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为什么做 Kindle? 爱开淘 七月 1, 2019 业务发展 20 评论 1380 围观 有一种说法认为,Kindle 节省下来大量物流能力和仓储,惠及其他业务,不在短期挣钱,旨在铺设虚拟物品管道,巩固主业。卖电子书,硬件不挣钱的,是 Amazon 自己的增量式创新。你怎么看呢?
评论 ( 20 )
亚马逊在推出每项产品、效劳前,都会从三个角度鉴定:1) 选品 – 是否更丰厚?2)价格 – 能否更低?3)便利 – 能否更快捷? Kindle在这三个方面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1)选品:网上书店较之于实体书店,最大的优势就是更丰厚的选品,也就是所谓的“长尾”。Kindle将这种“长尾”效应进一步发扬光大。一切的纸质书,不论从前多畅销,总有一天会面对中止印刷的命运。可是Kindle电子书永久不会停印。
2)价格:畅销书Kindle版根本比纸质书廉价50%,非畅销书也均匀廉价25%左右。还有许多版权已过期的书在Kindle上完全免费。
3)便利:从购买方法上讲,Kindle电子书简直能够在任何地方任何地址购买,并且10秒钟后即可得到。从阅览体会来讲,你能够在电子书上随意做笔记、搜索相关类容,视力欠好能够扩大字体等。从便携性讲,你在游览中若有一个Kindle,根本上就有了一个”随身图书馆“。
有人说有了Kindle电子书,Amazon就不需要和出书组织协作了。这完全是个误区。事实上,有了电子书,Amazon与出书社的协作至少和从前相同重要。几个原因:
1)在美国,简直一切的出书社既具有作者的纸质版权,也具有他们的电子书版权。Amazon要得到一本书的电子版权,有必要经过出书社。Kindle电子书的定价也完全是由出书组织定的。
2)出书社一般会给发布的新书供给附加值,比方内容整合、修改、宣扬等,Amazon有理由愿意和他们协作。
3)亚马逊有一项效劳叫”自我出书“ (以前叫DTP,现在叫KDP- Kindle Direct Publishing)。个人作者和出书社都能够直接在这个渠道上发布电子版书,Amazon为他们供给销售渠道。wifi只要wifi上网,3g能够免费3g上网。2. 广告版是待机的时分是广告画面,待机画面自己不能设定。3. 和手机wifi相同。p.s 个人认为3g广告版比较好,由于3g能够在看东西的时分趁便google或许wiki一下了,并且是白色的,比较美。广告版是由于廉价,并且广告版的待机画面也很漂亮。4. 现在直接就支撑中文了,不需要什么设定。5. 买个套子加铁盒,由于那个东西特别软弱,不说一碰就坏吧,也差不多广告版是指kindle原生体系下的屏幕维护锁定为一张广告图片(也挺美观的),你不能自己替换屏保图。因而广告版比较廉价点。运用和一般版没有任何差异。不过现在广告版现已能刷“多看”体系了,即一个叫做多看的团队做的汉化双体系,刷了“多看”之后,相当于破解了原体系。WIFI版就是一般版,能够经过衔接无线网络的方法接入互联网。跟手机WIFI上网差不多吧。可是kindle自己的浏览器比较弱,与电脑上网的体会不能混为一谈。完美支撑中文自然是刷“多看”。去他们的官方论坛看看,有十分具体的新手教程。免费的
最近正在看亚马逊相关的资料,试着回答一下吧。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拆成两个:一个是亚马逊为什么要做,一个是为什么亚马逊做的好?
为什么亚马逊要做 Kindle?
其实亚马逊不是最早发明电子阅读设备的机构,甚至不是第一家把它商业化的公司。1997年,一个叫 Eberhard 的人和他的朋友发明了最早的便携式电子阅读器:火箭电子书。Eberhard 觉得要让这个设备进一步发展,就要找一个能提携业务的投资人。当时亚马逊无疑是最合适的资方,他就去找了贝佐斯,虽然火箭电子书还很粗糙,但是可以单手持握,续航20小时,也可以装进整个图书馆的书。贝佐斯对这个设备非常感兴趣,所以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排他条件:对以后的融资有一票否决权,以防这个业务最后被竞争对手收购。但是Eberhard 觉得这个条件太苛刻了,希望能有更宽松的资方,就去找了亚马逊的竞争对手投资,之后又进行了一连串的融资直到被收购。结果火箭电子书在错误的资方和收购方的主导下销声匿迹了。(这件事很有意思,特别看好你却条件苛刻的资方和并不把你当战略重点但条件优越资方要如何选择,这甚至会改变一个行业的进程)直到十年后亚马逊公开 kindle,贝佐斯还去找了 Eberhard 讨论,而且一开始要做 Kindle 的时候贝佐斯就强调这个设备一定是要单手持握的,可见是 Eberhard 为 Kindle 诞生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为什么亚马逊能做好 Kindle?
事实上是我读过《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之后总结的,这本关于亚马逊的著作在 Kindle 上是免费的,就和你在知乎阅读这个答案一样:)
留评门槛提升,或逼死中国小卖家?
亚马逊2天前针对虚假评价再次出手,再次提高了买家留产品评价的最低要求。从原来的新买家必须要有5美元的历史消费,提升到必须有50美元历史消费记录,并重申:需要有效信用卡(现金卡不属于有效信用卡)。这无形中使得国内刷评公司刷单的门槛及成本大大提高,原来70-80rmb一单的评价接下来将难以为继。
amazon这次规则修改无疑对部分中国卖家有不小的影响,中国卖家产品评价不容易提升,所以要依靠刷单,并不完全是产品质量问题,而往往是由于语言,文化和对市场理解的差异;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卖家以次充好,靠刷单维持好评。amazon这次规则调整后,笔者预计刷单市场将出现3种新动向:
1. 由于刷单成本提高,以后刷单将主要逐步趋向于高单价高利润的产品;
2. 通过开多个新账号刷单的方式难度加大,而导致通过现有账号的刷单族将开始出现,当然成本必然高于以往,甚至不排除出现买卖账号大幅增加的情况;
3. 刷单公司将通过虚假交易消费,以帮助新账号迅速达到超过50美金的门槛。
当然,以上的各种卖家琢磨的应对方式,其实都有着很大的法律风险(没错,是法律风险),更不用说如果账号因此被封而产生定经济损失。而当新的规避方法琢磨出来后,亚马逊数据后台几乎实时就能看出问题所在及找到封堵的方法。笔者需要在这里强调的是亚马逊工程团队集中了全球最好的大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人工智能工程师,消费心理学专家,法律团队;他们每天在做的事情之一:就是不断的寻找amazon系统中可能出现的被利用的漏洞,而迅速封堵。所有黑帽,秘笈,绝招在科学和数字面前都是皇帝的新衣。
作为卖家,真正能实现amazon业务迅速增长的绝招,其实很简单:脚踏实地的做好产品,做好营销。
出台品牌销售费,亚马逊走了一步好棋
上月底亚马逊针对销售品牌产品推出了新规定,要求销售品牌商品的卖家提供发票、授权书等,并需要缴纳1000美元左右的一次性费用。随后亚马逊又声明这一规定仅限于新用户。
甚至还有卖家表示在上传产品listing时,要提供90天内购买过30件该产品的发票才能上传listing。
外媒称,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亚马逊吸引了一些试图利用平台漏洞获利的经销商和卖家。现在推出的这一新政策主要是为了打击两种情况:一是打击那些销售便宜假货的卖家;二是有些卖家从其他平台或者零售商那里购买产品,然后提高价格拿到亚马逊平台销售。
这笔费用其实并不多,亚马逊设立这一门槛,可以清除那些不合格、想利用漏洞赚钱的卖家,留下正规的商家。
虽然对于打击欺诈,亚马逊反应很快,收到消费者投诉后会迅速进行调查,但是事后再补救并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些卖家可以再改名重新销售。现在这个政策属于预防措施,设定门槛从而阻止欺诈卖家进入亚马逊平台,给正规卖家和消费者提供保障,并维护平台在行业内的地位。
不过要求卖家要提供90天内购买过30件产品的发票证明,外媒表示可能会对一些合法卖家造成困扰,因为卖家有可能是在四个月前购买的商品,不清楚亚马逊在这方面是否会通融,或者是按照严格的规定执行。
亚马逊要求提供有效的追踪编码
亚马逊新产品一般刚开始会选择自发货,先观察一段时间,等稍有效果了再走FBA会好一些,因为担心货物上架了又卖不出去,那货发到FBA仓库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更何况还要收不少的仓储费。一般是这样的,先了解需求量,之后再走FBA。
亚马逊平台要求从10月12日起,自发货卖家需要为至少95%在5美金以上的订单货件提供有效的追踪编码,如果未能为指定分类中95%的商品提供追踪功能,那么你将面临失去销售非亚马逊物流商品资格的风险。
提供有效的追踪编码不仅可以改善买家体验,还能为货件带来其他好处,如提高获得较高的卖家反馈评分的可能性,减少与配送相关问题有关的买家消息,降低货件遗失成本,提高转化率。此“有效追踪率”政策不适用于使用亚马逊物流(FBA)的货品。
有卖家表示这个要求给他造成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位卖家称,提供有追踪信息的包裹快递服务费用为2.6美元,而没有查询服务的平价快递只要50美分,为了抵消这上升的邮费,他只好消减成本,不然利润非常低。
上千家店铺遭封,亚马逊平台陷入公信力危机
最近亚马逊平台真可谓是“三天一小变,七天一大变”,究其频繁变更的原因,无论官方是怎样的言辞,但都绕不开一个客观事实:中国卖家数量的急速膨胀,尤其是一些不良卖家的进入,加剧了平台自身的信任危机。
平台信誉遭受危机,公信力下降,会直接导致忠诚度高的用户首先离场,这对平台的长期发展来说是致命伤害,是亚马逊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亚马逊祭起捍卫平台运营秩序的大旗,严查仿牌和侵权行为,这也是很多卖家在最近账号被移除销售权限的直接原因。
但一个平台的生态,仅仅靠单一打假的行为是不够的,所以,亚马逊最近也针对性的对平台运营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度调整和完善,比如:
一:新账号审核机制
继七月初亚马逊美国站暂停注册之后,最近亚马逊在新注册通道http://gs.amazon.cn又悄然开放了注册通道,但通道的开放,并不意味着每个公司主体都可以通过全球开店通道注册到账号,相反的,在新申请通道上,亚马逊中国招商团队提高了入驻的资质标准,把新入驻用户的重点放在拥有实体工厂和品牌的用户上,所以,有不少贸易公司注册,收到的回馈信息是:慢慢等!
在经过短暂的暂停注册之后,几乎与全球开店新通道开通同时,亚马逊也重新开放了自注册通道,但自注册通道的注册过程和之前相比严格了很多,往往会要求提供注册人的身份证信息,地址证明和公司营业执照等,部分卖家提交后顺利通过,也有相当的卖家注册后得到的通知是:慢慢等!
也有消息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亚马逊将会要求之前自注册的卖家账号也逐步提交相关的信息进行认证,虽然这些传闻并未得到官方的证实,但不管怎么说,账号审核机制调整,审核越来越严都会是卖家们即将面临的必然事实。
二:新账号取消自发货权限
在新账号注册要求提升之外,很多卖家最近突然发现自己账号不具备自发货的资格了。是的,为了提升客户体验,减少因为发货慢而造成的客户不满,平台对部分新账号和一些长期没有运营的账号取消了自发货权限,这就意味着,对于没了自发货权限的账号,想在亚马逊平台运营,必须采用FBA发货才行。
表面上来看,取消自发货权限对于部分新进入的中小卖家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门槛,但实际上,如果能够调整心态,积极应对,这反倒应该成为一个快速成长的机会。
当然,取消自发货权限,也意味着靠多账号轮番轰炸进行疯狂跟卖的卖家们又需要寻找新出路了。
三:取消人工分配购物车的行为,改由系统根据账号表现自动分配
在之前约两年多的时间里,对于全球开店卖家来说,新账号开通的同时,亚马逊招商经理也会手动的帮你为所有Listing开通购物车功能,所以,新账号新Listing直接拥有购物车一直是很多卖家的常态。在最近的新政中,亚马逊不再人为分配购物车,把购物车的分配功能释放给系统自动分配,而分配的原则就是账号表现和Listing表现。
面对新形势,卖家也无需担忧,在两年之前,在平台没有进行大规模招商时,购物车本来就是按照绩效表现分配的,这只不过是回到原来的状态而已,这样的状态,反而是更公平的,也更有利于大家公平竞争,积极争取才是良策。
当然,根据经验,一般而言,一条Listing采用FBA发货,货物入仓后,很快就可以拥有购物车了,另一方面,如果一条Listing能够快速产生几个订单,基本上也就拥有购物车了。
四:删除刷出来的Review, 严惩刷单刷评行为,严重者甚至直接移除账号销售权限
亚马逊的产品Review本身来自于对图书的评论,在进行多元化销售后,逐步的开始了对产品的评论,Review体系优化了Listing页面的活跃度,也为后续的购买买家提供了参考,这本来是一件有利于用户各方的行为。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卖家通过各种渠道找写手来进行虚假评论,泛滥的虚假Review已经严重影响了亚马逊的生态。亚马逊此次出手整顿虚假Review, 对于情节轻的,删除虚假Review, 发出警告,而对于情节严重的,则可能直接导致账号被移除销售权限,违反亚马逊卖家诚信原则,被平台清除出去也是规则下的正常行为,建议卖家谨慎为之。
五.合理跟卖没问题,店铺被查封的关键原因是侵权
一些资深卖家表示,店铺被查封,一方面是因为大量卖家涌入平台,平台对自身加强管理,以提高整体买卖双方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卖家自身不合规的操作也是引起关店的主要原因。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经营亚马逊店铺的企业当中,有部分专门以跟卖方式运营公司,这类公司一般准备上百个账号,跟卖后侵权被起诉,不过是关闭了其中几个账号而已,对他们并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众所周知,跟卖本就是亚马逊平台特色,这也是为了减少listing泛滥而采取的理想做法。合理的跟卖并不会导致账号出现状况,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卖家所跟卖的产品并非自有品牌产品,因此受到了平台或竞争对手的侵权起诉。
店铺因侵权而受到冻结处理的原因无非有三种,一是平台调查判定listing侵权,二是竞争对手起诉,三是买家投诉表示收到仿品。如今亚马逊平台上中国卖家鱼贯而入,平台也加强了审核,被查处的几率自然会增加。而竞争对手起诉的情况,往往是体量大的卖家对于竞争者的防范所采取的动作。起诉原因一般以产品图为根据居多,只要其中一方有原图,并且其listing图片比其他卖家先上架平台,那么,他就可以向平台举报卖家盗用其图片以及违规跟卖嫌疑。至于买家投诉收到仿品,既有买家真实反馈的情况,也存在竞争对手伪装买家恶意差评等打击同行的情况。
简评:对于所有的卖家,我们应该看到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当原本以优质可靠著称的亚马逊平台被各种Made in China的品质良莠不齐的货品所充斥,当越来越多的亚马逊老用户开始用脚投票出走亚马逊,平台祭出整顿的大旗也是在所难免,虽然在整顿难免会有错伤,但从平台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样的措施还是必要的。
遭遇暂时受限的账号,卖家要尽量申诉,而没有遭遇此劫的卖家,也不要幸灾乐祸,老魏我相信这样的整顿仅仅只是开始,后续亚马逊还会继续排查整顿,所以,亚马逊卖家一定要提高警惕,诚信经营,远离刷单,远离侵权,更是要远离黑科技,当你在自认为安全的作弊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亚马逊除了是一家购物平台之外,更是一家大数据分析公司,你的作弊难逃其咎。
kindle 中文翻译:点燃!照耀!
扭转作家先出版纸质书再转电子书的局势。亚马逊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数字产品是他相对于传统出版社的优势,所以贝佐斯希望作家可以先出电子书,然后延伸出纸质印刷品。
对我这种经常出差的人来说,kindle是个好东西 ;
为什么做Kindle这个问题不是很有趣啊,有趣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Kindle成了,别人没成,别说因为亚马逊本来就是卖书的所以就能成,没那么简单。
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不外乎是看到了数字化趋势嘛,2000年左右的人们跟现在的人们一样一样的,都觉得哎呀纸书药丸啊!电子书的确有一些纸质书没有的优势啊,轻便啦,容量大啦(一片顶过去五片= =)。这个趋势很多人都看到了,不止亚马逊一家,Kindle既不是最早推出的阅读器也不是功能最好的阅读器。但是Kindle是最成功的阅读器,原因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自己产业的生态。
在亚马逊之前,索尼公司推出过好几款阅读器,不断改进阅读器本身的功能,让阅读器更轻更耐用等等,但是它还是没能成功地打开市场,因为它始终没有明白它缺失的究竟是什么。
一个消费者为什么愿意去购买一个阅读器?
1.这个阅读器本身好用
2.有很多电子书可供选择
3.电子书可以很方便地得到
4.这些电子书的价格可以接受
这个就不仅是一个阅读器本身的事情,还涉及到购买流程和与出版社的博弈,但是索尼的失败就在于它忽视了后面的几项进程。不要说什么没有基础不可能,苹果跟唱片业原本也不搭边的,但是还不是搞出了iTunes商店,让iPod火了。
亚马逊做了几件事:
1.让出版商愿意合作,积累电子书的数量
2.让消费者买得起书,
3.设备直接连到商店,wifi下载,一分钟搞定
第三点是流程上的问题,就是要让消费者经历的环节越少越好。
把出版商搞定的重点是让它赚钱,只要赚了钱,自然就愿意合作。难就难在让出版商赚钱又让消费者觉得划算,这两者能接受的价格是不一样的。
索尼虽然有原本图书零售的基础,但是吸引出版商加入电子书的市场也不是那么顺水推舟的事情,它其实是牺牲了一部分利益的转移给出版商,来让出版商愿意出、消费者愿意买——比如亚马逊会有一部分书统一售价9.99美元,但是出版社只愿意给出五折的折扣,可能打折之后是13美元,那么这中间的差价就是亚马逊来填。
这个时候人们终于愿意买Kindle啦,哪怕它的性能和外观都不如索尼。
Kindle的赚钱的点其实是在转移的,在最初亚马逊亏本卖书,反倒是Kindle硬件稍微赚点钱。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亚马逊对出版商的话语权就越来越强了,可以压价了,这个时候硬件降价普及市场,靠卖电子书赚钱,你看到Kindle越来越便宜,Kindle上的书也越来越便宜,虽然一本书赚得不多,但架不住量大啊。
电脑里存了一张图:)
乱入的广告:微信公证号“创新广角镜”,看到商业的本质。
情怀
2007财年的信里说(开篇第一自然段!),kindle可以在线选超过11万本书,并且可以存下200本书,用户可以直接通过Kindle下订单,用wifi下载不超过60秒。而亚马逊上关于Kindle的评论超过了2000条(上亚马逊的网站,Kindle总是首页首屏的显要位置推广)。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又是智慧的载体!亚马逊只是把这个载体搞的能动了!
亚马逊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不需要书店,后来又告诉大家,这个世界可以不需要书。。
大家都知道亚马逊最早就是卖书起家,都是和书籍出版商的打交道的,并且书不同其它实体产品,是可以转换成无形去消费的。自从电脑的普及到文字扫描技术的成熟,E-Book的市场就逐渐起色。上面的知友也有聊到Amazon财报,说明他们对E-Book这块蛋糕的市场解读是有先知优势的。
Amazon网站初期有个按书的发货时间归纳的类目,一天内送达,两三天内送达、一到两个星期内送达,还有一个最有意思四到六星期内或者永远不可能,永远不可能的一般是绝版书。现在通过scan技术,E-Book在传播和制作上成本都大大降低,还环保,最关键1-Click就立即到你碗里来了,Amazon也没有物流的成本,对于读者是不是变的美好了一大点一大点。
对我这种经常出差的人来说,kindle是个好东西;
kindle 是个好东西
预见到了掌上移动终端的兴起,如果单单卖书,那和一般的网络书店又有何区别?也不存在差异性,独有的终端让用户和网站紧密联系在一起。
便携式平台,功能上类似于输入法类,可以让你熟悉他的存在,进而占领桌面,对于爱看书的人通过kindle对使用数据的分析追踪,更能有的放矢
延续卖书的思路
顺应tech大潮,就是mobile化。方式本来就是多样的,部分企业侧重于手机应用,部分侧重于电子书,对于amazon这样时时和版权打交道的企业,做kindle倒反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也许在不远的未来,这一切都是殊途同归,彼此相融。
People who are really serious about software should make their own hardware. – Alan Kay
根据One Click中的说法,整理一下Bezos做Kindle的原因。简言之,iPod是直接原因。
电子书的概念70年代就提出来了,90年代开始有专门的电子阅读器产品出现。2002年开始大厂商和出版商逐渐开始对纸质书进行电子化。从94年开始卖书,Bezos对这个概念肯定不陌生。如果站在2002年看电子书,Bezos的看法应该与大部分人相差无几。按照他一贯以来分析问题的风格,我猜想他会比较一下电子书的优势和劣势。大概的优点在于:
但缺点和挑战显然也是有的:
优劣相抵,即便所有人都认为电子书是阅读的未来,Bezos也并未立即就着手准备电子书。
但2003年,iPod的出现完成了那临门的一脚:电子书相对于纸质书,恰恰就是数字音乐相对于唱片。Jobs已经摆平了所有的挑战,iPod+iTunes就是上面所有问题的正解。对Bezos来讲,这是个好消息,意味着大事可期了,但也是个坏消息,Apple盯上电子书可能不会太晚。无论是好是坏,电子书都得上马了。
于是Bezos开始招兵买马,并于2004年秘密成立团队开始研发Kindle,并针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
三年后才推出Kindle,我想Bezos心里面应该也是担惊受怕了不少。即便如此,iPad仍然成为电子出版行业一个不可忽略的渠道。再想想看,iPod推出的时候,Apple对唱片业的地位远逊于Amazon相对于出版业。论起创造力,Jobs实在高出Bezos一个级别。
—-
修改记录:删掉最后一句”Kindle最终还是不敌iPad”,这个结论来自之前看的一个投行报告,未经确认,结果评论区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因为amazon并不公布kindle销量,所以没人知道ipad是否对kindle销量有负面影响。但最近看到CBN Weekly的一个文章(等待整合者),援引了花旗银行的数据,应该比较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