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IT产品运营已经超过美国了么? 爱开淘 七月 12, 2019 业务发展 20 评论 928 围观 我的疑问是,在产品运营(或者扩展到整个产品领域),中国的IT界整体水平已经超越美帝了嘛?
评论 ( 20 )
先谈这个一个问题,中美互联网之间在运营这件事儿的差异。
有一句话,叫做,世界上有两种互联网,一种叫做美国互联网,一种叫做中国互联网。
这是针对互联网从业者说的一句话,而不是说中美互联网之间真的有很多差别。那么,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中美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
前几年,在知乎上,经常会看到类似「某某公司的产品是否抄袭了某某国家的某某产品?」这样的问话。在很多答案里,也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吐槽,譬如说,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缺乏创意,大多数都是抄抄抄;譬如说,美国人就是很厉害,他们总能创新出不一样的新产品,但中国人却只能看到别人做了什么,然后去跟随。
诸如此类。
这种表达其实情绪性很重,但都缺乏客观。
我一个做创投孵化的朋友在去到硅谷访问,回国之后,和我说,他说,中国互联网从业者缺乏人文,同时大环境呢,在新技术上确实不如美国。造成的结果是,美国很喜欢技术创新,但国内很难实现技术创新,于是,大家就纷纷转向模式创新。
怎么理解?
美国人很喜欢利用新技术,围绕技术去做产品构建,有一部美剧叫《硅谷》,里面创业公司的状况就是,有很多技术大牛,有一个技术很牛,又具有产品思维的人来做创始人,于是,小团队在车库里,就可以做前期开发,搞出个产品雏形,就能发布,然后看着后台的数据 biubiubiu 往上走,获得融资,继续发展。但是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叫「运营」的工种去负责产品数据的提升。而是产品、开发、市场在做这些事情。所以,我们称之为技术创新, 继续做产品创新。
但是在国内,情况就不太一样,首先技术驱动的公司并不多,在大部分公司里,程序员是实现需求的人,而产品经理是洞察需求的人,运营则负责把需求变现,市场去负责品牌、公关等等事宜。
中国的市场是一个超级巨大的市场,所以,需求实现只是第一步,而很快,被验证有市场的需求,就会出现类似的竞品。这种情况下,没办法通过技术创新或者产品创新来抢占市场,只有通过市场去快速抢占渠道,通过运营想出不同的创意和吸引眼球的玩法,来获得用户。这时候,模式创新就出现了。
你玩游戏要买点卡充值游戏时间,否则没法玩游戏,那我就拿出一个时间免费的游戏,道具收你钱,你不买点卡也能玩,这样我的用户群就比你多。
你杀毒软件要收费,我的杀毒软件免费,这样我的用户增速就比你快。
诸如此类。
说到这里啊,其实中美两国的互联网虽然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模式创新。但是有一件事儿是一样的,就是获得用户需要流量,而流量的费用,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都越来越贵。
于是这时候,在美国的互联网界,出现了一个词儿,叫增长黑客。
增长黑客其实就是基于一个模型,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是是是,宇宙第一,满意了吧!
恕我直言技术没有:
编程语言:Java,c,C++,python
数据库:mysql,oracle,
AI框架:tersonflow,caffe
大数据:hadoop,flink,spark
国内吗 都在吹商业模式和产品啊,谁在打磨技术,技术就是天天拼命撸产品
–
中国式的运营99%以上都是坑蒙拐骗,
这一点上确实超过了。
在中国,消费者就是商品,
在美国,不一定是。
–
的确是超过了,但我觉得总有一种缺失就是描述不出来
美国的公司不是不想做类似中国公司这样的细致运营,关键还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内部,好的运营人才固然难得,但实际上总体运营部门的薪资水平,个体可替代性都是低于其他主力业务部门的。而工作本身就入门而言,门槛也相当之低。对于企业来说,等于用一个可以接受的成本能够创造不错的价值。而且由于同行业普遍采用重运营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受迫跟随。
在美国完全是另一个情况,美国的用人成本还是太高了。一旦雇人,除了工资,对企业来说还有各种各样的医疗保险开支,而获得的收益又覆盖不了雇人的成本,企业自然没有很强的动力去设立这样的部门。
说白了,还是中国的员工价格便宜量又足
并没有,起码我的外教老师从来不推荐我们做所谓运营,他的认知里美国的那些朋友做互联网的3大部门,要么技术开发类,要么销售类 要么创意体验那种团队,三类都需要不同技术。运营在国内变成一种单独的部门实际上是从欧美互联网公司的销售部们 后勤部门等各部门各归纳一部分权力产生的,形成原因有高票答案的国内需要差异大,更主要的是国内的跟风性远远超过国外,比如现在是个自媒体平台都叫运营,实际上就是一揽子活儿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干。
国内更喜欢把运营团队称作是全能手,而国外偏向于细分,招聘上面国内运营方向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我现在想转行的大数据分析这个岗位,经常被纳入运营部门,而且很多只需要简单的数据分析呈现提出优化建议,实际上你已经牵扯到技术部门和销售团队,我的观点是产品运营更像是一个集合体,我也毫不怀疑的说,国内经常把销售(负责拉客户)——运营(客户接待)作为一套,五花八门的不健全互联网机制早就了五花八门的岗位。
未来这个岗位可能变成一个专有名词,产品保姆。
可以知乎搜索下 技术美术 这个岗位。
差距巨大
靠堆人管理跟自己同一种语言、差不多文化圈的产品内容,就敢说产品运营是国际水平了?
国际化的公司管理上百种语言,上百种文化圈的用户,各种政治文化派别,不同的政府监管,不一样的法律法规。运营的难度想象一下?
美国>中国>美国公司在华分部
变现能力和付费挖掘能力是超过美国的,但是产品见解,产品质量是大幅度落后的。
总的来说美国在绝大部分领域强过中国,中国在极少数领域强过美国。
美国>中国>美国公司在华分部。
举个例子,亚马逊中国和亚马逊是两个段位的公司。当然也有很不错的,譬如微软亚研院。
我觉得可以算是。
至少迭代的速度已经超过美国了。这边做事太漫不经心。
还以一个就是对待数据的态度,这里国内就轻松太多了,而美国红线太多。
不要神话米国,消费互联网上,美国要向中国学习的不比反过来的少。
中国的产品运营如果一定要对应到美国,那最接近的是 growth hacking。但因为美国人贵,所以必须用技术手段来加速产品业务指标的优化,发展出 A/B 测试框架,让程序员背业务指标,自己做方案自己用自动化系统跑 A/B 测试,自己分析测试产出的数据决定下一步怎么走。都花了那么多钱招程序员了,不让你一个人把几个岗位的事情做完怎么值回票价?
在中国人那么便宜,能花人力做的事情没必要优化得那么极端。数据不需要那么研究,多一些产品运营去搞 A/B/C/D/E/F/G 套方案都可以,再多招一些程序员来写写入门级代码就行了。反正最终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能成事的有奖励,不能成事的一边自己玩蛋去。
中国和美国因为成本的差异,对机器和对人的态度是正好相反的。在中国机器现在也不贵了,但终归没有在美国那么便宜,所以计算资源还不能太随意地滥用。在美国,滥用计算资源简直就跟在中国滥用人力资源一样,「老子付不起那个钱么?」
对,youku把YouTube超过了,Baidu把Google超过了,weibo把Twitter超过了,就连滴滴都把Uber超过了,alibaba把Amazon超过了,wegame把steam超到哪里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唯一超过的也就是腾讯QQ吧.毕竟微软即时通讯已经黄了
跟农业一样,就会种大豆玉米,精耕细作玩不来,那点儿人手也照顾不过来,想吃点绿叶蔬菜?找华人店去。
不过国内一般企业都是用什么来养韭菜割韭菜?
我只知道,它的道德底线起码是已经超越了美国的。铺天盖地的水军、肆无忌惮地诽谤、兵不血刃地杀人,中国的互联网在资本御权利的手里,已经被运用得炉火纯青。不好意思文不对题,可以不必理会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以前别人说墙的问题我还好意思说一句事物都有两面性,但是现在看待墙的问题我完全是相反的观点,他的坏处远远大于好处
看了几篇回答(没看所有的回答),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 运营被玩坏了
国内一些正规的企业,贰叁拾年前就有一个运营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销售、市场开发和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风险,及时指导和纠正。这个职责与国外企业大致相同。
随着互联网兴起,不少互联网企业玩起了”运营概念”,尤其是”产品运营”,从字面上理解为”产品的市场运作和营销”,说白了就是——产品营销:核心是强调”运作”,卯足脑筋地想法设法地发明一些”营销点子和手段”,将产品销售出去。这从任何角度来看就是营销而已,却打着”运营”的概念,混淆视听,把好生生的一个名词玩坏了。也就是说,运营 一般指的是”企业运营”,而 产品 一般说”产品营销”。
第二 从马云的说法来看
我并没有把马云视为电商教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前辈,有更广阔的眼界而已。他曾拿我国和美国电商做过比较,大意的结论是:中国电商之所以繁盛,是因为中国商平经济不够发达,美国因为商品经济发达所以才没有电商的广阔世界。说明我们还处在商品营销的大概念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运营”的概念。
第三 从 @三节课 的回答来看
三节课 回答中,分明是将”营销”当作”运营”来看,而且其论据还提到消费层次如何如何。这点证明了马云的结论。有个大众知道的MBA案例:某街道两端各有一家卖冷饮的小店,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最终结果会发生什么?答案是:两家冷饮店会搬迁到这个街道的中间,互相毗邻。因为我国商品经济尚不发达,还未达到”互相毗邻”的阶段,因此有很大的空间,造成消费分层过多。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是两家冷饮店,还是关注冷饮店售卖的商品?如果关注的是冷饮店,则适用”运营”,如果关注的是”售卖的商品”,则适用”营销”。
第四 再说说产品运营
八零后、九零后的思维就是活跃,在这几代人的努力下,改变了不少词汇。我也不否认现在的”运营”就是”产品运营”,”运营”等于”营销”。因此在概念理解一致的情况下来说,我同意 @三节课 的部分结论,但是稍稍改动一下,我的结论是:中国互联网产品运营不如美国的产品运营,因为中国的产品运营处在人工运营状态(由N群人工进行操作,人海战术),而美国的运营达到了”智能”运营状态(由少数人+数学算法+经济模型+统计计算分析来完成,我只是借用”智能”这个词汇而已,并非完全的”智能”)。
第五 运营与营销的区别
区别是:企业是用来运营的,产品是用来营销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个企业可以经营N种产品/商品。用互联网行业来举例,假设公司甲持有A、B、C三种产品,A是一款电商平台(如淘宝/天猫/京东网 等),B是一款网络支付平台(如支付宝、京东支付、微信支付等),C是物流货运平台(如京东快递、蚂蚁物流、顺丰快递 等)。那么公司甲为提升企业经营效果,结合不同时期的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用户反馈等,需要将企业资源倾向A、或倾向B、或倾向C,甚至引入第三方企业,或贷款、或发布企业级广告、或参与大型活动开展合作、企业级公关……这种企业层面的决策、运作,我们一般称作”企业运营”;而像A平台中的打折、秒杀、产品客服公关、走访用户……这种某个产品的经营手段,我们一般称作”产品营销”。
拿制造业来举例更容易理解。假设公司乙持有A、B、C三种汽车,A是豪华版,B是大众版,C是定制化版,一般来说,该企业这三款汽车的销售策略是不同的。而对企业本身来说,企业整体的经营效果用”企业运营”来描述,而不同的产品则用”产品营销”来描述。
虽然我国IT行业在某些领域接近国际,但我国整体还处在初级阶段,”运营”和”营销”两个属于 管理学 领域的词汇,仍然落后国际水平。MBA这门课是欧美发展起来的,难道欧美人放弃了MBA的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现代财务制度、国际会计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等衡量企业、产品好坏的标准都是欧美人制定的,还有一堆GDP、基尼系数……等等衡量指标,都是欧美人发明的,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都是欧美人。欧美很多教授不再关注什么产品了,而是在研究企业,包括早期的卡内基、德鲁克、《必然》的作者凯利……这些企业管理人才和行业观察家的目光难道被我们追上了?
企业精益化管理是欧美人提出来的,我国目前电商/IT产品行业还处在粗放式管理模式下,尤其是靠人海战术,靠撞大运,逮住一个宰一个。前不久偶尔看到一段视频,马未都说的,大意为:中国的电视广告转换率很高,高于欧美,所以中国CCTV有黄金时段广告标王的出现,说明中国人”从众心理”强,欧美人对广告的宣传不是很感兴趣。
当然了,我国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只有一个产品,即便是淘宝,就一个淘宝网,支付宝是另一家公司,蚂蚁物流还是另一家公司,阿里巴巴就是一个阿里巴巴……这些从营业执照就能看出来,都是各自独立的,无非有一个顶级的集团公司负责将不同公司的业务进行融合。那么,一个公司如果只有一个产品的话,最好还是将”运营”用作企业,”营销”用作产品,因为企业可以申请贷款,可以做很多事,而产品不能用来做贷款(购销合同可以)。当然了,非要混淆着用,也没人说不对,毕竟你们公司就一款产品,你们公司的顶层领导的目光还狭窄的很,有待提高,更别说美国了。
以上都是借别人的名言进行说明的,加上我个人的体验。
你指的是吹比打广告的能力吧!是的,中国已经领先世界了,因为目前我国对诚信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只要广告打的好,