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为什么把「双十一」的红包规则定得那么复杂难懂,是流程设计有问题,还是故意为之? 爱开淘 十月 19, 2018 业务发展 20 评论 1617 围观 看到不少人抱怨今年“双十一”的促销红包规则复杂,不仅手机、电脑规则不同,各种购物券叠加、订金抵现金、店铺优惠、直减更是让人搞不清。部分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促销也一定要让参与者玩个载入很慢、设计又很脑残的游戏才能参与领券。 请问,淘宝/商家这样设计的本意是什么,对销售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为什么不能让消费者简单、快捷地领到优惠打折券呢?
评论 ( 20 )
因为要用10块钱办成100块的效果
现在人家都是用wechat比较多,主要问题还是支付宝设计太过于复杂。
然后支付宝有红包的时候用的人明显增多,过后,人家还是用wechat。
阿里的产品设计就是复杂复杂再复杂,人家看不懂,不会用。
但是其实wechat也是相当的复杂,根本不是一个即时通讯软件。
所以从市场来说,中国目前就没有一个即时通讯软件。
这个是市场空白。
去哪儿网根本就是极度难用,买个火车票8元,各种保险累计58元,如果不仔细看,一次性支付了,等于买一张8元的火车票,要花66元的附加费用。但是他也不愿意修改。
以前庄辰超弄的去哪儿网一度让本来处于垄断地位的携程网一夜之间没有任何生意可做,但是携程有钱,花个10亿美金买下去哪儿网,等于继续垄断整个市场。
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没有竞争,这类互联网公司要很钱才有办法竞争。
垄断型的公司,人家就算产品再垃圾,你也得用。
红包来的太容易你们就不会重视。
不用这么复杂。就一个问题。
淘宝搞双十一,是来做慈的??????
答案很清晰,当然不是啊!!!!!!是为了更多赚钱的啊!!!!!!
那还买个即把啊。看看现在社会,消费主义洗脑,多琢磨琢磨,你把钱都花了,谁最开心。
正确的购买观:
只买必需品。
关注,货比三家,在较低的价格买入。
别信那些洗脑的瞎即把理论。
我觉得经济学者再怎么研究市场规律和购物者心理,都不会摸透消费者的人性。购物节优惠规则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消费者绝对有可能用脚投票而冷眼旁观,不是一垄断就会趋之若鹜。消费者在信息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精明是电商在技术考虑之外的一个选项,也就是说大家都会趋于返璞归真
不复杂怎么忽悠到人买东西呢
难道还没弄明白吗?
双十一,是商家的双十一,不是买家的双十一。
并不觉得这是个什么值得花时间关注的日子,从日期临近商家就开始自嗨得飞起,与大多数你我没有什么关系。
另外,这个并不是吐槽,答主并没有一点被惹了。只是平心静气阐述事实。
看看淘宝,再看看京东,尽管后者的优惠还没有前者那么复杂,但实际上即使对于像我这样经常网购的人来说,这种这两个网站也都是太复杂了。显然,说是商家流程设计不好是没有理由的,毕竟这样的超级促销活动对商家来说是非常重大的活动,而且已经办了N年,很难说是流程问题。
很多人提到价格歧视,这是很明显的一个原因,不再多说。@司马懿提到了人为增加消费者的搜寻成本,这个说法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那个回答也提供了很好的佐证,那就是红包规则确实越来越复杂了。
不过这里我仍有一个疑问:既然平台之间(且单讲淘宝和京东吧)存在着竞争,这种人为手段为什么没有像经济学预测的那样把消费者赶走呢?直接的理由是:商家增加的是搜寻成本,消费者为了搜寻并比较实际价格,不会直接放弃规则复杂的平台。但问题依然存在:那就是既然搜寻的目的是比较,而比较是要在两个平台之间进行的,那么当竞争对手把规则设计得十分复杂时,我为什么必须跟进?毕竟设计复杂规则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呀。
当然,实际情形是竞争并不是在两个平台之间进行的,参与者很多。这样如果其中两个平台同时采取简单规则,就可能导致竞争性压价。博弈的结果可能就是大家都采取复杂规则。并且规则朝着越来越复杂的方向演化。
但是,这种均衡是稳定的吗?如果消费者对优惠水平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从而可以大致地将这个优惠水平与简单规则下的优惠进行比较(不要忘了在今年的规则中,很多优惠信息消费者提前很多天就可以进行搜寻和计算),那么每个平台单方面采取简单的优惠规则就可能优于复杂规则。从而导致复杂规则均衡被打破。
那么,为什么这种类似囚徒困境的均衡没有出现呢?一种可能性是各个平台之间明着竞争暗地里却互相协调行动。由于平台游戏规则的设计是可见的,因此协调行动是可能成功的。另一种情形是在重复博弈中实现了对平台都有利的复杂规则均衡,这一情形与前述协调行动相似。但问题仍然存在,尽管行动是可见的,但由于参与者众多,采取报复措施的威胁未必就是可信的,消除囚徒困境解的结果未必总是可以得到。实际上,很多行业都发生过愈演愈烈的价格战,直至两败俱伤才迫不得已进行行动协调,这说明要得到稳定的复杂规则解,协调行动和重复博弈都未必是稳定的。
那么,这种人为增加搜寻成本的复杂规则均衡为什么会出现呢?答案可能就在于预付这个策略上。由于预付要求规则必须提前公布,竞争对手可以根据我的规则进行规则调整,来消除我所设定的简单规则带来的优势,而预付则使得我无法推迟规则的发布。在这种情况下,简单规则可能带来的竞争优势消失殆尽,囚徒困境解就可以破除。
如果最后这个分析是正确的,那么不仅在增加搜寻成本这个目标下规则会继续朝着复杂化演化,而且预付定金这种模式也将被保留下来,甚至预付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是否如此,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肯定是故意这样的啊,有啥好问的。
流程设计有误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也很难相信是故意为之的,可能智力像我这么底下的人比较少见,反正我读了一遍没理解之后就放弃参加双11了
但是这几年双11屯满一年的生活用品的习惯没改,最后决定去实体超市,发现人家都满300减100,这个简单易懂,而且商品也没先涨价后打折,都是平时的价格
淘宝就真的这么自信自己的用户都没有我这种又懒又笨的吗?
今年双十一在马云家只下了两单,均价五十元的。因为规则太多,而我数学水平自打大学毕业后一直处在低迷状态,所以,放弃了淘宝天猫考验我的机会,选择了狗东简单粗暴的降价模式。
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降低羊毛党带来的损失吧
谢邀。故意的
价格太高,不分负担不起(或者不愿意以这个价格负担的人)的人不买,价格太低,赚的钱少了,而优惠券就是高价卖给富人,低价卖给穷人最好的策略。优惠券越复杂,越能筛选出所谓的穷人,我猜这个会纳入数据挖掘分析。(我老婆就说她的淘宝搜索出来的衣服都很便宜,我的就很贵(PS,因为我不参加这些乱七八糟的活动,这里是没买过女性衣服))双十一其实本质还是坑的,你以为赚到了几十块的优惠券很开心?你觉得你在里面因此多买了多少并不是特别需要的东西?
换个角度分析下,双十一的最终目的是GMV(总销售额),在流量增加有限的情况下,最大的变量就是转化能力了。如何提高转化能力呢?无非是从用户路径下手,再加以引导。从淘宝/天猫买东西的路径无非两种:搜索驱动;浏览驱动。搜索驱动基本是说我要买个东西,等到双11再买,要买的东西还是那些东西,能引导的主要还是浏览驱动的流量。红包引导页基本都是活动页,基本路径是把流量引导到特定页面,再通过页面相关的信息,引导用户再浏览,增加预售的可能性。所以在搜索流量变化小的时候,红包带来的浏览流量越大,后续产生GMV就可能越大。红包页的流量就看红包相关信息的复杂度啦。明白了吧? 有兴趣的话,可以提问,我再讲讲怎么通过数据具体设计红包规则。
当然是故意为之,淘宝还没有低级到在流程设计上出问题。
今年“双十一”的红包规则可谓是复杂难懂,“没有‘奥数’功底已不敢应战。与往年主要靠拼手气、拼网速的玩法不同,今年“双11”期间,“剁手党”们要想买到物美价廉、心仪已久的产品,还要比拼智力、体力。
精明如马云,用户体验之于商家,淘宝不可能考虑不到。
那么,淘宝这样设计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同样是优惠便宜,为什么天猫要设计这么复杂的活动给我们找麻烦呢?
因为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以获得更大利润。
举个例子:假如一件衣服成本为80元,有四个顾客,第一个顾客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250元,第二个顾客是200元,第三个顾客是150元,第四个顾客100元,怎么定价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一是追求销量最大,定价100元:利润为(100-80)*4=80;
二是追求价格最高,定价250元:利润为(250-80)*1=170。
然而,最赚钱的定价是用250元卖给愿意出价250元的,用200元卖给愿意出价200元的,用150元卖给愿意出价150元,用100元卖给愿意出价100元的,利润达到了380元,赚钱最多。
上述商品定价法就是“价格歧视”定价法,即把有支付能力的人找出来,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就能让有钱人为同一件商品多付钱,让各个消费层次的顾客尽可能愿意掏出口袋里的钱。
在过去,商家对于消费者征收同一价格,商家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图里面的长方形那个面积,而商家采取价格歧视的方式向不同消费者征收不同的价格,商家可以获得的利润就越接近长方形加上上面阴影部分的三角形啦!通过榨取消费者的剩余来实现商家的利润最大化。
在这里,引出一个概念——“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这些商品的实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比如一件衣服你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200元,而只花150元钱就以市场价买到了,那么你的消费者剩余就是200-150=50元。
消费者剩余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不愿意掏钱;
一种是虽然愿意掏钱但是掏少了。
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商家想办法让不愿意掏钱的消费者把钱掏出来,同时让愿意掏钱的消费者尽量再多掏一点儿,直到他一分钱都不愿意多出为止,这样可以获得更大利润。
可见,价格歧视定价法的宗旨便是尽可能的吃掉消费者剩余,使每一消费群体甚至个体支付出最多的钱,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但是,价格歧视定价法的核心难题就是如何把各类有支付能力的潜在顾客区分开来。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发放一定的优惠券。
因为任何优惠都是有成本的。
回到双十一,每个参与双十一的消费者,都难免支付额外成本,这成本至少包含两方面:
一、时间精力成本:为了占便宜,需额外付出“看规则、抢红包、算数、交定金、熬夜秒杀、快递爆仓、半个月收不到货”等一系列成本。
二、自由选者权:为了凑单和占便宜,消费者从“买必需品”逐渐放宽到买“一直想买的”,再放纵到“买了或许用得上”,以至于“管它有没有用,这么便宜我就买买买!”。
愿意出高价的人不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搜寻优惠券,因为他不仅消耗了时间与精力,还丧失了自由选者权。所以,通过优惠券的形式,可以很轻易的区分消费者的类别,方便筛选出那些对时间不敏感,对价格很敏感的消费者,再略打折扣,把他们的钱掏出来。然后等双十一结束后,再用原价,把商品卖给那些买东西从不看价格的、只买自己需要的、怕麻烦的、不愿意等的人。
把用户购买同一个商品的底限价格找到,可以使得商家获得最大利润。
不过,万一富人也来参加优惠活动怎么办?
资本家们的解决方案是:把优惠活动设计得麻烦一点。
如果直接打折,富人参与起来一点都不麻烦,他自然会按优惠价购买;而如果像今年的“双十一”这样设计复杂的优惠规则,消费者要执行繁琐的活动流程,要跑到好友那儿求点亮(必然有点穷酸感),还得想方设法凑够红包的使用门槛,这时候富人大概率就会放弃使用优惠券。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双十一”不再简单粗暴地打 5 折,而要设计复杂的优惠活动了:为了防止你是没被压榨干净的富人啊。
总之,消费者剩余越小,企业从消费者身上榨取的价值就越多,就越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各种各样的优惠规则,只不过是用来把我们区分为“富人”与“穷人”,以便于商家获得最大利润,如果不能很好的区分,那就把规则设计的更加复杂一点。
当然是故意的了,一个是为了营销,通过活动你可以了解到很多品牌,为品牌带来流量。那些优惠券会促进消费。另一个是马云的社交梦了。例如分享有赏,火炬红包都是需要很多的朋友才能完成的。让你主动去建群,加好友。
原因大家已经解释的差不多了,反正看到那些乱七八糟的红包,定金,优惠券,满减,我觉得非常反感,完全没有购买欲望,已经对淘宝双十一毫无兴趣。还是京东耿直,199减100.
目的就是多赚钱,增加消费者的时间成本,画外音就是我淘宝就是你们消费者的大爷,在我这买东西就得听我的,赚你多少钱我说的算。
而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中想知道的无非就是我买这东西最低你要多少钱。而双十一商家们,通过各种让人看不懂的操作和计算,明明是宰了你一通,还假惺惺的表示我割肉让利了。
事实证明,无论是人也好企业也好,在财富和权力的加持下,基本都会走向做恶一面。
今年我就被这优惠,红包弄懵了,谁让我只是个不懂数学的孕期妈妈呢![捂脸]
要生了,肯定得要囤货吧!我老早就开始加购物车,抢券抢津贴,抢红包!从红色小象家加了一堆要买的东西,还看她们的优惠直播攻略,一切都很正常,是双十一的模样!我很期待也很高兴,但是收到货后我发现不一样了,准确的说是发货后,我天天查物流发现异常了,本来该洗衣液加19元得6块的洗衣皂是30多块!我立马联系客服,客服很好,说收到货后联系售后退差价就可以,然后我就高高兴兴的等待收货了,后来事情的发展就超出了我的预期!本来没多少钱,也是一件小事,但是我真的很恶心小象的做法,恶意关评价!low
本来我是准备这么评价的:
因为是买来囤货的,所以不知道好不好用,不吹不黑到时候在追评吧!双十一买了好多东西都挺满意的,只洗衣液和洗衣皂这一件事很闹心,就事论事,好奇的人可以看看我评论的截图,因为放不全,可以到其他商品页面了解事情始末!小象家双十一的优惠和解决办法!1、客服前后说辞不一致
2、双十一优惠模棱两可
3、解决办法是“死无对证”
其实就是小事,为什么我会分享出来,因为我觉得双十一大家都会“剁手”,都会抢红包抢优惠券,熬夜下单!但是作为理智消费者不占便宜不吃亏!分享一下大家也留意一下,毕竟以后还是要双十一买买买的嘛!
然后就出现了这个!!!看下图,不能评价

这是订单状态











什么???我简直就是黑人问号脸!也真的生气了!why?太不要脸了,我不能评价!本来没想都给差评的!直接不让我评价,太气人了!并且追评也同样不能评价!
我就是个普通的消费者呀!这么小的事你们就这样了?以后还让我们怎么愉快的参加双十一!
好气哦,但还是要保持微笑,毕竟我是个待产妈妈!
多图预警,把聊天记录发出来,广大消费者也要注意啦!处处是坑呀
以下是聊天记录:
敢说不敢当!恶意关评价!鄙视
懒得理他,大家一定要吸取教训啊!
不绕晕你,怎么蒙你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