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E-Mail*
密码*
确认密码*
忘记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O2O轻模式
非常看好,以深圳为例。
打开京东到家选择沃尔玛,下单+5元配送费,基本一个小时送货上门。
达达,京东,沃尔玛,消费者四赢
京东到家选择轻模式的o2o,只做平台链接两端B端和C端,让商家和用户在我这里交易,我收取订单价格的相应点位作为回报,这种轻模式行不行的通得由交易产品的产品属性来决定。我觉得生鲜和日杂百货用品产品属性不同决定了这块业务的整个服务链条要长,生鲜,有鲜字就意味着不确定性。 这里我只说生鲜这块业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为我了解我是B端商家,我一直在一线经历从京东到家开始到现在的改变,我只想说一下这一年来我发现的到家的种种问题,如果我是运营我得在一线(市场和超市)奋战一段时间把以下问题统统想清楚理顺合作方的执行流程。 我分三个点说,后端商家,中间物流配送快递员,前端客户体验。先说B端商家,到家选择的合作伙伴,农贸市场或者生鲜超市。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农贸市场优势货品多而全货品新鲜,劣势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因为农贸市场都是每家单独经营一个项目,所以必须在市场内找一家摊位让老板接收订单然后统一在市场里采购,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一,(这家摊位老板把他叫A,市场其他摊主都叫B),A主观意愿帮忙采购的积极主动性,如果代购别人家的东西对他没有实际利益恐怕主观能动性会大打折扣,打个比方与京东合作的这家是做调料的,如果他接收到订单信息,而订单下的货品全是粮油青菜水果等唯独没有调料,你想想这时如果对他自己没有利益他怎么会积极去满市场的采购去配货,第二别人家的价格肯定不能及时更新,因为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假象你让A每天去跟卖菜的老板B核对今天的各个菜价,好像不太现实。先核对然后再上线逐一修改,一摊主A没时间,二那个卖菜的摊主B时间长了也嫌烦。特殊点就在最重要的青菜上,因为同一种菜每天的菜价可能都不相同,作为京东这么个平台管理方还没法统一菜价,因为同一种菜也有好有坏,价格差异很大。第三,摊主A将他家以外的B.C.D……等家的货品上线的价格势必会将京东收的点位加进上线的价格里,因为京东到家扣商家成交额的点位是由这个摊主A自己承担的。还 有一个很客观的问题,店家线下太忙的时候根本无暇顾及京东的订单,市场这种摊位一般都是一个人或者夫妻俩人,比如中午11点或者下午5点时这个摊主A应该没时间满市场跑着采购配货。所以这就出现一个延伸问题,怎么选这个摊主A,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一个最适合的店家,把京明管家的app装到哪家店主的手机上最合适,让他担当起这个中间人的各项工作。其实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有一个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事,可是找专门的人负责问题也随即而来,订单量大还可以研究怎么分配这个工作人员的收入,如果订单量少,从哪里能挤出这个人的收益呢。这个人的工资他的收入从哪里来,怎么对这个人进行管理。 第二,如果是生鲜超市,优势有统一管理者能集中管理配货,劣势也很明显,经营品类肯定没农贸市场全,而且货量还少,很可能到下午有些品类就缺货了。但优点是有一个人能统一集中管理。对整体配货管理,价格更新等都能及时处理,时效性高,执行力强,用户体验肯定也好。 我一直在想有没有综合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的形态出现,来自然解决各种弊端。 再说中间环节,物流配送问题,对众包快递员的管理,因为都是兼职,只有开始注册时的线上培训,比如天气不好或者太晚都没有兼职快递员抢单,后来产品运营改进,增加了店家自送项,可是闲暇时店家还可以,一到忙的时候店里都忙不过来哪有人送外卖,客户体验变差,经常有人下单无人送货,这个是恶性循环,快递员都是兼职,订单够多他可以以此谋生,不做别的,就专心送货,可单量小,不足以支撑快递员的收入,他们还得做别的生计,这样也导致了空单现象。个人觉得开始还好,跟达达快递合并之后反而没有之前快递给力。 快递员配送过程中货品损坏,比如鸡蛋,都会造成客户投诉,申请售后。 还有地推方面,说实话据我观察京东到家的地推真心的弱,也就在与其合作的店里放X展架,墙上粘贴挂宣传单页,其实这些东西不管是在农贸市场还是生鲜超市里如果不是大面积铺天盖地的布置基本不会有人注意包括后期给店家做小的kt板的广告牌,即使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秤边上也根本都没人关注,或者放在门口最显著的位置,再理想点配备一个地推专员来引导用户体验,市场的效果应该没超市好,可能跟农贸市场的应用场景有关。 再有京东还经常搞满减活动,优惠部分是由京东和店家各承担一半,还要求店家线上线下同价,你想想店家肯定会把扣点部分加到价格里,不然他们会认为扣着点位还要满减能挣多少钱啊,做这个工作的摊主或者店主主观意识根本达不到跟京东的一致高度。做满减活动是为了拉新,出发点是好的,可由于对合作店家基层民情不够了解导致事倍功半,执行力大打折扣,最终结果都是热脸贴了冷屁股,物料,满减都投入了不少,效果却一般般,店家他们根本意识不到拉新对他们有多重要,每次京东出活动他们的反应都是又限价啊又减钱啊,压根就不想主动配合。 最后说c端,主要是售后退货问题,因为摊主A对其他B.C家货品质量无法把控。快递员不抢单商家不敢配货,因为有需要去别人家买的货,没有快递员抢单之前提前配了货,最后无人配送,还得把货退给相对店家,这里如果有需要加工的东西就很麻烦,比如肉馅等。还有客户收到货品后对货品不满意想要退货,这个货他需要申请退货,店家同意后才能退,然后会像订单一样,需要快递员抢单,有快递员抢了快递员就会去他家取货送回店家,如果没人抢这个售后单怎么办呢,再从快递员个人情感上来说有谁愿意抢这种售后的退货单呢?最后即便是客户自我安慰一下没多少钱的玩意,退货还怪麻烦的,这次就认了吧,退什么退,以后别在这买了就完了,一次就永久的流失了这个客户。用户体验太差,而且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 以上种种吧都是我在经历过程中发现以及想到的问题,仅仅是我个人观点,可能以偏概全,只是希望有更多大牛能解决这种种问题。现在据我了解有的大市场已经主动请辞下线不做了,我猜测可能跟单量不大和我以上所述的问题有关。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京东到家最适合选择的线下实体店还是中大型的生鲜超市,因为有统一的管理者。 最后希望到家能越来越好! (用锤子便签生成图片和长微博后怎么版面这么乱呢?)
姓名*
网站
评论*
评论 ( 2 )
非常看好,以深圳为例。
打开京东到家选择沃尔玛,
下单+5元配送费,基本一个小时送货上门。
达达,京东,沃尔玛,消费者四赢
京东到家选择轻模式的o2o,只做平台链接两端B端和C端,让商家和用户在我这里交易,我收取订单价格的相应点位作为回报,这种轻模式行不行的通得由交易产品的产品属性来决定。我觉得生鲜和日杂百货用品产品属性不同决定了这块业务的整个服务链条要长,生鲜,有鲜字就意味着不确定性。 这里我只说生鲜这块业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为我了解我是B端商家,我一直在一线经历从京东到家开始到现在的改变,我只想说一下这一年来我发现的到家的种种问题,如果我是运营我得在一线(市场和超市)奋战一段时间把以下问题统统想清楚理顺合作方的执行流程。 我分三个点说,后端商家,中间物流配送快递员,前端客户体验。先说B端商家,到家选择的合作伙伴,农贸市场或者生鲜超市。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农贸市场优势货品多而全货品新鲜,劣势没有统一的管理者,因为农贸市场都是每家单独经营一个项目,所以必须在市场内找一家摊位让老板接收订单然后统一在市场里采购,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一,(这家摊位老板把他叫A,市场其他摊主都叫B),A主观意愿帮忙采购的积极主动性,如果代购别人家的东西对他没有实际利益恐怕主观能动性会大打折扣,打个比方与京东合作的这家是做调料的,如果他接收到订单信息,而订单下的货品全是粮油青菜水果等唯独没有调料,你想想这时如果对他自己没有利益他怎么会积极去满市场的采购去配货,第二别人家的价格肯定不能及时更新,因为信息不能及时沟通,假象你让A每天去跟卖菜的老板B核对今天的各个菜价,好像不太现实。先核对然后再上线逐一修改,一摊主A没时间,二那个卖菜的摊主B时间长了也嫌烦。特殊点就在最重要的青菜上,因为同一种菜每天的菜价可能都不相同,作为京东这么个平台管理方还没法统一菜价,因为同一种菜也有好有坏,价格差异很大。第三,摊主A将他家以外的B.C.D……等家的货品上线的价格势必会将京东收的点位加进上线的价格里,因为京东到家扣商家成交额的点位是由这个摊主A自己承担的。还 有一个很客观的问题,店家线下太忙的时候根本无暇顾及京东的订单,市场这种摊位一般都是一个人或者夫妻俩人,比如中午11点或者下午5点时这个摊主A应该没时间满市场跑着采购配货。所以这就出现一个延伸问题,怎么选这个摊主A,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一个最适合的店家,把京明管家的app装到哪家店主的手机上最合适,让他担当起这个中间人的各项工作。其实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有一个专门的人来负责这事,可是找专门的人负责问题也随即而来,订单量大还可以研究怎么分配这个工作人员的收入,如果订单量少,从哪里能挤出这个人的收益呢。这个人的工资他的收入从哪里来,怎么对这个人进行管理。 第二,如果是生鲜超市,优势有统一管理者能集中管理配货,劣势也很明显,经营品类肯定没农贸市场全,而且货量还少,很可能到下午有些品类就缺货了。但优点是有一个人能统一集中管理。对整体配货管理,价格更新等都能及时处理,时效性高,执行力强,用户体验肯定也好。 我一直在想有没有综合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的形态出现,来自然解决各种弊端。 再说中间环节,物流配送问题,对众包快递员的管理,因为都是兼职,只有开始注册时的线上培训,比如天气不好或者太晚都没有兼职快递员抢单,后来产品运营改进,增加了店家自送项,可是闲暇时店家还可以,一到忙的时候店里都忙不过来哪有人送外卖,客户体验变差,经常有人下单无人送货,这个是恶性循环,快递员都是兼职,订单够多他可以以此谋生,不做别的,就专心送货,可单量小,不足以支撑快递员的收入,他们还得做别的生计,这样也导致了空单现象。个人觉得开始还好,跟达达快递合并之后反而没有之前快递给力。 快递员配送过程中货品损坏,比如鸡蛋,都会造成客户投诉,申请售后。 还有地推方面,说实话据我观察京东到家的地推真心的弱,也就在与其合作的店里放X展架,墙上粘贴挂宣传单页,其实这些东西不管是在农贸市场还是生鲜超市里如果不是大面积铺天盖地的布置基本不会有人注意包括后期给店家做小的kt板的广告牌,即使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秤边上也根本都没人关注,或者放在门口最显著的位置,再理想点配备一个地推专员来引导用户体验,市场的效果应该没超市好,可能跟农贸市场的应用场景有关。 再有京东还经常搞满减活动,优惠部分是由京东和店家各承担一半,还要求店家线上线下同价,你想想店家肯定会把扣点部分加到价格里,不然他们会认为扣着点位还要满减能挣多少钱啊,做这个工作的摊主或者店主主观意识根本达不到跟京东的一致高度。做满减活动是为了拉新,出发点是好的,可由于对合作店家基层民情不够了解导致事倍功半,执行力大打折扣,最终结果都是热脸贴了冷屁股,物料,满减都投入了不少,效果却一般般,店家他们根本意识不到拉新对他们有多重要,每次京东出活动他们的反应都是又限价啊又减钱啊,压根就不想主动配合。 最后说c端,主要是售后退货问题,因为摊主A对其他B.C家货品质量无法把控。快递员不抢单商家不敢配货,因为有需要去别人家买的货,没有快递员抢单之前提前配了货,最后无人配送,还得把货退给相对店家,这里如果有需要加工的东西就很麻烦,比如肉馅等。还有客户收到货品后对货品不满意想要退货,这个货他需要申请退货,店家同意后才能退,然后会像订单一样,需要快递员抢单,有快递员抢了快递员就会去他家取货送回店家,如果没人抢这个售后单怎么办呢,再从快递员个人情感上来说有谁愿意抢这种售后的退货单呢?最后即便是客户自我安慰一下没多少钱的玩意,退货还怪麻烦的,这次就认了吧,退什么退,以后别在这买了就完了,一次就永久的流失了这个客户。用户体验太差,而且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 以上种种吧都是我在经历过程中发现以及想到的问题,仅仅是我个人观点,可能以偏概全,只是希望有更多大牛能解决这种种问题。现在据我了解有的大市场已经主动请辞下线不做了,我猜测可能跟单量不大和我以上所述的问题有关。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京东到家最适合选择的线下实体店还是中大型的生鲜超市,因为有统一的管理者。 最后希望到家能越来越好! (用锤子便签生成图片和长微博后怎么版面这么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