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营销周期太长致用户流失
随着信息和媒介碎片化,能连贯跟随你营销套路的消费者微乎其微。如果可以一招制敌,每次都能咬下一块肉最好,除非你大如京东滴滴之类的有几亿元银子去砸。
所以按照过往惯用的营销套路,会分为用户教育期、品牌导入期、产品销售期三个阶段。营销周期很长,用户并不会跟随你的营销套路走下去,反而导致大量客户的流失。
假定用户教育期的覆盖人群是100万,那么这100万人看过品牌到入期宣传的,只剩下了10万,这10万人能看到产品销售期推广的,只剩下了1万人。按 电商2%的转化率来看,只有200人购买,算下来这个推广是巨亏无比的。把自己放在用户接收信息的场景下,你就会发现你设定的三步走,用户只走了一步就不 走了,甚至一步都没走。所以说用户场景很重要。
误区二:狂刷存在感
用高曝光度狂刷存在感,可以保持品牌在用户中的活跃度。但是,消费者不会因为知道你而购买,购买你一定是因为你对的他/她的价值才购买的。
就如大家都知道凤姐,但男人不会因为知道凤姐而去娶她。
所以,刷存在感,要找到有“品”的内容更大范围的进行传播,真正打动消费者,刺激购买。
误区三:营销想要立竿见影就是煞笔
“7个烧饼的故事”,作为营销人员应该都知道。意思就是说没有前6个烧饼,你只吃第7个是不会饱的。
换成营销语言就是:老板你别急,营销绝对是有效的。但绝对不是立竿见影的,想要立竿见影就是煞笔。
但事实是,不见影子,如何知道7个烧饼钱买回来的是7个烧饼还是7粒芝麻?
营销的滞后效应是正常的,犹如一棵树,不会一天长大,但一定是每天都在长高一点点。有没有这一点点,是检验营销方案正确与否的核心判据。
误区四:谈逼格不谈产品,为逼格而逼格
逼格会让人们谈论你,但被谈论和被购买是两回事。人们购买产品是实用主义的,主打逼格的产品如锤子手机,实用的产品如小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