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为什么国内电商APP设计五花八门,界面那么繁杂?

国外的购物软件是非常清晰的,一个页面可能就放几样产品,简单明了。是因为国内和国外的用户口味不一样吗?而是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所以大家不敢放一下比较清晰的UI?求解

评论 ( 20 )

  1. 成都APP开发公司-未来久
    2019年6月21日 于 下午7:08

    作为一家APP开发公司的产品经理,接触了无数的创业者和公司老板,对题主的问题表示强烈认可。大型的电商APP如淘宝、京东,本身要承载巨大的业务量,满足各类用户群体的爱好和各类应接不暇活动的推广,设置成繁杂的页面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国人喜欢热闹、喜欢喜庆、喜欢有强烈的购物氛围,因此红色、繁多的交互页面、各色的推广是很适合国情的。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无论是小至个人创业者还是大到中大型企业的老板,只要是他们要开发电商类的APP,一定是冲着功能怎么多怎么来,恨不得搞1个天猫、京东、拼多多三合一电商平台。费用投入暂且按下不表,但是完全忽视自身的业务量、用户量、用户交互特点去设计电商功能本来就会淹没在无数的创业大潮中。五花八门的界面不一定是贬义词,亚马逊的简约风格也未必就适合国情,重要的是找准自身的电商特色和定位。

    这边简单介绍下3种常见的电商APP类型。

    ————————————————————————————————

    一、B2C电商

    1、三种常见的模式

    1)京东

    核心:自营

    优势:自营线上商城+自身多渠道业务整合

    2)天猫

    核心:自营+招商/联营

    优势:建立线上商城+签约多方渠道供应商

    3)亚马逊

    核心:多种混合运营模式

    优势:自营+招商/自营+联营/招商

    2、适用的行业/场景/生态

    1)服装时尚

    热门领域:适用于男装、女装、内衣、鞋帽、珠宝、配饰、钟表、化妆品等

    2)数码电器

    热门领域:适用于男装、女装、内衣、鞋帽、珠宝、配饰、钟表、化妆品等

    3)食品生鲜

    热门领域:适用于男装、女装、内衣、鞋帽、珠宝、配饰、钟表、化妆品等

    4)母婴用品

    热门领域:适用于奶粉、尿裤、洗护用品、儿童玩具、床上用品等

    5)家居生活

    热门领域:适用于厨具、家具、灯具、家装装饰与主材、五金卫浴等

    6)医药保健

    热门领域:适用于中药材、保健品、西药、成人用品、器械护具等

    3、核心服务流程

    二、B2B电商

    1、常见的三种模式

    1)阿里巴巴

    模式:全球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为数千万网商提供海量商机信息和便捷安全的在线交易市场,也是企业家们以商会友的社区平台

    2)找钢网

    模式:国内成立最早的钢铁全产业链B2B电商平台,已成为各传统领域产业B2B垂直电商的模仿对象和标杆模式

    3)慧聪网

    模式:提供行业资讯、供应、求购等贸易信息的行业门户网站,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差异化需求,量身打造网上做生意、结商友的B2B电商平台

    2、适用行业/场景/生态

    1)钢材建材

    热门领域:适用于钢材、建材行业垂直市场,为采供双方搭建最专业的交易平台

    2)电子元件

    热门领域:适用于专业电子原配件市场,提供全系列细分品类

    3)化工塑料

    热门领域:适用于橡塑原料、化工原料、冶金矿产等领域的企业级专业市场

    4)食品酒水

    热门领域:适用于红酒、白酒、啤酒、洋酒、保健食品、食品粮油等采购市场

    5)汽车配件

    热门领域:适用于汽车零部件市场,包含汽车制造、维修、保养中的各集合品类

    6)服饰鞋帽

    热门领域:适用于男装、女装、鞋类、箱包、配饰、玩具等各类细分市场

    3、核心服务流程

    三、跨境电商

    1、常见的三种模式

    1)天猫国际

    自营+招商的B2B2C平台

    控制所有产品品质,同时吸纳优质货源供应商以弥补货源品类上的不足

    2)蜜芽

    垂直型自营跨境B2C平台

    平台在选择自营品类时会集中于某个特定的领域,如美妆、服装、母婴等

    3)洋码头

    直销、直购、直邮的C2C

    帮助国外的零售产品跟中国消费者对接,由海外零售商直销给中国消费者

    2、适用行业/场景/生态

    1)服饰鞋包

    热门领域:适用于男装、女装、鞋类、箱包、钟表、奢品、饰品等产品

    2)数码家电

    热门领域:适用于电脑办公、健康护理、生活电器、手机、数码音响等产品

    3)美妆个护

    热门领域:适用于面部护肤、香水彩妆、美容护理、女性护理等产品

    4)母婴用品

    热门领域:适用于奶粉、尿裤、洗护用品、儿童玩具、床上用品等

    5)家居生活

    热门领域:适用于厨具、家具、家居家纺、家用办公等产品

    6)食品保健

    热门领域:适用休闲零食、酒类、冲调饮品、营养保健品、粮油调味等产品

    3、核心服务流程

    成都APP开发,安卓IOS手机app软件定制公司-【未来久★科技】

  2. 我个人觉得,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强.奸”就拿手机百度首页和Google首页来说吧,百度和Google虽然有很多产品,但是他们的核心是一样的,就是搜索,用户用到最多的功能就是搜索,然后百度下面却放了很多用户并不感兴趣的新闻,而Google下面什么都没有。且不说百度放那些新闻,用户会不会看,用户点了新闻,新闻源会不会付给百度流量费、点击费,但是这种行为,就是赤裸裸的强.奸啊,当真每一个中国网民都喜欢被QJ吗?不得不承认,确实有一部分人来比较懒,或者说他们接触互联网并不多,比如农村的大叔大妈,他们逛淘宝也许不会用搜索,就是用首页推荐,东点点,西戳戳,这样也有逛超市的感觉,他们很享受,慢慢就形成习惯了,一部分懒的人也喜欢这样,不用搜索,用的是逛街模式,浏览模式。

    说到APP设计风格和欧美不一样,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国内的互联网浏览体验和欧美的互联网体验,用户看一篇新闻,结果网页上面各种广告信息铺天盖地,还有弹窗,还有自动播放视频的,这些都是广告商为了抢占流量,损失的是用户自身的体验。

    再说下载站,欧美网站的一个软件下载,一个页面可能就一个下载链接,下载入口,而国内的网站,如果你想下载一个软件,或许这个页面上面有多大十几个下载链接,其中还有一部分并不是该软件的下载链接,更多的是网站诱导你下载他们其他产品的一些勾当,这种种勾当都是在赤裸裸的QJ用户。

    看了很多人说因为国内的人能接收的信息量很大,而欧美的人接收的信息容量小而专注。

    但是单在互联网这一块领域上,确实是由内容提供商先强奸用户,用户最后妥协,才形成了当下的格局。

  3. 用户习惯,中国人习惯多而全,或者是懒,希望第一页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走人。而老外首页推荐的东西不多,他们更关注搜索后的体验,这样为了快速让用户进入到界面,一级页面做得很轻。

    还有老外电商很注重效率,产品介绍的图片用得很节制,而国人的产品介绍会很“绚丽多彩”的图去烘托场景去刺激消费

  4. 所有的不同根源都在于人不同。为什么微博明星的点赞评论转发数据那么夸张?为什么中国是微信国外是脸书WhatsApp?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国本土app看起来都很复杂?是因为中国人喜欢这样,喜欢参与八卦娱乐,喜欢有私密空间但是又想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喜欢越多越好,只要不收费,多多益善,太多了不要紧我不嫌烦!或许中国人各种东西精神的物质的匮乏怕了!不像欧美已经发达了一百年。

    我突然想起一个小小的新闻,我简短描述一下:有个地方一条道路上有一个限高栏,限高栏两边有五六个中老年人拿着扫帚和耙子在等什么,路边还有很多黑色的东西,过一会儿,一辆运煤卡车来了,我仿佛明白了什么,果然,过限高栏的时候一部分车子顶部的煤炭被栏杆刮下来了,煤炭一掉下来路边的人就用扫帚耙子把煤收集到路边,原来如此。

    并不想说难听话,这样做至少简单清理了路面:)

  5. 同其他答主一样,首先强调一下中国的设计能力其实并不低于西方国家或者日韩国家。

    中国的电商app比起界面设计感更强调于如何产出最大价值。特别是像现在的电商app都是水平式产业的电商平台,各色的商品都有在贩卖,比如淘宝与京东等。如果说是垂直产品的电商平台可能会在界面设计上会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

    而水平式的电商平台要能做到大的基本就是引流。你要在国内买一个什么东西可能就会上淘宝或京东,但有时候因为打开给你推荐的东西太多,然后买了一堆其他的东西,到头来你都忘记了自己最早要上来购买什么东西。就像百度,你点开来下面有好多推荐给你看的新闻,看到后来都忘记了自己最早要搜索什么内容。而你打开谷歌,就一行文本框让你搜索,谷歌网站的核心业务就是搜索系统。

    淘宝与京东平台属于自带流量非常大的网站,它需要消化掉它的流量,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所以他会设计五花八门的垂直分类。所以西方的产品和中国的产品侧重点不太一样,中国的比较在意如何产出app的最大价值,而西方的比较侧重产品用户体验的部分,以及核心业务部分。这跟他们的背景有关,西方的产品有华尔街的资本支持,中短期内可以保持有盈利框架但不急于盈利。虽然现在国内的新兴的一些互联网产品也是走资本路线,但是成熟的电商平台型app还是比较传统的。

    但是希望不要把成熟的电商平台和一些烂尾app同时抬上台面,之前有做过一个互联网行业的调查,发现有好多已经涉足此行业的app出现,根本还没给自己定义好到底做的是水平式还是垂直式,然后几个app的样式基本差不多,看一眼就觉得是交给外包团队或者按照模板做出来的。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中国的设计能力是不差的,关键是看你要做的产品是有能力走情怀路线还是去产出最大价值。或者说最牛逼的就是结合情怀路线去产出产品的最大价值。

  6. 天猫、京东、苏宁易购,这些赤橙黄绿青蓝紫,图标链接满屏铺的UI呈现,是万千利益博弈后最终妥协的结果。

    其他答案中说道的满足全方位用户需求,东西方思维差异性,这些因素都存在。但这些因素不是UI呈现杂乱的全部原因,这些原因还只是站在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商家考虑问题的思路和欧美商家思路的区别。

    其实中国现在的商业理念基本都来自于西方,你看30年前百货商店的陈设和摆放,再看看如今大型Shopping Mall的设计和摆放,从功能性、设计、体验都有飞跃的提升,大家开始细致的考虑人(客户)的全方位需求,也综合考虑商家最大的收益、成本、效率,这些思路都是从欧美学习过来的,照以往,我一百货商场,提供商品就行了,什么美观、好看、效率高、舒服,你们进来不就是买东西的吗,扯那么多别的干嘛?30年前商场的运营方一定会这样回答你。

    今天我们电商大发展,其实也是一样,也是学习欧美的,在学习的基础上,加入了本地化和定制化的一些内容,但基本的框架模式还是学来的。

    不过我们学来的东西,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将学来的东西弄到极致,不是苹果那种简化和美的极致,是弄到人很不舒服的极致。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所有的商家都重视营销,每年花在营销上的费用,看了让人咋舌,而且这些营销很多其实是浪费,为什么,因为已经骚扰到普通用户的正常生活,形成了视觉污染,从办公楼、电梯间、小区电梯里外、停车场、洗手间,哪哪都是广告,这些做营销的人不考虑用户的感受,只是尽情的铺满所有能铺满的空间,挤占还是空白的墙面、地面、天花板,他们以他们有多少楼宇、地铁、车站、电梯、高速的广告牌资源,向他们的品牌客户收取广告投放费用,他们干这个事情没有“限度”,可以无止境的干下去,如果不是你不允许,他们恨不得能把广告牌放你家里去,用广告给你家刷墙。

    过犹不及的道理,他们中一部分人不懂,另外还有一部分懂装不懂,因为广告效果如何那是品牌方去承担的,他们只管他们手上有多少广告牌就好,广告牌越多,他们的收入就越多。

    所以你看,国外已经在讲究视觉感受了,讲究视觉效率,讲究边际效应和消费者的心理接受度,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意识,除了受价值观的影响(欧美对个人权利、隐私、意志的尊重和法律保护),还是一种深度的理性的思考方式,不仅是过程的精细化,更是思维深度与精度的提升。

    没有什么系统是可以无限度扩张的,必然会有一个崩塌的过程,然后以新的方式重建。

    所以即便是中国电商APP的UI呈现是多方利益博弈妥协的结果,是一种尽量平衡大多数人的结果,但是他肯定不是一个现阶段最好的取舍结果,现状存在着极大的改进空间。

    他们太想把尽量多的信息一次性呈现给你,因为每条信息背后,电商平台都收取了高昂的渠道推广费用,如果你不是主动搜索,而是被动的浏览信息,那几乎你看到的每一条信息,之所以能够被你看到,那是商家在天猫京东竞争的结果,其中一项最大的竞争权重就是商家交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位置,买了多长时间,曝光给多少用户。

    你看到的是商品是UI设计问题,对电商平台和商家来说,那是广告位,广告位的多少决定平台收入的多少。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平台为了尽可能多的通过收取广告位费用来赚钱,那是不是必然就会尽可能多的开发广告位,就像我们现在在办公楼、住宅楼、电梯、洗手间里面看到的那些广告牌一样?

    在他们赚钱与让你舒服、体验好这两件事件的权衡上,你觉得那些电商会考虑哪个比较重要一点呢?显然他们会把赚钱这件事情做到极端,直到做出了严重问题,他们才可能去改变或调整这种赚钱模式,改变他们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图标链接满屏铺的UI呈现。

    在大家以为B2C电商市场已被天猫、淘宝、京东瓜分干净的时候,为什么网易严选这样的小清新还能够挖掘出特定用户群,找到生存空间?这就说明细分市场是存在且足够大的。

    未来的电商模式,会演化出各种新的形态,会切出一块一块的小蛋糕,养活一个个中小型公司,传统电商平台还会是巨无霸,但如果他们不演进,还是睡在那里收广告位的钱,那么他们未来会和现在的电信运营商一样,变成纯流量管道,应用层和增值业务会离他们越来越远。

  7. 别的不说,我只注意到文字的区别了,在手机这么窄的屏幕上,横向再切分成几个豆腐块,然后在上面写上介绍文字,还要横向保持齐平,对那种同一类物品单词长度长短不一的文字来说的确是很难办到的,我觉得除了瀑布流式的拼接方以外,真的很难有一个横向纵切的模板,来适应不同长度的文字介绍。同理,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也只有中国才敢把文字竖起来挂在街道上,在使用单词的美国,如果把招牌竖起来,那很多人要得颈椎病(滑稽),或者,你需要一个能容纳30个字母高的建筑物。所以,老外喜欢横向设计,这样文字容易摆放也容易阅读, 不过,对于喜欢一目了然的用户来说,上下拖动来查看关联的确很让人吃不消

  8. 其实消费者还有个心理:如果设计的很高逼格,大众消费者会认为你这里很冷清,没有什么人气,你要知道,中国人是最喜欢热闹的啊!!!

  9. 说一点看法,产品定位导向,大家对设计越来越重视,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多细分的设计。淘宝APP等强调的是视觉设计,为了更快更多地短暂吸引用户的眼球,使用大量视觉元素,就跟超市不停地播放强节奏的音乐一样,引起消费者的兴奋,但其实逛多了就会很烦躁,损失掉很多用户体验和品牌认同度。比对天猫APP就不敢这样做了,品牌气质培养和营销这种东西西方玩得溜多了,大家都比较希望能做一个让人记住的口碑牌子,不想做一个大杂烩的市集,所以定位差异导致产品差异,设计只是遵照了定位而呈现出来给大众。

  10.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都没从利益上去回答。界面的内容越多,那么可以曝光的位置就越多。体量大的电商App,因为需要将流量导入都各个卖家、店铺,没有那么的位置主动曝光商家的话,只能让买家去搜索卖家店铺,用户以亿计算的电商app,这里的成本有多大,考量过吗?

  11. @酸梅干超人 回答,我觉得已经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了。

    本人设计从业人员,试着更简单的说下我的看法:

    决定UI界面的根本原因,是功能需求。决定功能需求的,是市场。

    即:这个APP需要那些功能,需要首页展现什么内容,这些是产品经理、甚至是CEO决定的,设计师无法抉择的。纠其根源,其实是市场决定的,就是酸梅干超人所说的:体量!市场大,用户多,需求就多,界面就繁杂多;市场单一,需求单一,界面清新!

    很多答案试图从文化上找原因,甚至有:

    东亚人比西方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复杂界面
    (外国人膝盖不能弯?)

    我相信人都是一样的!互联网是外来的东西,跟互联网相关的知识,也都是外来的,像设计原则、交互理念、色彩理论这些都是学习西方的经验,本是同源,是同一套知识体系!我们还没有研究到针对东亚人做复杂界面、针对西方人做简洁页面这个底部(颜色细节是会有考量的),也压根没有这个必要!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这个过程越简单就越高效,这是人的共性!

  12. 因为美工的脑仁和正常人不太一样,而用户居然就这么接受了

  13. 因为有阿里的鲁班在……

    这锅让AI背吧,2333

  14. 不是国人设计水平差,不是商业模式不同,不是所处阶段不同,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前几天在书上看到一个学科叫 Cultural Neuroscience(维基百科链接),直译过来就是“文化神经科学”。这个学科研究的是文化观念与大脑之间如何相互影响。

    在 2005 年的一项研究中,一位叫 Hannah Faye Chua 的科学家和他的团队把一些图片分别拿给西方人和东亚人看,然后做眼动记录和记忆测试。结果表明,西方人尤其关注图片中的单个物体,而东亚人对物体、环境和背景的关注相对比较均衡。Chua 他们觉得是因为东亚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集体,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所以西方人自小学会了关注中心物体。(研究报告链接)

    后来有不少相关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非常相似。比如 News Week 上这篇专栏文章 HOW DIFFERENT CULTURES SHAPE THE BRAIN 提到的:

    当面对复杂繁乱的场景时,亚裔美国人和非亚裔美国人会用到不同的大脑活动区域。亚裔美国人的大脑活动主要集中在处理图形和背景间关系(即整体内容)的区域,而非亚裔美国人的大脑活动主要集中在识别物体的区域。

    如果把这个结论迁移到用户界面设计领域来,就是东亚人比西方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复杂界面——面对复杂界面,东亚人首先会囫囵吞枣地吸收整体的信息再作挑选,而西方人在“囫囵吞枣“这一步比较吃力。同一个页面在西方人看来眼花缭乱,拿给东亚人看,他可能觉得这是琳琅满目。

    所以,并不是欧美的设计师追求简洁(设计品味在商业价值面前往往需要让步),而是如果界面信息不够简明的话,欧美的用户会有沉重的认知负担和糟糕的使用体验。

    而在遥远的东方就不存在那样的问题。勤劳淳朴的东亚人们擅长在满屏的千红万紫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然后鼠标轻轻一点,谈笑间又去到另一屏的万紫千红。既然用户能接受界面再丰富一些,那么崇尚数据的电商产品自然也就不会浪费一丁点页面空间

    要注意,这里说的是“东亚人”。所以不只是在中国,即使是在日本和韩国,面向大众的产品(例如日本最大的电商产品乐天市场,韩国的 Naver)的界面也同样复杂,虽然日本的平面设计水准是世界一流……

    因此,设计大众产品的时候,尤其是电商产品,你可能需要设计两套迥然不同的方案,才能兼顾东亚和西方两个地区的用户。比如,亚马逊终于想通了,在它支持的 13 个国家里,你会发现中国版的界面设计是最与众不同的。

    不知道在欧美的办公室里会不会有这么一段对话:

    “嘿,老伙计。你觉得我这个界面怎么样?“
    ”噢,我的上帝。艾维,这真是一个非常凌乱的界面。我敢打赌,连亚洲人都受不了!“

    延伸阅读:

    1. Quora 的姊妹提问:Why are Chinese websites and software interfaces always complicated…
    2. 一位曾在河南住过 2 年的歪国友人写的分析,他提到了类似的观点 Easterners acquire data first and indulge in it laterWhy Is Chinese Web Design So Bad?
  15. 差不多双十一了,打开淘宝……大家感受一下……这些电商的风格到底是谁带出来?是淘宝?是设计师?是产品经理?还是用户?我觉得都有责任。淘宝这个平台性质决定了整体风格的走势,设计师决定了今年设计风格的主题(渐变?),产品经理要求放abcd款东西,用户群体重视装饰性,多过实用性。大家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本质的用户需求了。今年流行渐变风格,产品经理说要有浓厚的节日氛围。毫不畏惧说一句,简直是集成所有最“流行”元素的视觉垃圾……

    但是作为一个用户,一名设计师,看到就觉得很费劲……很难受。

  16. 目前国内很多电商APP让人感觉繁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产品展示追求多而全,引导性差:很多电商APP引导性做得很差,满屏都是红红绿绿的产品图,配色和字体也很乱,,让人一看就觉得眼花缭乱,觉得很low

    二、逻辑层次和信息架构不清晰:很多模块划分不清晰,题目也很不明确,用户无法快速的知晓每一个模块的作用,这样就导致操作起来很繁琐,并且如果不根据用户特性进行分类,不能根据历史数据进行精准化推送,全都是千篇一律好几十页上百页的产品罗列,用户就会花很多时间去搜索自己想要的产品,提高了用户的购物时间成本,降低用户体验甚至让用户放弃购物。

    三、电商品牌定位不清晰,用户认知模糊。很多电商app千篇一律,没有注入品牌本身的调性和品牌故事线,整体没有统一性和独特性,用户不能通过使用app建立起产品认知和品牌黏性,这样产品也就仅仅是一个使用工具,而不能成为传播工具。

    很多APP设计之所以繁杂,主要还是因为传统的设计是从业务为导向,从业务到功能再到产品。faceui(超链接到官网)打破传统的设计流程,运用场景化移动电商app设计模式,建立以用户体验进阶模式为导向的电商平台研究思维体系。运用扁平化、less is more、最小参与等多项设计原则,使界面更加简洁干净,用户操作更方便快捷。以我们为国内高端服装品牌玛丝菲尔设计的试衣到家app为例(放玛丝菲尔案例展示图)整款app最大的设计亮点在于:一、基于用户消费自然行为,采用品牌为入口的线型导览模式,打破固有的以优惠、快捷路径引导消费者购买的设计策略。二、在产品风格及使用流程中都进行了一致性的极简设计,使得界面更加简洁高端。三、通过可视化销售数据设计,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管理和激励。

  17. 《经济学原理》中提到当考虑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到“被忽略的变量”,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同样适用。

    严谨的来说这个问题问的是“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电商APP界面非常清晰,而中国的电商洁面那么繁杂。”

    这其中被忽略的最主要的变量就是两种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其中中外都有人提出对应观点:

    1.《The Geography of Thought》中提出的“文化影响并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2.《张东荪论语言构造与名学方式》中提出的“不同的语言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中提出,东亚人的思想是“整体的”——沉浸在一个整体的认知领域里,对事物关系的认识也是整体的。相反,西方人则关注显著的事物或者人,通常会把他们按照属性分类,并用逻辑规则来理解他们的行为。所以在看一张图的时候,东亚人更关注的是背景,而西方人会更关注前景中的主体。

    原文“As a result, East Asian thought is “holistic”—drawn to the perceptual field as a whole and to relations among objects and events within that field. By contrast, Westerners focus on salient objects or people, use attributes to assign them to categories, and apply rules of formal logic to understand their behavior.”

    《张东荪论语言构造与名学方式》中提出,英语为拼写式语言,产生的逻辑模式称之为“同一律名学”,同一律名学在思维上更注重“二分”,分类必须要“尽”。而汉语为象形语言,所产生的逻辑模式称之为“相关律名学”,相关律名学更注重事物的相关性,是“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二者都是在说“东亚人更注重事物的相关性,西方人个更注重事物的主体和其逻辑性”

    所以中国人才能看到如此繁杂的页面依旧可以乐在其中,因为我们第一眼看去看到的是一个整体和各元素之间的联系性,所以并不会觉得有很大问题。但西方人第一眼看过去是会关注主体的,所以西方人的APP才会如此简洁的突出主体。不然西方人看到淘宝一定会抓心挠肝的。

    然而并不是谁的更高级,各有所好,合适就好。

  18. 一个天气APP升级后怎么可以购物了,一个破解密码的APP推送一堆乱七八糟的新闻,一个支付APP还可以社交,像微博这种依仗用户量大什么乱七八糟的都有,酷狗的广告和弹窗太多(桌面端的)。
    在中国,一个APP恨不得想做一个生态出来,然后各种类型的用户都有,然后里面加点社交。等用户量上来了,购物和广告功能上来了,还怕不赚钱?

  19. 不同的产品的定位不同,用户的需求不同。当然如果是为了界面高大上不考虑需求的话完全可以做到高大上。 误喷!

  20. 高赞答案你们真的是做了用研的么,说实话,基本就是甲方爸爸的错。

    不得不说,中国人的确是比较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所以从建国开始,我们没有系统,没有规则,没有逻辑。

    多,快,好,省,就是唯一的标准。

    在改革开放开始,我们开始接触到世界的一些规则与规范,例如为何需要规范标准,引导与可读性是如何实现转化,排版布局与技术实现,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用户画像与数据基础才能引申出所谓的设计是布局神马,而不是单纯的好看。

    在现有公司里面,一个需求是怎么出来的,基本就决定了最后整体APP呈现的效果。

    相信大家都知道一个现象级的烂片,富春山居图,那么多的导演,那么的演员,那么多专业人士,就没有人看出这是一个烂片,直到推出市场么?

    和APP一样,那么多调研,项目经理,和设计,就不能出个好的界面么?

    道理是一样的,作为执行层,你需要的是做到绝对的服从,因为决策层考虑的问题不是好不好看的问题,而且一个需求的考虑方向也根本不是你执行能理解的,就像支付宝一直在做社交一样,难不难用,难用,烂不烂,烂,那还做么,做,毕竟这个涉及战略布局与技术储备等等考虑,我们是很难理解,而我们吃瓜群众就更没资格来提意见了,近期美团清真模块就更能体现这样的情况。

    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们都是被人牵着鼻子的牛而已。

    有点扯远了,说回界面,回想起淘宝以前的界面,虽然现在漂亮了,不过总体思路还是基本没变的,就是一个平台,他是一个商业行为,他必须要以盈利为关键,任何商业行为,你都需要形成一种商业闭环。

    举例说明,你为了约炮,先是收拾自己一身行头,了解如何谈吐,还提前预定了鲜花饭店,如果事后妹子还是给你发好人卡,那么你这些行为对于约炮的目标相对就是白干了。

    所以啊,淘宝要这样干,无非也就是看上你的钱,你以为双十一真的是给单身狗成立的节日么,城里套路深啊。

    而淘宝的成功相对就中国市场树立了一个参考线,噢噢,流量为王啊,内容为王啊,用户研究是个P啊,你别跟我说神马杂乱,就照着淘宝抄,你行不行,现在5点,下班前弄好,我要赶着去A投呢不说了。

    作为圈地拉钱的现阶段,体量越大的公司越不敢做出他们自己培养的多年习惯用户的改变,毕竟都用了那么多年了,习惯是一种很强的力量,越是习惯的,改变的成本越高,所以,只有当整体外部环境,例如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样的情况出现了,我们都习惯尊重他人并法律完善个人隐私,而且商业流程能规范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不像现在这样了。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