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为什么人们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比如,我们会学某个经常去夜店的女孩 叫夜店女王,会叫某个包子店的漂亮老板娘,叫包子西施呢?

评论 ( 20 )

  1. 引入一个概念——态度的可接近性。

    什么是态度的可接近性?它和贴标签又有什么关系?

    难道一些态度会比另外一些态度更容易被想起,更容易接近吗?这些问题,一个个来解决。

    态度的可接近性

    首先,什么叫态度的可接近性?

    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某一个事物和人们对该事物的评价之间联系的强度,这个叫态度的可接近性。

    就是说,有一些东西,我们在评价的时候会更容易,能迅速想起我们对它的态度,而另外一些,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

    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绕,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看看你能在多快的时间之内,反应出你对一个事物的印象或者是标签,甚至是情感性的态度。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中国。当我说中国的时候,可能很多人脑子里,迅速就会想到国歌、五星红旗和爱国主义情感。

    当然,因为你每天生活在此,生于此长于此,每天都在演练这种事物和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

    我再说另外一些。比如说美国,可能你就会想到星条旗,会想到 7 月 4 号独立日,这些都是通过消费媒体的阅读,所习得的一种观点和情感联系。

    当然,这种联系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说,你可能还会想到「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甚至会想到种族偏见,还有枪支泛滥的社会问题等。

    我再说一个国家,俄罗斯,可能你迅速会想到一个概念叫「战斗民族」,这也是通过网络上的贴标签,所形成的对一个国家总体的粗浅认知,和一种非常容易到达的态度。

    可是另外一些国家,我说起来你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印象,比较无感。比如,当我说冰岛的时候,你能想到冰岛的什么?可能你会想到它是不是很冰,实际上冰岛四季如春,是一个气候非常宜人的地方,并没有那么冷。

    比如我说白俄罗斯,可能你也完全不知道白俄罗斯在哪儿、跟俄罗斯是什么关系等等。

    所以这些名字背后附带的可接近性态度,都会影响我们对一个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对它的态度。

    贴标签有什么好处

    这些可到达的态度,在你处理信息的时候,总是起到一个过滤的作用。

    人们能从记忆当中快速想起的这些态度,会影响他们如何接收和解释这些信息,影响思考的前提,首先是它必须被想起。而且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问题和情感之间有强联系的态度更容易被激活,这些态度是人们解释信息、过滤信息的一个过滤器。

    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事物贴的标签,有时候会成为我们对这个事物所传递信息的价值和观点进行判断的一种过滤器。一旦这个标签被贴上,我们就会通过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事物。

    贴标签使用的三个建议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2. 你以为最糟糕的事情是因为被贴标签失去别人的认可。其实最糟糕的事情是,为了撕去标签而丢失对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题主好,标签的运作方式,其实揭露了心智运行的本质:

    在这里,标签,即自我(ego)

    一、人们为什么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即使“内心一万句xxx飘过”也要承认的事实:

    在我们理解贴标签行为前,先要承认一个基本事实:贴标签”能对个体的个性意识与自我认同进行塑造。而它在日常生活中,很有用,甚至太好用了:

    “小奶狗”走红后,一些视频网站的男生们开始自称“小奶狗”获取了大量关注;

    最有表达欲和身份认同的“90后”给新媒体贡献了无数流量;
    ……

    从社会心理学解读分析,我们对一个团体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并倾向于根据所认定的刻板印象对人进行分类,而无视每一个成员之间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

    几乎所有人都在这么做,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因为它符合“最省力原则”。人要处理的信息太多,如何迅速给对象进行分类来记忆,是我们不自觉的反应。这是一种聪明的认知管理。

    如果刻板印象背后的经验足够丰富,它能给我们简化复杂问题带来便利。但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因为受刻板印象的蒙蔽而无视一群人的个体差异,这种刻板印象就具有潜在的危害:

    -带着保温杯来上班,被嘲笑“油腻中年”

    -健身时抽烟,被男性骚扰:“一看就不是正经女孩子”

    -大夏天打伞,被嘲笑“你一个男孩子,怎么好意思。”

    ……

    内心一万种xxx飘过,就是百口莫辨,有木有?

    二、乱贴标签的潜在危害有哪些?

    ▌孩子的未来,在你的口中。

    贴标签潜在危害可以用成见威胁自证预言的作用机制来解释。

    成见威胁(stereotype threat)是指一个人在某种环境里,会担忧或焦虑自己的行为,将会验证那些对于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而这种焦虑将会影响该人的表现,使得他的表现变差。

    成见威胁是否会出现和任务是被贴上何种标签有关。如果任务被贴上中性的标签,那成见威胁就较不会出现;然而若测验附有与既有成见相合的内容的话,那参与者就有可能会有较差的表现。

    例如对国际象棋下棋者的研究显示,如果女性参与这被告知对手是男性,她们的表现就会比预期的来得差;相反地,若女性参与这被告知对手是女性,其表现就会和过去纪录所预期的更一致。

    被提醒说“女性在国际象棋方面的表现比男性差”这样的刻板印象的女性参与者,其表现会较差。

    换言之,如果你被贴上了一个负面的标签,你会因此而越来越焦虑,表现也越来越差劲。

    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是指其他人的判断会或多或少影响人们的行为,无论判断正确与否。换句话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应验了他人对我们的预言。行为确认(behavioral confirmation)是自证预言的一种:其他人的对我们的社会期望,会使我们的行为向着实现期望的方向发展。

    中国版“屋顶大会”《少年说》中,父母和孩子们的常常出现“鸡同鸭讲”的对话:

    ——“女孩子就该多做家务。”

    ——“我老公为什么就不能帮我做呢?”

    这个节目里,父母常常用一种标签化语言来要求孩子们,这让对话变得困难。

    很多家长惯常说的标签化语言有两种。一种是贬低,如:你傻、毛手毛脚、闯祸精。另一种是暗示,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里有你真是倒大霉了。

    一旦被贴上这些标签,孩子们很可能一辈子都难摆脱。

    ▌借网络之势,去恶意攻击。

    信息时代,一个标签兴起,很容易出现许多跟风的人。

    现实中人们有可能受到了一些不公待遇,并产生了厌烦、愤怒等情绪,但很难在现实中宣泄,所以很压抑。由于当下社交网络的匿名性,他们往往选择把它们输入网络社区泄愤,发起网络暴力,却丝毫不顾它会带来什么可怕的实际后果。

    《人类实验室》就曾请来三位特点鲜明的嘉宾,以及20位匿名观众模拟“网络暴力者”。

    三位嘉宾的职业分别是职业纹身师、小学老师、夜班护士。节目组先让他们穿着打扮,模糊身份信息,并让匿名观众来评价他们。

    满手纹身的纹身师,被评为:可怕、瘾君子、黑社会大哥、暴力倾向、没文化、暴力狂、恶煞、不能嫁、危险、头脑简单、不正经…

    cos二次元 貂蝉的小学老师,被评为:可约、不便宜、脑残、绿茶婊、贵圈很乱、声音好装、二次元渣、和摄影师睡过…

    穿着性感的夜班护士,被评为:花瓶、心机婊、勾引男人、交际花、夜场女王、整多了、不正经、人肉炸弹..

    当这些评价被投放在大屏幕上,三位嘉宾回头看时,即使有心理准备,也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我想静一下,我可以离开吗?”

    形容当时的感觉,他们说:“情绪不受控制”“大脑一片空白”“像一把刀子一样扎在心上”。肆意评价,带给人们的伤害,很难抹去。

    现在,在网络上利用标签实施“杀戮”的大部分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而英剧《黑镜》第三季的《全网公敌》警示我们:那些用标签伤害他人的匿名者,在未来也可能会被标签伤害。

    未来世界,蜜蜂已经灭绝。科学家们研制出仿制蜜蜂来进行采蜜。一位天才黑客黑进了系统,把蜜蜂改造成杀人蜂,并在网上发布#Death to#的标签,谁在网上被诅咒得最多,第二天就会死。

    人人都想趁机借无形的网络之势去恶意攻击那个讨厌的人。接连死去几个人,引起了调查组的重视。

    ——这是一起愈演愈烈的全民谋杀。

    人们在天才房间发现这个系统后,一个政府官员按下了推送键,无数蜜蜂开始袭击人群,死亡数量陡升至38.7万人。

    ——死的都是那些在网上给别人贴#Death to#标签的人。

    原来,这个系统的设计目的并不是为了杀那些评选出来的人,而是要惩治那些在网上肆意谩骂、滥用标签的人。

    事后,愤怒的民众们举着“We want truth”在讨说法,想知道杀死数十万人的凶手是谁。

    讽刺的是,杀死那些人的,除了篡改程序的天才,正是他们自己。

    ▌面对一个真实的人,语言是匮乏的。

    精神分析师李孟潮曾说过:

    你(心理咨询师)认为这一切的来源是那个万恶的诊断体系而不是人,所以你要取消那个体系,让你来告诉来访者,这一切很自然:“哦,朋友!不要给你自己贴上抑郁症的标签,你会沉溺其中的,其实你很健康,不过是成长过程中小小的波折而己。”

    这样你就给他贴上了”健康”的标签。

    “当你坚持要‘去标签’时,‘去标签’本身搞不好就成为你的标签。”

    标签的运用是如此地不自觉,想要不为其所害,首先,我们要警惕标签。

    警惕简单粗暴地使用标签化语言,尤其是现在网络上的种种标签泛滥,标签中夹杂了各种很难分辨的负面评价,表面上很丰富多彩,但不知不觉影响了我们对人的理解水平。

    将人群迅速归类后,我们不再尝试深入理解一个人。面对一个真实的人,语言是匮乏的。

    “当你‘标签’我,你在否定我”(克尔凯郭尔)

    三,我们要善用标签

    使用标签其实也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它让人能够彻底融入社会。如果不贴上男性的心理标签,就很难获得性别认同;如果你不给自己贴上职业标签,你就很难获得职业认同。当我们远离社会,撕掉身上所有的标签,我们就什么都不是。

    可能我们一辈子都要警惕标签、善用标签、远离标签化语言、远离标签党,会很累。但我们如此努力地挣扎着不被定义,不就是不想成为任何人口中的人,只想成为自己吗?

    《世界奇妙物语》里的故事结尾,终于摆脱了标签的男主,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他拒绝了女儿买手杖的要求时,身上突然再次出现了实体标签。

    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个好爸爸,这不会因为一时的标签而改变。

    参考文献:

    Maass, Anne; D’Ettole, Claudio; Cadinu, Mara. Checkmate? The role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ultimate intellectual sport.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8, 38 (2): 231–245. ISSN 0046-2772. doi:10.1002/ejsp.440.)


    最后,动动手指点个赞呗,一门学了就能用的心理咨询实操应用课程免费赠送给你~

    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uni(ID:jdxl-uni),回复“365”即可获得《每天学点心理咨询》课程。

    课程学习你将收获:

    • 掌握理解情绪,识别自我情绪、正确对待情绪甚至“双向情感障碍”的方法
    • 了解人格障碍、抑郁症、进食障碍等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与治疗
    • 学习团体咨询、艺术治疗、曼陀罗彩绘心理治疗等心理技术的实操和应用
    • 懂得像咨询师一样建立关系、理解情绪、打开胸怀接纳更美好的世界
    • ……

    心理咨询师的专业靠谱培训——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执业培养计划

    学心理咨询,到简单心理uni ,助你比同行人更快的成长!

  3. 人那么多,要不然我该怎么区别他呢?

  4. 事物本质才是最重要的,越深入越高人,其它都是扯谈。

  5. 贴标签是我们处理中等熟悉事物常用的手段,既能够减少记忆复杂度,提升信息吸取速度,又在信息传递过程拥有绝对的优势。就像红枣能补血、xx能壮阳,冬虫夏草治百病,钻石代表爱情一样。许多时候我们把事情简化为一堆标签,简化为一个个符号。

    群体性标签是较为准确的,如不同民族、男女差异等,即便改变也是较为缓慢、平滑的调整。

    对于个体贴标签,却复杂了许多。除过上述优点,贴标签可以对贴上标签的的对象进一步强化(机会持续增加或持续减少),这对于工作安排能带来极大的简化。但我们对于同事、下属、上级的标签却经常出错而不自知,士别三日也需刮目相看。为何应届生在两年左右容易离职?我想除过新鲜感外一个原因就是直接管理者常常认为还是应届生,使得在机会调薪方面不足,我们可能还认为Ta xx弱,xx不足…,但我们却可以认为外面工作两年的人挺有经验了

    管理者自省

  6. 说一个原因,贴标签是提高沟通效率的一种手段。与其说是喜欢,倒不如说是习惯。
    举个简单的例子,直男癌,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标签。直男癌这个标签从语言角度表现的有“处女情结”,“女人就该相夫教子”,“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越老就越不吃香了”等等。一旦你听到这些语句词汇,下意识反应就是这男人是直男癌,贴标签的行为就完成了,在你向自己的朋友描述这个男人时,通常会这么说,“他说女人XXX(XXX处可代入上述语句),真是个直男癌。”一秒钟完事,毋需进一步论述,朋友听后连连点头,一起吐槽之后快。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这种交流方式。
    但是,深究一下,这种说法是否有相应的论据支撑?为什么他说这些话就能笃定他是个直男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他不说这话我们能否说他不是直男癌?再退一步讲,直男癌本身就是个模糊的没有官方定义的概念,它是一种病吗?它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的疾病?如果它不是病那它是什么?你以一个模糊的论述来论证一个没有官方定义的模糊概念,是否欠妥?
    好吧,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了,开个玩笑而已嘛,不要当真。日常交流中,如果有人像上面这样打破砂锅问到底,可能对方会声称有事要先行一步了吧,换言之,谁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解释这么一个词汇,不说上纲上线也确实有点小题大做了,尬聊也不是这样聊法的兄弟!
    而贴标签就恰巧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标签能让人联想到很多东西,我再举点例子,如二次元、绿茶婊、女司机、同性恋、外地人、宅男……随便一个词,我想你脑中都会有与之呼应的一系列词语蹦出来,也就是脑补,省略了论证这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过程,也省略了找论据的过程,大家能更流畅的交流下去,双方都能通过一个词默契地向对方输出一个可能并不严谨但是大家都默认的结论,从而进行连贯高效的聊天,而不是旁征博引来描述一个群体所具备的特征,长篇累牍地来解释这个群体的特点,那这样的谈话通常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这就是贴标签的作用之一,注意,是之一,贴标签这种行为还有其他的作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不再引申,欢迎探讨。且不评价贴标签这种行为到底好不好,仅就其本身而言,贴标签最终是输出观点和结论,对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进行决策并没有多大帮助,有句话说的好,“结论是廉价的,对结论论证的过程和论据才是珍贵的”,与君共勉。

  7. 因为很多人都有自以为是的偏见

  8. 喜欢给别人贴标签,这是简单化甚至物化别人的表现,是对人的轻贱,原因很多,比如客观上人口数量的确非常多,主观上人有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心理。

  9. 不仅喜欢给别人贴标签 还喜欢给自己贴标签 🙂
    知乎上很多人的简介满满的都是自我标签啊

  10. 最近被别人贴了有一个会挣钱的老公的人的标签,说实话很苦恼,首先我老公并不有钱,其次比这个更严重的是我更不喜欢被标签为吃软饭,不劳而获的标签,家里家务活我在做,孩子也要带,而且还要上班,并不觉得自己好吃懒做,而且没有乱花过家里一分钱,有时候想澄清事实,但是我连说话的必要都觉得没有,会贴标签的人并不见得会信你的澄词,所以没必要,也不用澄清!社会扭曲不是一天两天能败正的!不理会!保持好心态!

  11. 第一印象就是标签了

  12. 别让世俗的标签,束缚了真实的自己

    表姐今年 28 岁,处于被各位亲戚朋友催婚、相亲的年龄。

    前一阵子,隔壁二姨给介绍了一个小伙子,结果不知为何连面儿都没见着就吹了。

    后来,我从表姐那儿得知,男方之所以不愿意见她是因为这么几个标签:

    1. 没有稳定工作

    2. 学历不高

    3. 身高不够

    4. 长相一般

    我听完之后特别想笑,连本人都还没见着就先挑剔起来了,活该单身。

    其实,表姐原本研究生毕业之后就考上了特岗教师,但又觉得想要趁着年轻再努力一把。于是毅然辞去工作转而研究编程,前途还是很明朗的。净身高 165,穿高跟鞋 170 以上,算不上低吧?至于长相,对方也只不过看了表姐大学时素面朝天的照片而已。

    我不知道对方的判断标准到底是怎样的,也没想过去理解,因为这根本就是没有必要的事儿。

    但是,表姐的妈妈不高兴了,她认为男方偏听了媒人的单方面说辞就妄下论断,让自己很没有面子。她特别想当面跟对方细说自己家的 “资产” 如何如何,总之就是一定要让对方感觉到没有见自己女儿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儿。

    老实说,我不是很懂他们的想法,也不是很认同他们所谓的 “条件”。

    一个人的价值是任何 “标签” 都不能代替的。

    判断一个人也不应该由 “月薪多少”、“学历高低”、“长相如何”、“有房有车” 这样单一价值观的呆板标签来决定。

    上学的时候,班主任要求我们在晨读的时候轮流上台演讲,以学号为序。

    轮到一个女生的时候,她站在讲台上涨红了脸,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班主任再三劝勉,同学们不断鼓励,仍然一点儿用都没有。

    几年之后,班里同学聚会,她居然是主持人。好奇之下,我向她询问前后巨大改变的原因。

    她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内向的女生。直到上了大学,参加社团后才发现,我只是不会跟同学们相处罢了。从那以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外向的女生。”

    听完她的话,我惊出了一身冷汗。

    假如她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内向的女生呢?假如她没有参加社团活动呢?是不是她永远都感受不到与人相处的快乐和温暖呢?

    细思恐极。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确定自己的性格究竟是怎样的。

    通常来说,外向性格与内向性格的主要区别在于获取激励的方式不同。外向性格者倾向于从外部获取刺激,内向性格者则倾向于从独处获取刺激。

    但是在内向和外向之外,还有一种混合的性格 —— 中向。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心理学中出现了 “中向性格者” 一词。

    之后,沃顿商学院心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通过研究表明:

    中向性格者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他们有时候表现为外向特征,有时候又会表现出内向特征。

    可见,判断性格其实是一件很复杂的事儿,一旦出了差错,很容易抱憾终身。

    “标签” 并不会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反而会成为深入了解彼此的阻力。

    给别人贴上标签,就很难接触到标签以外的真实。为自己贴上标签,会成为精神上被木桩束缚的象。

    我们一手拿着自己贴上的标签,一边又四处寻找着其他人身上类似的标签。

    可就算找到了,又怎样?不过是两张一模一样、单薄无力的标签罢了。

    当我们对某人某事作出判断时,很容易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就像沉入大海的锚一般根深蒂固。

    第一印象可能来自内心的潜意识,也可能来自于他人。心理学中,将这种现象称为 “锚定效应”。

    “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你就是个蠢货!”

    “他是个冷血的人。”

    “我做不好的,我太笨了。”

    “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

    “我的婚姻不会幸福的!”

    “我永远也不会成为有钱人了。”

    “我年纪大了,太晚了。”

    一句话,一个标签,就像魔咒一样难以挣脱,最终成为了无法改变的命运。

    《千与千寻》中,白龙曾对千寻万般嘱咐:

    千万不要忘记你的名字!

    因为一旦忘记自己的名字,就会逐渐失去自己,永远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我们的工作、容貌、性格、体重,都只是外在的标签,这些都不能代表真实的你。

    以偏概全,便很难再认识到真正完整的自己。

    面对未知,我们会感到害怕,甚至于编造一些 “标签” 来告诉自己:

    这就是真相,我需要的真相。

    大脑很爱偷懒,会在不经意间用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帮我们感知、了解世界。

    所以,请不要轻易给自己下定论,你的人生只会掌控在自己手里,而不是由一张张冰冷的标签决定。

    想象一下,当你抛掉所有标签,直面内心的时候,最真实的你会是什么样子呢?

    ==========================

    下载新生大学APP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13. 我要诚恳地致歉,我的不羁作风对于广大西北人民对“南方姑娘”的美好形象,简直是西伯利亚扫荡式的,阿姆斯特丹式的,循环旋转的无敌大爆破。
    在西安蜗居四个月,微信上的十个西安好友,有九个聊天的开头永远是“江南姑娘好啊,温柔贤惠啊”。说完通常还有着一段大有深意的停顿,透露出一股不自言说的自鸣得意。
    这样的地域标签,甚至还未谋面就被强贴在脸上,从最初的“呵呵”到“信不信一巴掌乎死你”,最后不由分说,直接拉黑。几乎是程序式的“江南”标签恼得我一点就着。

    大学第一次全班开班会,带班学姐站在讲台上劈头盖脸就问:“你们家有没有钱?我想知道你有没有拖浙江人后腿。”“冻不死,饿不着。”有句妈卖批差点当场蹦出来。

    法制课上讲到“一夫一妻多妾制”,老师顿了顿:“不过现在,还有允许一夫多妻的教派——摩门教。”底下众(nan)生一片哗然。然而老师面无表情地翻开课本:“但是我们中国的多妾…”
    我默默地掏出了手机,在知乎上输入了“摩门教”。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夫多妻”只是这个教派中的一种象征性制度,并没有大的实践性,与实际教义毫无瓜葛,倒是是此教成为众矢之的的噱头。

    突然之间,头皮一紧,如果我没有按下那个搜索键,下一次碰到某位摩门教的传教士,我一定拍案而起,大声宣告:“摩门教啊!一夫多妻制!”说完来一段大有深意的停顿,透露出一股不自言说的自鸣得意。

    有人认为标签主义的诞生是与快节奏,极简化生活方式的盛行相匹配的,因其命中率高,又简单易记。但追其溯源,终究不能归咎于外在推动因素。个人认为,其内涵是由“象征教育”决定的。

    “象征教育”是指通过几句简短之词句概述了一件极其复杂的事物。历史教科书上①②③条式的影响,语文的解题箴言“思乡之情迫切”“大好河山壮丽”就是极其经典,家喻户晓的“范例”。——我们的教育突出了“共性”无与伦比的江湖地位。它是解开一切未知的推导源泉,而差异性则像个只知道节外生枝,惹是生非的怨妇,却需要极其缜密的语言和极其严谨的态度。

    然而,对差异性的尊重的缺失,极有可能导致的是记忆的盲目拓展以及因此带来的盲目自信。“贴标签”,本身是一个中性词,由于受者的期望与施者的概括词不一致,才导出了它的贬义色彩。最重要的是,它会导致“多元化思想”的淡化,集体思想强加于个人头上,最终结果是令人窒息的故步自封的各方面统一。

    请为差异性保留一份意见!大浙江几千万元从指尖流过眼都不眨的确有其人,打空调去蹭公交,住不起旅馆睡街头的也大有人在。像我这样视辣椒为前世冤家今生仇人的也有一二,嗜辣成瘾,无辣不欢的浙江人亦比比皆是。(我曾亲眼看到一位从垃圾堆里捞出一根面条直接进嘴的拾荒者,一度成为我的童年阴影。。别说了。。。呕吐一小时ing⊙ω⊙)

    每个地方必定有自己的西装革履,红光满面之流,也毫无疑问地存着蛆螨蝼蚁的黑暗之处。

    每一个生命都有他们特殊的印记。

    weixin.qq.com/r/xjhpcT- (二维码自动识别)

    weixin.qq.com/r/xjhpcT- (二维码自动识别)

    创建于 2017-01-20作者保留权利

  14. 找不同?强迫症?

  15. 1.懒
    2.找优越感

  16. 方便定义区分人群,你会发现标签是很难出现在熟识的人身上的,除非某方面特别突出。但不太熟的人没那么多深入了解,又在所难免在某些场合接触,那么打标签是最快捷的记忆方式。

  17. 除了姓名之外,通过他人性格特点取对应的外号之类的也是区分不同人的好办法。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人也就没有存在感了。一般老师只记得学习好和纪律差的学生,这中间的同学如果还默默无闻,那就没有区分的办法了,自然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深刻。

  18. Torchiam和铜蜻蜓
    2019年9月4日 于 下午2:25

    你进了图书馆也是按首写字母,内容分类,热销榜找书吧。

    说白了就是为了认知方便。

  19. 贴标签是高效的人脉管理方法。
    前提是贴对了标签。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