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品牌已老化,如何通过营销逆袭?

有哪些品牌已经老化,但是通过合理营销方式逆袭的案例?背后都采取了哪些策略? 追加一句,建立子品牌不算。

评论 ( 20 )

  1. 半瓶子晃荡的不行,文案的装逼懵懂让我十分膈应

  2. 从前有两兄弟感情很深,他们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两兄弟相依为命。哥哥结婚成家后就与弟弟分开在过,他们各种各的地,收获的粮食也各人存进各人的粮仓。可是只有一个粮仓,哥哥就用木板从中隔开,兄弟俩一人一半。

      一年大旱,收成比往年要少了七、八成。夜里,弟弟想到哥哥有妻小,负担较重。而自己一个人,好应付。再说去年自己的粮食还剩了些,认为应该分一些给哥哥。因此就偷偷地将自己仓里的粮食,转了一些到哥哥的粮仓里。

      而哥哥想到弟弟还是单身,媳妇也还没接进门,一个人种地又辛苦,必须为未来打算。自己已经成家了,孩子也不小了,人多力量大,有什么事也好过。因此也趁夜里偷偷地将自己仓里的粮食乘进弟弟的粮仓里。

      翌日清早,兄弟俩彼此看到对方仓里的粮食都没有增加,到了夜里又继续重复前一晚的做法。

      如此持续了三个晚上,到了第四个晚上,两兄弟终于撞到了一块儿。二人都被对方吓了一大跳,当互相看清楚是谁后,都放下了手中的簸箕,抱头痛哭。

    【大道理】: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真心的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止是血弄于水的亲人,更包括那些需要帮助且我们不曾认识的陌生人。

  3. 好精彩

    两大阵营

    花钱买热闹

    花钱凑热闹

    买热闹的要注意选好池塘

    凑热闹的要注意逢场作戏

    品牌老化?

    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

    集体记忆本就是营销的切入口

    80后90后早就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他们在意的只有他们自己的存在感

    强行定义80后和90后的兴趣和行为是自我设限,自我免责的常规手段

    只要曾经是品牌

    想要利润?想要客户?想要影响力?

    还是……

    其思考的重点在品牌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逻辑是否符合商业规律

    品牌的年龄和赚钱能力无必然的关联

    具体得失取决于操盘品牌的“人”

    谨慎定义品牌是否老化

    营销逆袭的对象,目标要明确。

  4. 2017年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去谈如何营销是解决不了问题,问题不是出在营销,是老化。而老化的问题不是营销可以解决的。

    首先得找出品牌老化的问题

    很多品牌老化,本质问题是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问题原因是跟着原本锁定的消费群体一直往上走,然后走进胡同。很多品牌有一个误区,就是一开始锁定了消费群体后,就一直跟着这个群体走,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举个例子,锁定85-90后的人群,随着时间推移,这个人群是流动的,过去五年的这个人群跟五年后的这个人群不是同一批人,特质已经发生变化,而品牌还用过去五年的方法去做市场,这就导致了越做越老,因为企业跟着最初的消费群体正在一步一步的变老。

    正确的是锁定消费群体后,需要不断的跟紧时代,抓住这个时代的消费群体的特质,互联网起来就要跟上,电商起来了就要跟上,新的文化和价值观起来了就要跟上,新的潮流趋势起来了就要跟上。就像耐克那样,很老的品牌,但一直紧跟时代,从未老过,不管你锁定哪个消费群体,都先锁定这个时代,任何品牌错过了时代,再想重现辉煌那是很难的。

    营销并不能解决品牌老化的问题

    营销只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救不了你多久,顶多昙花一现,类似的品牌就是美特斯邦威,用营销打造了一个时尚时尚最时尚的口号,然后呢,赢得了一时的反响,营销动作一停就有没反响了。

    需要先整理好内部,品牌升级先产品升级,形象升级,定位升级,理念升级,渠道升级。布置好后勤动作再通过营销去亮相传播才有再次激活的可能性。

    最后谈谈如何营销

    品牌老化的企业要从新逆袭千万不要做事件营销,这条路不会长久,老化的品牌逆袭只有一次机会,非常宝贵,重复的营销,品牌好感度只会越来越低,这个时代的消费群是敏感的,让他们发现品牌在试图欺骗他,就没戏了。

    可以往品牌故事的方向走,诚恳的态度,是打开对话的前提,类似最近的网易云音乐的营销活动就很好,但前提是他们已经累积了很久的升级后才开炮,这样成功的几率很高。

    以上,很多观点只是一个概览,具体的解决方案需要具体的信息才能争对性探讨。

  5. 可以尝试软文推广营销重塑品牌形象

  6. 就快消行业而言,品牌老化导致销量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消费者变了:
    已经成熟的品牌消费者多为60-85后,而新兴的消费群体85-90后的占比越来越高,这部分消费者
    并不一定买老品牌的帐。

    2、需求变了:
    老品牌多兴起于物质不发达时期,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仅为产品本身的刚需,对其附带的感情诉
    求、高品质需求和差异化需求并不迫切

    明白了这两点,我们也采取相应的策略:
    1、品牌定位年轻化
    品牌的靶向消费者转变为更年轻的消费者,通过邀请更年轻活力的代言人,更加活化的与时事热点相结合,更新更潮的推广模式,加大与年轻消费者的沟通。
    案例:李宁的重新定位、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TFBOY代言人

    2、产品高端化、差异多样化、情感化
    产品高端化:满足日益增加的品质需求,从快消的食品饮料行业,高端产品的销额占比也越来越高,成为各大品牌商的业绩增长点就由此可见一斑。
    差异多样化:快消行业的新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小而美的产品找到了她的忠实fans,消费者对各自的喜好有了不同的诉求。
    情感化:品牌是其身份与情感的身份证,消费者认同品牌,也往往意味着品牌带给他的愿景得到了其认可
    案例:可口可乐的昵称瓶和歌词瓶

  7. 先给“品牌老化”这四个字下个定义。
    1. 品牌知名度高。
    人家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个品牌,何谈老化。因此那些年代久远,但只在少数区域有认知的品牌不在讨论的范围内。
    2. 销量多年停滞不前。
    这会是品牌老化最明显的表现。那么必然也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
    3. 新的主力消费人群对该品牌缺乏认识。
    随着消费人群的转变,比如在中国,消费的主力从60,70后向80,90后转移的时候,不少品牌都面临新的消费主力人群对该品牌缺乏认知,或者认为该品牌土、过时的问题。

    ————————————————————–
    当年的可口可乐,New Balance等国际品牌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在中国,我作为营销界人士,也发现和听说过较多的品牌老化的例子。比如百丽(指品牌),让现在的白领觉得是妈妈辈穿的鞋子。比如七度空间,以前的定位是少女卫生巾,十几年过去了,发现买七度空间的都成了老少女,新的少女都不买七度空间了。

    那么,如果通过营销让老化的品牌重新焕发生机?
    (先说一下,本人任职于某营销类的咨询公司。我所有描述的案例都是来自企业的、真实的、一手的消息。不信就算了。)

    看到楼上的答案,抛出了许多虚头巴脑的概念,空谈多少比例的老品牌逆袭了,基本停留在说了跟没说似的阶段。

    其实老品牌也好,新品牌也好,区域品牌也好,想要通过营销逆袭,都脱离不了营销这件事的本质——即做市场细分,然后通过研究消费者心智,找到消费者购买该品牌的理由。围绕该理由形成4P营销组合,再进行大规模的品牌推广。

    我想通过案例来说明,如何通过营销帮助老品牌焕发生机,想来想去最符合的案例大概就是百雀羚了。

    ————————————-我是进入案例的分割线———————————————

    在我和我的哥哥姐姐的心目中,百雀羚就是蓝色小铁罐面霜,还有很滋润的身体乳,很保湿,但有点厚重。
    在包装上,有一只很经典的鸟的形象和复古的字体。

    百雀羚确实是当年旧上海时代最经典的国货。创立于1931年。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了。
    在我小的时候,奶奶,舅妈,姑妈的化妆镜前面都会摆一盒百雀羚的面霜。
    你问我们这些80,90后的孩子,我们都听说过百雀羚这个牌子,但我肯定不会买,因为在我看来它有点过时,老气,不是我们这个年龄用的。

    百雀羚公司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百雀羚多年来只有一个系列,就是经典系列,蓝色小铁罐。销量多年停滞在几亿(保密)徘徊不前。购买的人群基本都是40,50岁的阿姨群体。百雀羚品牌面临严重的品牌老化问题。
    于是在09年,百雀羚公司看中了草本护肤的这块市场,欲推出了草本系列的产品——百雀羚草本。在草本护肤市场,相宜本草和佰草集打的都是草本的概念,销量都挺不错的(ps:两者价位段不同)。
    但百雀羚公司有个疑问,百雀羚品牌是否能够通过百雀羚草本系列的新产品提升销量,打破品牌老化的障碍。如何回答这个疑问,是需要对消费者进行研究。只有了解未来百雀羚的消费主力人群对百雀羚品牌的认知,才能回答此困惑。

    由于百雀羚草本的定价在50-100元左右。其消费的主力人群基本可以确定为年轻的学生和刚工作不久的白领群体。市场层级主要在县级和二三四五线城市。
    消费者调研的结果显示,该消费人群对百雀羚的认知就是形象陈旧、油腻、便宜的老品牌。
    随后对购买草本护肤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调研,发现消费者购买草本护肤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觉得草本护肤弱化了化学和科技等概念、选用的材料比较天然,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刺激性小,不伤害皮肤。

    那么如果百雀羚推出一系列草本护肤产品,是不是也无法扭转消费者对百雀羚品牌过时、油腻的认知呢?是不是要推出一个子品牌,掩盖掉百雀羚品牌的痕迹呢?答案依然要从消费者中寻找。
    消费者调研的结果显示,消费者认为草本的概念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草本护肤品由一家历史悠久的中国老品牌推出并不会违背消费者对其的认知。

    同时,看看竞争对手。佰草集的价格在100-300左右,主要渠道在百货柜台,并不与百雀羚草本直接竞争。且佰草集品牌的销量大多来自华东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听都没听说过佰草集。

    而相宜本草,本来比百雀羚更具名称的优势,却与消费者的心智作对,打出了“快草本”的概念。要知道,草本概念的劣势就是起效慢,这是消费者认知中固然存在的,消费者认为草本本来就是见效慢的,像中药一般。相宜本草为了弥补自己产品的劣势,硬生生地地与消费者的认知作对,莫过于作死。
    因此,百雀羚草本有机会占据该市场细分领域。

    在确认该市场机会值得投入的时候,百雀羚草本的品牌定位就需要像疾风骤雨般打消费者的头脑中。
    在化妆品行业大广告拉动的营销方式下,百雀羚连续三年投放中国好声音的特约。“百雀羚草本,天然不刺激”的广告语和鸟叫的声音,都快速简单的在消费者头脑里留下印象。
    配合草本的概念,百雀羚以前经典的包装肯定是不能再用了,蓝黄配色的小铁罐设计不符合目标消费者的审美,也不符合草本的概念。因为百雀羚草本的包装采用浅绿色,模仿草的颜色,让消费者很容易联系到草本、天然等概念。
    ——————————我是讲完案例的分割线—————————————————-

    让老化的品牌逆袭,并不是你搞个什么新媒体营销活动,微信里弄个H5就能够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我见过太多企图通过新形式,换汤不换药的卖老产品的例子。承接我开头说的话,销量不前,品牌老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给现在的消费者一个购买你们品牌的理由。也许是你的鞋子设计太老气了,款式不符合80后消费者的需求等。这些都需要研究,并不能因为我这个品牌年代久了,买我的人年纪大了,就一概而论觉得就是品牌老化了导致现在没人买了那么企业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买我?现在年轻人的需求是什么?

    说白了,品牌本身老不老,不重要,企业不该过度关注于此,这不是本质问题。
    你想想王老吉品牌还不够老么,现在不照样卖的很好?
    我之所以不拿王老吉举例,就是因为王老吉之前只是个区域品牌,除了广东和温州消费者以外,全国大部分地方的消费者压根就不认识你这个品牌。
    但是当你王老吉走向全国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营销界人士认为,“王老吉”这三个字太土了。这不就是一个典型老化的品牌么?
    王老吉的成功也是一样,从营销的角度,找到了“预防上火的定位”,也就是消费者购买王老吉品牌的理由。该理由符合现代消费者“防上火”、“健康生活“的需求。
    09,10年时期,随着王老吉在全国范围内的强势推广成功,喝王老吉在年轻人群体中成了一个时尚和流行,反倒是喝碳酸饮料成了过时。在我们往后的市调中经常发现,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敢承认自己爱喝碳酸饮料。所以成功之后,光环就会随之而来。

    其实步步高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老品牌逆袭的案例。但是不符合题主的问题。步步高公司推出的Oppo和Vivo品牌显然是非常常规的做法,毕竟,比起在老化品牌本身中寻找市场机会,有可能会违背消费者认知,显然冒的风险更大,更加需要企业慎之又慎。

  8. 我看到上面那么多人在评论这的那的,我想知道到底知道品牌是什么的人有多少?

  9. 关于这个问题,内内第一反应想到的也是百雀羚。前面Jenny zhan讲到了百雀羚对市场的定位及竞争对手的分析,内内想补充说说百雀羚在营销上的分析。

    本文是内内对“百雀羚品牌年轻化之路”的观察,首发于《商界评论》杂志2016年2月刊,转载请注明出处。原篇幅略长,此处有删减。

    创立于1931年的美妆品牌百雀羚,如今已经85岁高龄。2008年以前,人们谈起百雀羚时,想起来的还只有那款铁盒香脂。七年后,2015年7月,一份《2015中国化妆品品牌50强》榜单里,百雀羚高居本土品牌榜首,其年零售额已直奔120亿元。

    如何甩掉传统的包袱吸引新一代人的目光?表面上,百雀羚的营销主要是借助电视广告与客户沟通。但功夫在细节,百雀羚将“年轻”、“关怀”等诉求做到了实处,制造了许多的“内容”口碑。

    营销的源头是产品本身

    为了摆脱传统老式国货品牌的帽子,百雀羚从2008年开始推出草本系列护肤产品,并启用全新的品牌定位:草本护肤。一方面,消除人们对老国货产品的固有印象,如香味过于浓郁,质地不够清爽等;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追求。

    国内不少护肤品牌打的都是“草本”概念,如佰草集、相宜本草等,因此百雀羚想要用品牌定位区隔同属性品牌,让“天然不刺激”的“温和护肤”诉求更清晰更直白,在众多的草本品牌里,找到一个更加独一无二的点来脱颖而出,而不陷入“草本混战”之中。

    为了强化百雀羚“天然好草本”的品牌调性,今年7月份,百雀羚与微博上科普界的翘楚@博物杂志 合作,真实和自然混搭,一系列贴着#花YOUNG百出#标签的海报和文案,将一阵不一样的清新文艺风刮遍社交媒体。

    2013年11月,百雀羚天圆地方瓶系列新包装获亚洲规模最大的广告创意大奖“金投赏”金奖。这个系列原本是百雀羚为进一步结合产品理念而设计。一方面,跟“天然安全、草本护肤”的品牌思想相契合,另一方面,对产品包装赋予“天人合一”这样可传播的故事性概念。这对消费者来说,同样是一个口碑扩散的源头。

    百雀羚在产品上的成功,严格意义上并非“定位差异化”的成功,而在于抛弃历史的包袱,跳出原有的框架,大刀阔斧地实现产品创新。进入电商领域后,百雀羚推出“三生花”“小雀幸”等风格突出的产品系列,将目光瞄准互联网年轻用户,大受欢迎。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对产品进行较为彻底的革新,但是在品牌理念上,百雀羚并没有抛弃历史的资产。重新提炼出的“中国传奇,东方之美”的品牌理念,也是基于原本理念的升华。百雀羚经典东方之美的形象,仍然是其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产。

    娱乐营销攻占年轻消费者

    在国际品牌高举高打,国内护肤品牌全面退守的境遇下,百雀羚要提升品牌影响力,面对更多的是来自国际品牌的巨大竞争压力。所以在明星代言的选择上,百雀羚也是煞费苦心。

    回顾下百雀羚近五年的英雄路。2010年,百雀羚开始启用莫文蔚代言草本护肤系列,迅速打响品牌革新后走向市场的第一枪。随着代言广告的热播,沉睡在消费者心中已久的经典百雀羚似乎一夜之间“复活”了。

    2015年,百雀羚斥资1.8亿元再度获得《中国好声音》第四季独家特约权。除此之外,百雀羚还斥资1.65亿元拿下快乐大本营首席特约,继续扩张娱乐营销的版图,足见其想要攻占年轻消费者排位的决心。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跨界合作,品牌的目的都是希望最大化覆盖合作方受众。百雀羚确立新定位之后,其目标消费者也变得愈加年轻。娱乐营销,自然成为品牌助其树立年轻化形象、与年轻消费群体互动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以娱乐营销作为传统品牌年轻化破局的案例并不少见。立白借《我是歌手》迈入娱乐化进程;飞利浦剃须刀植入《万万没想到》让年轻人感受创新;麦当劳借《小黄人》的萌元素打造快乐的品牌形象……

    同样是荧屏造势,与早期央视标王的密集式传播截然不同,现在的娱乐营销更强调结合当下网络互动营销环境下的点、线、面立体的多媒体整合传播,更尊重消费者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和互动,强调受众的参与感。

    激活“小人物”,善用普通人的力量

    不论是产品升级还是跨界合作的娱乐营销,都是为了透过载体去和消费者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声,每个人都是品牌的代言人。流于表面的迎合年轻人做的从来都是无用功,和用户真诚的沟通,重视普通人的力量,正是百雀羚在内容营销实践中能够打动人心的地方。

    电商渠道是百雀羚的主营战略渠道之一,相对于其他本土品牌,百雀羚较早在电商通路布局。2010年10月,百雀羚旗舰店在淘宝商城正式开张。近两年来,百雀羚在电商护肤领域一直保持着第一名的位置,表现不俗。

    但百雀羚在电商领域的成功,除了先入为主和产品自身的优势之外,还有一个更值得学习的秘密:善用普通人的力量。

    2014年三八节前后,百雀羚迎着“互联网思维”的风口做了一起有趣的事件,让当时的天猫电商平台一天内取得了380万元的成绩。

    2014年2月28日凌晨,大家发现百雀羚店铺的店招、首页轮播图、宝贝页顶通等店铺最显眼的地方全部悬挂上了“选择百雀羚,美过黄永灵”的广告牌。一夜之间“黄永灵”铺天盖地,紧接着,客服每天都被无数消费者和同行询问黄永灵的身份。

    10天之后,黄永灵身份正式揭晓:既不是明星,也不是大美女,而是百雀羚旗舰店的一名文案。从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到幽默自信,成为团队名副其实的开心果、公司男同事们公认的“司花”。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故事,就是为了达到最终的品牌效应——贩卖“自信”。这种普通人的自信往往比大明星更容易打动人。

    2015年“双十一”,百雀羚推出了一个神奇的“万万没想到”部门,这个部门的职能就是收集从客服那里得来的用户信息,然后筛选进行满足。比如说,客服知道某个用户马上就要结婚了,于是就在给这个用户寄去产品的同时,也寄送一份桂圆、莲子、花生、红枣等有寓意的礼盒。据说,这个用户收到礼盒之后专门去找当初对接的客服,甚至邀请她来参加自己的婚礼。

    一个被品牌关怀过的“小人物”更像一枚散弹,他会被触动,进而帮助品牌去主动做传播。这种熟人间的推荐比起粗暴的营销账号可信度更高。口碑的效果是惊人的,爆发力量也十分可怕。“双十一”当天,百雀羚最终以日销1.08亿元的成绩成为天猫化妆品类目NO.1,而去年同期的销售额仅为3800万元。

    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百雀羚年轻的,渴望和受众平等沟通的全新品牌形象的树立。今年,百雀羚在品牌形象和销售上实现了质的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精心累积后的爆发。

    老品牌之“老”,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固步自封。想要重新吸引新一代的年轻人,必须要给自己下一剂变革的“猛药”,从产品源头、营销方式上做变革,从而与年轻人交朋友。找到共鸣,形成互动。

    ——————————————————————————————————-

    案例讲完,自我推广时间到

  10. 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正值年轻。

    所以,对品牌来说,常常是站在时代的路口,迎来送往一拨又一拨年轻人。

    这其中许多品牌不得不对抗这样的事实:品牌衰老。本质问题在于让上一拨年轻人产生强烈共鸣的诉求,再挑逗不了新一拨年轻人的心。

    它是一场对抗品牌自身老化的行动,旨在延长品牌生命周期(导入-成长-成熟-衰老-复活)的第三阶段“成熟阶段”,并在“衰退阶段”获得重新增长,重塑品牌形象,激活品牌资产。在消费者嫌弃你老气过时、快要抛弃你的时候,重新以契合时代的新形象、新产品获得认可,并吸引更年轻的消费者。

    大公司的市场部现在每半年举行一次workshop,邀请第三方机构参与讨论,年轻人究竟想要什么东西。因为毕竟年轻消费者是品牌未来发展的保障。

    年轻人不仅是家庭消费的核心,也是整个社会消费的主流力量,甚至今天的年轻人(8090后)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与承担的责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今天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可以成为数十亿市值公司的掌舵人,一位青年创业者可以用不到10年的时间积累以往需要几代人累积的财富。

    当然这么富有的年轻人只是极小的比例,而大趋势是这样的:

    不可忽视的事实是,80、90后渐成消费主流,他们代表商业的未来。

    这群年轻人们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全球化加速中长大。到现在80、90后刚好是 25 到 35 岁的年龄,在全球,他们有个普遍的称呼为“年轻消费者”;在美国,他们被称为“千禧一代”;而在中国,他们成长为了中产阶级。

    同时具备了蓬勃的物欲与理智的消费观念。

    没有经历稀缺之苦,以及因财富的增长有着比上一代更强大的消费欲望和能力,花在休闲活动和旅游上的时间更多,对于高端产品和服务更有需求,国际品牌和网购也受到这一群体的青睐。

    同时因为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多开阔眼界的机会,作为消费者,他们不仅最具活力和创造力,也更加理性成熟。

    他们要的不是生活,而是生活方式,倡导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内外兼修的品质生活–外在形象的维护除了妆容个性、穿搭有范还有健身塑形;内涵提升除了旅行开阔视野,还要书籍慰藉心灵……

    要拓展这一年轻消费者市场,品牌但凡耐心一点,都可以说事无巨细:大到他们是如何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小到聊天最喜欢用哪个表情;“23333”又到底代表了什么。

    下文将从价值主张到售卖渠道几个方面梳理,聊聊如何攻陷这一群体。

    1.没有不叛逆的年轻人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不会顺从当下的设定,都希望改变现状以标榜这个世代的存在感,所以叛逆与颠覆似乎与身俱来,8090自然不例外,而且表现得更加强烈——反叛、勇气、真我。

    8090后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关注自我”,强调个人主义,追求更COOL的文化。不像更年长的一辈,90 后更容易受到同龄人的影响,而不是权威人士。

    所以他们怎么理解产品、生活和自我之间的关系?

    反映真我,保持真我。

    也许你可能迅速想到了自恋的他们每天不停地更新社交网络账号的状态刷存在感,同时不断PO出自拍照片。

    如果仅仅给他们贴上自恋的标签是远远不够的,自信和自省或许更能定义他们。自信和自省表现在他们能关注内心需求,反思自我并能够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77%的18岁至29岁的年轻人认为,应该了解自我并满足自我需求。比如去不同地方旅游,尝试不同职业及生活方式,以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好恶,才能真正保持自我。所以可以看到有那么多年轻人拒绝了有保障的工作,冒险去追求自己的创业梦,除了大环境的利好,创业潮的推动,其中很重要的在于自我追求的精神鼓舞。

    “自由”、“梦想”、“爱”等贯彻“爱与终极信仰”这种普适价值偶尔挑逗一下年轻人,是可以神经兴奋的。但是并不需要24小时随时注射。尽管年轻人有的时间和激情,但同时资源和阅历又是有限的。每个个体在近似空中楼阁的“自由”和“梦想”面前尽显无奈。“自由”和“梦想”往往会被“然并卵”溶解掉,“自由”敌不过“世界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梦想”还常常被调侃说“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呐”。

    所以那些充满“勇气”(比如“敢”、“去野”、“挑战”)以及鼓励“创造性”的品牌备受年轻人的青睐。8090是相当安逸的一代,从小到大没有遭受过大的波折,必然养成了享乐主义。“去野”、“挑战”刺激他们,只有迈出生活的舒适圈,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然而,即便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也同样渴望同类和分享。

    他们独立思考,但又渴望得到关注;既强调自我,又寻求认同;既标榜个性、独立,同时又渴望同类;既不想被定义,又需要彰显自我的标签。

    而此时,当社交网络、移动互联撞见8090,迸发出美妙的化学反应。

    陌生人社交的市场很庞大的目标群体来自年轻人。在豆瓣或者陌陌这样的平台上和陌生人倾诉,没有利害冲突,也没有情感需要附着的压力,不用过度担忧自己说话后会产生的影响,更有忠于自我、深层面对自我的欣快感。

    2.好好说话才没意思 如何与年轻人愉快聊天

    80、90后特别是90后偏好表达与建议,移动互联时代每个人都拥有了一个扩音器。

    由此诞生了基于情感互动和价值认同的新消费需求,弹幕网站、暴走漫画等均是参与感消费的典型。8090也构建起自己的话语体系——“2333333”、“然并卵”、“污”……弹幕、表情宣告了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存在。

    品牌也深知,用年轻人的话语体系更容易使话题发酵和有代入感,降低热点制造成本也会是意外收获。当“逗逼”渐渐成为一种魅力指向,于是不少品牌开始开启贩贱卖萌模式。

    萌——出自日本语。在日本动漫当中,充当毒舌和“犯贱”的角色从外表看过去必须是“萌”的,不然这种“贱”的特点可能会让观众感到反感。品牌营销活动中如何拿捏好这个尺度还是需要很大智慧的。

    贩贱?卖萌?怎么演主要看气质!拼的不止是演技还有实力。

    麦当劳叔叔露出两颗牙齿,双手在胸前摆出一个爱心手势问你“约吗”这个有点打擦边球的问题。同时也会看到在另一个表情中,薯条、可乐和汉堡这3件麦当劳经典产品都举起来小手“约,我们24小时约”。这契合了麦当劳24小时营业的服务理念。

    昵称瓶、歌词瓶可口可乐也变了花样和年轻人沟通。

    卖周边的故宫文化服务中心——故宫淘宝卖起萌来也没把底线当回事。

    品牌可以继续坚持一本正经,但很有必要担心你的年轻消费者都被那些“不好好说话”的竞争对手抢走了。

    3. 你长得好看说什么都对

    “控”出自日本语(con),取自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东西的人,比如颜控、声控、手控等。颜控——极度重视长相、样子的人。

    从今天起,做个颜控!“高颜值”是接近年轻人的先决条件。

    除了看人必须看脸,产品界也因为颜值高低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鄙视或者赞美。大至家具、家电小至手机、吃的喝的,用的顺手或吃的放心是基本,年轻消费者对形状、质感、配色越来越主张用研究感受世界,挑剔是一种美德。并且这种颜值歧视无所不及“APP实用又怎样,icon太丑我就会删,实在要用,像QQ这样丑就放在第二页”

    对于品牌来说,包装、页面、LOGO都是品牌的脸面,提升颜值是第一要义。

    当然如果还能兼具其他功能在年轻人眼里就更COOL了,比如韩国星巴克“Take Out Your Garden”,将原本要作废的一次性外带杯DIY成可以随身携带的盆栽,在杯托上拴一包种子,再免费送点土,消费者只要扫描杯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操作指南。活动火爆到“冲出”了韩国,引发了全球 51 个国家,超过 9.7 亿人在社交网络狂欢。

    或者彰显环保主义精神,如麦当劳已经换了新包装,还宣布要在 2020 年完成全部包装都用 100% 木材纤维制作(用在纸巾、杯子、包装袋、盒子、托盘纸上),原料为回收利用或来自受认证的森林。

    4.好玩才在一起 花式跨界玩转年轻人营销

    如果品牌觉得在搞定年轻人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和一些个人或者平台合作,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年轻人的想法。

    这样的独立创作者或平台,被叫做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他们熟悉年轻人的沟通方式,在社交网络上有稳定的拥护者。

    比如麦当劳找来了拥有不少粉丝的表情厂牌“小崽子剧场”,邀请其创作了一幅名为“如果古代有麦当劳”的漫画以及一系列表情符号。

    类似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还可以在ACFUN、BILIBILI这些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平台上找到。总之只要品牌想和他们一起嗨起来,可以变了花样的玩跨界。

    再如为年轻化焦虑着的汽车品牌商们,同Uber和“滴滴”越发亲近了,要知道用Uber和“滴滴”的年轻人们目前还没攒够钱买车,被逼经常打车。奔驰竟宣布和 Uber 合作在上海推出一键呼叫直升机服务;林肯也和“滴滴”一起推出了“滴滴轿车林肯套餐”。炫酷的别克借助 “ILLUMI RUN 炫彩夜跑”,办了场“帅跑夜色”活动。

    5.开启数字化生存模式

    毋庸置疑的是,品牌们更多的广告花费也流向了数字媒体,新媒体作为购物过程中的信息来源越发重要了。除此,更重要的是年轻消费者们也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和移动端买买买了。

    连一向高大上重视实体店体验和服务的奢侈品牌都触网了。一个又一个奢侈品品牌进驻电商,不仅是天猫,还有 Net-a-Porter 这样的平台。根据贝恩咨询发布的报告,2015 年奢侈品电子商务市场的占有率增长至 7%。

    还有,似乎无法快递的汽车也触网了。

    阿里汽车双11推出的整车特卖价格突破了行业“底线”。天猫“双 11”
    则给凯迪拉克带来了巨大的曝光机会,据淘宝指数,它在开始预热的 10 月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峰,在 11 月也有一个小高峰。

    甚至,故宫也开始淘宝了。一家卖故宫周边产品的店活活把自己作成了网红,成功地吸引到了年轻人的注意,笼络了成千上万粉丝。

    总之,并不是为了年轻而年轻,而是品牌在市场研究和未来战略部署的基础上,锚定了年轻化这块市场,然后才能有的放矢,从产品形象到售卖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年轻化。

  11. 如何让品牌变年轻即变酷?这是一个困扰很多营销人员的大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些严肃的产品经理、营销总监和CEO们,能关起门连开3个小时的会议,围绕大量所谓趋势报告和广告提案来寻找洞见。直到午餐时间送来披萨,他们才能暂时摆脱这个难题的折磨。

    那么,如何让品牌变年轻变酷?

    在李叫兽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业界普遍的解决方案:

    • 找更热门的代言人

    • 把“酷”这个字融入文案

    • 各种短期的营销花招和天花乱坠的广告语

    • 主打90后年轻群体

    • 发布更好的产品

    • 发布颠覆性的科技

    实际上,各种品牌商找出的上述解决方案虽然很符合直觉,但是都不能解决问题,至少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找到更热门的代言人并不能让你的品牌变酷

    很多品牌为了重新变酷,直觉上想到的方案是找一个更热门的代言人,但这其实无法解决问题。

    (图:新的代言人让品牌变酷了很多吗)

    只要你想一想就会发现,明星代言人并不是让品牌变酷的原因——否则当年刚创立品牌的时候,连代言人都没有,为什么用户还觉得它很酷?

    把“酷”这个字融入文案并不会让你的品牌变酷

    (图:看到“酷爽”后,你真的感觉到了酷爽吗?)

    “酷”是你带给用户的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文字,把“酷”这个字加入你的产品名、slogan和文案,并不会让你的品牌变酷;就像你想让别人觉得你很有钱,那么你的做法并不是发朋友圈说“我很有钱”,而是在自拍照中显露一下百达翡丽的名表。

    因为我们往往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而不是通过这个人如何描述自己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所以,单纯说“酷”,没有用。

    甚至,任何短期的营销花招和天花乱坠的广告词,也不会让你变酷。

    一个老化的品牌,向小米学习,找最好的社会化营销团队,来一次刷爆朋友圈的“晒下巴抢红包”活动,就变酷了吗?

    这样做,只不过相当于给脱落的墙皮刷上新漆而已,没有解决本质问题。

    主打90后年轻群体,改变品牌的定位人群,也不会让你变酷。

    很多营销专家认为,品牌老化是因为品牌主打的消费群体老化,如果我们重新定位成现在年轻一代的90后群体,我们的品牌肯定非常酷!

    所以,他们把营销团队换成纯90后,学着90后的方式让官微发搞笑gif图,然后主打年轻一代的品牌形象,这样就让品牌变酷了吗?

    当然没有。因为品牌老不老和消费者老不老本质上没有关系。

    一个做老年人拐杖的品牌照样可以很酷,一个90后学生的书包品牌照样可以很土。

    李宁前几年为了让品牌年轻化,把slogan改成“Make the change”,主打90后形象,这让品牌变酷了吗?当然没有,实际上当时的这个策略基本上把李宁品牌毁了(丢掉了原有的定位优势)。

    总之,变“嫩”和变“酷”是两回事,Jeep越野车并不主打年轻群体,但仍然被人感觉很酷。

    上面方法不行,那产品端的呢?

    发布更好的产品,并不会让产品变酷。

    大部分曾经酷过的品牌,当初的产品比现在可烂多了,这并没有影响它很酷。

    联想电脑每年都进行技术革新,每年发布的新品这么多,联想电脑很酷吗?

    实际上,甚至单纯研发和发布颠覆性的科技,也并不会直接让品牌变酷。

    说了这么多条路都不靠谱,面对“如何让我们品牌变酷”这个课题,营销经理们可能已经开始放弃了,所以他们抱怨:“品牌酷不酷其实和我们营销部没关系,只要公司研发出像AlphaGo这样的黑科技,自然很酷,没有的话,我们再努力也没什么用。”

    这种论断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把问题推给技术部门”这样不负责任的心态,而是颠覆式技术本身就不是直接导致品牌变酷的原因。

    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技术颠覆性肯定超过当年的黄太吉煎饼果子,但是并没有让这么多粉丝感觉“很酷”。

    我们之所以经常觉得推出颠覆性技术的公司很酷(比如特斯拉),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技术本身使得一个公司很酷,而是新潮的技术经常能够给公司带来“另外的价值”。是“另外的价值”,而不是技术本身,让公司显得很酷。

    这个“另外的价值”是什么?

    既然上面业界的普遍做法,无非都是落入俗套的表面技巧,那么什么才是让消费者觉得一个东西“很酷”的真正原因?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酷”(Cool)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们把“酷”与“崇拜感”、“豪华感”、“自豪感”和“时尚感”等近似意义做区分,那么所谓的“酷”,其实就是“当一个人面临某个与常规不一致的事物时,产生的积极主观的感受”。

    “周围的同学要么就很懒惰成绩不好,要么就拼了老命学习才有好成绩,而王二狗整天不努力学习,也回回考年级第一(与常规不一致),我们觉得他很酷。”

    好了,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接受下面两个最重要的关于“酷”的结论了:

    结论1:

    如果品牌形象与常规不一致,消费者就会感觉到这个品牌是“酷”的,而且即使消费者不熟悉这个品牌,也依然存在“酷”的感觉。

    结论2:

    与常规不一样虽然能让人感觉到酷,但这是有条件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品牌违背那些“不合理却依然存在的常规”时,消费者才会感觉这个品牌很酷。

    比如当年消费者为了一首喜欢的歌曲,却不得不买下一整张CD。这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也让众多消费者感觉到不合理,某品牌打破了这个常规,就会让消费者感觉很酷。

    这个“某品牌”就是当年的iPod。

    根据上面两个结论,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品牌的“酷”:

    所以,品牌如果想要酷,要做的就是:不遵守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常规。

    而之所以有人觉得一些颠覆式科技产品给人带来“酷”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因为科技本身让一个东西变酷,而是某些科技带来的这个“另外的价值”——打破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常规。

    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所有被试者分成4组,让他们判断下面这个服装品牌酷不酷:

    (图:ROIKU坚持蓝色!)

    在看这个服装品牌的海报之前,这4组被试者分别读到了不同的故事:

    故事1:

    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穿上蓝色衣服,以悼念曾经保卫城市的士兵们。

    故事2

    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被要求穿上蓝色衣服,以缅怀祭奠一个过去的腐败独裁者。

    故事3:

    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穿上白色衣服,以悼念曾经保卫城市的士兵们。

    故事4:

    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被要求穿上白色衣服,以缅怀祭奠一个过去的腐败独裁者。

    读完了故事后,这些被试者需要根据问卷对品牌酷的程度打分。

    结果,读故事4的那一组消费者,认为ROIKU这个品牌最酷。

    在这一组中,消费者先读到了“市民被要求穿白色衣服以祭奠独裁者”这个不合理的常规,然后看到了ROIKU这个品牌声称自己“坚持蓝色设计”,打破了这个不合理常规,因此觉得这个牌子简直太酷了(品牌评分5.1)。

    与此相比,读到“市民被要求穿蓝色衣服以祭奠独裁者”的人,看到品牌遵循这个不合理常规,觉得该品牌迂腐陈旧,评分仅有3.96分。

    当然,打破常规不一定总是好的,如果打破合理常规,有时候会带来反价值——读到“市民穿上白色衣服悼念保卫城市的士兵”这个故事的人,再看到宣称“坚持蓝色设计”的衣服,对这个服装品牌的评分仅有3.59分(最低分)。

    在这个研究中,发现用户对品牌酷的感知分别是:

    打破不合理常规 > 遵守合理常规 > 遵守不合理常规 > 打破合理常规

    (请记住这个结论,它对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很重要)

    所以,“酷”这种独特的主观感受,不是时尚,不是豪华高档,也不是质量上乘,而是当我们面临某个打破不合理常规的事物时,自动产生的积极感受。

    因此,要想变酷(而不是单纯变时尚或者豪华),最好的策略就是:

    “打破那些普遍存在的不合理常规,并且想办法让消费者感知到。”

    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的时候,最开始并不是直接讲性能,而是讲整个业界的不合理常规。比如“智能手机其实非常不智能,很难用”、“在不同应用下,我们需要不同的键盘,但现在手机键盘都是固定的,非常不合理”、“触摸屏操作,手才是最好的交互工具,而不是触摸笔!”

    最初第一代小米手机推出的时候,很丑、很不好用、很低价,甚至很多人不会选择去买,但是大家都觉得它非常酷。

    不是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而是因为小米当时打破了某个不合理的社会常规——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是渠道为王,为此手机等数码产品很大成本花在了渠道上,导致配置不高,价格却很高。

    而国内的手机品牌因为无法摆脱线下渠道商的巨大利益纽带,导致即使在做电商卖手机,也无法降价(否则经销商不干了)。

    这是一个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常规,有人率先打破,我们就会觉得它很酷——不论它的设计有多丑、代言人有多low、产品有多不好卖,我们仍然会觉得它很酷。

    再比如之前中国人觉得洋快餐(比如汉堡三明治)比较高端,中国快餐(比如煎饼果子、肉夹馍等)比较低端,这显然是个不合理的社会常规——凭什么国人的民间快餐就不能有尊严?

    几年前,黄太吉推出高价的煎饼果子,打破了这一社会常规,即使很多人觉得它不好吃,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它很酷。

    一直以来,我们觉得一个品牌很酷是因为它用了很多营销花招(比如黄太吉用奔驰车送煎饼果子),然后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反差感、逼格、借势营销等,好像只要学会了这些流行的花招,一个品牌就能变酷了。

    但是这些营销花招其实只起到辅助作用,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放大和传播这个品牌的战略(比如用高价煎饼果子打破不合理社会常规),而无法成为这个品牌的战略本身。

    如果没有实质的行为和意义作为支撑,单纯的包装和花招,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觉得蝙蝠侠穿上蝙蝠衣很酷,只不过是因为蝙蝠侠用非常规的方法有效抓捕罪犯,而在这个过程中蝙蝠衣自然起到加成作用。

    而如果没有“用独特方式抓罪犯”这个行为,就一个普通的人穿上华丽的蝙蝠衣,大家不会觉得他很酷,反而觉得他很傻,或者仅仅在表演当代行为艺术。

    所以,如果想让品牌变酷,就不能总是想着用各种营销花招(不论是代言人还是重新定位成90后形象),而是要先问自己:有哪些不合理的社会常规,我如何去打破?

    打破这种常规的方式有很多种,即使你不进行任何产品上的改良,仅仅在营销活动上改良,都可能找到很多道路。

    比如之前可口可乐在迪拜发现异国来打工的工人每天辛苦工作,特别思念留在国内的老婆孩子,但迪拜电话费特别贵(不合理社会常规),因此可口可乐做了个营销活动打破这种常规——设置可口可乐电话亭,凭可口可乐瓶盖,可以免费给家里打5分钟电话。

    可口可乐瓶盖打电话http://v.qq.com/page/i/i/z/i017900pqiz.html

    这让很多用户觉得特别酷。

    再比如之前非常火的“全联生活美学”的例子。

    全联超市是台湾一个非常品牌老化的品牌,几乎没有人会觉得它很酷。但是它通过一系列打破社会常规的活动,让人重新觉得它变酷了。

    台湾的年轻人觉得去廉价的超市买东西丢面子,不认为节约是美德,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常规。而全联通过把“省钱”重新诠释为“生活美学”,打破这一常规——谁说省钱就很low很土?

    是的,台湾人觉得全联变酷了,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定位到了年轻群体,也不是因为文案很走心,而是因为它打破了某个不合理社会常规,然后靠文案等方式传播出来。

    同样,在自媒体界,让很多人感觉很酷的自媒体,既不是粉丝最多的,也不是思想最高深的,而是最多打破各种不合理社会常规的。

    罗辑思维一直在业界塑造一种很酷的感觉,用罗胖的话说“大家都会想跟他发生点什么”(这表达的确污了点),而罗辑思维其实粉丝不是最多的,名人效应也不是最强的,之所以产生这种“酷”的品牌效应,是因为罗胖不断地尝试打破各种不合理社会常规。

    之前广告圈一直存在“甲方过度干预乙方工作,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所以罗胖发起“甲方闭嘴”活动,暂时打破这种社会常规。

    之前大家觉得知识不值钱,肯定是免费的,知识工作者劳动价值不被尊重,所以罗胖发起知识付费的活动,打破这种社会常规。

    这些事件,不论最终成功与否,至少都塑造了“酷”的品牌效应。

    那为什么还有人骂罗胖,为什么在有些用户眼里,罗胖不是酷而是瞎折腾?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先回想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4种情况:

    打破不合理常规 > 遵守合理常规 > 遵守不合理常规 > 打破合理常规

    如果把这4个选项放到矩阵中,就是这样的:

    很多人对打破常规行为的反对,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人打破了合理常规,而不是打破不合理常规(是“希特勒”而不是“乔布斯”)。

    罗胖的甲方闭嘴活动,在一些人眼里是打破了不合理常规(甲方过于外行指导内行),自然让人感觉非常酷。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是打破了合理常规(甲乙方就应该多沟通,这是天经地义的,怎么能闭嘴),自然就不会觉得罗胖很酷,而是觉得“反社会”。

    回想下前面的心理实验:当被试者先看到“穿白衣服悼念为保卫城市而死的士兵”,然后看到主打蓝色设计的服装品牌时,对这个品牌给出了最低分,因为他们觉得它打破了合理社会常规。这在人心中的好感度,还不如墨守成规或者迂腐落后。

    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品牌,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罗永浩在营销中花费最大篇幅来讲自己是如何打破常规的(比如实体按键、对称设计、高价格等),但有很多人反而非常反感罗永浩的各种做法和个人言论,这是因为他们觉得罗永浩所打破的这些社会常规,很多是合理的——比如虚拟按键,很合理。再比如高性价比,也很合理。

    而故意打破用户感知中本身合理的社会常规,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酷”而是“反社会型人格”,反而会造成负面印象。

    而在另外一些用户眼里(比如罗永浩粉),罗永浩打破的社会常规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觉得罗胖非常酷,简直是比苹果还要酷的品牌。

    这是导致锤子手机评价高度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果你想让品牌变酷,要做的就是:

    赶紧拿手机出来关注威信:品牌趋势 回复苹果即可查看全文

  12. 故宫淘宝,全新的内容诠释+强大的新媒体营销。

  13. 老品牌营销逆袭,要先断开退路,升维蓄势,再降维打击。
    老化品牌营销逆袭,如同征服死亡赛道。

    ————升维蓄势开始—————

    升维蓄势,就是通过品牌联想、产品超值、触点触手、顾客行为的闭环,实现销额与品牌的螺旋上升,开创一片蓝海。

    1、品牌联想,脱胎换骨

    老化品牌逆袭,必始于品牌联想的脱胎换骨:先脱胎——撇清老化CI;再换骨——定义品牌联想。

    脱胎——撇清老化CI

    为何撇清老化

    时尚,本质是利用人类对群体认同渴望出售消费快感。

    老化品牌恰恰相反,让顾客与她妈产生群体认同渴望、为与他妈为相同CI(形象识别,由理念、行为、视觉)产生消费快感,是对顾客、他妈的侮辱。

    如何撇清老化

    八零后要「酷」,九零后要「自我」,何妨——

    1、说酷/自我的话,例如「选择百雀羚,美过黄永灵」;

    2、做酷/自我的事,例如「百雀羚北纬30° 琥珀计划」;

    3、换酷/自我的皮,例如「百雀羚三生花护手霜礼盒」;

    弹、弹、弹、弹走老化。

    换骨——定义品牌联想

    利基培土

    利基市场,就是一块小容量、大潜力、无巨头、罩得住的沃土。

    想想你的女友。是不是小容量(就算女人如衣服,志玲姐姐也是你穿不起的牌子);大潜力(谁愿活在已知中,谁想与人肉洗衣机共度余生);无巨头(与长者争辣妹子那是图样图森破);罩得住(别管冰冰嫁不嫁豪门,你是豪门吗)的最好?

    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男女关系都是耍流氓,一切不以离婚为目的的吵架都是秀恩爱,一切不以利益为基础的品牌联想都是打水漂。

    心智扎根

    难忘初恋情人,因为她像怕上火喝王老吉、收礼只收脑白金、农夫山泉有点甜,是第一甚至唯一扎根心智的品牌联想……

    就像奥迪「A8官车级」扎根自用豪车市场;

    就像roseonly「一生只送一人」扎根表白需求;

    就像海伦·凯勒太阳镜「自黑到瞎」扎根一个黑色幽默的梗,想想就发笑;

    情感开花

    首先,

    从「粉丝」提炼品牌情感,如含蓄表白(德芙Dove,Do You Love Me)、顽童快乐(M&M’s World)、洗脑激情(疯狂英语)、童年记忆(南方黑芝麻糊)、自由梦想(万宝路男人的世界)、立马开整(耐克Just Do IT),等等。

    其次,

    稀释品牌情感,溶解到定位、设计、宣传、促销、渠道、服务等一切品牌触点,让「受众」甘之如饴。

    例如,

    M&M’s的基本款,不过一颗不如麦丽素大的巧克力豆……但人家玩的就是妙趣,从「只溶在口不溶在手」的妙趣Slogan,到「快到碗里来」妙趣广告,到妙趣横生的M&M’s World体验店……

    2、超值产品,无价可比

    产品有三种价值:使用价值、体验价值、传播价值。

    使用价值

    无非FAB(Feature特点、Advantage优点和Benefit利益点)——特点(是什么)、优点(不是什么)、利益点(为什么买)。

    是什么,例如是特级——大红袍高碎;

    不是什么,例如不是杂碎——100%大红袍高碎,绝不含铁观音。

    为什么买,例如买箭牌为清新口气;买益达为吃完喝完嚼两粒;买5牌真心话大冒险用。

    体验价值

    极简残酷就好。

    所谓极简,要求白痴都能无说明书上手。

    所谓残酷,要求无一物无来历、无一处无典故、无一角不漂亮。

    极简信徒广,残酷洗脑深,是为苹果教。

    传播价值

    为什么顾客自发传播产品?

    争议,例如LV把品牌触点做到避孕套里还要一次68美金:

    参与,例如褚橙私人定制包装箱内容。

    体验,例如自己当年得意之作:

    次次分分钟售罄,自己都抢不到,现在高价求一盒给某人做儿童节礼物……

    我是认真的。

    装逼,看你朋友圈里那些车婊、包婊、表婊,一夜被干五次,也要自干五……

    社群,因为小米所以米粉,因为米粉所以小米。

    总之,用产品给顾客传播理由。

    产品使用价值,尚可比价;

    但当体验、传播价值到位,你就是标杆,不用参照只被参照。

  14. 品牌老化进行vis系统升级,产品重新归类,建立主打款,高中低四个档次分类,再来就是营销布局

  15. 这个算是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吧!
    品牌老化,我理解成是:品牌的主张理念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了,要想重振品牌,必须是:首先要重新整合老品牌资产,保留积极正面的,去除落伍不合时宜的,消极的品牌主张以及相关的业务。
    其次是重新定位品牌,提出新的品牌主张及承若,升级品牌形象,产品包装等,开发新的市场供应物。
    再次是整合营销传播打造强势品牌!

  16. 前两天上课才提到,怒答之。首先,借用我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 There is no terminal case.

    你要的例子: 强生。
    起源于二战后的婴儿潮,最开始是给婴儿用的产品。越战时期其主要市场美国的婴儿出生率衰退,强生转变营销策略提出了”宝宝用好,您用也好“的理念,挽救品牌危机。最近他们开始说他们的产品宠物也能用了。。。

    转型思路:
    品牌就如个人,都有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快结束的时候如何转型关键看消费者需求如何变化。

    例如:
    快消品消费者需求变化快,情绪化严重,所以生命周期也相对短。品牌转型的关键是给到他们新的情绪上的刺激。
    而高科技刚需产品比如手机,消费者需求往往跟技术变革密切相关。
    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策略思考结束,接下来就是执行环节了。所谓执行就是一场庞大的算计过程。因为稀缺性(scarcity)是商业的灵魂,我们的任务永远都是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无限的利益。而所谓算计就是把一个品牌支解为生产行政市场售后等多个环节,看看如何调整结构或者改变哪个环节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迅速实现转型。

    以上答案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讨论。

  17. 激活新产品或者激活新用户

  18. 作为一名理工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例子可以从上面的朋友的例子得到。
    提炼观点为。

    1.进行针对性的,单一或两个产品(非产品线)的推广。不要拉长产品线
    2.找到市场定位空缺,或定位未满足的空间发力。
    3.关键时刻,换logo。

  19. 看了楼上很多答案

    其实中国服装业现在正发生着消费者更替,60后奔6, 80后奔4, 00后奔2。

    柒牌七匹狼为代表的男装,业绩集体下滑,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老化,新一代的年轻人,根本不喜欢老一代的品牌,他们喜欢gxg.zara。美邦推出mecity也是为了跟上时代。

    而实际上,中国现在的企业家和高管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品牌重塑,一是没有经验,二是有现实的风险。比如李宁的90后李宁战略,就公认为失败,新的消费者没有进来,旧的顾客认为自己被抛弃,两头不讨好,直接体现就是业绩断崖,所以现有的企业采用保守的策略:针对年轻人推出新品牌。

    品牌重述本身,意味着品牌之前的定位是成功得,而要品牌重塑,如何承上起下,老少通吃,永远没有通行无误的法则,这取决于操盘手的天赋,能力,和机缘。

    总结…
    所有的成功都有机缘巧合在里面
    所有的成功只能学习借鉴不能复制
    对于成就自我价值,这种挑战也最迷人…

  20. 前两段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都是在大品牌,也都是十五年+的brand了。

    回答问题前先试着拆解“老化”这个词的背后含义:
    1、相对于新的消费者而言,非同一时代成长起来的流行品牌都相对老化,比如80后不一定能理解90后却无比亲切的哔哩哔哩;
    2、有老化说明品牌所在的企业是个存活多年、有一定根基的企业,所以可以追问一下,老化的仅仅是品牌给你的感觉,还是产品或者行业?

    判断:
    耐消行业:大势不可逆,有壁垒就有革新的机会;快消行业:洞察最重要,常看常新好。

    具体怎么做?我觉得老品牌也不需要逆袭了,但不失势很重要。

    节奏:每两年品牌都要进行一次rebranding,周年纪念日更是与用户一起的celebrating和refresh。

    1. VI升级,视觉就是态度:以联想为例,从充满安全感的蓝色(传统且可靠),到逼格的深红/黑(全球化且营造冲突感),再到更有活力的红色(年轻化)。
    2. 借势业务(新品、服务升级)发布打透更新的品牌形象:品牌的背后是业务,尽量和产品或者服务的升级去充分的带出新的VI元素;同事新品推广及发布会的预算往往较多,借势宣布新的品牌logo等,或者从明星站台的背景板不言而喻的变化,可见一斑。
    3. 关注年轻的品牌并充分借势,集团作战,在新一批用户的接触点上无限接近在滴滴红包刚上线不久时候,蒙牛第一次和滴滴达成合作,借着正火的滴滴强势在年轻消费者的视野里刷存在感,缺憾在于并没有在产品上并没有有太多的革新。
    4. 经典的重温与升温,让老用户集体共鸣影响新用户: 过去5年、10年、50年有什么经典产品?曾经伴随当时的用户走过了什么样的岁月,复古是一种值得追随的情怀,可以体现在外包、命名等。

    参考1:联想过去五年里的logo升级,(个人最喜欢的还是中间的for those who do)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