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避免被人贴标签? 爱开淘 九月 2, 2019 业务发展 17 评论 1256 围观 有没有发现很多人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喜欢用几个词(比如高富帅和屌丝)描述一个人,而且往往是片面刻板的。一旦被人贴了标签,想撕掉就麻烦了,既想跟人家解释,又觉得解释起来太麻烦,懒得费口舌。更可怕的是这标签很可能会在圈子里慢慢扩散,最后大家都觉得你是这样的人了,碰上这种情况怎么办?
评论 ( 17 )
别人怎么做你是左右不了的。要有主见,遇到别人给你贴标签,一笑置之。
远离喜欢贴标签的人,这种人要不然智商低,要不然情商低,无论是哪种,远离都是最好的选择。
标签,几乎我们每个人都有,不管被贴上的社会标签,还是内心渴望的自我标签。面对标签,特别是负面的标签,结合朋友与自己的经历,聊一点看法。
不二,是一个温和的姑娘。
前几日的聊天中,她正准备要向我吐槽惹怒她的同事。
下一秒她却收起了怒火,转向了自己。
她说想做一个敢爱敢恨的人,现实中却偏偏不是。
我明白她大概想表达:在人际交往中,她希望自己喜欢就喜欢,讨厌就讨厌,不必曲意逢迎,不必佯装欢喜。
她感叹自己性格优柔寡断、顾虑太多。
那一刻,她给自己的性格贴上了一个标签。
呱呱坠地时,我们像是一件件可以拥有任何使用功能而未贴标签的全新产品,在社会上流通着、流通着,我们便开始有了标签,一种是被贴上的社会标签,一种是内心渴望的自我标签。
然后,我们渐渐也有了对应的价值,仿佛能明码标价。
时间弥久,被动的开始甘于这种标签,内心是“我反正就这样”的独白;主动的一面摆脱被贴上的标签,一面全力定义自我标签,内心是“要不认命吧”“还要试一试”的分裂与挣扎。
工作以后,通过经历的人与事儿,我开始有了性格标签——缺乏自信、不善表达。
久而久之,这仿佛就真的成为了我的性格特质,竟然还成为了一种“解药”。例如,面试表现不好时,我安慰自己:一直以来缺乏自信,面试表现不好是正常的。遇见心仪姑娘而不敢搭讪时,我安慰自己:自己表达能力不好,给别人留下负面印象多不好。
无论是他人的评价还是受挫时的原因归结,我越来越相信:我是一个缺乏自信、不善表达的人。我开始接受甚至利用这种性格标签,在一些事儿上该尽力而未尽全力时拿来搪塞,抑或掩藏自责。
“缺乏自信,不善表达”的心理暗示一次又一次,我也开始对其“好处”上瘾,我几乎没有认为它什么不好,不曾想过要改变它,反而似要向人们宣告:我就是缺乏自信,不善表达,在相关的事上做不好是理所当然呀。初中老师说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大概就是这样吧!
前些天看到一个90后女孩刘可乐在《奇葩说》关于躁郁症经历的演讲,结合不二姑娘的经历,我开始反思这件事儿。
这个女孩讲到了她在应对躁郁症经历中的意识转折点——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在乎。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简言之,如果你也认为自己有病,你就真的“病了”。
是呀,后知后觉,我全然接受了“缺乏自信,不善表达”的标签,潜意识中承认自己是缺乏自信的,是不善表达的。如此,便不曾想过要去改变那种状态。
扒开了这件事儿的表象,便难以再对它继续保持“麻木”。我该如何与它相处或者慢慢改变?
欣赏那个90后女孩的态度:
1、不过度care它;
2、不以普世标准衡量它是好是坏;
3、把它视为一个客观存在,不惊、不辱;
4、即使它是你的软肋,不必抗拒,拥抱它,那也可能是你的出口。
分享最近看到的两句话:
世界有如此多的条条框框,是要告诉你不必格格都入,每时每刻人地皆宜。——刘可乐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莱昂纳德·科恩
有人喜欢往我身上贴标签,老实,害羞,宅在家。
但是现在觉得无所谓啦。人生就像旅行,到过的风景不一样,感受就不一样,都是在变好的路上,遇到的人和事不一样,人生观也会随着变化,下次见面时你给别人贴的标签不见了也请不要惊讶。
在网上不发表任何言论
与其说是担心被别人贴标签,倒不如说是自己太需要别人的认同,这群人天性缺乏自信,甚至有点自卑,需要别人来认同才会得到些许满足,哪怕对方仅仅是一个陌生人,这个陌生人给他们贴上的一个标签,他们都不高兴,更可笑的是,如果这个标签是自己喜欢的,他们就乐于接受,如果是损害自己名声的,他们就会恼羞成怒,所谓忠言逆耳,好听的标签全盘接受,不如听的全盘否定,这些人自尊心很强,受不得半点伤害,跟这些人做朋友很困难,因为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说过的某一句话,在他们眼中认为你已经给他们贴了标签。当然,这个标签是好听的,他们会喜欢跟你成为朋友,如果是不好听的,他们就会怀恨在心,说到底,他们不是讨厌别人给自己贴标签,而是讨厌别人给自己贴上不想要的标签。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怎样避免?我的回答是无法避免,人是群体性动物,任何人天生都是主观的,就看主观的程度有多大,而且作为一个人,有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很正常的,你看到一只可爱的狗,你都会给这只狗贴上“可爱”的标签,看到一个丑男,自然也会贴上“丑男”的标签吧,这都是很自然的事,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就不断被各种人贴标签,同时你也在不断给其它人贴标签,只是你自己没察觉到,所以你只需要知道这些标签是对方无意之言,还是恶意中伤抵毁你针对你就可以了,如果真要避免,还是有一个方法的,去过一种与世隔绝,至死都不再见到一个人的地方生活,看到这里,你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改变不了的事就要学会选择性接受或突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说谁谁谁喜欢帮人贴标签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从长期的观察里,我还发现这群人里面有一小部分,他们仅仅是为了标榜自己是一个客观的、不会随便评价别人的高素质人群。这些人是伪善的,这种行为跟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并没有区别。
最后一句:那些爱好说别人给自己贴标签的人,你们不也是在给对方贴上“喜欢贴标签”的标签吗!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反驳「男人就应该身体强壮,有强壮的肌肉」? – 生活
最早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问者还写了长长的一段描述,大致是说之所以会想提这个问题,完全是被爸妈嫌弃不够有男人味,在爸妈的期望里,像他那样十七岁的男孩子,就该有一身的肌肉。
回答里高票的答案,除了健身教程,就是抖机灵的段子,还有一些很明显的男权主义者的自 High。我猜最后提问的那个小孩一定是觉得自尊心更加受挫,干脆一度把提问和描述都删了。
想起来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大概也有过类似的烦恼,不过不是因为肌肉,而是因为内向的性格。有那么一度,我非常羡慕同龄人中「吃得来混得开」的外向者,一度觉得内向是劣于外向的一种存在。为什么我就做不到和一拨又一拨人侃侃而谈之后,依然保持精力充沛呢?这个世界上外向的人千千万万,为什么我就不能成为其中之一?
后来读到「内向者优势」这本书,我才终于和自己和解。书里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不是在人群中,内向:外向=1:3的这个比例,而是两件事情:
性格不是简单的标签划分,而是一个连续体。现在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道理,不过对那时候还认为世界非黑即白的我来说,是一个思想上的重大转折。在事实判断以外的价值判断,你都可以把它想像成一个线段,几乎所有时候,我们不会落在端点上,而是游走在中间的灰色地带。
学会接纳自己最重要。在那之后,我发现身边有许多内向的朋友也会遇到当初我的困扰,我都会向他们推荐去读一读「内向者优势」那本书,并且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停止和自己战斗的那一刻,你才会发现内向的人,能探索出一个更丰富细腻的外部世界。
回到最初说的「男人一定要有强壮的肌肉吗」那个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
在群体面前,个体往往都是如此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大多数时候,我们也都或多或少,或者曾经活在他人的期望里。但是我想讲一讲另一个视角,比如这个男孩父母的视角。
符合社会常规是最合乎理性的选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几乎是像超市里的拣货员,熟练地打上一个又一个标签。我知道关注这个公众号的许多读者,也都是互联网行业的,在做运营的时候,我们不也是一样把用户打上标签,然后心安理得地给他们推送内容。
于是这段时间,许多 app 都在抢着推送奥运会相关的内容,偏偏我就是一个对奥运会丝毫不感兴趣的人。假设我们以最大的善意去揣测,这个 app 不是仅仅简单地全量推送,而是做了所谓的精细化运营,那么或许根据年龄、性别、感兴趣的内容等等标签来看,我被纳入到了「可能对奥运会感兴趣的人」标签分组当中,偏偏我是那误判的 10%。
那怎么办,难道因为这一小部分可能的误判,我们就彻底不推送了吗?这当然是有可能的,你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苹果的 Differential Privacy: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永远都有正确而艰难的道路,你只是偷懒喜欢躺着赚钱罢了。
当然,这 10% 的误判不会影响继续给用户打标签,继续「精准」推送的日常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屏幕那头点下一个小小按钮的你,是体会不到被误判的个体的情绪的。对于我来说,允许一款 app 向我推送消息,是非常大的信任,因为那意味着赋予了你随时随地触达到我的权利。但是,屏幕那头的你和我隔得太远,你看不到真实的我,你看到的只是屏幕上一个小小的标签。
事实上,如果往回看三百年,人们对科技技术进步的态度,比今天谨慎得多。反科技的思潮从来没有停止过,从卢梭认为科学是道德沦丧的源泉,到工业革命期间声势浩荡的对技术进步的讨伐,这其中有一点恐惧我认为是真实的:点下那个按钮的时候,罪恶感往往很容易模糊,技术的进步让许多原来直接的事情变得间接,让原来需要你亲力亲为的事情变得不费吹灰之力。但这不是科学技术进步的锅,古时皇帝在宫殿之上大笔一挥征伐四方,军队在他眼中何曾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标签而已,哪管将士死活。
这一点来看,近十年来,整个国际上的政治氛围,逐步从普世价值走到多元化和政治正确的这一阶段,其实也是在尽可能地实现对个体的尊重。尽管许多人觉得多元化和政治正确带来的代价,已经不堪重负,但所有的进步都需要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这个话题也挺有意思,以后可以专门写一篇来谈。
回到前面说的奥运推送,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勤劳地运营,这里刚好来说一说豆瓣。这么多年来,豆瓣作为一个尽可能避免人工运营的奇葩存在,任他人起起伏伏,它都我行我素,不为所动。此时此刻,打开豆瓣,不像微博,没有一个角落写着奥运,也没有擅作主张帮我关注任何账号,更不会把某一个 Tab 直接改名叫「奥运」。这里的内容都是基于我自己的喜好和关注产生的,这是对用户个体的尊重。
这种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再讲一个小细节:你可以观察一下豆瓣小组的删贴机制。类似的产品形态很多,最极端的形态,只要你发言后,完全不能删改,每个人都需要谨言慎行。也有的产品形态,因为话题创始者拥有主宰一个 thread 的权利,可以一次性地把主贴和跟贴一并删除。
豆瓣小组是怎么设计这个机制的呢?作为主贴发起人,你必须手动一个一个删光所有的跟贴,直接全部跟贴都被删除,你才能删除自己的主贴。而且,在删除跟贴的时候,每一次删除,都会有一个单独的页面,向你确认本次删除跟贴的原因。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虽然是你的 thread,但是每一个回复跟贴的人,他们的文字也同样值得尊重。
没错,如果你执意要删贴,最后的结果不会有多大区别,可能只是给你造成更多麻烦罢了。但是,你能从这样机制设计中看出天平倾斜的方向,而很多时候,尊重不在于结果,而是这样的过程。
希望你在年轻时,能有勇气活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望和标签里。
希望你在年长时,能有魄力做出正确的机制设计,把人永远当作目的本身,而不是一种手段。
本文由【子不语】原创,你可以在微信上搜索公众号【子不语】或【ZiChat】关注我。
本来就需要一些区分条件作为标签来进行区分,标签在于你自己能不能接受而已。
比如,自己给自己贴上中二病的标签,不正经的标签,只要自己能够 接受,那就可以了,别人贴上幼稚的标签,你无法接受这个词语,那就扯成中二病,总之词语是活的。
想要避免那就事先给自己做好标签,你想要别人给你贴什么,提前引导一下
作为一个常年受标签所累的人,这事说多了都是泪啊
贴标签这种事你不可避免就只能去引导了
说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当年一入职就买了辆不错的车于是富的标签就在单位流传开了
从此以后不管做什么别人都能扯到你富上
我穿一件体面的衣服去单位别人要说不愧是有钱穿衣服都穿这么好
我穿一件普通的衣服去单位别人又说了你这么有钱穿这么普通装什么朴素啊
同理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反正不管说什么别人都能扯到你有钱
我后来也反思过排除极少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其实大部分人也并没有恶意
只是他们主观里就有了你富这个概念就自然每次都说这个话题
好比某人篮球打得好你和他没什么话题也就只好扯打球了
我是河南洛阳人,我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班里95%都是 陕 西 农 村 的,这些人一见面就爱骂河南坑蒙拐骗。
然而后来知道我是城市户口后,又开始说城市里的人都是为富不仁,活的不幸福,都是社会的毒瘤。
后来得知我是独生子女后,又说独生子女生活的不幸福,都是自私鬼。
后来得知我成绩好后,又说成绩好的都没生活品味,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后来得知我游戏玩的不错后,又说游戏玩的好有什么用,不还是河南人。
后来得知我自行车骑得也很好,不说话了。
后来得知我获得优秀毕业生,不说话了。
我一辈子只想给一种人贴标签,就是农村人。穷,还他么喜欢嫉妒。
时间,
你做过的事不是唯一说明你是谁的标准。
出格,超出标签的预计。
但别人永远不知道你最底处的思想,(at立场)想跨越是不可跨越的。
自己贴+1
我有个同学,他介绍的时候说自己的绰号叫“熊”。
他补充了一句因为我自己取了这个绰号,于是以前那个班一个比他瘦的人被称为了“猪”。
你要做的就是习惯这些标签,然后一笑置之
为什么要避免标签,标签知道你这样会难过的
做你该做的事情,交值得交的朋友,只要不是给你贴十恶不赦或者风流成性这类标签,不用去解释,好好用事实扇他们的脸
朋友圈贴标签是玩笑居多吧。Take it easy.
自己给自己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