是微博造势,总之只要让人觉得你厉害那就足够啦!
对比一下,boost已经快耍到黔驴技穷了。什么款都想着塞boost,现在终于意识到这样不行的阿迪,推出的新鞋又会让普罗大众有怎样的反应呢?
我不看好。
毕竟尖货限量货都像王健林的儿子一样,可望不可求,即使能拥有也只有那么一小部分人才有机会。当然,能拥有的这一小部分人的带货能力也是很能影响人民群众的。君不见那网红脸影响了多少少女的妆…..踩烂了多少医美的门槛。
4%,嗯,我为啥说它是耐克伟大复兴的电梯呢。因为在这目前相对较小的市售来看,它真的是好弹好弹,脚感好q啊!简直就像面包底一样,虽然出场就自带老太婆妆….那个鱼尾纹也许看多了也会觉得性感吧。总之4%已经让我们看见耐克终于有拿得出手的科技了。那么接下来耐克要做的,就是一方面继续打磨4%的耐用性和产品线,一方面靠潮人一层层带货,接着就是….
阿迪的三板斧砸在自己脚上之时,就是耐克发起进攻号角之刻了。
仔细阅读了 @阿Nel 的回答,很赞同。其实他已经说得很多了,而且在他和 @DHLLL 一起做的专栏“运动品牌在忙啥”中有很多相关的文章,已经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严重怀疑这个问题是伸手党用来钓鱼的。
但是Nel哥希望我也可以试着来回答一下,那我就补充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因为利益相关,那我猥琐的匿了):
突然来了两个质量问题,我真的好开心。这问题好像是交作业的问题呢…
关于耐克为何现下发展放缓,我说到腻了,就贴几篇旧文章,你自己读读。
耐克想回来,其实也没那么容易。
耐克,你又来这套路…
如何突围?是的,每个人都说着新零售,可是做拥着那么庞大的客户数据,如何善用,是一门艺术。
耐克在做着了,很明显的做着。
去除障碍,去年,耐克已经用“暗力”,和淘宝合作,封了很多淘宝店铺,至少很大程度上,筛掉了很多“灰色地带”的卖家。为什么那么做?要重置客户导向,要把客户推到耐克认为靠谱的商家上消费,然后,收取数据。
很清晰的产品分配,耐克把很多大众层的产品推到很多他认可的商家,可是到了顶级耐克产品,却死死的抓住不放手,只在旗舰店,体验店或者官网发售。为什么那么做?可以保密性第掌握精准的数据,好的产品能够让耐克自己本身创造更高的品牌价值,把顶级产品握在手里,数据自己知道,也是一种保障。比如说:RMB5000 的hyperadapt 1.0 好不好卖?购买群是谁?那个区域最多?年龄层?这些数据,只有耐克知道。
开发SNKRs App,让全中国的客户得以容易的购买喜欢的耐克鞋款,当耐克做了去除障碍和很清晰的产品分配后,把自己最好的资源导向自己的app。为什么那么做?完全的掌控权,要知道国内的消费心态是依赖于淘宝,耐克要把顾客导向 Apps, 需要用上比起其他国家更大的力度,当耐克自己的顶级产品,100%数据完全掌握了,就更能实现耐克自己的宏愿了。
如果没有外来的数据干扰,耐克能够更准确地都某个城市的消费特征,大到各个运动产品的分配,也可以仔细到某区域某些款尺码的分布,就不如说:
假设:
从数据知道(当然是假的):广东省的篮球领域全国最活跃,购买能力平均xxxx人民币,us12鞋码的占有比率是12%。
解决方案:
那么耐克在下一季,就能够把广州列为篮球重点销售区域,会有很多篮球的特别款发售,然而店里或者网站里,US12 永远不缺码。
耐克,就是这样子的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宏愿,SNKRs App 在中国推出这一小步,可能就是未来成就的一大步。想想看,现在买耐克鞋子,淘宝是不是已经不是第一选择了?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