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注册

登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 请输入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将收到一个链接,并将通过电子邮件创建一个新的密码。

如何看待亚马逊的无人超市产品 Amazon Go?

如何看待亚马逊的新产品 Amazon Go, 使用了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使用户可以不必付款直接取得商品离开? 求大神推测技术原理。 网站地址:https://www.amazon.com/b?ie=UTF8&node=16008589011

评论 ( 20 )

  1. 当然,它还有很多不足,Amazon 的这次只是尝试,某种意义上来讲他是数字化零售业态的初始状态,这已经给消费者和整个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我不是来评价amazon go的,因为我觉得它就是未来。势无可挡。
    人工智能我们已经吵了两年了,甚至至今来讲,它已经不是一个新机会了,新机会是:怎么将人工智能应用出来。
    amazon go就在这一波里面。

    我主要想说的是,每次技术有革新,总有一波忧国忧民的蹦出来说“哎呀完了这下大批人要失业了”
    你还记得我们的大清王朝那时候的欧洲是什么样子吗?人家在搞工业革命。然后人家的革命成果,珍妮水力纺纱机(当然飘扬过海运到我们中国这的还是老机器,但不要酸,这一路商人成本已经超级高了),当时江南多少纺织大户跟洋人定机器,结果这事到了清政府朝廷上,那些大人们跟今天的有些人如出一辙“必须禁止国民使用纺纱机,这样我们多少劳动力要失业?这样社会治安怎么稳定?”
    结果,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是不是?
    我们照人家慢了何止一拍?

    以前有个著名的段子,现在还经常有人拿来调侃“什么?你担心使用了挖掘机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可以啊,你干脆一人发一勺子,那不是能解决更多就业问题?”

    新技术是不会复辟回去的。
    历史的车轮已经碾压了一系列“闭关锁国”。
    汽车让马车夫失业,但它给机械工人、司机、驾驶培训学校去、橡胶产业、燃料产业、零配件生产制造业、钢铁行业、发动机制造产业、汽车美容行业、玻璃制造业、销售产业链等等等提供了无数的就业机会。
    还是看长远点吧,别操没用的闲心。
    未来必将超乎我们的想象。

  2. 当乔布斯2007年,在旧金山Moscone Center的MacWorld大会上,宣布其再一次改变世界,为世人带来了划时代的革命性产品,在万众瞩目下揭开了iphone的神秘面纱。这款产品用其领先世界5年的科技创新和极致的产品体验征服了世界,并开启了长达10年长盛不衰的移动互联网革命。

    如今在零售业,亚马逊为推出的amazon Go无人商店,为我们点燃了零售业的科技革新之火。其通过遍布店内的摄像头、传感器及其背后的机器深度学习,使得未来智能零售逐步成为现实。

    亚马逊西雅图总部旁边的 Amazon Go 无人超市

    橱窗标语:没有排队。没有收银台。拿了就走。

    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设备,连接的是个人,数以亿计的个人借助单台设备的运算力,通过移动网络相互连接,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络,并孕育了壮观的互联网生态。

    新一代零售店连接的是城市商圈和社区,一旦形成商业网络,超过临界点,也会孕育出一个庞大的零售生态。而这一次零售革命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所带来的价值爆发,将远远超过上一波零售浪潮——线上网购。

    线上网购的成功,将中国零售市场切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面是蓬勃发展的线上零售,一面是凋敝的线下百货商超,两个世界分道扬镳各自发展,并且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巨大鸿沟。当线上市场结束野蛮增长回归常态时,零售市场也回到原点,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它的逻辑在于,线上网购仅仅解决了部分人群、部分场景的购物需求,而新零售将触达所有的线下市场、人群和购物场景。但这不会是简单生硬的的线上和线下叠加,如: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或线下导流,线上下单,而是深度融合,借助技术创新,带来颠覆型的购物体验。

    新零售底层的逻辑是技术和硬件创新。就像iphone横空出世一样,其革命型的用户体验是建立在技术和硬件创新上的,在智能机上首次使用了包括电容屏,陀螺仪、光线感应器、距离感应器这些全新的元器件,包括其他多达200多项专利技术。可以说没有这些硬件创新,就不会带来极致的触控体验,苹果就不会取得一骑绝尘的压倒性优势。

    如今的亚马逊Amazon Go无人商店,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即AI和云计算即将在3-5年内大规模普及到零售行业,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零售成为现实。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新一波技术革命浪潮的一个初步应用,它和这两年火热的无人驾驶、围棋机器人AlphaGo一样,是技术演化的产物。

    目前Amazon Go无人商店的技术成果,虽然炫酷,仅解决了顾客购物体验的最后一个环节:支付和结账问题,实现拿了就走的购物体验。我们看到的场景和行业也有限,仅仅适用于超市和便利店,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超市整齐开放的货架、完整的产品包装。成本也非常高昂,据业内专家透露,一个Amazon Go可能需要千万美元级别的投入。

    但这仅仅是开始,任何一项革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必将是重资产投入,一旦大规模商用,其边际成本会向零无限靠拢,云计算是这个道理,百度目前在All IN 的阿波罗无人驾驶也是如此。亚马逊作为一家技术公司,我猜他的本意肯定不是要在线下大规模的开设便利店和超市,一旦亚马逊的算法和技术成熟,作为一家平台商,将零售智能技术赋能给所有的零售行业,会发生什么呢?线下所有门店将进入智慧零售时代,所有品牌商SKU数据将在线化,举个例子,一瓶王老吉的算法识别模型和特征,会保存在云平台上,所有的零售店都可共享和使用,这就是宝贵的数字资产。

    我们再展望一下,在百货和服装行业,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和机器学习,任何一位走进店面的顾客,系统可以即时知道他(她)的身高、体征、年龄、衣着,通过分析知道其购买力、偏好、品味,等,这是活生生的用户画像,门店做到了真正的懂你,比你还懂你。门店销售不再简单依赖于传统的商品展示、店员培训、销售技巧和营销话术,而是智能推荐。零售界真正做到了以生物识别来实现销售,这比电商以页面点击来揣测用户要高效一万倍。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阿里、京东都在全力布局新零售,一旦完成技术验证和算法模型搭建,达到商用化价值,并开放给中小零售商,赋能线下行业,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新世界的主宰。

  3. 前两天在西雅图体验了一把,确实,很方便,也不需要考验人性。
    流程就是进门之前下载专用app,并绑定信用卡,扫码进场,看中什么拿什么,除了买酒会有工作人员要求看你的id确定你成年了。其他可以全程无人干预,买完出门,过个把小时,就能在app看到详细的购物记录了,很准确,没多收,没少收。购物体验非常好。

    很多人排队,毕竟都是来尝鲜的。

    是不是仿佛间,回到了国内?哈哈哈

    最后直接出门
    https://www.zhihu.com/video/951853430298460160最后看看购买记录,识别的非常准确

  4. 转帖下个人在别处的答案,Amazon Go进门刷一次手机(之后手机其实砸了也没关系),就可以进去随便扫货,因为去的次数较多,个人喜欢就用我上班装电脑的书包来装东西。

    一般进去之后我就把书包拉链拉开,薯片,三明治,饼干,可乐随便往里面装。装完合上,大摇大摆走出去。

    微博里还看到很多人调侃东西直接在里面吃了呢?答案是,没关系。只要脸皮厚,你在里面随便吃喝,因为检测的是拿下货架的动作,拿下货架之后只要你没有还回去一模一样的东西,都会自动扣钱。

    另外Amazon Go的重点,国内很多人完全搞错了,根本就不是什么无人,

    而是No Checkout and just walk out,翻译过来就是:

    不需要任何形式的结账(连自助结账都不需要),直接走出门(出口虽然有个单向自动门,但那个是为了避免有人不刷手机逆向从出口进来而设置的,不会阻拦客户以正常步行速度出门)。

    重点在于客户的体验,而不是省了多少成本。亚马逊内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客户为中心,客户体验是第一位,成本是要放在后面的。当然成本肯定必须一点点降下来。

    搞自助结账,让顾客自己一个个刷商品,搞自动贩卖机,一群人排队围观前面一个人操作自动贩卖机,这些就是典型的牺牲客户体验来降低成本,亚马逊是绝对不会做的。

    推特上刷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像偷东西(shoplifting),偷窃一样的客户体验,真的是会上瘾的。

    Instagram上盗几张图,

    最后再怼一下阿里的淘咖啡,

    首先淘咖啡只开了3天,阿里造物节结束后就关门了。已经有亲自上门的网友被骗了。

    其次它用了RFID,鉴别是不是用了RFID只要看它卖不卖饮料就知道了。连饮料都不能卖算什么便利店?

    国内N多所谓“无人”超市,要么是自己扮演店员,一个个排队刷自己的东西,要么就是使用RFID,只能卖书包,纪念品,电子产品等,还得花点心思怎么藏好RFID,避免被人拆掉。很多人现在买手机都是逛了商场之后在网上下的订单,请问这些东西拿到线下卖有什么意义?

    包括EAT BOX,缤果盒子等自助结账系统,一般是一个监狱式铁盒子,顾客拿商品去收银台自己刷码结账,只有所有东西全部付款成功,出口的铁门才会打开。视频里就看到有人怎么刷也刷不上,被锁进去出不去,只能赶紧叫人帮忙。

    未来超市:大屏幕下单付款,窗口自动弹出物品。自动售货机模式,每块大屏幕只能一个人操作,周围站一大堆围观群众等着操作。如果想允许100个人同时操作,搞100块大屏幕,每块屏幕上显示几千种商品,这超级自动售货机,足球场的面积都不一定够。每块屏幕上密密麻麻几千种商品,去搜你想要的,恐怕和图书馆借书差不多了吧?

    以上是被“无人”带入歪门邪道的超市,是省了点钱,体验却还不如普通超市。

  5. 今天amazon go对公众开放,附上独家体验+测试视频

    全球首家Amazon无人商店今日开放,独家体验+评测

  6. 搞全自动,纯粹就是吃力不讨好,就是搞噱头的东西。

    2:8定律,搞定80%的自动,很容易,剩下的20%靠人就好了,非要搞成无人的,从实用和经济角度上完全就没意义。

    就是个炫技和搞噱头抬股价而已。

  7. 今天AmazonGo首次对公众开放,早上去体验了下。

    进门需要刷AmazonGo APP的二维码,用亚马逊账户登录即可。核心在于,出门时,没有排队,没有收银台哪怕是自主的,Just walk out。一切结算都基于大量摄像头来完成。这和Target,Costco这种可以自助结账的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完全是基于黑科技的。

    关键词:大量摄像头,系统非常稳定,店面小,有员工,结算延迟。

    1 大量摄像头。主要分为四种:挂满天花板朝下看的方盒子状摄像头,货架上檐朝下看的长条状摄像头,货架上朝内侧货物看的圆孔摄像头,货架上超外斜下方看的圆孔摄像头。

    1)挂满天花板朝下看的方盒子状摄像头:个人认为主要用于顾客检测跟踪与身份识别。

    2)货架上檐朝下看的长条状摄像头。个人认为主要用于检测顾客与货架的交互,由图中可以看出,摄像头是带有主动红外光源的,应该类似于Kinect或iphoneX,因为在主动光源下,手部动作的检测会更稳定。

    3)货架上朝内侧货物看的圆孔摄像头。注意这些摄像头装在货架内侧,从斜上方俯视货架中的商品,所以个人认为这些摄像头主要是用于监测商品数量和种类变化。

    4)货架上超外斜下方看的圆孔摄像头。这些摄像头是看向顾客的,个人认为主要用于识别人脸。

    个人认为整体的大概原理是:第一种摄像头用于基于全身和步态的检测跟踪识别顾客,第四种摄像头基于人脸识别顾客进一步提高识别精度,第二种摄像头用于检测取放商品的手部动作,第四种摄像头用于监测在取放商品前后,商品的数量种类变化。

    2 系统相当稳定。我和朋友进行了如下操作,均正确结算。把零食A从原位置拿到零食B的位置,然后再拿出来放在自己书包里,出门后正确结算。让小明从货架上取下商品A,并交给小刚,出门后,小明付费,因为系统是根据取商品的人来判断谁来付款的。在取货物时,进行对货物的遮挡,不影响正确结算。

    3 店面小。面积小,大约和7-11这种便利店相当,基本全是食品。因为店面就在Amazon总部楼下,销售主要针对上班族的零食快餐。这种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很高,布满了摄像头,计算资源肯定相当高,所以店面太大,成本会上去,不过未来开了连锁店,只需要硬件成本就行。

    4 有员工。因为是第一天公众开放,门口有很多员工和顾客互动。酒类区,有员工看守,必须ID证明你的年龄才让进入。还有员工偶尔推车出来码放新鲜的面包三明治的。

    5 最后讲两个不足。一,商品必须码放得很整齐,这些事谁来做,还是需要人。二,结算有延迟,选好东西,Just walk out,但是,你必须等上几分钟才能看到你的购物清单,而不能实时地检查AmazonGo是否犯了错误。

  8. 亚马逊GO无人店于今日(1月22日)在美国西雅图开放,亚马逊在五年前就开始研究无人店技术,早在2016年12月,亚马逊GO对亚马逊西雅图公司内部员工开放,经过14个月的内部测试,今天,亚马逊GO正式对外开放运营。

    一、亚马逊GO无人店的购物模式

    https://www.zhihu.com/video/938906995579908096

    亚马逊GO系统主要运用了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传感器融合(sensor fusion)、深度学习算法来实现一个完全不需要收银员的无人店。对此,普华永道(PwC)提供了亚马逊GO的技术流程。

    1、首先,顾客手机中的亚马逊GO APP可以和店内的蓝牙信标网络进行通讯,而店内密集的蓝牙信标网络可以把顾客的位置精确到半米之内,因此,通过蓝牙信标就能分辨出谁的移动设备是离货架最近的。

    2、其次,当一个商品被拿走或是被放回时,货架上的摄像头和重量感应器可以监测到商品的图像、重量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输入其人工智能系统,而店内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还有商品放置的位置来推测出是什么商品被放置或是被拿走了。

    而具体的购物流程是这样的,首先,顾客要进入亚马逊GO中购物,需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亚马逊Go APP,并且在APP内绑定亚马逊账户。这个APP会提供一个二维码,进入商店需要扫描该二维码。

    店内有大量摄像头还有感应器,在无人店的天花板上,有多个角度不同的笔记本大小的单孔径摄像设备,每个设备监控无人店的一个区域。

    当顾客浏览商品时,他们从货架上拿下的货物都会被自动加入APP的虚拟购物车,但是如果顾客拿下商品后,又不想要了,直接再放回货架就可以了,APP会在虚拟购物车里自动加减商品。

    整个无人店也没有推车,顾客将想买的产品直接放入购物袋,离开的时候,直接拿着购物袋走出无人店就可以了,顾客所拿货物的总价会通过他们的亚马逊账户直接结算。

    无人店的品类范围介于加油站便利店和一个小超市之间。 无人店中有一部分是全食“365”品牌的产品,店内商品包含冷藏饮料、巧克力、其他零食,还有一些素食食品。不过,店里没有散装的水果,所有生鲜产品都封装在塑料盒中,盒上都标有条形码。

    据亚马逊GO副总裁Gianna Puerini说,无人店针对的是需要快速获取食物的人群,而在西雅图员工内测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整个购物过程都不足一分钟。

    在最早期的时候,亚马逊组建了一个团队,专门负责审查无人店中的监控录像,确保整个系统运转正常。经过一年时间的调试,系统已经运行正常了,甚至,在2017年11月,亚马逊还曾让三个员工打扮成皮卡丘的模样进无人店购物,企图糊弄监控系统,但是系统准确地算出了这三个毛茸茸的顾客的购物金额。

    Puerini说无人店系统的准确率非常高,不太可能出错,但是如果出现错误,可以在亚马逊GO的APP上面划掉错算进去的物品的花费。

    二、延迟开放一年的原因

    2016年12月,亚马逊GO就开始对西雅图公司的内部员工开放,而亚马逊当时准备在2017年年初对公众开放亚马逊GO,最后推迟了一年才正式开放,据多个外媒的调查采访来看,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亚马逊GO系统在初期时还非常不稳定。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亚马逊GO在测试初期,当店内的顾客太多的时候,系统会崩溃,而除此之外,初期时,系统在辨认相似外形的产品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而根据熟悉亚马逊GO的一位工程师说,亚马逊一开始做这个无人店时,花费了很多精力在调整计算机视觉算法上,主要是为了让系统在跟踪顾客购物时能更加稳定可靠。

    第二,原本亚马逊GO对外开放只是为了收集数据,而在对内测试的过程中,亚马逊发现内部数据已经足够系统进行学习,所以后来就放弃了对外开放试运营的计划。

    根据亚马逊GO的技术副总裁Dilip Kumar说,亚马逊GO之所以会延迟对外开放是因为一开始公司认为我们的深度学习算法所需要的数据太大,如果只是对亚马逊内部员工开放,所产生的数据可能会不足,所以原本打算对内试运营一小段时间之后就对公众开放,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仅仅只是西雅图公司的员工所提供的数据就已经足够多,我们的系统通过内部员工的测试已经学习到了任何需要学习的东西。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着急对外开放无人店,所以我们用了充足的时间来“学习”,等到一切都很稳定了,现在,无人店才对外开放。

    三、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亚马逊GO开放后,引发了网上的大量讨论,主要热点有两个:

    讨论热点1:亚马逊的这个新零售概念,未来是否会推广到之前收购的全食超市(Whole Foods)中。

    亚马逊称目前没有计划将这套系统运用在自己收购的全食超市中。

    同时,据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首席分析师Brendan Witcher表示:我不认为亚马逊的这一套无人店技术会运用到全食超市中,因为一个品类很全的超市通常包含大量品类的商品,大概38000个类目,要做到这样太困难了,亚马逊GO和大超市的规模和商品种类相差甚远。

    讨论热点2:亚马逊GO的出现,会不会让上百万的工作消失。

    根据美国劳工部(Department of Labor)的统计,截至2016年5月,超过350万美国人担任收银工作,其中近90万人在杂货店工作。虽然亚马逊GO无人店确实增加招聘了一些工作人员,但根据去年Quartz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对整个零售行业的就业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亚马逊新增的招聘人数不能抵消因其造成的整体零售业失业率。

    推特上关于大批收银员将会失业的讨论也是最多的。

    亚马逊称,无人店不是为了取代零售工作人员,而是为了提供更多便利,因为有时候商店里会出现排队结账的情况,而街角小商店也时常人满为患。

    还有一部分网民担心如果没有了人与人的沟通,以后的购物体验会变得很差。

    而且亚马逊称,店内不是完全没有店员,首先需要有摆货的工作人员,其次,店内还会有专门人员帮助顾客解决相关技术问题,还有在店内游走的工作人员来帮助顾客找到想要买的商品。

    同时,还包括一个快速食材区,有厨师准备现成的一包包的新鲜食材,让顾客购买回家后,半小时内就能用这些食材做好一顿晚饭。在酒品区域,会有专门工作人员检查身份证。

    有意思的是,亚马逊声称暂时不打算开更多的亚马逊GO无人店,但是根据外媒报道,在2017年5月份,亚马逊发布了一份亚马逊GO的高级房地产经理的工作,工作职责包括为亚马逊GO选址和提供战略性房地产计划等。这也意味着亚马逊应该早有无人店开店计划。

    四、线上线下两不耽误

    亚马逊作为全世界零售行业的巨头,线上获得巨大用户群的同时,花费巨大精力来钻研无人店技术,第一家亚马逊Go经过了14个月的内部测试才对公众开放,相比现在已经很常见的超市里的自助结账系统,亚马逊利用高成本的摄像头、传感器等,想要打造无人店的极致用户体验的意图比较明显。

  9. Amazon Go的秘密不在“无人”,而是“Just walk out”(拿了就走)。

    作者徐印州,广东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九月的西雅图天气宜人,我参观了向往已久的亚马逊总部和Amazon Go。

    之前根据网上看到的资料,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介绍Amazon Go——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于2016年12月已推出了 ‘新零售’的样板,其Amazon Go线下便利店计划的战略意图,直指在零售业中占据庞大份额的美国便利店市场。亚马逊的Amazon Go便利店采用新型的‘无人超市’经营模式,消费者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自助购物,不用排队结账。

    它通过运用Just Walk Out专利技术,自动甄别消费者是将商品放回货架上,还是取走,并通过Amazon Go APP上的虚拟购物车将信息发送给顾客,顾客取到所需要的商品后即刻就能够离开商店。随后,亚马逊会通过Amazon Go APP将购物清单发送给顾客,包括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信息,并通过APP与顾客完成结算。”

    对于Amazon Go这种“Just Walk Out(拿了就走)”的新业态,我一直想探探究竟。终于,趁着亚马逊一年一度的“父母日”(编者注:Parents Day,让员工父母参观亚马逊总部的活动,作者女儿在亚马逊就职),我在参观了亚马逊总部之后,去到这家问世不到一年的Amazon Go。

    没想到,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我不能进入店内,只能在门口观察。不过店内的景象一览无余,在门外拍照也未被干涉。目睹的情景与在网上看到的记述基本相符。但是毕竟耳闻不如眼见,还是观察到一些报道中所没有说到之处。

    (作者徐印州在Amazon Go)

    并非拿了就走

    Amazon Go位于西雅图市区七大道亚马逊总部Day One的楼下,附近有十几座属于亚马逊的写字楼,约有1万多员工。目前Amazon Go并不对社会上所有的人开放,仅面向亚马逊员工开放试验——即便你是亚马逊的员工,也必须履行一个申请的程序才能下载Amazon Go App,在入口扫描手机里的二维码,确认通过后才能进店。如果没有下载Amazon Go App,手机无法验证,是不能随便进来“拿了就走”的。

    (Amazon Go门外)

    Amazon Go的营业面积只有160多平米,这160多平米还包括一个30平米左右与卖场隔离的坐席间,供消费者“拿了”就来此处食用。商品几乎全都是速食品、加工食品和饮料,还有极少量的快消日用品。从零售业态来判断,Amazon Go与其说是一个小型超市,不如说是一间名副其实的便利店。

    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来此购物的人当中许多并没有“拿了就走”,而是到隔壁的坐席间直接或经微波炉加热后坐在那里享用。情境与广州天河商圈内任何一间“7—11”等便利店看到的情景相似,只不过这个坐席间虽然属于Amazon Go,但与卖场完全是隔离的。这个发现提醒我思考——国内的“新零售”究竟应该从 “无人便利店”做起,还是热衷于“无人超市”?究竟哪些消费者需要“拿了就走”?哪些商品值得“拿了就走”?

    先进的人工智能应用

    Amazon Go最核心的价值,是其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大量传感器集成来识别顾客的动作、商品以及商品位置,店内各个角度都安装有摄像头,在用户刷手机进店之后,根据图像识别移动轨迹跟踪定位,并将其位置和姿势的变换进行关联,通过多维度姿态检测,判断顾客拿取商品的动作,确定其是否“拿了”。

    最后是视觉收银,从而完成无人收银的整个过程,顾客无需现场付款,可以拿着商品一走了之。Amazon Go强大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ning)系统,不断提高其人工智能的能力和水准,它的大数据运算能能力和识别能力日益增强。

    除了人工智能系统配置之外,店内的陈设看上去与一般便利店无异,货架不高,所有的商品举手可得。Amazon Go不用RFID技术,但是每一件商品的包装上都有特殊的编码,既不是一般的RFID标签,更不是普通的二维码。

    询问了几单商品的价格,都不算贵。因为“拿了就走”,所以顾客每次买的东西并不多。我了解不到这里的“客单价”,就我在现场观察那段时间,“拿了”走出来的几单都只有一两件商品,估计也就十几美元。Amazon Go是亚马逊向“新零售”迈进的一个试验品,立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地,着眼于未来长久的发展。就目前而论,对比Amazon Go的高科技投入,再估计一下它的实际销售额,恐怕暂时 “只赚吆喝不赚钱”。


    核心不在“无人”而是“Just walk out”

    我感觉到,Amazon Go的先进和奥妙之处就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其亮点并非国内一些关于“新零售”的报道所强调的“无人”。在Amazon Go不大的店门内还是有工作人员的,毕竟还需要人工及时补货和理货。

    还有,如果顾客拿起商品并不“拿走”,却把货架上的商品移位了,怎么办?会不会把账算到虽然移动了商品,但是并没有把它拿走的顾客户头上,如何识别?据说Amazon正在攻克这个难题,不久可望解决。目前还需要现场工作人员将商品放回原处,使没有被拿走的商品正确回到“初始状态”。

    (Amazon Go购物袋及产品包装)

    总之,真正做到绝对的“无人”尚需技术上的更大突破。美国的劳动成本非常之高,发展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动因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Amazon Go所代表的“新零售”其本质是人工智能,其专利是“Just walk out”,而不是“无人”。如果单纯追求“无人”,无人售货机这一零售业态早就有了,而且已经相当成熟。“新零售”必需建立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来发展,Amazon Go的人工智能使购物更加快捷和方便,免受排队付款之劳,确实值得学习和赶超。Amazon Go客观上引领了“新零售”的潮流,主观还是在试验人工智能在零售商业的应用。

    新零售业态最终是更好地满足消费体验

    步Amazon Go的后尘,国内“新零售”浪潮来势汹汹,模仿、借鉴、超越,出现了很多新业态。最热门的“无人超市”,引起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和争论。

    我认为,以Amazon Go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对于特定的消费群体、特定的商品、特定的区位是适宜的,但不可能涵盖和取代所有的零售业态。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体验,如何覆盖更广泛的消费领域和更多的商品品类,如何更加拓宽营销渠道,需要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领先,脚踏实地探索。

    一个新的零售业态能否在竞争中成长,还取决于供应链是否健全和稳固。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无人超市、无人商店的商品价格并没有因为减少人工而降价,反而由于前期实验性的高额技术投入和技术支撑不稳定等原因使商品价格更高。尽管人工智能在商业中的运用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国内包括“无人超市”在内的“新零售”究竟前景如何,最终还是由市场说了算。

    文:徐印州(作者为广东财经大学教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

    原文来源:我逛了逛Amazon Go,发现它的秘密不在“无人”

  10. 无人零售是未来的趋势,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的结合在新零售方向大有可为。

    在无人便利店里,增强现实的互动式广告将取代销售员的口头推销,通过AR特效可以让顾客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购买欲望;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准确的定位客户的需求,为顾客量身推荐最符合的产品,起到优秀销售员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中人脸识别是其中主要的传感技术,客人除了进门时候需要刷脸验证身份以外,在整个购物过程中和结账过程都不需要人为和机器的干预和操作,极大提高了购物体验,加快购物时间的同时也减少了商家的人力成本。同时通过人脸识别可以采集不同维度的数据,比如客人的基本信息和消费习惯,包括在哪个货架停留的时间最长、商品购买顺序等。采集到的大数据可以用来分析了解客流量、回头客比例、性别比例、客户年龄分成、客户心情等,这些数据可以为商家构建出最完整的用户画像,商家可以根据用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实现精准营销,从而提高用户留存率和销售额。

  11. amazon go 视频发布几个月了还没有正式运营上线,实操挑战还是很大

  12. 亚马逊现在的盈利有三大支柱:Prime会员、云业务(AWS)以及第三方。对于亚马逊而言,这三大支柱的成本是相当惊人的。“Prime的会员费其实是不能负担Prime会员服务的成本,其实每个国家的Prime会员服务都是如此。无论是在德国、美国、日本还是中国都是如此。”负责Prime业务的Greg Greeley坦言,基本一两个包裹的配送费就花掉了一整年的会员费,更不用提中国这种跨境免费航空配送服务。

    而最近正火的一篇名为《亚马逊正在吃掉世界》的文章中也解释写到,“亚马逊的厉害之处在于把内部的服务转化成面向外部的生意。”这被称作亚马逊的员工称作“飞轮效应”。

    他们认为,丰富的选品、低廉的价格以及便捷按时的配送,会让消费者离不开亚马逊服务,而为了建造这种更好的服务,前期需要大量投入,但是,未来收入增长速度会是指数级的。

    这种业务上的高盈利,将不断从投资人那里获得“花钱”的特权,重复这个路径,开拓出新市场甚至是新业务板块。比如AWS衍生的AI业务和其加速孵化业务。但要切中野蛮生长的要点,仅知道诀窍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很多人为的、技术的和对新零售地域认知的转变。

  13. 人工智能的发展,一定会让产业结构链发生位移,原本低级重复劳动也许会被机器和人工智能替代,但是别忘了有很多工作机器永远无法替代人类。

    首先机器不会犯错,那么上帝就不会给他创造的灵感

    人类历史中很多突破性的发展都是因为错误或者无意中发现的,1928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弗莱明博士,正在实验室中研究流感病毒时注意到,有个培养基被不明细菌污染。弗莱明没有像大多数科学家那样,把污染的培养皿直接扔掉,从而意外发现了“盘尼西林”(青霉素)。

    再比如可口可乐,是药剂师发明的,在1886年5月8日下午,一个酒鬼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彭伯顿的药店。“来一杯治疗头痛脑热的药水可卡可拉。”营业员本来应该到水龙头那儿去兑水,但水龙头离他有二米多远,他懒得走动,便就近抄起苏打水往可卡可拉里掺。结果酒鬼非常喜欢喝,他喝了一杯又一杯,嘴里不停地说:“好喝!好喝!”酒鬼还到处宣传这种不含酒精的饮料所产生的奇效。在约翰·彭伯顿去世的四年前,他们把发明权出售。四十年后,世界上无人不知可口可乐。

    人类的发展或者是改变正是因为这些不经意的错误导致的,机器人最大的优势是不会犯错误,但上帝也不会给他创造的灵感。

    其次,机器擅长的是逻辑和数据处理,而感性的创造力机器却不是通过逻辑计算可得

    虽然现在最先进的AI也在研究情绪的表达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但创造力的工作并非是智力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智力有问题的人却能做出很好的艺术作品的原因。

    短期内机器是很难代替人类的创造力的工作,比如说科技的研发、艺术,音乐的创作。比如当年看涅槃乐队的演唱会,他们会故意把琴弦调低半度演奏,就是用这样的失真创造出了现场摇滚的张力,反而更有艺术表现力。但相比机器,在类似于演唱会这种非常复杂的环境,机器人很难接收到以及判断出那种微妙信息,那么这样的艺术创造力,我相信机器是很难具备的。

    最后,我认为AI发展会带来新的分工,现在还在做简单重复劳动的人未来才最为危险

    无人超市的出现,确实带来的是一个新的方向,原有的社会分工应该会重新打破重组。以目前的形式来看,很多每天做着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人,未来是最先会被替代的一群人。那么未来需要创造力的工作则更需要人类完成。

    但从另外一面来看,还需要考虑的是人工智能的使用成本,举个例子,现在人们作为服务员端盘子看似是可以简单重复劳动的,但很长一段时间被机器人取代很难,为什么?因为如果要把一个机器人早的能像人实现从餐厅拿盘子,规避任何障碍物,到最终很完美的呈现在用餐者面前,目前根本没有机器可以做到。就算未来如果能做到,那么设备+软件开发的成本远远比一名餐厅服务员的成本要高很多。

    我们到底会不会被替代?

    我的答案是人类永远不可能被替代,因为机器是人创造出来的,阿尔法狗能够战胜人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其算法先进,更厉害的是因为他会在于人类下棋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如果没有人类,机器是不可能有其他的学习能力的。同样从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新分工不断出现。每次叫嚣着人类被替代的言论都会随着时间消亡。

    所以可与预见的是,未来IT、计算机、神经学科、仿生学等等会因为软件的提升带来更高的需求,那么这一类应用,将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具体到无人超市这个例子,虽然替代了收银员,但是未来无人超市相关的物流系统、售后维护、甚至是陈列和设计等工作,不同样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甚至如果越来越多的设备开始替代人类,至少能源的研究不也一样会带来很多就业机会?这才是我开头说的傻子担心失业,智者看到机会的原因。

    最后,从共享单车例子来看,真正的修车手艺人从原来的销声匿迹,到又被大量的发掘和重新工作。所以我认为担心机器取代人类完全是杞人忧天,真正应该担心的应该是那些不愿学习和思考,每天只愿意承担简单的重复劳作的人吧!因为机器已经开始能够自主向人类学习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恋山(lianshan999)

  14. 其实为什么不做一个商店,大家进去就是看样品选择,到出去的时候自动结账,仓库自动打包好直接拿走呢?

  15. 带狗狗进超市就没人管了,吃饱了再把它牵出来(눈_눈)。

  16. 看起来不错,希望不要有一天完全替代了所有零售,我还是喜欢现金付账。

  17. 前面的回答对 Amazon Go 的技术探讨和发展前景展望已经说得比较全面了,所以在这里就不再重复。想要开拓一个新思路,带大家看看为什么 Amazon Go 这类无人超市会出现,以及它的模式移植到中国是否可行。

    我们先来聊一聊 Amazon Go 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线上流量已经愈发昂贵,纯线上的新产品想要做起来基本已经很难实现。所以线上产品与线下的场景结合成为关键。这也是马化腾一直在说的,“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是场景驱动”。“无人商店”为人工智能的一些分支技术(视觉识别、深度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场景。将线上的增长压力分流到线下。

    第二,Amazon 的发展战略从来就不只是一个电商平台,最近收购全食体现了它想要称霸零售业的野心以及 AmazonFresh Pickup 项目的全线铺开。包括智能音箱 Echo、阅读器 Kindle 等等的硬件产品,和云计算的技术发展,Amazon 的业务领域其实非常庞大。而无人商店 Amazon Go 的测试仅仅是线下零售发展的一环而已。

    第三,无人商店这种形式其实顺应了当下移动支付越来越普遍的趋势。同时随着人力成本的上涨,无人超市可以有效减少运营投入的人力成本,同时提升效率。并且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超市的成本也将逐步下降。因此,“无人超市”其实足以成为一个投资风口。

    再来看,无人超市在中国将如何发展。

    除了各大连锁超市的无人超市,如之前华润万家和全时便利店等进行的无人超市测试,无人超市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向垂直领域进一步细化和渗透

    近日一家名为Wheelys的瑞典公司表示,将在上海建立“无人咖啡商店”。商品信息将关联在手机App上,顾客只需要进入商店扫描产品代码,就可以购买商品。Wheelys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ariaDe La Croix表示:“我们相信在未来5-10年内,无人商店应该能成为普遍的现象。”

    (“无人商店”会改变实体零售吗?)

    尽管有着广阔的应用场景,但无人超市的发展前景依旧令人担忧。

    据两家超市(华润万家和全时)的统计,经过一整天的无人化运行,华润万家的便利店在当天总共卖出了1.67万元的商品,收到顾客的自助付款大约是1.37万元,但应收账款和实际收款相差了3000元。

    (“无人商店”会改变实体零售吗?)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无人超市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无人超市的真正运营还需要依赖信用体系的完善。不知道在芝麻信用体系的支撑下,阿里的无人超市会做得怎么样。

    不过最重要的是,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如零售业一般的传统线下行业必将迎来革新。

    更多关于无人商店的资讯可以阅读:

    ainterest.ailingual.cn/

    关于 Amazon 的讨论可以看:

    ainterest.ailingual.cn/

    如果你处在创业、运营、产品等行业领域的成长期并且对我们的回答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的讨论。

    u.wechat.com/MCBFy5FTk8 (二维码自动识别)

  18. 最新消息:

    据外媒北京时间3月28日报道,亚马逊寻求将实体零售店现代化的努力面临挫折,该公司位于西雅图的首家无收银员便利店Amazon Go因为技术故障推迟开业。

    彭博社此前报道称,当商店过于拥挤时,Amazon Go的测试一直崩溃。最新的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一旦选购人数超过20,Amazon Go的整套设备就很难追踪用户以及手头上选购的商品,因此这项技术目前的测试环境仅能容纳少量用户,或者要求用户放慢移动速度。这阻碍了Amazon Go面向公众的开放。

    尽管如此,上周的多个招聘公告显示,尽管Amazon Go商店仍在解决技术故障,但是亚马逊已经准备在未来加大招聘力度,将Amazon Go扩大多处地点。

    在2016年12月5日,亚马逊宣布推出革命性线下实体商店,Amazon Go。Amazon Go颠覆传统便利店、超市的运营模式,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彻底跳过传统收银结帐的过程。

    顾客只需下载 Amazon Go 的 APP,在商店入口扫码成功后,便可进入商店开始购物。Amazon Go 的传感器会计算顾客有效的购物行为,并在顾客离开商店后,自动根据顾客的消费情况在亚马逊账户上结账收费。

    US Today对Amazon Go 的购物消费过程做了图示说明:

    首先,顾客在进入店铺时打开手机上的APP,用类似刷卡的方式通过闸机(当然,需要注册过亚马逊的账户),与此同时,入口上方的摄像头会进行人脸识别。

    当顾客在货架附件停下时,货架及周边的摄像头会捕捉消费者的位置与动作。

    放置在货架上的摄像头会通过图像识别,判断顾客是拿起了一件商品(购买),还是只看了看又放回货架(不购买)。

    店内的麦克风会根据环境声进行声源定位,辅助判断顾客位置。

    货架上的红外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荷载传感器会记录下顾客取走了哪些商品以及放回了哪些商品。同时,这些数据会实时传输到店铺的数据中心,从而能对顾客的购物清单进行实时更新。

    离店时,购物清单上的商品会自动在顾客的账户上进行结算。

    整个购物过程似乎完全不需要店员的参与,不需要使用收银机,不需要顾客排队结账,真正实现了无人零售。

    如此高科技是如何实现的?

    亚马逊尚未公布其技术原理,不过在Quora上,有一位名为Brian Roemmele的网友挖出了几年前亚马逊提交的两份专利文件,里面描绘的系统跟如今的 Amazon Go非常相似。这两份文件名称为:“侦测物体互动和移动”(Detecting item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和“物品从置物设备上的转移”(Transitioning items from the materials handling facility),两文件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申请。

    这两份专利的摘要分别如下:

    用户从一个货架上拿起或放下一个物品,货物管理系统可以侦测到这个动作,并且更新用户移动设备里的清单。

    以及:

    物品被识别,并且当用户正在拿起物品时,物品自动与用户发生关联。 当用户进入或穿过一个“转移区”(Transition Area),被拿起的物品将自动转移到用户,而不需要用户有任何的输入。

    由此,业界猜测主要有三个技术核心点:

    1. 如何检测和识别顾客的行为?

    顾客购物行为非常丰富,从货架的角度来看,核心动作只有拿走或放回两种。商品被从货架拿走了,最大的可能就是被买走了,而被放回来就是你不需要了。如果能识别拿走或放回,那么就解决了核心问题。

    在货架上通过红外幕帘可以形成一个平面,判断顾客手的位置;货架上的压力传感器、载荷传感器可以判断商品是否离开货架;再配合摄像机的图像识别,此问题应该解决得比较容易。

    2. 如何准确识别被拿走和被放回的商品?

    此问题其实是两个问题。

    首先看第一个,识别被拿走的商品。

    因为商品是被雇员事先人工放置的,所以该商品可以直接标记到系统中,不用识别。

    复杂一点的是识别被放回的商品。

    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目前在物品识别领域已经可以达到很高的准确率,当然前提条件是采集到的图像质量要比较好。识别出商品后,会有两种情况:1)商品放回到了正确的位置。此时,系统状态转为到初始状态。2)商品放到了错误的位置。此时,系统需要通知店员进行整理。之后,系统状态同样回到初始状态。

    3. 如何将某商品与拿走/放回它的顾客关联起来?

    这是最为关键,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从专利上看,是利用用户位置信息定位进行识别。目前Amazon Go 可以用于位置定位的手段有手机信号(GPS)、音频分析、视频分析,但是否有足够的定位精度?如果货架面前只有一名顾客,那么将商品(拿起/放下)与这名顾客关联起来很容易;但如何货架面前同时有两个及以上位置十分靠近的顾客,能否精确定位到每个人的位置和动作,这是需要重点解决的。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能够解决得比较好,就能准确知道每位顾客实时购买(拿走)的商品,在其通过特定区域时(比如出口闸机)进行结算即可。这样,正常情况下的购物就可以完成了。

    事实上,最难解决的应该是第三个问题,从新闻报道上看,当人数超过20人时系统会识别错误,应该就是第三点解决得不够好。

    更复杂的问题

    以上考虑的只是正常的购物,还没有引入防欺诈/盗窃问题。比如,顾客在拿起商品后进行调包后再放回,替换品在外观和重量上与原商品相似,系统是否能够识别出来?

    展望

    要实现无人零售店真正的开门营业,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还有很多,作为先行者的Amazon Go 任重而道远。希望亚马逊能克服重重困难,为人工智能的落地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我的知乎专栏: 非典型产品er,或者微信公众号:laofantalk。我在那里等您。

  19. 这涉及到一个物联网设计,在整合诸多方面来看,可以采用一个智能购物车模式。当每个产品都具有独立的rfid芯片会很容易实现(成本高)购物车与消费者的联系,可以采用手机的nfc近场通讯。当顾客推走购物车时,手机与购物车智能匹配。当商品进入购物车,购物车内读取设备进行商品识别。当感觉不想要时,捡出商品,购物车判断捡出。完成购物,车推到固定位置,购物车划价格,手机扣费。完成购物

  20. ———————- 2017年3月的回答 ——————————–

    这个店现在在西雅图感觉营业额绝对不低。

    西雅图的街上一到中午,不夸张说亚马逊员工遍地走,很多都直接去Amazon Go买午餐三明治,Amazon Go的橙色购物袋几乎人手一个。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