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E-Mail*
密码*
确认密码*
忘记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如题,谁更重要一些?如何平衡?
产品更重一点,无论你在营销上如何耍花招,最终用户面对的是产品。
http://mp.weixin.qq.com/s/uFSbATNX8eUP8HQA0fx0uw
当前消费升级的新环境下,人们消费理念、消费诉求、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本需求在减少,潜力需求在上升,企业更应该在传承基础上。无论何时,产品都是第一位的。不是曾经做过什么,我们有什么,而是我们能做什么,捕捉、挖掘消费者需求点,站在明天看今天,才能真正做好市场.目前我们公司首要问题是产品,而不是营销模式。东西卖不动,或许问题在于产品短而非销售端.未来,品牌和产品一定是高度融合的,销售即沟通,营销即口碑,产品即品牌。
晕死,题主问的是如何平衡比重,问的不是产品和营销谁更重要,答案都是答非所问自以为厉害地教育了题主一遍产品比营销重要,这个谁不知道么= =
产品,可以反应出一个企业的核心文化。比如,空调。消费者会联想到格力,那格力是什么吸引到消费者,是质量。好空调格力造
看你的用户,如果都是小白和傻叉的初级用户,营销重要
给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秋叶PPT的系列课程
很多做的是真心烂 这个知乎的谷月已经多次吐槽了
但是因为他的营销做的好
所以一大批小白用户购买
再比如锤子手机也差不多
如果是很多资深的专业用户
这点刘作虎已经给了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
这里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是 OnePlus 正在做的,希望对你有用。
我觉得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
我们首先要把产品做好,吸引第一批用户购买,再通过这部分用户,把好的口碑传播出去,让这些用户去推荐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吸引更多人来购买。OnePlus 最重要的还是靠口碑,口碑的根基来源于产品。其实很多品牌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关键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所以说产品是最好的营销,非要定义,那可以说这是“喇叭形”营销。这种做法会比传统的“漏斗形”营销(先砸广告让很多人看到,然后吸引其中一部分用户进行购买)效果要慢,但是我们还是会坚持这么做,因为这种做法是最扎实的,对用户是最有利的,可能刚开始很少有人知道,但慢慢地知道的人会越来越多,每走一步都很踏实。我发现现在很多购买 OnePlus 手机的用户,都已经给别人推荐了几部、十几部甚至几十部 OnePlus 手机出去了。包括在海外也是,前几天 OnePlus 在班加罗尔的体验店开业,碰到一对六七十岁的老夫妻来买手机。我有点惊讶,就去问他们:以前知道 OnePlus 吗,为什么会来买 OnePlus 手机?他们说:是我儿子推荐的。哇,我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这也会让我们继续保持这样的做法,靠好产品去做营销。
营销方式当然很重要,但根还是在产品。
做营销,除了靠产品的口碑,也要考虑到这个品牌的用户群体。有的品牌会采取撕逼、无下限营销、吹牛等方式,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某些用户可能会吃这一套,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会对这些噱头感到厌恶。举个例子:苹果是家受人尊敬的公司,它做产品的理念值得每个品牌去学习。但是有的品牌做营销总是想干掉苹果,然而他们做出来的产品体验跟苹果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方式我认为对我们的用户没用,我们的用户是一群知性且理性的人,对他们来说,用类似上面说的这些营销方式,他们只会很反感。靠好产品的口碑说话,说白了就是让用户拿在手里,真正地去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也只有当用户获得这些好的体验,他们才愿意帮你去推荐。这种的方式正好符合我们的用户群体,也能让我们不随大流,安安静静地做出更好的产品。虽然慢一点,但心里踏实。
什么样的品牌吸引什么样的人,买 OnePlus 手机的人,有一种特殊的属性,这种属性:我觉得是独立思考。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我们就努力把他们想要的给他们。我们和用户的关系是朋友,是平等的。如果你恰好选择购买了我们的产品,那一定是产品吸引你,我们非常感激。
我们刚去印度的时候,是一个全新的手机品牌,但并没有打算以便宜的姿态去开辟印度手机市场(OnePlus 3T 128GB版本 RMB 3400+),我们的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售价仅次于苹果和三星。这样的一个产品要想获得很多用户的认可,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那么什么样的用户才会买 OnePlus 的产品呢?肯定是充分了解、认同 OnePlus 产品的人才会买,这个来不了虚的,毕竟用户是拿真金白银在支持你。所以我们务实、踏实,大家反而会更喜欢。每个品牌都有个性与气质,产品的气质决定了品牌吸引来的是一群怎样的用户。有句俗话说的好,可能现在很少有人提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巷子深不怕,前提是酒要香。可能前期知道你的人很少,但只要你的酒好喝,自然会有人帮你带更多人进来。说白了,就是靠好产品去说话。这个观念现在也不过时,我相信未来也不会。
前几天经朋友引荐认识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我觉得他的营销还是挺厉害的,向他取经。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他跟我讲:其实我们是家产品公司。这个观念我觉得很有意思,他们把内容当做产品去打造,我们也用心做好自己的产品,其实是殊途同归。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同“产品至上”这个理念。我们不妨过三五年再回过头来看,所有的事情都要回归到本质。之前很火的一些风口上的东西,基本会销声匿迹,那种噱头的东西终究是一时的,做好产品才是本质。
不过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看待,可以灵活运用。至于如何做好产品,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有空详细讲讲。
要做产品的时候做好产品。要做营销的时候做好营销。
比如先去做个ppt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财务肯定要以不同形式考虑,但不会直接考虑。一般是算投入产出比,更一般是拍脑袋。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回去翻翻书,4p的第一个p是啥?
两件不同的事,两个不同的维度,没有重合度,不具备互相削减的前提基础。
在削减成本的时候有考虑的基础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适当去侧重不同的人力分配我还没有看到过只侧重某一个,就能成功了的企业
但我能看到若干个这些年出来的公司,一直在思考这样类似的问题,或者践行了轻此薄彼。他们后来都没有声音了,或者闪耀之后泯然众人。
产品是内容,营销是渠道,你说呢?
姓名*
网站
评论*
评论 ( 12 )
产品更重一点,无论你在营销上如何耍花招,最终用户面对的是产品。
http://mp.weixin.qq.com/s/uFSbATNX8eUP8HQA0fx0uw
当前消费升级的新环境下,人们消费理念、消费诉求、消费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基本需求在减少,潜力需求在上升,企业更应该在传承基础上。无论何时,产品都是第一位的。不是曾经做过什么,我们有什么,而是我们能做什么,捕捉、挖掘消费者需求点,站在明天看今天,才能真正做好市场.目前我们公司首要问题是产品,而不是营销模式。东西卖不动,或许问题在于产品短而非销售端.未来,品牌和产品一定是高度融合的,销售即沟通,营销即口碑,产品即品牌。
晕死,题主问的是如何平衡比重,问的不是产品和营销谁更重要,答案都是答非所问自以为厉害地教育了题主一遍产品比营销重要,这个谁不知道么= =
产品,可以反应出一个企业的核心文化。比如,空调。消费者会联想到格力,那格力是什么吸引到消费者,是质量。好空调格力造
看你的用户,如果都是小白和傻叉的初级用户,营销重要
给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秋叶PPT的系列课程
很多做的是真心烂 这个知乎的谷月已经多次吐槽了
但是因为他的营销做的好
所以一大批小白用户购买
再比如锤子手机也差不多
如果是很多资深的专业用户
这点刘作虎已经给了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营销
这里简单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是 OnePlus 正在做的,希望对你有用。
我觉得产品就是最好的营销。
我们首先要把产品做好,吸引第一批用户购买,再通过这部分用户,把好的口碑传播出去,让这些用户去推荐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吸引更多人来购买。OnePlus 最重要的还是靠口碑,口碑的根基来源于产品。其实很多品牌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关键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所以说产品是最好的营销,非要定义,那可以说这是“喇叭形”营销。这种做法会比传统的“漏斗形”营销(先砸广告让很多人看到,然后吸引其中一部分用户进行购买)效果要慢,但是我们还是会坚持这么做,因为这种做法是最扎实的,对用户是最有利的,可能刚开始很少有人知道,但慢慢地知道的人会越来越多,每走一步都很踏实。我发现现在很多购买 OnePlus 手机的用户,都已经给别人推荐了几部、十几部甚至几十部 OnePlus 手机出去了。包括在海外也是,前几天 OnePlus 在班加罗尔的体验店开业,碰到一对六七十岁的老夫妻来买手机。我有点惊讶,就去问他们:以前知道 OnePlus 吗,为什么会来买 OnePlus 手机?他们说:是我儿子推荐的。哇,我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这也会让我们继续保持这样的做法,靠好产品去做营销。
营销方式当然很重要,但根还是在产品。
做营销,除了靠产品的口碑,也要考虑到这个品牌的用户群体。有的品牌会采取撕逼、无下限营销、吹牛等方式,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某些用户可能会吃这一套,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会对这些噱头感到厌恶。举个例子:苹果是家受人尊敬的公司,它做产品的理念值得每个品牌去学习。但是有的品牌做营销总是想干掉苹果,然而他们做出来的产品体验跟苹果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这样的方式我认为对我们的用户没用,我们的用户是一群知性且理性的人,对他们来说,用类似上面说的这些营销方式,他们只会很反感。靠好产品的口碑说话,说白了就是让用户拿在手里,真正地去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也只有当用户获得这些好的体验,他们才愿意帮你去推荐。这种的方式正好符合我们的用户群体,也能让我们不随大流,安安静静地做出更好的产品。虽然慢一点,但心里踏实。
什么样的品牌吸引什么样的人,买 OnePlus 手机的人,有一种特殊的属性,这种属性:我觉得是独立思考。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我们就努力把他们想要的给他们。我们和用户的关系是朋友,是平等的。如果你恰好选择购买了我们的产品,那一定是产品吸引你,我们非常感激。
我们刚去印度的时候,是一个全新的手机品牌,但并没有打算以便宜的姿态去开辟印度手机市场(OnePlus 3T 128GB版本 RMB 3400+),我们的手机在印度市场的售价仅次于苹果和三星。这样的一个产品要想获得很多用户的认可,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那么什么样的用户才会买 OnePlus 的产品呢?肯定是充分了解、认同 OnePlus 产品的人才会买,这个来不了虚的,毕竟用户是拿真金白银在支持你。所以我们务实、踏实,大家反而会更喜欢。每个品牌都有个性与气质,产品的气质决定了品牌吸引来的是一群怎样的用户。有句俗话说的好,可能现在很少有人提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巷子深不怕,前提是酒要香。可能前期知道你的人很少,但只要你的酒好喝,自然会有人帮你带更多人进来。说白了,就是靠好产品去说话。这个观念现在也不过时,我相信未来也不会。
前几天经朋友引荐认识罗辑思维的罗振宇,我觉得他的营销还是挺厉害的,向他取经。但在交流的过程中他跟我讲:其实我们是家产品公司。这个观念我觉得很有意思,他们把内容当做产品去打造,我们也用心做好自己的产品,其实是殊途同归。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认同“产品至上”这个理念。我们不妨过三五年再回过头来看,所有的事情都要回归到本质。之前很火的一些风口上的东西,基本会销声匿迹,那种噱头的东西终究是一时的,做好产品才是本质。
不过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看待,可以灵活运用。至于如何做好产品,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有空详细讲讲。
要做产品的时候做好产品。
要做营销的时候做好营销。
比如先去做个ppt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财务肯定要以不同形式考虑,但不会直接考虑。一般是算投入产出比,更一般是拍脑袋。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回去翻翻书,4p的第一个p是啥?
两件不同的事,两个不同的维度,没有重合度,不具备互相削减的前提基础。
在削减成本的时候有考虑的基础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适当去侧重不同的人力分配
我还没有看到过只侧重某一个,就能成功了的企业
但我能看到若干个这些年出来的公司,一直在思考这样类似的问题,或者践行了轻此薄彼。
他们后来都没有声音了,或者闪耀之后泯然众人。
产品是内容,营销是渠道,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