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移动互联网产品如果想面向学生用户进行推广,应该如何做校园这一块? 爱开淘 七月 12, 2019 业务发展 5 评论 1046 围观 走进校园,到底是线上有效 ,还是线下有效? 所谓的走进校园,绝不仅仅是在人人网上建立一个公共主页那么简单,很多人人公共主页出现管理不善,人气较低的情况。 但是如果选择线下,成本巨大,覆盖面还较小,是否划得来? 或者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
评论 ( 5 )
可以看看我写的一篇文章,或许对你有帮助:)
校园移动互联网:一块难下口的肥肉
在我国,目前各类大学生数量约在2000万左右,其一年的开销,包括教育费用、娱乐休闲、交友的费用,平均每人每年4000元,这就意味着有800多亿的高校市场。另外,大学生有着相对更长的智能手机使用时间,而学生时期又是一个人的产品使用习惯形成时期。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垂直领域创业者心中,高校市场一直是他们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
然而,由于高校社群的封闭性和特殊性,无论是大平台还是小公司,在实际的运营推广中,依然会发现这块“肥肉”难以下口。
高校需求多样化 功能服务难复制
大学生的需求丰富多样,然而不同高校有不同“个性”,很难提供服务统一化的服务。
就拿目前专注该领域的一家南京创业团队举例。刚开始他们在东南大学做“你好东大”APP试点运营,由于产品提供的“查跑操”(次数)功能是学生们的刚性需求,因此仅发3天单页就新增了5000个用户。然而,并非所有学校都需要查跑操,同一功能在其他学校可能完全不适用。
再说说“订外卖”服务,有的学校有提供送外卖服务的学生团队,有的没有;有的校园周边商家可提供配送,有的市场稳定饱和不需要外卖。而这些外卖服务质量也都参差不齐,这就给服务的整合和监控带来了难度。若自己去建立配送团队,不仅会加剧运营成本,还有可能被饿了么、美团外卖等有钱、任性的土豪们玩死。
由此可见,因为每所大学的管理方式和运营环境不尽相同,因此某些功能和服务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复制。
细分领域易切入 想做平台不容易
那么,大学生是否就没有通用的需求呢?答案当然是否定。能想到的有两大类,一类是“查课表”、“查成绩”等教务必备工具,另一类是“找兼职”、“订车票”等和大学生相关的生活服务。前者已得到市场验证,如超级课程表,后者业内尚未出现代表性产品。
就推广而言,工具类产品在初入校园时的确可以迅速扩大用户基数,但这很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竞争激烈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想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产品背后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可预见的是,尽管学生对生活服务的总体需求很大,但由于涉及的行业众多,创业公司想“一口吃个胖子”做平台是不现实的。因此,从某一垂直服务领域切入对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针对目前兼职市场监管混乱、兼职信息不透明的现状,原“你好东大”团队推出了“同学帮帮”APP,主要为大学生提供靠谱的兼职岗位和配套保障服务。笔者试用后发现,所有兼职雇主均属认证商家,提供的也均为直招职位,充分保证学生可拿到一手的薪资。而“同学帮帮”扮演的是技术和安全保障平台,在报名流程上也更加精简,省略了中介和校园兼职代理,从而提高雇主招募和学生应招的效率。另外,该产品还提供举报赔付服务,提高了学生对以往兼职信息的信任感,相比同类产品更重视用户体验。从初期推广情况来看,该产品因学生的口碑传播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良性影响。
然而,无论从事哪一细分领域,都只是校园生活服务的冰山一角,仅能服务于其中一小部分学生。想要成为平台产品,吃下高校市场这一整块“肥肉”,创业者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将产品做到极致 与学生合作运营
目前,专注高校市场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有不少,大部分还是学生团队,产品普遍质量较差;还有依赖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校园电商,他们服务的对象也局限于其所在的学校或周边学校。尽管这些团队有各种缺点,但大部分也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便利。因此校外的创业公司若想要粗暴进入,就会面临“不接地气”的窘境。
那么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显然,若能发挥研发和产品的优势,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并利用好上述的校园资源,还是能形成强大竞争力的。最快的方法是针对某一类目或功能,找到相关学生组织或关键负责人,根据其意愿、规模和能力,建立差异化的合作模式,让学生团队或个人来对所在类目负责。一方面,对一些学生来说,他们乐于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公司来说,既减轻了运营负担,又可以快速拓展有效用户。
值得注意的是,找到合适的合作机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一旦有学生做了不靠谱的事,用户只会吐槽产品本身。
重视和用户的关系 制造口碑传播
说完了运营,再谈谈推广。
一般的APP推广最讲究的是在应用市场的排名、搜索引擎的优化等。但对于高校市场,由于其地理位置相对集中,所以传统地面推广会更加精准有效。但即便如此,也可能遭遇“不可抗力”——主要体现在高校行政力量的干预,故线下渠道也需讲究方式方法。对此,“同学帮帮”团队也分享了他们的推广经验:通过赞助校园活动来植入产品,或者招募兼职学生来扫楼发单,在性价比和风险控制上要比在校内做地面活动更有优势。
另外,口碑营销也是容易被创业者忽视的一点。大学生是一个群体效应很强的群体,相对其他营销方式,他们更信任熟人或准熟人的推荐。因此一款APP产品想要进入这个群体,最有效的方法是先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和潜在的目标用户做朋友,让一小部分学生先使用和认同它,再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维系用户关系,让他们成为口碑传播的源泉。
当然,用户运营可是个细致活儿,需要付出的可不只是耐心,有时候更看重个人魅力。
校园移动互联网是个让不少创业者口水直流的肥肉,如何完全吞到肚子里是让各家创业者头疼的事情。就目前来看,与其各自为营,不如专注于细分领域,反正肉一直都在。小公司们既然无法整吞,不如坐在一起学习怎么肢解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结果如何,巨头们只需躲在后面等着他们乖乖送到自己嘴边就可以了。
在微博比较盛行的时代,可以借助学校官方的微博和学校的大V用户传播的推广,加上同学间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方式推广,节省成本。加上校园海报和主题鲜明的互动活动等方式。这样的推广效果应该会覆盖大部分的群体,不排除那些超级学霸,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主,这些用户估计也不是你的主力用户的。所以,这些方式推广,如果产品还算可以的话,应该效果很好。
海报、传单等实物对于线上产品的宣传效果并不好
在校园推广最关键的两个特性是校园学生的聚合性和自传播性,
应该设计出对学生,易于学生使用产品的活动
比如微博、校内对于学校大型晚会的互动墙这种形式就很好
不过其他产品的活动设计就挺伤脑筋的
其实线下活动还真不如在校园bbs、微博、校内中发帖——这样转发、体验都更加的及时
到学校新闻中心 活动心中 联系主要负责老师帮忙推广出去,但学生对于网络产品的热度容易变的,除非,非常具有价值性与吸引力!
这一直是自己努力学习的一块知识.
就先简单地答几句.
校园营销属于精准营销.先暂且不论是哪种类型的app产品.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方式.
1.高校联盟推广合作.
高校联盟是一个区域性的高校由校方领头或自发性组成联盟性质的团体.他们大多会定时举办高校间的活动和比赛.
拿广州地区举例子.比较出名的高校联盟就有”从化八大高校联盟””大学城高校联盟”
高校联盟的推广一般比较原始.常见的方式一般是”邮件扫楼短信Q群论坛海报”等病毒式的营销.
此种营销方式胜在效果明显.收费低廉.
各大论坛的一个广告得上万块的资费.在一个高校的校园论坛才几百块.华农这样的学院也不过上千而已.
典型的案例是淘宝客户端的高校联盟推广.当时淘宝跟7大高校联盟合作覆盖了50余家高校.由此渠道带来的最高单日激活量达到了25000.
2.校内活动比赛摆摊.
同理.赞助高校的某项活动或者比赛.以及在高校的开放日或者展销会的时候摆摊进行宣传.以传单海报易拉宝的形式进行产品的营销.
典型的案例是搜狐微博赞助的百余间学校的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搜狐微博与活动进行互动.对比赛进行投票.期间拉动了12万的用户注册搜狐微博.
还有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智联招聘在各大高校进行的社团CEO选拔赛.
3.运营商合作.
运营商合作是以SP发家转型做APP的公司必选的一个方式.
通过 集群网短号信息发送运营商校园活动参与短信投票代码提供等方式进行宣传.
这种推广方式要求与运营商的关系良好.
可参考的案例有.中国电信在4月份启动的young计划.该项目的本体是中国电信推出了一款sim卡的资费套餐.准备在广西和云南各大高校进行活动的赞助和推广.各大CP商可进行礼品的赞助对活动进行冠名(部分)
4.校内推广代理.
校内代理在互联网公司中只有游戏公司经常使用.
授权个人用户进行校内推广以及相关讯息的发布.
典型案例可以参考网易等游戏公司的倩女幽魂等各种PC端网游.
因手头收集到的数据暂且只有这么多..就先码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